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左為團隊與解放軍總醫院陳香美、蔡廣研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2021-01-13 同濟大學新聞網

左為團隊與陳香美、蔡廣研團隊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療法帶來希望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21-01-12  瀏覽:

1月9日,我校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與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醫學部陳香美院士、蔡廣研教授團隊合作,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identified kidney progenitor cells from human urine」的論文,首次系統繪製了尿液單細胞圖譜,從中鑑定得到SOX9+腎前體細胞。這群來源於腎小管上皮層的SOX9+細胞能夠從健康人和慢性腎病患者的尿液中分離並擴增,並可被移植到小鼠腎內,具有重建腎小管結構、修復腎臟損傷的作用。

急慢性腎臟疾病導致的腎功能衰竭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困擾著全國近1.5億腎病患者。傳統的藥物治療和透析治療難以逆轉腎臟結構的損傷和腎功能的持續下降。在此情況下,除了異體腎移植手術外,基於成體組織幹細胞(前體細胞)移植的再生醫學新技術有望為臨床上治療這類疾病帶來新的思路。

為了研究人尿液中各種細胞類型的組成和作用,研究團隊採集了健康成年人尿液進行單細胞測序分析,最終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從尿液中鑑定到了7種細胞類群,包括4種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群體和3種泌尿系統來源的上皮細胞群體。上皮細胞群體包括NPHS2+腎小球足細胞、KRT8+PSC-腎小管細胞和KRT8+PSCA+泌尿道上皮細胞等。對於KRT8+PSC-腎小管細胞群體,研究團隊進一步將其來源細分至腎小管各段。經鑑定,在該群體中存在大量來源於集合管的細胞,此外也存在來源於近端腎小管、亨利氏袢,及遠端腎小管的細胞類型。同樣,對於KRT8+PSCA+泌尿道上皮細胞,研究人員也通過分析發現其中主要的細胞亞群是覆蓋在泌尿道表面的KRT18+傘形細胞上。研究團隊還重點關注了健康成年人尿液中是否存在參與組織修復與再生的細胞群體。結果顯示:尿液細胞群體中有約1.9%的SOX9+細胞,這群細胞主要來源於腎小管。通過擬時序分析研究細胞軌跡,研究團隊發現這群SOX9+細胞同時具有SOX4+/Notchhigh表型,且可分為「Podocyte branch」和「Tubular branch」兩個分支,從而提示SOX9+細胞是尿液中存在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腎前體細胞。

尿液單細胞圖譜及尿液中腎前體細胞的分離培養

隨後,研究團隊利用開發的成體上皮幹細胞培養體系,成功地從健康人和慢性腎病患者的尿液中分離並長期培養了上述SOX9+腎前體細胞。轉錄組分析測序證實分離到的SOX9+腎前體細胞能夠高表達多種幹細胞特徵基因,而不表達成熟的腎小管和腎小球上皮特徵基因。這群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最長可在體外培養6個月、傳代25次以上的條件下,保持其基因組的穩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把從健康人或慢性腎病患者尿液中分離的細胞進行GFP綠色螢光蛋白標記後,移植到損傷小鼠的單側腎臟中。14天後,在小鼠腎內觀察到大面積外源性人源細胞整合,成功構建出了「人-鼠嵌合腎」。這些GFP+細胞在損傷的區域形成了類腎小管的管狀腔體結構,且表達不同分段的腎小管特徵基因,如PAX8、ATP1A1、SLC22A6和UMOD等。對於接受了細胞移植的腎損傷小鼠,研究人員把帶有紅色螢光標記的小分子葡聚糖經靜脈注射到其血液循環中,發現這種葡聚糖在GFP+人源腎小管結構中聚集,說明由移植的人源腎前體細胞分化形成的近端小管有功能性地與小鼠自身的腎小球過濾系統相連。

