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的城市化 | 歷史意外的空間後果

2020-12-19 澎湃新聞

本文作者:

劉芳,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

陳羅齊,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碩士

原文刊於《上海地方志》2020年第二期,原文名《一種歷史意外的空間後果*——近代上海的城市形成》(責任編輯 楊楊)

本文系上海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流動空間中一塊優雅的斷片——上海老建築空間」(YB2018G01)階段性成果。

近代上海的形成是一種不可複製的歷史意外。設立租界本為限制外國人勢力,但小刀會、太平天國、義和團所附生的「東南互保」,中外權力失控,改變了上海的租界形態,最後演變成「國中之國」。

本文從城建史的角度觀察上海的社會歷史變遷,通過豐富多樣的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和城市公共空間的論述分析,發現:特殊的城市經歷有助於從時空要素、物質層面反思現代性和觀念史;大量優秀歷史建築遺產、中國最具現代意識的公共文化和上海地域特色的建築形式,也為當代上海建成尊重歷史、具有地方感和識別性的城市系統與建築環境提供了基本形式。

01

租界的三次擴張

近代上海城市的形成始於《南京條約》。1845年11月29日,蘇松太道宮慕久與英國領事巴富爾籤訂《上海土地章程》,規定闢設以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廠(今北京東路)以南、黃浦江以西為範圍的英租界。美、法兩國競起仿效,分別於1848年、1849年闢設租界。開埠第一年(1843年)上海僅有25名外國人,最初8年(1846-1853年)租界內華人沒有任何增長。儘管到1853年外國僑民增長到265人,有了41家以經營進出口貿易為主的洋行,以及報社、醫院、輪船公司等機構,但此時租界內華洋總人口不到上海人口的0.1%。基本上是市面冷清,影響有限。

由北華捷報((North-China Herald)編纂的上海第一本年鑑 Shanghai Almanac and Commercial Guide for theyear 1852 其中詳細記載有當年在滬的外僑及商號名稱

租界經歷三次擴張。第一次擴張是因為小刀會。1853年9月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清政府加以鎮壓,先是城中一些富戶聞風逃入租界,然後是小刀會驅趕城外居民,因為有些民房被清軍用作進攻的掩護,再後來是清軍圍攻小刀會,強令城外居民遷徙並放火焚燒房屋,終至大批城內難民湧入英租界。1852年租界有500名華人,1854年這個數字是2萬。19世紀50年代末租界有了600多名外僑,六七十家洋行,上海關稅收入也成為清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

第二次擴張是因為太平天國。1860、1862年,太平天國運動席捲江南,兩度兵臨城下,佔領南匯、川沙。上海地方政府與寓滬外僑「中外會防」,大批躲避戰火的江南富商名紳和大量財富匯集上海,附近地區大量城鄉難民也進入租界謀生,造成租界內人口短期猛增。到1865年,租界人口已達15萬人,佔上海總人口21.5%。有78家外商,11家銀行、13家經紀商、13家批發商、14家零售商、21家其他商號,船塢3座、船舶修理廠3家。1861年,上海出口的份額佔全國出口貿易總額的50%;1870年,上海承擔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的63%,跟它最接近的競爭者廣州所佔的13%形成對照。

第三次擴張是因為義和團及其副產品「東南互保」。1900年以劉坤一、張之洞為首的《東南保護約款》的實施,阻止了義和團南進,客觀上形成了北方戰亂、東南穩定的局勢,不少紳商攜資南下興辦實業。經過近40年洋務運動中國所積累的物質財富、民族工商業和教育科技人才,紛紛匯集上海。據統計,從1901年到1905年,上海、蘇錫常等地新辦工廠企業有62家,一批繅絲廠、麵粉廠落戶,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民間商會。一批文化人此時麋集上海,如嚴復等天津北洋大學堂的師生,也使上海成為新式教育,特別是工商實業教育的中心。

義和團之後,公共租界人口總數由1895年的29萬多人增加到1900年的44萬多人,增長近50%。華界人口增長幅度當較租界更大,華人始終是外僑的40~50倍,為上海市政建設的發展帶來充足的支撐。

