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做貧困群眾的暖心人|納雍縣人民法院幫扶幹部宋飛

2020-12-24 天眼新聞

今年5月15日晚九點左右,電話響起,我一看,來電人是我所幫扶的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厙東關鄉梅花村村民曹德貴。  「宋孃,請問你明天有什麼事情沒有?」他客氣地問我。我說沒什麼重要的事,他便說:「我明天想來縣城檢查一下身體,最近吃不下飯,噁心反胃得很。但是我不識字,也沒有來過縣城,找不到路,所以想請你明天帶我去縣醫院檢查一下,可不可以?」  我說:「可以,你來了打我電話就可以,我去接你。」

宋飛(右)走訪貧困群眾

掛了電話,我立即諮詢村委會的同志如何坐車到縣城,給曹德貴回復了坐車的路線,叮囑了他要注意的事項後,我便睡著了。我想,不就是帶個路嗎,有啥難的?哪知道第二天才是考驗我的時候。  第二天是周六,早晨7點,曹德貴便給我打電話說他坐上了來縣城的車,我還特意讓他把電話給司機,叮囑司機一定要把他送到目的地。  過了一個半小時,曹德貴打電話給我說他到了,我說我在醫院門口的,怎麼沒看到你啊?他說他在路邊,我找了幾圈也沒找到他,再次電話詢問他的具體位置,他也無法描述清楚,急得我團團轉。我四處找,過了五分鐘我再打電話時,他關機了!我只能打個計程車沿著進城的路尋找,正當我焦急萬分的時候,他給我打電話說他到醫院門口了。當我趕回醫院門口看到他的時候,已是下午兩點。  我帶著他掛號、抽血、排隊做B超檢查,樓上樓下來回跑,終於在六點之前檢查完了,只等第二天檢查報告出來再決定是否住院治療。我帶他和他朋友一起吃了頓飯,便把他安頓在賓館休息。結果晚上11點過,賓館老闆給我打電話說他出去溜達去了,到現在還沒回來。  我心裡又急又氣,當時外面還在下雨,他又不認識路,能去哪裡呢?我接連打了五六個電話後,他才接電話說:「宋孃,我在外面轉轉,還沒來過縣城呢。」我一聽覺得心酸,他已經45歲了,第一次來縣城,對於他來說,以前的世界也許就是他生活的那個小山村吧。  我叮囑他外面下雨了,讓他趕快回賓館休息。他說:「好,我馬上回去。」  曹德貴的妻子於多年前患病離世,只留下兩個幼子和一堆因治病欠下的債務。在我第一次到他家門口時,我心裡還想這一點不貧困啊,樓房一棟三層,哪裡貧困了?  經過了解才知道,這棟三層樓房是兄弟幾個一起合夥修建的,只有兩間是屬於他的。踏進他家的時候,我被家裡的情況嚇到了:簡陋的室內兩個衣櫃、兩張床、一個櫥櫃,一張破舊的桌子上擺著一臺又小又舊的電視機,一張小木桌既是餐桌也是孩子們的學習桌。可這簡陋的家卻收拾得很整潔,被子疊起來放在靠裡的床邊,桌子也擦得乾乾淨淨。  妻子過世後,家中沒有老人可以幫忙帶孩子,他只能一個人帶孩子,農忙時節在家種地,閒時在村裡或鄰村幫別人家幹點活,掙點錢養家。  第二天,醫生看了檢查報告後告知我們,曹德貴的病只是胃炎,開些藥回去服用就可以了。下午三點半,我把他送上回家的班車,叮囑司機一定要把他送到指定地點,他道謝後讓我快回家。  誰知半夜十二點,我又被電話吵醒,來電的是曹德貴的姐姐。她說:「曹德貴還沒回家,是不是還在縣城?」我一聽又懵又焦急,馬上給曹德貴打電話,誰知他竟又關機了。  無奈之下,我只能報警。警察了解情況後,讓我問問司機師傅他具體下車的位置,司機說他半路在董地鄉非要下車。我趕緊聯繫他大姐,問他們家是不是有親戚在董地,他大姐恍然大悟,說他媳婦的老家就在董地。後來經過聯繫他媳婦的娘家,才得知他當晚確實在那裡過夜,我那兩天被他嚇得七上八下的心總算落地了。  後來,我再次走訪他家時,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就這件事給我道歉,臨走還提了一袋自家種的豆子給我,硬讓我提回來嘗嘗。

宋飛(中)走訪貧困群眾

扶貧工作中,我經常在想,有幸參與這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讓我收穫了很多,特別是和貧困群眾結下的淳樸的「親情」。雖然我們不是一家人,但這麼多年的結對幫扶,已讓我多了一些「親戚」。我想,這就是脫貧攻堅造就的幹群魚水情深的一個體現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瑞梁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肖慧