 GFP+人源腎前體細胞腎內移植構建「人-鼠嵌合腎」,修復腎損傷

該研究最大亮點在於其臨床轉化價值。一方面,尿液單細胞圖譜的構建將有助於今後開發無創的腎臟細胞學檢測技術,與當下常用的腎臟活檢技術互為補充,為複雜腎臟疾病的診斷和靶向治療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團隊成功地在健康人和慢性腎病患者的尿液中鑑定、分離和長期培養了具有腎再生潛能的SOX9+腎前體細胞類群,解決了供體細胞的來源問題,並建立了腎內細胞移植平臺技術,這一成果為腎臟的再生醫學療法帶來了新希望。

左為團隊的特色在於其在幹細胞領域具有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的全鏈條轉化研究能力。該團隊長期致力於肺幹細胞相關的基礎研究工作(Zuo,Nature,2015;Ma,Protein Cell,2018;Zhou,EMBO Mol Med,2020;Zhao,AJRCCM,2020),接連獲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而基於此開展的臨床轉化項目從2017年迄今為止已被國家衛健委備案批准用於治療間質性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氣管擴張症的臨床研究,2020年7月被國家藥監局正式批准作為全球首創一類新藥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臨床試驗(批件號CXSL1900019)。下一步,左為團隊計劃與專業臨床團隊合作,利用人自體腎前體細胞移植方法,結合細胞腎內注射的技術,對慢性腎臟病腎小管損傷的患者開展細胞治療的探索性臨床研究。

該研究主要受兩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專項 (「人類上皮組織再生機制研究」左為;「幹細胞治療重症急性腎損傷的臨床研究」蔡廣研) 及吉美瑞生公司資助。同濟大學醫學院王宇嘉博士、碩士生趙宇和博士生趙子賢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方醫科大學聶靜教授、上海瑞金醫院馮曉蓓醫師為論文作出了重要貢獻。

原文連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38-020-00816-5

 

 

 

 


 