近代上海的形成實屬一種歷史意外。首先,預設意外,設立租界本為限制外國人勢力,沒想到卻變成「國中之國」。其次,過程意外。西方列強在中國共有26個租界,在許多城市有治外法權,但沒有一個像當時的上海。

資料來源 | 美國國會圖書館 地圖部 Library of Congress Map Division

沒有小刀會、太平天國、義和團,上海租界形態不會是當時的樣子。第三,形成條件意外。近代上海處於中外兩種權力控制邊緣地帶。租界雖是中國土地,卻受治外法權的保護。另一方面租界不是殖民地,工部局總董也不是香港總督。最後,結果意外。在一個農業國家建立了一個對外貿易和現代工業製造的中心城市。「就經濟生活而論,雖然絕大部分按照歐美方式組成,實際上卻安放在農村文明的基礎上。」(羅茲•墨菲:《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第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34年上海市中心區域航拍

圖片來源 | Airspacemag | China National AviationCorporation (CNAC 中國航空公司)檔案資料

02

從外灘到「上海」

作為第一塊租界,外灘之「外」,意味著與國家分離,被迫按照近代西方城市建設的模式經營管理。這是一片荒蕪的帶狀蘆葦灘,漲潮時長江潮水倒灌,只有一條狹窄的泥路,供縴夫拉縴時行走。外灘的開發大約分幾個時期。最初8年是草創期,第一個工程就是填土加高地面和修建排水系統,以便鋪設馬路,建造房屋。如南京路原來緊貼著一條小河前進,租界的早期已把這條河浜變成地下的陰溝。儘管第一批外國人建造的房屋、碼頭、倉庫,沿黃浦西岸一字排開赫然醒目,對原外灘的改造和馬路的開築也已完成,但無論是殖民地外廊式建築樣式還是地面馬路,都還相當簡陋。這與當時多數外國人的短期行為有關,只是希望撈一把就走。

第2個時期為1853-1860年,外灘的建築進入一個轉折期。繼商住兩用的洋行建築之後,董家渡教堂(1853年)、巴富爾樓(1860年)這樣的歐式建築開始出現。有組織、規範化的城市道路建設加速,1854年第一次修訂《章程》,「道路碼頭委員會」經改組正式成立了「工部局」。1855年,按照近代科學方法繪製的第—幅《英租界地圖》誕生,從中可以看到,外灘主要馬路基本已經拓寬改建完工,1856年「韋爾斯橋」和「外洋涇浜橋」架設,將南北外灘連成一體。從吳淞江南岸到洋涇浜北側已基本與傳統的鄉村社會剝離,一個整體上的新興城市社區形成。

1855年,工部局繪製的英租界地圖

資料來源 | virtualshanghai

1928年卜舫濟(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 曾任上海聖約翰大學校長)著:《上海簡史:國際租界的成長與發展》(左下角封面),其中有一幅1855年租界地圖。上面標註外灘最早的一批洋行及機構,小編查閱各類資料,現將中文名稱基本核實,可能有紕漏,請指正

1.英國總領館

2.英商怡和洋行(1843年開設)

3.英商老沙遜洋行(1845年開設)

4.英商仁記洋行(1843年開設)

5.美商瓊記洋行(1850年開設)

6.英商怡德洋行(1850年開設)

7.英商麗如銀行(1847年開設)

8.英商怡隆洋行(開設年份不詳)

9.英商寶順(顛地)洋行(1843年開設)

10.江海關

11.英商華記洋行(1850年開設)

12.英商公易洋行(1850年開設)

13.美商旗昌洋行(1846年開設)

14.英商會德豐洋行(1855年開設)

15.英商天祥(天長)洋行(1850年開設)

16.英商兆豐洋行(1851年開設)

註:這些洋行大多從事進出口貿易,也有一些從事保險、金融、航運和醫藥行業。

1887年,從外灘遠眺虹口地區

圖片來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 TheEdward Bangs DrewCollection

