在古中國文化中,志怪傳說雖然小眾,但一直深受大眾喜愛。小倩和寧採臣、梁山伯和祝英臺,再到白娘子和許仙,這些妖怪和人之間的溫情故事讓人感動,也給予極致的浪漫和治癒。
這幾年,越來越多優質的國漫走入大眾視野,更是遠銷國外。而國漫當中,不少有以中國本土妖怪為原型製作的,《百妖譜》就是其中一部。
宋朝時期,戰火紛飛,妖怪橫行。行走於江湖的靈醫「桃夭」懷著一顆救世之心,為妖怪們醫治各種疑難雜症,與此同時,她還是《百妖譜》這本書的守護者。桃夭每到一個不同地方,她都會遇見一個妖怪,然後幫其解開心結,治癒身體的傷口。每一個妖的故事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它們的故事總讓人落淚。
這類妖怪治癒系的動漫其實在前幾年已經在日本興起,比如《夏目友人帳》、《不愉快的怪物庵》等等。日本著名妖怪學者水木茂曾說過:「如果要考證日本妖怪的起源,我相信至少有70%的原型來自中國。除此之外的20%來自印度,剩下10%才是其本土的妖怪。」
既然中國的妖怪文化底蘊深厚,為何現在卻日漸式微?起源於中國的妖怪文化,最後為何又在日本盛行?也許,張雲的《中國妖怪故事》可以給我們一個啟示。
妖怪文化在中國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斷層,這是根本原因。為了彌補這個文化斷層,作家張雲花費十餘年時間,從大量的中國歷代典籍中搜集和整理,最後寫成《中國妖怪故事(全集)》一書。
全書一共收錄1080個妖怪詞條,並以妖怪名稱加上相應故事的方式編寫成妖、精、鬼、怪四大部分,是妥妥的一本妖怪大辭典。
在書中,張雲用敘事的角度為讀者梳理了中國妖怪文化的發展脈絡,重新審視了妖怪文化的貢獻和藝術價值。
01 鬼變成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看,鬼是比神更早出現的。考古學家發現新人(古人進化到新人時期-公元前10萬年)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了原始人的「萬物有靈論」。他認為原始人相信世界萬物,如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鳥獸魚蟲等都是有靈的。人也是有靈魂的,人的肉體雖然會消失,但是人的靈魂是不會消失的,這就是原始的鬼觀念的產生。
「萬物有靈論」起源於人類對夢境的解讀。現代研究發現,夢是人類的專利,動物是不會做夢的。人會在夢境中會看見已經死去的人,並和他們對話和互動,所以,人開始幻想人是有靈魂的,然後人死後,靈魂會變成鬼,進而聯想到自然界的其他實體都是有靈魂的,最終便形成了「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
那麼,神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其實,最初的鬼和神是不分的,在我們國家的一些少數民族和國外的一些民族中只有鬼的觀念。鬼的觀念產生之後,逐漸被分為有善鬼與惡鬼,本領大的鬼和本領小的鬼。慢慢地,古人就把本領大的鬼,上升為神,所以,神的崇拜是從鬼的崇拜中分化出來的,二者的分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找那個,「鬼」字的出現比「神」字的早。甲骨文中的「鬼」字是一個方形的人頭跪坐的形狀。
在金文中「鬼」字又增加了一條尾巴。而「神」字是從原始文字中表示閃電的「申」字演變而來的,因為古人對於雷電的威力是敬畏的,再到後來對雷電產生崇拜,所以「神」就誕生了。
02 妖怪的進化史,也是中國神話的誕生史
古人想像的神和鬼的樣子都是千奇百怪的,但是就沒有一個地方是跟人相像的。《東山經》中說道,「北號山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這些妖怪古神的形容就是先民們在躲避猛獸襲擊或者遇到莫名其妙的失蹤事件時口耳相傳中誕生的。
再到後來,妖怪古神們開始進一步進化,有了自己的性格。九尾狐的始祖蠪姪就是其中的典型形象。
「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姪,音如嬰兒,是食人。」宋代的《廣韻》一書中去掉了九頭的特徵,只提到了九尾,記載了它會變成美貌的女人來進行行騙。九尾狐又曾出現在青丘,「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
傳說,妲己和褒姒都是九尾狐化身,而九尾狐的力量是上古神怪中最強的,所以國破也是由於它的力量。後來九尾狐還去了日本,化身為鳥羽天皇的寵妃鳥羽前(玉藻前),被安倍泰成破了化身妖術,在那須野原被殺,化為殺生石。
在現代神話體系中,日本的鬼和歐洲的惡魔都是有角的,其實最早有角的妖神們都是來自中國。在山精中,大多數都是有長角的,如《山海經》中提到的山精們有獓因,「三危山之怪獓因,體白,其豪如披蓑,頭上四角。」
古神當中除了有吃人鬼怪之外,還有創世神,這些都是構建古代中國神話體系的基礎。女媧是古創世神,創造人類,補天填海,可以說是中國古神中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個。
女媧神話最早記載於《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從上古神話可以看出,女媧造人不是用泥,而是用自己的身體。而且造的不是完全的人,是人身而神格者,司天時。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女媧可以說是付出最多,造福最廣的創世神。
歷代的典籍對於妖怪的劃分是比較模糊的,張雲的《中國妖怪故事(全集)》對妖怪重新進行分類,讓讀者對妖怪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們所知道的「神」有可能只是「妖」或者「怪」而已。
03 妖怪文化,中國古文化的傳承
從小到大,我們對於妖怪、神明的印象來源於宗教和神話故事。但是我們對神明是崇拜的,因為神明可以保佑我們,而對妖怪是鄙視的,因為它給我們帶來災禍。
其實,我們都誤會了妖怪,正如前面所說神的崇拜是從鬼的崇拜分化出來的,而鬼是妖怪的一種。神話故事帶給我們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妖怪故事帶給我們的是對人世的警醒。
我們都知道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戰蚩尤等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描述的是先民從零到一的生存過程,在這裡面就包含了勇氣、堅持、勤勞等精神,這些精神品質一直被我們傳承至今。
其實,妖怪的文化最開始也是跟人類的歷史一起的,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的想像,我們可以通過妖怪的故事窺探一二:
「年代久遠的屋子裡有一種精靈,名為兩貴,它長得如同紅色的狗。只要喊它的名字,就可以使人眼睛明亮。」
「有一種精靈名為長野,長得如同侏儒,見到人就會下拜。喊他的名字,就會很有食慾。」
也許是從此刻開始,妖怪已經進入了人類的日常生活,並且與其息息相關,甚至可以改善人的生活。而且歷代史官在記載的歷史的時候,除了記載當朝的重大歷史事件之外,還有把一些奇聞異事記錄在案。
《雲笈七籤·軒轅本紀》記載道:「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於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後期的《抱樸子·極言》、《淮南子》、《楚辭》等古籍也描述了先民們對於妖怪的記錄。
妖怪故事和神話故事都是來源於遠古時期,誕生於先民們與大自然鬥爭中的口耳相傳,它也是與歷史人物交織在一起,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可惜的是記由於近代時期的社會動蕩以及各種複雜的宗教、歷史原因,已經綿延千年的妖怪文化逐漸沒落,大量的古籍遺失,雖偶爾有佳作,但已經失去了社會影響力。
我們一直追根溯源,妖怪文化也是我們的根源之一。它並不可怕,它跟神話故事一樣,陪伴了我們數千年,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世紀,它也引導我們繼續把善良、勇敢、勤勞等優良品質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