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藍莓財經
中國古代第一部笑話集《笑林》中有這麼個故事,說是一個沒主見的人叫鮑堅,要升官見上司怕自己不行,就找了個司儀,看著人家說啥自己說啥,結果人家司儀說的都是些指導他人落座、參拜的,他也一字不差的復讀,最終驢唇不對馬嘴鬧了個大笑話,官場順不順不談,反倒人是被寫進了笑話集裡,留名渾史,諷刺其有樣學樣、人云亦云。
不過當我們笑著說著以前的古人怎麼這麼蠢,沒有判斷就什麼都學,卻驚訝的發現,如今不也是越來越多的明星、網紅學者那些「前輩」們,有樣學樣的模仿人家去搞直播帶貨,卻在最近集中爆發了一系列翻車事件被人詬病,不覺讓人感嘆,這有些歷史啊,難免是會重複的。
後疫情時代下迷惘的直播帶貨
著名的數據科學家作者: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在其著作《大數據時代》中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下,我們的行為、位置,甚至身體生理數據等每一點變化都成為了可被記錄和分析的數據,而以此基礎形成的「反饋經濟」(feedback economy)等新經濟、新商業模式也正在開始形成。
現當下正是後疫情時代,各行各業如同乾涸的戈壁迎來了一場及時雨,久旱逢甘霖的消費力得到了空前的釋放,而本身就在疫情期間有著出色表現的「直播+」活動,也成為後疫情時代「反饋經濟」下的全新商業模式,被各個領域的企業們視為全新的流量香餑餑,紛紛下場。
這不只是一個全民直播的時代,也是「各行各業+直播」的時代。在第三方數據平臺天眼查中,以直播為篩選條件進行檢索,能查到22486家公司明確帶有直播業務,其中不乏騰訊、阿里、網易、bilibil等企業的身影。
而直播市場越發火爆,就越容易體現出其作為內容傳輸工具與流量新貴的價值作用。直播的本質是工具、是渠道,也是如今用戶追求時效體驗的一種線上模式,其背後的核心還是內容,它也將成為一個新的渠道入口,成為用戶流量的窪地。
搞得仿佛什麼搭上直播都能爆火一波,前有薇婭1秒鐘賣出5000條牛仔褲,65000冊圖書瞬間秒光的成績,後有百度董事長李彥宏直播首秀導致暴漲120億的市值。尤其是在流量紅利逐漸衰退殆盡的時候,直播的價值就越高,各行各業也隨之趨之若鶩,甭管挨著不挨著都要湊上一口,這其中做的最大的就是直播+電商的直播帶貨。
最近幾個月裡,除了原來李佳琦、薇婭這些直播帶貨的老人兒們,羅永浩、董明珠這些企業家;陳赫、鹿晗等明星;甚至一些地方的領導都赤膊上陣,紛紛投入這場聲勢浩大的直播帶貨大潮流中。
但是在最近,一大批明星、網紅帶貨都翻了車。科技圈大亨吳曉波精心篩選的一款三段奶粉,只賣出了15罐;葉一茜直播拿下90萬的人氣,缺只買了不到2000元的茶具;小瀋陽直播賣一款白酒,總共就下了20多單,其中最後曝光還退了16單,如此業績翻車事件,比比皆是,搞得很多廠商大呼上當。
拋去那些雜七雜八的理由,在筆者看來,最本質的原因在於他們搞混了一個概念,直播帶貨的內核並不是直播,而是電商。
因為原本來說,直播不過是個娛樂形式,是以內容為核心,以實時反饋交互為賣點的娛樂形式突出的是突發狀況下的節目效果。但直播帶貨有著濃重的目的性,過程是介紹、體驗商品,是營銷廣告的行為,目的都是為了賣產品,要的是銷量。
如今的明星、網紅帶貨,注重的是人氣而不是銷量,太過於執著於找打牌明星IP坐鎮,以此吸引龐大的流量,搞得是節目效果,但實際的轉化率如何、品牌輸出能力有多大,都是未知數。
一言蔽之,做直播帶貨,要用做電商促銷的思維,而不是用做直播的思維。
直播的突發性、實時性的趣味想要得到保障,就意味著很難事先就屢屢通知到各位今天要介紹哪些產品,這就失去了直播形式的特性,也使看過了產品預告的用戶們可能因為自己需求、興趣等原因不再參與,使得明星、網紅的引流效果打折扣。
而且一般的電商活動帶有些許目的性,需要什麼,檢索什麼,在進行價格、品質、品牌的衡量與比較,但電商促銷則是通過價格優惠,或打折補貼,或贈送它品,激活用戶的購買慾望,所以才有很多人雙11、618管不住自己手的情況出現,這與直播帶貨是一致的。
也正是由於如今大多數直播帶貨的活動沒有做到這種側重點的轉變,使得大批直播帶貨活動陷入困局,直播帶貨的口碑也每日欲下。
不過在直播帶貨遇到大規模、多頻次的暴死之後,直播們又迎來一批新貴,只不過他們帶的「貨」,不再是一件件明碼標價的商品了。像百度的搜索/信息流+直播,以傳遞「信息+知識」的內容為核心,又比如網際網路金融+直播,以傳播理財信息、內容為核心。
你會發現直播漸漸的又不再一味的執著於直來直往的轉化率,有不少直播已經開始成為賦能產品的工具,通過直播的形式增加自己本職的曝光度,讓直播回歸到流量工具的定位,這也是後疫情時代下,直播開始退燒,正常發展的趨勢。
選品、轉化與收費的救贖
不過想要挽回直播帶貨的口碑,光靠直播退燒回歸工具價值還不夠,這其中,對於主播或者說網紅、明星們,來說,必須理清自己選品、轉化與收費的三道坎。
首先是選品,不外乎十六個字:老幼避開、醫護不碰、奢侈繞道、售後勿沾。