太平天國後的19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第3個時期,租界再次擴張,不僅1863年兩租界面積擴充到12710畝,而且蘇州河南岸到北京路之間的城市布局和結構也大為改變,東西南北4片規劃用地逐漸形成新一代來滬的年輕企業家和他們所支持的西方建築師營造的歐式社區。一是南京路至九江路的金融街形成。麗如銀行、滙豐銀行、利生銀行等紛紛於19世紀70年代立足外灘。二是完成了外灘建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翻造,早期的洋行建築如豐裕洋行、蕭氏公司等,紛紛隨產權人的變更翻造為正統的西式風格建築,如英國總會(1864年)是第一幢按西方古典主義章法運用柱式的建築,還有共濟會俱樂部(1867年)等西式風格建築。三是一種新型的裡弄住宅風靡租界和華界,極大地改變了上海普通人的居住面貌,如興仁裡(1872年)。最後,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鄙視改為羨慕,「夷場」變「洋場」,這可從1860年代的「滬北十景」的「北」字即看出城市中心的轉移。

1887年,外灘北望。圖中左側可見第一代上海總會

圖片來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 TheEdward Bangs DrewCollection

系統化的公共場所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完備是上海步入現代化的縮影。外灘的建設從道路開始。1858年工部局初步改建了蘇州河南岸的灘路,用煤屑、爐渣、鋪砌小方石或混凝土鋪成。1862年,南京路、九江路等開始鋪設人行道和地面排水工程。1864年統一混亂的路名,東西向以中國城市命名,南北向以中國省份命名。1864-1865年植行道樹,設立中英文路牌。1866年濱江大道建成,長1500米,寬18米,可容三四輛馬車並行。同時開始拆除私家碼頭,在虹口沿岸設立公用碼頭,留下公共空間和綠地。1868年建成開放外灘公園。1873年,拆韋爾斯橋,另建外白渡橋,1876-1878年又建二洋涇橋和四川路橋。

租界內其他公用事業也逐步展開和健全,並走向現代化。1864年租界內煤氣建成,先是供應58盞路燈照明,第二年增加到205盞路燈和家庭照明。1881年,英商自來水成立,至十九世紀90年代自來水逐漸普及。1881年,租界通訊事業發展,大北電報公司開始兼營市內電話服務。1882年,英商電光公司成立,租界開始使用電燈照明,電燈的使用和普及給繁榮商業市面帶來極大的效益。1885年起,基督教會與中外人士合作,博物館、蘭馨戲院、教會學校、圖書館、徐家匯天文臺、外灘信號臺一一建成。公共空間產生了相應的現代市民活動,1889年法租界舉辦巴黎博覽會的遊園慶典,遊人如織。

1896年以後上海向大規模工業製造、貿易綜合型轉變, 1915-1918年間人口增加到300萬。城市迎來又一次更新,列強通過多次脅迫、要挾加上因幫助鎮壓太平軍「越界築路」形成的半租界區,逐步形成以租界為核心,同心圓式一圈一圈向外擴散的城區。至20世紀40年代上海變成一個總人口400萬、租界人口 250 萬、租界面積近5萬畝,形似「亦」字,全世界第五或第六大都市,幅員超過北京或天津的兩倍。

20世紀20年代早期的外灘。可見正在施工中的滙豐銀行大樓

圖片來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1937年,上海市區航拍。整個城市的脈絡和紋理格外明晰。公共租界、法租界、老城廂涇渭分明。愛多亞路(延安東路)、跑馬場、老跑馬地的痕跡、原老城牆走向一覽無餘!老城廂的侷促擁擠與租界相對規整的布局形成鮮明對比

圖片來源 | 荷蘭影像博物館(Nederlands Foto Museum)

03

石庫門、公共建築與開放空間

「上海從來就不是一座閃光的重鎮,在這裡,中華文明與西方現代性的相撞是以實用主義式的方式來平衡的。」 ( [法]白吉爾著,王菊、趙念國譯:《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2—3頁)石庫門的出現堪稱這句話的最好註腳。

