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釀酒、榨油、曬醋、炒茶、種米、做面、制香、做陶、制傘、刻硯。
你有多久沒有見過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手藝了?因時代的發展,凝聚著手藝人心血的器具、產品漸漸退出普通人的生活。而在貴州大山中還有那麼一批人,秉承手藝人的初心,默默堅守祖輩的技藝,不舍氣力,傳承發展。
竹中釀酒 酒竹相融
種酒手藝人:石成柱
中國人愛竹。古今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不僅如此,中國還是世界上研究利用竹子最早的國家。正如大詩人蘇東坡所言:「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除了以上種種,人們殊不知,在貴州黔東南榕江縣八開鎮的深山竹林裡,還生長著一種生態美酒——竹酒。生長在大自然裡,接受山間清風吹拂,涓涓細流浸潤, 這該是怎樣一種風味的酒啊?
竹林 朱進/攝
在和順源酒業的生產車間裡,我見到了正在同工人們一起忙碌工作的石成柱。炎熱的天氣下,工人們正在將砍下的竹筒酒進行清洗、雕刻、包裝、密封等操作。
「我們的每一隻竹筒酒,都是採用民間古法釀酒工藝、以甘蔗為原料釀出的優質酒漿,配以榕江月亮山上的純天然山泉水,再運用獨創技術將酒漿注入精挑細選的優質竹子內,與竹子共同生長一至兩年而形成的。」今年 40歲的石成柱,皮膚黝黑,性格豪爽,自小就對酒有著很深的感情,學習竹酒製作技藝已經有十幾年了。
敲打竹子判斷酒所在的竹筒 王炳真/攝
首先要挑選粗細合適、長勢旺盛的嫩竹。清明前後是挑選竹子的好時節,但並不是每根嫩竹都適合做竹酒,竹子的年限和直徑都是有講究的;其次是竹子生長的朝向,向陽的位置接受陽光暴曬,酒精容易揮發進而影響竹子的生長;朝陰的位置,因溫度較低導致酒發酵時間過長,也會對竹子的生長造成影響;最後,選取竹子的間隔也有依據,最好是間隔一米左右的距離選擇一根竹子,太近的話也會影響竹子的正常生長。選擇竹子合適與否,全憑種酒人多年的經驗。
在竹林裡鑽孔取酒 王炳真/攝
接下來就要進行灌酒了,這個環節十分關鍵,要用工具在竹子節附近鑽一個小孔,分多次少量把準備好的酒灌進去,一定要避免一次就把一節竹子注滿。「竹子和人一樣,是會醉的,所以一根竹子最多只能選擇 2-3節進行注射,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整根竹子裡都是酒」。石成柱笑著說道。隨著竹子的生長,小孔會慢慢變小閉合,酒就會被密封在竹子中,這樣參與竹子生命循環和光合作用而發酵出來的酒,吸收了竹液和竹瀝,喝起來伴著竹子的清香,別有一番滋味。
每一筒竹酒都是大自然獨一無二的恩賜,酒竹相融,同生共長,飽吸了日月天地之精華。待1至2年後,就是取酒的最佳時間了,注入一斤二兩的酒,取出時只有一斤左右。剛取出的竹酒酒色如琥珀、晶瑩剔透,撲鼻的酒香會讓你迫不及待的想一飲而盡,有種酒未入口人已醉的感覺。
砍竹取酒 王炳真/攝
取酒時一是將整根竹子砍下來後鑽竹取酒直接飲用,二是將有酒的竹子砍下來經過加工,採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及設備製作成單支竹酒,飾刻文字圖案後包裝出貨。一筒筒精美的竹酒是種酒人雙手演繹與時間陳釀的結果。
用小木槌擊穿竹節蓋即可飲用
開啟竹酒時,用配送的小木錘擊穿竹節蓋就可以了,要是不慎有少許竹屑落入竹筒內,也不影響飲用和口感。
「喝了多年的酒,我一直認為酒是奇妙的東西,它是維繫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更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選擇做竹酒,是我對這種自然加工方式的敬畏和尊重,更是我對這門手藝的傳承」,石成柱希望他的三個兒子也能學會做竹酒,「他們不一定要幹這一行,但一定要學會這門手藝,因為這都是生活智慧的積累,是經過時間沉澱下來的東西,我有責任把它傳給我的下一代」。
榕江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為當地竹酒產業發展提供了最佳原材料,石成柱就是地地道道的榕江人,在他的竹酒裡蘊藏著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嚮往。現在竹酒已發展成為榕江縣的特色旅遊商品,受到遊客的青睞,就連平常不怎么喝酒的人來到榕江都想一品竹酒的味道。 這種古法種酒與現代化工藝結合,讓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把鄉愁帶回了家。
如今,石成柱的竹筒酒廠每年產量超過一萬多筒,產值有六七十萬元。石成柱也在不斷摸索著怎樣才能把企業做得更強更大,「現在主要是要在製作工藝上下足功夫,怎樣讓竹筒的外觀更精美,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 事業上的成功讓他歡喜,不僅讓家人過上了殷實的日子,同時也發揚了竹酒這一傳統製作技藝,「做自己熱愛的事業,累並快樂著。」
內容來源: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倩 黃莎莎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文化|手藝人與守藝人——竹中釀酒 酒竹相融》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