編審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這份工作讓我收穫良多丨納雍縣維新鎮魚塘社區...
    我叫董桂美,2015年12月,我從雲南西雙版納嫁到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2016年6月起,我有幸成為納雍縣509名扶貧特崗中的一員,工作地點在納雍縣維新鎮魚塘社區。從此,我就以魚塘社區為家,把魚塘群眾當親人,用實際行動帶領大家脫貧致富。通過我和大家的努力,僅僅花了半年時間,魚塘社區就走出二類貧困村行列,貧困發生率從10.14%降至4.63%。一到魚塘社區,我就投入到高強度的工作中,由於社區幹部都不懂電腦,我不僅要把扶貧工作抓好,還要兼顧做全村工作的所有軟體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第一次到火把箐走訪時,群眾就這樣告訴我。我當時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但還是果斷地答應了他們會把路修好。2018年,我把火把箐的通組路形成書面報告,向鄉裡申請修路。得到批覆後,6月,我們帶著縣交通局的工作人員開始測量路段。但修該路段需要開山破巖,找了好久都沒有一個施工隊接手,後來還是請縣裡面的相關單位聯繫了湖北的一個施工隊修建。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大家口中的「小李」 丨納雍縣厙東關鄉黑沙...
    駐村幾年,「小李」漸漸成了我的標籤。我叫李榮華,2016年5月,我考上納雍的扶貧特崗,從家鄉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來到納雍縣厙東關鄉李子村,帶著稚氣和衝勁,投入到脫貧攻堅戰場。初到李子,村裡正在進行貧困戶再識別工作。作為深度貧困村,李子村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這項工作做起來很是繁複,要用「四看法」,結合「兩不愁三保障」綜合評分,識別才會精準,需要對全村每戶情況瞭然於胸。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群眾 不懼幫扶艱丨從江縣東朗鎮關雄村第一...
    在駐村幫扶期間,我因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成績突出,被黔東南州地、縣兩級評為脫貧攻堅優秀幹部。  不忘初心擔使命  自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在從事技術管理工作,雖然來自農村,但沒有農村基層工作經驗。面對全新的脫貧攻堅工作,首先是加強學習,學習關於扶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學習脫貧攻堅各項政策,學習農村基層治理,學習與群眾打交道。  真抓實幹補短板  從江縣東朗鎮關雄村,地處從江縣西部月亮山區,距離從江縣城80公裡。下轄4個自然寨、8個村民小組。
  • 高小玫帶隊赴納雍縣鍋圈巖鄉調研對口幫扶工作
    高小玫帶隊赴納雍縣鍋圈巖鄉調研對口幫扶工作 2020-06-05 0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幫扶戶「打夥計」丨丹寨縣菸草專賣局楊軍
    我叫楊軍,是丹寨縣菸草專賣局的一名員工。我今年已經60歲了,沒想到,在即將退休的年紀,我踏上扶貧路,讓自己的人生發生了一些有趣、有意義的故事,讓我這輩子難以忘懷。1981年我從雲南退伍,1985年,我入職丹寨縣菸草專賣局,這幾十年來,我的職業生涯一直平平靜靜,波瀾不驚。然而,在即將退休的前幾年,我的人生有了一些不一樣,也讓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林老五的兄弟情|納雍縣化作鄉聳古村...
    讓我詫異的是,貼在老五家門上的明示牌不見了。老五不在家,我撥打他電話,無法接通。當我轉身走到離老五家約200米的竹林邊時,遇到了其子林貴霖,「李伯,您來了!」小貴霖給我打招呼。我仔細問才知道,他老爸林老五從貴陽打工回到家,說23號省裡宣布納雍和其他八個縣都脫貧了,他們家也達到了脫貧標準,索性就把明示牌摘了。
  • 「我的扶貧故事」苗寨來了個飛歌傳承人丨納雍縣化作鄉槍桿巖村駐...
    我叫李俊美,民革黨員,納雍縣文體廣電旅遊局職工。  我是土生土長的納雍苗家姑娘。因心系苗家千年文化傳承,大學畢業後,我回到納雍,決然地做一個文藝工作者,常常穿梭在苗寨之中,收集整理納雍縣《苗族飛歌》,並於2009年把《苗族飛歌》申報為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我的扶貧故事」做脫貧攻堅路上的「排頭兵」丨黔西縣甘棠鎮扶貧...
    我叫張奎,今年40歲,畢節市大方縣人,2013年4月參加工作,201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6年2月任黔西縣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擔任甘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8個貧困村和3539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堅持「實」的工作標準和「嚴」的工作要求,力爭為脫貧攻堅工作做出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外鄉人,侗家情丨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幫扶幹部吳君花