隨著每一次戰亂,1853年小刀會、1860-1862年太平天國、1884-1885年中法戰爭、1900年義和團、1911年辛亥革命、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周期性的難民湧進租界,給投機事業火上加油。外國商人倉促間建造出租的木板房,在1853年9月-1854年7月不到一年時間,廣東路、福州路一帶就出現800多幢;1860年達到8740幢。1852年,租界平均每英畝售價50英鎊;1862年,平均每英畝售價一萬英鎊。1862年,外國人忙得無暇舉行賽馬,第二年為了造經濟公寓就把跑馬廳以原價20倍出售,另擇新地(今人民廣場)。

1890年前後的上海跑馬場

圖片來源 | 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這種木板房採用西方聯排式總體布局,1870後它的改進形式就叫石庫門式裡弄住宅。石庫門的單元平面和結構採用中國傳統住宅院落,外形特徵是立面每戶均有條石門框,內裝烏漆厚木大門,但在建築細部裝飾上大量模仿西方新古典主義紋樣。這種充分考慮了土地利用率的居住建築風靡一時,直接推動了近代上海房地產的現代化。

首先,近代施工業迅速崛起,除了建造手法更新,訓練了第一批中國現代建築工人外,更帶來了西方近代先進的建築經營方式,如投標制度、包工制度。

1918年剛落成的有利大樓(UnionBuilding 現外灘三號),公和洋行在上海的開山之作。更有趣的是,它的高度45.75米,也一舉打破青龍塔41.5米(一說是龍華塔40.55米)保持了近千年的上海歷史境域建築物高度記錄

圖片來源 | virtualshanghai

其次,市場的繁榮使西方職業建築師進入上海,英國設計師金斯密爾(Kingsmill)所設計的四川路27號(1862年)是上海第一幢商業寫字樓,磚砌的連續拱券構成建築外廊;鎖石、柱頭、線腳、簷口均採用蘇州產的淺色花崗石鑲嵌,在西方人看富有東方情調,在中國人看仍是豪華洋房,大受歡迎。到凱德爾(William Kidner)設計的聖三一堂(1869年),標誌著全盤移植歐洲本土建築的新時期。最終,一個近代建築業和西方城市房地產經營模式成熟,又大大地促進上海的城市發展,石庫門也成為老上海的民居標誌和形象代言。

19世紀90年代後,上海出現多種功能明確的新建築類型,如銀行、交易所、市政廳、博物館、體育館、公園、跑馬廳、俱樂部、郵局、消防站、警察局、百貨公司、新式學校、醫院、圖書館、劇場、天文臺等。甚至在西方出現不久的電影院、火車站、電(汽)車站、公共菜場、電報電話局以及專業性很強的發電廠、煤氣廠、自來水廠、屠宰廠等工業廠房也都很快出現在上海。代表性的市政類建築有第2代江海關大樓(1893年)、德國總會(1897年),商貿建築有匯中飯店(1908年),金融建築有新沙遜大廈(1929年)。最能反映上海城市和人的迅速成長的,當數工業和文化教育類的公共建築。

1867年成立的上海工部局火政處第四「水槍」消防隊。從背後的門牌(右上角)可以判斷拍攝地點是在江西路某處

圖片來源 | 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147年前的上海舞臺劇照。成立於1866年的愛美劇社 Amateur Dramatic Club(簡稱A.D.C)。1873年6月7日的一次演出,地點在Club Concordia,也就是外灘德國總會,劇目名為「The Chimney Corner」。北華捷報對此有詳細報導

圖片來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1890年前後的江西路九江路附近。圖中可見聖三一教堂,遠處可見早期中央巡捕房

圖片來源 | 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工業建築如「1933老場坊」,是當時遠東最大、最為現代化的宰牲場。由4幢高低不一的樓房圍合的四方形廠區中間是一座24邊形的圓樓。方、圓樓之間通過26座廊橋連接,各層上下交錯,貌似迷宮,室內採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傘形柱無梁樓蓋」的結構形式,堪稱建築工藝和工業工藝完美結合。