相關焦點

  • 許予明教授宋波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知名期刊《JACC...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血管病醫院院長許予明教授、宋波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MingMing Ning教授課題組關於卵圓孔未閉(PFO)封堵術在腦卒中患者中應用的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論文以「PFO attributable cryptogenic embolism
  • 來看山大基礎醫學院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全力攻關,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最新的研究成果。
  • 解放軍總醫院首次發布貴州苗藥臨床試驗成果!證實糖寧通絡安全有效
    8月27日晚間,貴州百靈發布項目進展公告,介紹收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關於《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觀察糖寧通絡膠囊治療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臨床試驗總結報告》,試驗結果證實糖寧通絡膠囊安全、有效,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在次要終點中糖寧通絡膠囊治療12周C肽曲線下面積增加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學術前沿| 天津總醫院楊學軍團隊發現原研新藥ACT001抑制膠質瘤...
    近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楊學軍教授團隊聯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Michael Lim教授團隊及南開大學ACT001原研團隊成員等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2018
  • 濱州醫學院聯手世界頂級康復機器人團隊,打造國內一流高端平臺
    開幕式上,濱州醫學院院長趙升田代表學校向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卓敏、王玉田和香港大學研究員胡勇頒發客座教授聘書。 與會領導、嘉賓共同見證下,濱州醫學院康復工程研究院與深圳市邁步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名醫:戰鬥在301的院士們
    編者的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以下簡稱301醫院),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既是軍人,又是臨床醫生,他們既是老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親切地稱他們為「軍醫院士群」,這個院士群由6位醫學泰鬥組成,佔到了全軍醫院兩院院士總數的近半壁江山。近日,本報特約記者有幸採訪了這個「院士群」。
  • 《自然》:中國團隊恆河猴實驗證明中和抗體顯著抑制新冠感染
    5月26日,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研究成果論文《以SARS-CoV-2受體結合位點為靶點的人類中和抗體》(A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y targets the receptor binding site of SARS-CoV-
  • 我校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入選國際知名期刊的Popular Articles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An End-to-end Steel Surface Defect Detection Approach via Fusing Multiple Hierarchical Features」入選國際儀器儀表類知名期刊《
  • 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赴武漢5位專家群體素描
    原標題:為生命出徵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赴武漢5位專家群體素描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劉宏 羅國金)號令如山風雷動,白衣戰士勇向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解放軍總醫院聞令而動,聽令景從,充分發揮專家技術優勢,首戰「用強兵、出重拳」,派出專家醫療隊,奔赴武漢抗「疫」前線。這其中就有第二醫學中心的5位專家。
  • 鮑春德研究團隊構建世界首個間質性肺病風險預測模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教授鮑春德研究團隊構建了無肌病性皮肌炎相關間質性肺疾病的死亡風險預測模型(FLAIR模型)。該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在《Chest》上。據鮑春德介紹,無肌病性皮肌炎(ADM)是一種罕見但病死率極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於東亞人群。
  • ...團隊開拓磁力熱協同腫瘤治療新模式,成果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
    醫學院及附屬東方醫院成昱教授團隊開拓磁力熱協同腫瘤治療新模式,成果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20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 醫院)骨科主任王巖簡介
    王巖,男,50歲,北京籍,現任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前擔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全軍骨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亞太關節外科學會(APAS)主席、美國脊柱外科雜誌《Spine》副主編、美國關節外科雜誌《Journal of Arthroplasty》合作主編, 國際脊柱側彎SRS學會Active Fellow, 美國髖關節外科(American Hip Society)榮譽會員,SICOT,EFFORT Corresponding
  • 「生命線」助力「衝鋒線」——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將政治...
    ↑援青醫療隊員在西寧市湟中縣上五鄉拉爾寧村為群眾義診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題:「生命線」助力「衝鋒線」——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將政治工作融入遂行多樣化任務側記戴欣、孫興維、李超日前,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援助青海醫療隊,在完成各項醫療扶貧任務後回到北京
  •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5G遠程超聲診斷常態化 為守疆官兵解決...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超聲科主任呂發勤19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該中心已經實現5G遠程超聲診斷常態化,24小時為西藏那曲地區的官兵進行遠程超聲檢查,切實解決駐地官兵創傷和急症的影像診斷。「你在高原呆了多長時間了?10年。血壓不高吧?
  • 潘建偉團隊成果再登《科學》,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獲突破
    北京時間6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圖為光晶格中原子冷卻的示意圖。據科研團隊介紹,在實現量子比特的眾多物理體系中,光晶格超冷原子比特和超導比特具備良好的可升擴展性和高精度的量子操控性,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規模化量子糾纏的系統。自2010年開始,中國科大研究團隊與德國海德堡大學合作,對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可拓展量子信息處理展開聯合攻關。
  • 哈佛大學醫學院David Sinclair團隊實現逆轉視神經衰老恢復視力
    來源:臨床細胞治療近日,哈佛大學醫學院David Sinclair團隊的中國籍博士研究生呂垣澄與哈佛醫學院及附屬波士頓兒童醫院何志剛及麻省眼耳醫院Bruce Ksander等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Reprogramming
  •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為高原部隊官兵開啟5G遠程超聲診療服務
    廖振華 攝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多位專家19日運用5G超聲門診系統,為身處海拔4600米的武警西藏總隊那曲支隊衛生所的官兵進行診療。據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超聲科主任呂發勤介紹,自2019年3月以來,他們團隊聯合多方力量,共同研發了5G超聲門診系統,並運用這一技術為海島、高原官兵開展了診療服務。
  • 武漢兩個團隊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武漢兩個團隊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9月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抗疫一線醫務人員英雄群體的先進事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尖刀連」和中部戰區總醫院戰「疫」黨員突擊隊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同濟醫院組成由氣管插管、護腎、護心、護肝、護腦、中醫藥、氣切等多支小分隊組成的「特戰尖刀連」,與來自全國的40支援鄂醫療隊、5000餘名精兵強將並肩戰疫,形成了「關口前移、多學科合作、精準管理」的科學救治模式,探索出治療危重症、降低死亡率的同濟經驗。位於湖北武漢的中部戰區總醫院疫情一開始就身處「暴風眼」,他們是最先投入疫情防控的軍隊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