    ······」  這是我在彥洞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時自編的順口溜。因全縣扶貧工作大調整,我調到了偏遠的彥洞鄉彥洞村開展結對幫扶。彥洞村是一個北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侗族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99.8%,全村主要種植稻穀和薏仁米,這裡人貧地瘠,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 「我的扶貧故事」了解群眾需求,才能讓我的幫扶落到實處|從江縣往...
    我叫塗越,是黔東南州從江縣往洞鎮增盈村指揮所駐村幹部第八網格的網格員。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來駐村工作已經一年多了,其間種種感慨良多。我所在的網格區的65戶293人農戶,13戶59人貧困戶,4戶危改戶,1戶透風漏雨戶,1戶人畜混居戶的情況依然歷歷在目,我相信這將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是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筆。使我完成了從一個不諳世事剛畢業大學生到扶貧幹部的蛻變,接受了心靈上的洗禮。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都能喝上「放心水」丨鎮遠縣蕉溪鎮木溪村...
    我叫彭傑,是黔東南州鎮遠縣蕉溪鎮水利站站長、木溪村駐村幹部兼駐村第一書記。  因地形地貌特殊,山體以風沙石為主,土層薄弱,雨季水源豐富,流失很快,枯水季節滴水難出,給群眾生活生產帶來極大的阻礙,也是導致貧困的一個主要因素。  「聽水響,看水流,人在山上為水愁。」飲水難和飲水不安全成為影響脫貧攻堅的一大短板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心踏實了,我們也就踏實了丨麻江縣杏山街道...
    我叫王佳蘭,是麻江縣婦聯派駐杏山街道城關村駐村幹部,2017年至2020年服從縣委安排到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從一名幫扶幹部到下沉幹部又到駐村幹部,一路走來,平凡的換貧困對象和扶貧村,有心酸也有溫暖。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扶志扶智扶產業,上海民革赴納雍縣鍋圈巖鄉調研對口幫扶工作
    圖片來自「上海民革」微信公眾號6月2日至3日,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帶隊赴納雍縣鍋圈巖鄉,就民革上海市委對口幫扶項目落實情況和進一步推進精準幫扶工作開展調研。「扶志、扶智、扶產業」,是民革市委對口幫扶工作堅持的原則。
  • ...扶貧故事」因戶施策 精準扶貧丨黎平縣永從鎮中羅村幫扶幹部龍滔
    我叫龍滔,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我主動申請到中羅村當任幫扶幹部,負責5戶23人的幫扶工作,我的扶貧之旅也正式開始了。   我所在的中羅村,是三龍侗寨的核心地區之一和傳統村落村寨,木房建築、鼓樓林立,是黎平縣侗族大歌發源地,素有「歌窩」美稱。這裡有挑歌斷擔的故事,有古老神秘的關秧節,唱不完中羅的歌,數的完中羅的雞,撿不完棚裡的蛋。這裡山水相依,群眾生活淳樸,在這個鶯聲燕語的村寨,我在歌聲中「勞作」,從中享受扶貧成果。
  • 「我的扶貧故事」讓搬遷群眾的「他鄉」變「故鄉」!|遵義市新蒲...
    我叫曾學強,現在是新蒲新區三渡鎮人民政府鎮長。參加工作至今20年,做過很多工作,經歷了不少事情,但說起真正接觸扶貧工作,還得從擔任新蒲新區移民辦副主任時說起。但我不能這麼做,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知道,要徹底改變搬遷群眾的生活和工作習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幫扶暖民心丨從江縣剛邊鄉良田村第一書記田...
    我叫田興偉,是共青團黔東南州委一名在職幹部,2018年4月到從江縣剛邊鄉良田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剛到村,為了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摸清基本情況,找到工作切入點,我走村串戶,與群眾拉家常、聊農事,聽取群眾訴求和發展意願,初步掌握了良田村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戶老鄧一直記掛我|黃平縣紙房鄉永聯村幫扶...
    我叫雷邦凱,是黃平縣紙房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層幹部。2018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鄉黨委政府安排我到永聯村開展幫扶工作,在那裡有我的十戶包保幫扶對象,其中鄧開舉家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幫扶這幾年我感觸很深,扶貧工作平凡而艱辛,包保幫扶就是直接服務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貼心人。當我第一次去鄧開舉家走訪時,被他們家的狀況驚呆。鄧開舉年邁,妻子智障,兒子多年前在工地受傷失去勞動力,其居住的房子低矮漆黑,村幹部說他們僅靠低保勉強維持生活。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⑥ 】 兢兢業業辦扶貧,真心實意暖人心——縣農業農村局駐衛莊鎮任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