建於1934年的雷士德工學院和醫學院,推動了上海工業特別是航空業和醫學的進步,也使上海走在中國的職業技術教育的前列;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與妻子(Eliza)創辦了上海第一所女子學校(裨文女塾),給苦難的中國女性帶來平等、尊嚴和受教育的權利;即使是太古洋行這樣的外資企業巨頭,在其近100年在華時間,將大批急速湧入上海的鄉民,帶入現代科層制的工廠中,完成了將一個禮俗社會的傳統人強制調教為一個法理社會的成員,塑造了他們的群體人格乃至階級意識的基礎,以至於在抗戰期間勞資雙方能夠共赴患難,撤離了最後一批華洋難民和中國珍貴的藝術品,以艱苦的代價支撐著戰時的上海、香港、長江和華南內河的航運。

建設中的雷士德工學院(現今地址 東長治路505號)

落成後不久的雷士德醫學院(現今地址 北京西路1320號)

城市是「他人和陌生人的存在」(齊美爾,Georg Simmel ,德國社會學家),城市中人們的社會傳播交往頻繁,逐漸瓦解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集合,結果便是城市開放空間尤其是娛樂休閒場所發展起來。以現代性的公園為例。上海最早的近代公園是外灘公園,原是英國領事館前面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的一片淺灘,隨潮漲潮落若隱若現。1868年外灘公園建成開放,兩面臨江,風景尤勝,每周至少舉辦一次音樂會,頗受歡迎。

1928年,外灘公園對華人開放。華人通過法律手段,不懈地努力獲得進入外灘公園的權利的抗爭過程,也反映中國人對自由、平等、契約、權利和法律等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接納,清晰地呈現出近代平等觀念和公共意識在中國口岸城市率先孕育、生成的形式與過程。

空間是社會的表現。物化環境的變更,也是人們心靈的變更。集約化的勞動、交通工具的變化、上下班時間和電燈的使用,改變了人們的心理時空;現代教育、大眾傳媒和工廠使得上海人在形成新的共同的生活基礎上,融合成一個共同的社會整體。裡弄石庫門式住宅改變了生活方式、家庭關係,公共建築和公共開放空間使城市的性質從封閉轉向開放,社會結構從傳統的儒教宗法制下「家族-社區」變遷為以法律、契約、特殊組織等所支撐和定義的適合陌生人交往互動的現代社會。

20世紀30年代,福州路西藏路口附近北望視角。可見穆爾堂、大新百貨(現今第一百貨)和部分會樂裡石庫門住宅

04

外向型的城市形式

中國與歐洲城市的起源和內涵極為不同,歐洲城市基本脫胎於中世紀外向型城市模型,核心是周邊式街區和以市場、市政廳為主導的公共空間,城市意味著市民性和民主性。中國的傳統城市主要是一種等級化空間序列的院牆體系的圍合城市,象徵著皇權對空間的擁有和對皇權的絕對服從。

近代上海的建城始於外灘,不但沒有按中國傳統定向城市,反而因租界的現代市政所塑造的公共空間和管理模式,觸發華界的市政改革,到1914年上海舊城牆拆除完工,新修的環城馬路把舊城、城外華界和租界連成一片,一個整體上比較外向的上海在地域的意義上形成。

以復興中路為例,這條不長的道路生動地演繹了講究趣味的建築立面、空間配置、住宅街區、街景、城市中心等城市要素。復興中路原名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1920年),在法租界的地位僅次於霞飛路(淮海中路),全長3494米,路幅平均6米,兩旁遍布的西式花園公寓住宅沿街面退界,高大的梧桐樹濃蔭對接,以美麗優雅的環境與住宅聞名,並與周邊的公園、教堂、學校、影戲院、文化廣場有機結合,成為上海的典範街區。復興中路對城市中心性的營造是有意為之的,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築和街區。思南公館、花園公寓、伊莉莎白公寓等多為歷史保護建築,精心布置的小街塊、密路網、適宜步行的街道,適合人們相遇、會面、交談。

二是公共綠地。如復興公園、辣斐花園,裡面設有溜冰場、劇場、回力球場,於伶曾在此演出曹禺和巴金的話劇。

三是開放空間。教堂歡迎、接納每一位願意來聆聽神聖、尋求慰藉的人,也因為敬虔和傳教目的,教堂建築都十分精美。諸聖堂採用了17世紀聖公會高派教堂格式,紅磚、三角形屋頂,門廊上設有圓形玫瑰窗,西北角附有方形塔樓,1999年被列為優秀近代建築。

