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古希臘史,斯巴達定然是繞不過的一頁,這座城邦承載了太多的英雄傳說,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令人耳熟能詳。不過人們所熟悉的斯巴達多是在它問鼎伯羅奔尼撒之後,而對此之前的戰爭了解較少。
今天要說的美塞尼亞戰爭發生於斯巴達稱霸之前,也是斯巴達人在這個階段所經歷的最艱苦的戰爭,沒有之一。我們會發現,即使是強悍的斯巴達人也曾沮喪迷茫過,可憑藉頑強的精神和嚴格的紀律,他們最終克服困難走向了輝煌。
戰爭起因
斯巴達人論血緣屬於多利亞人(Dorian),這是希臘諸部族中的一支,曾從北方大舉南下伯羅奔尼撒半島,侵略並毀滅了邁錫尼文明。此後多利亞人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四處落腳,形成了許多聚落,其中一個就是斯巴達。
斯巴達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部的拉哥尼亞地區(Laconia),從到來伊始,斯巴達人就與周邊的非多利亞原住民戰爭不斷。雖互有勝負,但斯巴達人畢竟在拉哥尼亞牢牢紮下了根。
後來斯巴達發生了著名的來庫古(Lycurgus)改革,之後迅速強大起來,並不可逆轉地走向了軍國主義道路。它先是徹底徵服了拉哥尼亞,之後便把貪婪的目光對準了外面。
打開地圖很容易看到:伯羅奔尼撒半島中北部多山,平地散落周邊。假如這是一款戰略遊戲,而你站在斯巴達的角度,第一步肯定會選擇向西擴張,西面正是美塞尼亞(Messenia)。
美塞尼亞的民族成分與拉哥尼亞相差較大,大概是之前原住民人口基數較大的原因,這裡並沒有被多利亞化,原住民與多利亞人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既然非我族類,矛盾自然多些,但這並非斯巴達發動戰爭的首要原因。
在伯羅奔尼撒的所有地區中,美塞尼亞是最富庶的,這裡土地平緩,氣候宜人,是整個希臘少見的糧倉,因此也養活了不少人口,具有不俗的實力,而這些都是斯巴達垂涎欲滴的,這才是關鍵所在。
第一次美塞尼亞戰爭(約前743~723年)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斯巴達隨便找了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開打了。由於年代過早,缺乏相關史料,我們很難掌握戰爭的詳細過程,只能了解大概。
戰爭開始當然是斯巴達人佔上風,後來美塞尼亞出現了一位英勇的國王——阿里斯託德穆斯(Aristodemus),美塞尼亞人在他的率領下英勇抗爭,給予斯巴達人以重創。
戰爭持續了約20年,可見其艱苦程度。假如是一般的侵略者恐怕早就放棄了,可惜他們是以堅忍而著稱的斯巴達人,他們漸漸耗光了美塞尼亞的國力,挽回了局勢。
美塞尼亞最後的據點位於一座陡峭的山崖上,他們憑藉地利堅守了很長時間,儘管最終還是被攻克了,但毫無疑問斯巴達贏的並不輕鬆。
戰爭結果
按照當時的規矩,戰敗方將成為戰勝方的奴隸,更何況戰勝方本就是熱衷奴役他人的斯巴達人。一些上層美塞尼亞人流亡到了國外,而大部分的底層人民只能接受命運降下的災禍。
依照斯巴達的制度,全國人共分為三個等級:
一等是斯巴達人。
這類人是入侵者多利安人的後裔,是自由的公民,人口最少卻是統治階級,是國家的核心力量以及軍隊的主力。
二等是庇裡阿西人(Perioeci),意為「邊境居民」。
他們是被徵服的土著居民,享有部分自由,擁有自己的土地,但沒有公民權,需要向斯巴達進貢並服兵役。
三等是希洛人(Helot),即農業奴隸。
他們也是被徵服的土著居民,但因歷史原因其境遇要比庇裡阿西人悲慘得多。他們沒有任何自由,甚至生命也隨時可能被剝奪。他們也沒有田產,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地不斷勞動並將所有勞動成果上繳。正因為如此,「Helot」的複數形式「Helots」常被形象地譯為「黑勞士」。
大量的美塞尼亞人淪為希洛人。他們的英勇抗爭早就惹惱了斯巴達人,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此肥沃的土地正好建立奴隸莊園。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吞併肥沃的美塞尼亞後,斯巴達實力大增。因為如此多的良田和奴隸可以養活更多的斯巴達公民,可以供養更多、更強的軍隊。而且突然出現的大片良田緩和了斯巴達人內部因土地緊張而產生的矛盾,斯巴達由此躋身成為希臘第一軍事強國。
因此美塞尼亞戰爭在斯巴達崛起之路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可以說沒有美塞尼亞,就沒有日後斯巴達的霸主地位。因此美塞尼亞被斯巴達人視為國家命脈所在,不允許出任何差錯。
當然,稍微有點血性的民族都不能長期容忍這樣的結局,美塞尼亞人一直試圖逃亡、反抗,都遭到了無情的懲罰。終於在第一次戰爭結束近80年之後,美塞尼亞人掀起了第二次反抗高潮。
第二次美塞尼亞戰爭(約前645~631年)
在這次戰爭中,美塞尼亞人得到了比第一次更多的外部支持。因為斯巴達的崛起讓伯羅奔尼撒中北部的部分城邦感到壓力,它們有一些公然援助美塞尼亞人。不過也有部分城邦是斯巴達的盟友,於是整個伯羅奔尼撒圍繞美塞尼亞起義分成了兩大陣營。
同上次一樣,我們也無法知道這次戰爭的細節,但從留下的隻言片語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美塞尼亞人當年的悲壯。
這群起義的奴隸一度使英勇的斯巴達人陷入迷茫甚至是絕望,他們糾結著是否應該放棄。最後他們不得不派人去德爾菲求徵求神的意見,而神諭告訴斯巴達人要去雅典請一位指揮官。
雅典雖不在伯羅奔尼撒,但也對崛起的斯巴達感到反感,怎麼可能用心去選將才,便隨便派了一個名叫提爾泰奧斯(Tyrtaeus)的詩人去敷衍一下。不過篤信神諭的斯巴達人還是接受了。
令雅典人始料未及的是,提爾泰奧斯的詩歌竟然鼓舞了沮喪中的斯巴達人,士氣大振後,最終再次徵服了美塞尼亞。精神的力量就是這麼可怕,提爾泰奧斯也因此留名青史。
起義失敗後的美塞尼亞人得到了更重的懲罰,他們全部淪為希洛人,受到了更加殘酷的壓迫。他們被要求穿上標誌卑賤的衣服,經常受到鞭打,還時不時被任意屠殺,以便牢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反抗。
不過折磨並不能使人真正屈服,有壓迫的地方定然會有反抗。美塞尼亞的子孫沒有忘記祖先的榮耀,在未來的歲月裡他們還會不斷尋找機會,再次扯起象徵自由的反旗。
至於斯巴達則在此戰後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最終將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大部分地區都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形成了史上著名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斯巴達也依託此同盟一躍成為整個希臘的第一軍事雄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