老幼避開,指的是儘量不要在直播帶貨中帶一些老年人或者嬰幼兒的產品,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吳曉波的15罐奶粉,吳曉波事後回憶時,也表明了自己花了很大的功夫做選品,請教了不少業內人士,找的也都是能令自己滿意的產品,但還是折在了這罐奶粉上。
不僅僅是直播帶貨,普通的電商經營在有關老幼的市場中,都會顯得格外謹慎,因為牽扯到老人和嬰兒的產品往往會更在消費決策上更為冷靜,對於短短幾分鐘介紹的直播帶貨模式來說,很難撼動。
醫護不碰,也是一個道理,醫用品不僅僅吃品牌、吃安全,還吃習慣。對於醫用品來說,一般都會謹遵醫囑,在醫生指導下購買,或者是久病成醫,高醫用品消耗的用戶也有著自己的品牌購買習慣。
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下,我們見了不少的假口罩、趁亂取利的事情,自然也會對這種產品更為冷靜看待,很難由直播帶貨引發購物的虛火,而且這類產品一旦出現問題,後果是炸裂的。
奢侈繞道,指的是一定不能選擇單價較高的產品,奢侈品更是碰都不要碰。薇婭之前直播賣勞斯萊斯豪車,優惠100多萬,但最終一輛都沒賣出去;李湘也有直播帶貨貂皮大衣,在場人數顯示由162萬人,但是卻沒有一位下單。
而且有數據顯示,在直播帶貨的熱銷品中,超過7成的商品價格都在40元以下,而價格超過60元的熱銷產品僅僅只有1成,而且這些熱銷產品大多也局限在服飾鞋包、美容護膚、床上用品、食品飲料等。
售後勿沾,指的是一些高概率產生售後問題的產品不要碰,這個售後指的更多的不是維修,而是退貨。
像一些獵奇的產品,什麼火鍋味的牙膏,榴槤味的香水等,拋去獵奇口味,這些產品不算小眾,但加上這些前置條件,這些產品只是曇花一現的產品,容易通過直播引發購買慾,但很容易引起用戶實際體驗不滿。
還有像生鮮食品、鮮花等產品,這些產品最重要的就是新鮮,無法經歷長期物流的折騰,更容易產生售後問題。像之前羅永浩賣的玫瑰花,就出現大批量的不保鮮、品質問題,雖然到最後有所補償,但畢竟亡羊補牢,是為不美。
其次是轉化,講究的是安全性與轉化率的平衡。
轉化率上,做飲食內容的網紅賣食品、做美妝內容的網紅更好賣口紅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也是很多人認為的契合度。但風險率上,飲食內容的網紅如果賣視頻翻車了、美妝內容的網紅賣的口紅翻車了,這就是不是一次交易事故,而是網紅生涯的事故了。
越是專業垂直的失誤、失信,就越容易被放大,之前的B站遊戲區一哥敖廠長,以頗為針砭的內容風格倍受粉絲推崇,但因為收錢營銷大肆鼓吹一款國產主機遊戲,但粉絲買後發現上當,遊戲質量與視頻內容天差地別,直接造成了其數年積累的口碑破裂,一度導致其數月內容難產,直至今日其內容下方仍有追責者忿忿不平。
不過也有例外,那就是有些涉及到好事、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事去做直播帶貨,可以說風險極低。
比如6月底,南昌青山湖區的一位區委副書記、區長就蹭了一把直播帶貨的熱度,從政壇一躍到了商壇,在直播間裡推銷起了本地特產,搞了個「雲購青山湖」,幾十分鐘裡就實現了成交訂單6171筆、累計成交金額21.6萬元的不錯成績。
你像這種性質的直播帶貨,不管有沒有數據、流量兜底一說,人家就是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幫助當地產品推銷,這個出發點與起點高度就擺在這,就算最後數據不好看、土特產沒有那麼優秀,也不會有什麼風險。
最後是收費,與廠家共榮辱、同進退,才是長遠之道。
利益往往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矛盾爆發點,正如之前股票交易所的手續費與印花稅一般,經過了幾十年的調整才達到一個令雙方滿意的度,之前印花稅上調到千分之三都能引起股市震動崩塌,這個度的把控將會是直播帶貨收費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方向。
這也是一個很考究的問題,自己花了幾萬甚至幾十萬上了一期直播的幾分鐘,卻只換來了毛毛雨的訂單,這種收支不平衡是導致直播帶貨口碑崩塌的直接原因。
也因此對於想要長遠的從事直播帶貨事業的主播、明星、網紅們,得捨去這種風險全在廠商的一錘子收費方式,進行CPS(Cost Per Sales,即通過實際的銷售量進行收費),或CPS+CPM(Cost Per Mille,即按照千次曝光進行計算收費)的收費模式,與廠家共榮辱、同進退,才好長遠發展。
正如紅旗原則所說那般,這些負面信息就像是紅旗一樣飄揚,提供服務的主播、明星、網紅們就不能裝做看不見,最終還會侵害到主播與平臺方的聲譽,如何在後疫情時代下挽救口碑,長遠發展,才是今後直播帶貨的重中之重,遠比鸚鵡學舌、東施效顰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