四是學校。這裡誕生了一所中法都高度重視的合辦學校——中法國立通惠工商學校,意在溝通中法邦交文化與經濟,培養中國工業技術人才。

五是公共娛樂設施.如辣斐大戲院(鄔達克設計)、上海大戲院和逸園(文化廣場)。在演舞臺戲的那幾年,主要由黃佐臨的「苦幹劇團」、上海觀眾戲劇演出公司演出。逸園是復興中路的文化地標建築,除跑狗場外,附設旅館、舞廳和一個露天電影院。

1930年前後的顧家宅公園(又稱法國公園,現今復興公園)

圖片來源 | Institut d'Asie Orientale

20世紀30年代,逸園跑狗場主樓外景

圖片來源 | Institut d'Asie Orientale

從外灘修路到外灘公園、外白渡橋、氣象臺、鐘樓、專業公用碼頭、有軌電車和現代郵政等,配合著沿濱江大道一字排開的當時中國最大最多的銀行、洋行、海關、飯店旅館、公寓商廈,所組成華麗的外灘建築群視覺象徵。至1914年止,上海經過六七十年的建設奠定了一個外向型的城市形式,已經與中國傳統城市面貌大不相同。

05

城市與社會

世界大都市的興起,主要依靠兩個因素:或者作為一個大帝國行政中心地點(羅馬、北京);或者作為一個高度整體化和商業化的經濟體制的集中點(紐約、倫敦)。而上海,除它自己外,從未行使任何行政機能,而且作為上海貿易基礎的中國經濟體制,更沒有一體化或商業化。上海的崛起僅僅依賴兩個因素:一是優越的地理位置,二是處於各種權力控制的邊緣政治地位。然而或多或少具備相似條件的中國城市有26個,為什麼只有上海異軍突起?真正的謎底是時間,唯獨上海所經歷的不可複製的歷史意外。時間當然是上述兩個因素的助力,然而更重要的是,時間保持了兩個要素之間逐漸增強的吸引作用。

因此,考察上海的城建史,有助於從物質的層面整理城市秩序,反思觀念史。百餘年來上海大量的優秀歷史建築遺產、城市空間形式、上海建築師創新探索上海地域特色建築的實踐和普通市民對世界性、現代性的物質實踐,極為具體地呈現了社會文化的空間,對照出經典-規劃空間(理念空間)更像是一種集體主義的空間機器。

浦江變遷

上圖來源 | Airspacemag

下圖攝影 | 張鎖慶

沒有內生的現代性,上海的崛起是西方工業文明衝擊後的產物,賴非完全主權下的多元地理政治格局所造,上海的後續發展亦得益於其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然而,上海的城市歷史構成,以一種對傳統文化相當陌生的空間性、差異性、流動性的方式塑造了上海的地方感。這種特殊的地理-心理空間經驗,也是新的傳統、社會模式和文化規則的來源,為當代上海建成尊重歷史、具有地方感和識別性的城市系統與建築環境提供了基本形式。至少,它在哲學上告誡我們,應放棄人類的理性自主性的驕傲,要看到無序中的有序,在一個更偉大複雜的體系中實現萬物相互效力、製造更多的小共同體和它們的邊界的可能,因為生命和文化是在分散的邊界中最多地被激發出來。END

「方志上海」公號推文略有修改

圖片由「申知滬志」小組選配

如需轉載煩請聯繫作者本人。

《上海地方志》雜誌是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主辦的公開出版學術性季刊,旨在加強地方志理論研究、促進地方志學科建設、搭建地方志研究交流平臺,推動地方志事業發展。為擴大社會影響力,從2020年7月30日起,「方志上海」微信公眾號每周推出一篇《上海地方志》已刊發文章,主題涉及志書、年鑑、地方史、方志文獻等方面,其中不乏著名專家和學者傾力之作,供大家借鑑交流。歡迎大家留言提出辦刊建議,期待大家向《上海地方志》投稿,投稿郵箱shdfz@shtong.gov.cn。

原標題:《近代上海的城市化 | 歷史意外的空間後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李強:「匯水流存」——作為近代上海重要文化空間的徐家匯
    徐家匯是當代上海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商圈」,也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空間。因而,該區域在承擔商業功能的同時,也被建設成為重要的文化旅遊集中地「徐家匯源」。徐家匯如此密集的歷史文化資源從何而來,又與近代上海的發展有何關係,成為每一個來此遊覽之人應思考的首要問題。
  • 設計如何應對加速的城市化
    每天,有數百萬的人出入由我們設計的零售空間或者機場,我們通過關心體驗和對空間的大量研究來了解人們使用空間的方式,繼而改變許多人的生活。我們設計的上海中心大廈、機場和其他一些主要項目,是從人的需求角度出發,從內部設計開始,再考慮建築物內的空間和形態。舉個例子,我們全球其他團隊與上海團隊合作,共同設計了上海中心大廈子我們將來自全球各地的經驗帶到上海。
  • 再問張謇:「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沉寂與歸來
    長期關注家鄉南通的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何建華認為,對比百年前的張謇時期,南通又一次站上類似的歷史節點——既處在城市新一輪發展的關鍵風口,又面臨社會經濟轉型的重要關口。剛剛官宣邁入GDP「萬億俱樂部」的南通,需要重新叩問歷史、審視「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城市精神,以應對新發展階段下的新問題。更重要的背景是,「十四五」將至,中國城鎮化率已超過60%,城市發展重點從外延擴張轉為內涵提升。
  • 《歷史研究》俞金堯:資本擴張與近代歐洲的黑夜史
    關鍵詞:近代歐洲 黑夜 夜生活 夜班 資本主義 從傳統歷史敘述中我們知道歐洲歷史上黑夜的一些情況,例如關於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宵禁和行會禁止工匠開夜工,人工照明在近代的發展以及工廠制度下的夜間勞動,等等,這些知識屬於歐洲史常識,散見於歐洲政治、經濟、宗教、社會和文化等歷史題材中
  • 從空間生產到空間體驗: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邏輯考察
    內容提要:隨著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舊城更新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部分,歷史文化街區多分布於老城區或城市中心地段,因其地理空間位置以及特殊的文化遺產價值,成為城市更新的特殊空間。保護規劃將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和價值具體概括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格局的重要組成;近現代福州城市近代化進程全面、連續的見證;以閩商為代表的福州商業金融業發展與傳承的重要載體;多元文化和多元階層融合發展的社會和物質反映;與山水緊密關聯的街區發展歷史和文化;福州近代傳統建築演進的集中體現;福州革命先驅的前沿陣地等7大特點。
  • 資料:城市化加劇洪澇、乾旱等極端氣候現象(圖)
    對於我從小成長和學習的上海城市而言,我最想說的就是樹立氣候保護意識這個問題。  最近30年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城市化對中國的GDP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據2006年的統計資料,僅經濟前50名城市的GDP總量已佔到全國的60%,但也產生了一些氣象災害,給城市的環境以及生態系統帶來了深重影響,這種影響大多是負面的。對上海這一超大城市而言,也不例外。
  • 政治媒介化的歷史考察——評馬建標《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無論是在基礎理論、實踐應用,還是歷史研究,均有很多值得探討的空間;其中傳播史研究一直是傳播學研究中重要的一環。 《權力與媒介》當屬近代中國傳播史的研究範疇,這一歷史演進如何影響近代中國的政治變遷,在現有的歷史敘述中鮮有系統論述。
  • 城市時代:人的城市化需求與供給(下)
    人口集聚是城市形成的基本動力和「城市化」的結果之一,「城市化之路」培育了城市並在特定階段持續擴大城市規模。納瑟姆曲線表明,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間會處於快速城市化階段,這是關於城市化水平變化的一般性規律總結。該曲線表徵了城市化變化所呈現的結果,是對城市化速度變化的表象認識,從歷史數據來看,大多數地區的城市化都驗證了這一規律。
  • 高中地理高頻考點:城市與城市化、城鎮建設專題設計
    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2)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 3、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範圍變化的影響因素[理解記憶] (1)上海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 (3)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 《繁榮與貧困》:理解經濟發展的歷史之維丨書評
    撰文丨聶日明(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歷史與經濟:一種視角的缺席歷史是了解經濟、政治與社會的重要窗口,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中給予歷史極高的位置,「歷史現象不可能是純經濟的,必然是同時摻雜其他『制度』事實的,只有通過經濟史的研究才有可能了解經濟事實與非經濟事實如何相互聯繫
  • 《一指城》:沒有信仰的城市化,災難如影隨形
    短片中圍繞著環境、堅守以及信仰主題進行展開,通過一位看似城市中唯一有信仰的老奶奶,揭露失去信仰的城市化,災難隨時都有可能降臨的深層寓意。城市化是必然的結果,但是由於對於自然環境的無所畏懼,造成汙染環境。人們眼中只有眼前的利益,丟失了信仰,不可持續的發展到最後,都是自掘墳墓。在這個過度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催生了這個作品。
  • 《繁榮與貧困》:戰爭、瘟疫等重大歷史事件怎樣影響經濟發展?
    中國近四十年的經濟增長,更是離不開全球貿易,參與全球貿易分工,大大增加了就業崗位、進而促進了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的質量。李楠在《繁榮與貧困》中首要陳述的正是各類歷史事實和重大歷史事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這些專題包括文明起源、地理大發現、奴隸貿易、工業革命、戰爭、瘟疫、人口與遷移、宗教。
  • 人文化成|東北近代第一家——營口郵政的歷史
    今天做客到《主播帶你去旅行》的嘉賓是營口歷史學會會員、營口海關一級業務主辦王敬文人·文·化·成對於文化二字的含義通常是「一人一議,十人十議」,但文化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三個: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那麼在本專欄中,小編將通過這三個特點帶你了解營口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營口是怎樣的角色?營口的山川河流會有怎麼樣的故事?營口人是怎樣的性格?又是什麼造就了如此?每周一,跟著小編觀乎人文,以化成「營口」。
  • 【專題複習】高中地理常考知識點:城市與城市化,附中國十大潛力城市
    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城市形態的概念:城市佔據一定的空間,有著特定的外部輪廓形態。 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導致住宅區的分化 (2)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的聲譽
  • 北大國發院教徐建國:中國城市化接力工業化
    因此中國過去這些年,城市化相對於工業化的滯後,也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的城市能夠順應市場力量進一步發展,中國經濟仍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城市化與工業化不匹配的現狀,既是經濟結構扭曲的反映,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發展的機會。
  • 上海文脈的傳承,走進《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見證著上海文脈的傳承,其歷經了跑馬廳、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留存了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承載著幾代上海人的記憶。
  • 人口、產業「雙失」,城市新區樓市或將落入「城市化」陷阱
    所有城市之所以把上海浦東作為學習的「榜樣」,是因為浦東相當於脫離上海市中心又造了一個城,而且取得了人口、產業、房地產「三豐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於是乎,一輪聲勢浩大、如火如荼的「造城運動」拉開了帷幕。都希望自己成為下一個浦東。
  • 《印象》章明:我在上海修歷史建築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對話」——章明·我在上海修歷史建築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以來的上海保存了近5000幢各種樣式的歷史建築,其中一批優秀的近代建築,在歷史、文化和建築科學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與鑑賞價值。
  • 上海最早的近代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修繕完畢,近期將重新開放
    上海最早的近代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修繕完畢,近期將重新開放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2020-12-02 13:07 來源
  • 文學城市化的獨特路徑:進入「異世界」
    《屢次想起的人》沈大成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於 是  從《上海壹周》到《萌芽》,十多年來,沈大成寫了許多極具想像力的小故事,它們終於結集出版但「異世界」仍然是城市化的,拋開與現實不同的超現實元素不談,這些故事就是地道的城市文學,把目光對準按部就班、謹守城市生活規則的平凡人,描寫了極具職業感的生存方式(例如《擦玻璃的人》《分段人》),假想了極可能成為現實的生活狀態(例如《義耳》),如村上春樹描繪百分百女孩那樣描繪了百分百的迷妹式城市青春(例如《大角星》);甚至還有城市生活最基本的模塊:被建築出來的獨立小空間,亦即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