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路人》香港麥當勞麥難民的生活悲歌

2020-12-14 kkooll123

《麥路人》電影故事是取材真實的香港底層社會概況,劇情描述一群以麥當勞過夜的難民,即麥難民(McRefugee)的生活辛酸,他們各自有家歸不得的苦衷。劇中陌路人成同路人,彼此互助,成為家人的情感,令人動容,尤其第三幕開始的結局,定讓你淚流不止。這部電影算是評價還不差的小品,郭富城、楊千嬅、萬梓良、張達明及劉雅瑟等演員的演技,也是觸動觀眾淚腺的關鍵。

在觀影前後,愛德華覺得可以了解有關麥難民現象的問題,這個獨特的麥難民現象,不只在香港,東亞如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甚至臺灣等地,亦有少數人以24小時營業的速食店做為寄居。只是這個留宿麥當勞的情況,在已多年蟬聯全世界房價最貴的城市香港,顯得更為嚴重。2015年10月初,有一名50多歲的婦人,疑為麥難民,早上進入牛池灣坪石村麥當勞,坐在椅子上睡著,在店內近一天後,被發現已昏迷死亡,整起事件引起香港社會關注。

麥難民人數在香港亦是逐年增加,據2019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調查,截至2018年底,香港露宿街頭者的登記人數,已由2013年的780人,上升至1270人,而另一份國際青少年商會在2018年的調查,則發現一年有334人長期在香港麥當勞過夜,對比2013年僅有57人,大幅上升了近6倍。調查更發現,這些在麥當勞過夜的人,並非全都是無家可歸的人或是流浪行乞的遊民。這也是電影《麥路人》導演黃慶勳與編劇潘幸枝,在描述社會底層小人物故事背景的靈感。

《麥路人》除了一群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故事,亦寫實地帶到香港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還有房價高漲的民怨。電影英文片名《I'm Living It》似乎亦有弦外之音,而《麥路人》片名則取自粵語陌路人的同音,也是從麥難民一詞延伸。

電影的故事開場,由後來成為麥路人一員的年輕深仔(顧定軒飾演)離家事件說起,而後切到故事主角博哥(郭富城飾演)到阿珍(楊千嬅飾演)駐唱的餐廳,博哥與騷擾阿珍的客人起了爭執,到了深夜,回到麥當勞,幾個劇中主要小人物,包括媽媽與囡囡、等伯及口水祥,劇情透過主角博哥,與他們相處互動, 帶出她們彼此人生過往的痛處與有家歸不得的難處。

麥路人裡的這群同是天涯淪落人,並非無事,不想工作的無業游民,其中媽媽曉妍(劉雅瑟飾演)一角,是劇中愛德華最心疼的角色,她是苦命又傻氣地幫已逝丈夫的母親,拼命還賭債,只憑感念丈夫生前的好,忍受被婆婆歧視和沒有名份的流浪生活,帶著小女兒囡囡,以麥當勞為家,這個角色的結局,相信也是讓觀眾哭慘的角色。

這群麥路人,被情所困,卻也是對情感最真摯的人。阿珍喜歡博哥,知道他曾是金融巨子的過往,卻未因博哥落魄,忘掉心底的單戀,她一直當著駐唱歌手,雖然從未實現站上大舞臺的心願,也未求得到博哥喜歡她的回報,卻一直默默地唱下去,守侯在博哥身旁,用情相當痴心,而博哥並非不動真情,只因自己的過往,不願再拖累他人。

如果看《麥路人》,你期待角色能過翻轉,逆轉人生,那就不現實了,《麥路人》說了相當殘酷的人生,相當現實的社會,以博哥因金融操作失利,背下龐大債務,加上牽扯經濟犯罪入獄,他的人生前途,雖到中年,但似乎已被判了人生死刑,無法翻身,永遠難在社會立足。這也是博哥氣憤口水祥(張達明飾演)偷東西被捕要入獄的原因之一。

博哥不管是人生得意、失意時,都是有情有義的人。他把這群麥路人當成自己的家人看待及照顧,等伯(萬梓良飾演)一角,內心創傷,有家不願回的情節,是劇中令人鼻酸,同情這群人背後過往的觸點之一。等伯本是消防員,因妻子遭詐騙,虧損大錢,想不開跳樓結束生命,這讓救人的消防員等伯無法肆懷,一直自責自己,難以放下妻子的情感,家成了他不敢碰觸的回憶,在麥當勞店門口的位子等待妻子一起回家,是他想藉此逃離苦痛的自我催眠。

人死了無法復生,已逝的情感就該努力放下,重新迎向新的人生。成為麥路人並非是博哥要幫忙這群人的終站,他希望這群人不再是麥難民,而是有家可歸的人,因為他有很深的體悟。博哥為何不想回家探望母親(鮑起靜飾演)?其實他很想,但他想保留自己人生最好一面的記憶給母親,讓母親自豪兒子的成就,而非現在窮困潦倒的模樣,所以他只敢偷偷到醫院遠望母親。(在臨演孝子哭喪一段,博哥內心是相當難熬的)

在眾多的投資當中,情感投資是成本最低,回報最高的一項投資。,投資情感是博哥自己以金融操作金錢衡量來做的比喻,只是情感的回報難測,而人間有情,互相扶持,才是最溫暖的時刻,不管是秋紅對他的愛情、一群麥路人在他罹病時,伸出的友情,都不是多少錢能夠對等給予或計算的。

相關焦點

  • 《麥路人》:聚焦香港麥當勞難民,揭露都市社會底層悲歌
    他在《三岔口》(2005)、《父子》(2006)和《踏血尋梅》(2015) 等電影中的表演獲得了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認可。這部由黃慶勳執導的電影處女作無疑是為郭富城量身打造的表演舞臺。他扮演的角色阿博是一位因挪用公款而入獄的金融高管。出獄後,他羞於回家見生病的母親和長期替他背負債務的妹妹,加入到了一群無家可歸者的行列中,一起在24小時快餐店裡過夜。
  • 香港麥當勞關閉晚市堂食,「麥難民」犯愁:流落街頭怕被欺凌…
    然而有一些人卻犯了愁——麥當勞晚上取消堂食了,他們又該去哪裡過夜呢? 疫情下的「麥難民」悲歌 在香港這個貧富懸殊的城市,一直生活著一群「麥難民」(在麥當勞等24小時營業餐廳內過夜的人士)。
  • 大批「難民」攻陷香港麥當勞
    說到麥當勞,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吃,可大家可知道在夜幕降臨的時候總會有一班「麥難民」,聚集在麥當勞嗎?
  • 香港的「麥當勞難民」,居然還有那麼多年輕人!在香港居住到底有多難?
    香港各大品牌的聖誕套裝正在上市,在香港通 (微信公眾號: Hkknowing) 回復 "聖誕",可獲取最新最全的聖誕套裝優惠資訊!麥難民(McRefugees),是指一些無法負擔租金而被迫寄居於一些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內的人士。「麥」則是指麥當勞。
  • 香港5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窮人?冬夜,棲息於香港麥當勞的「難民」流落...
    在香港,這種無家可歸、棲居於麥當勞店內的人被稱作「麥難民」。疫情之下政府「限聚令」加碼,晚上6點後禁止堂食。對於多數港人來說,不過就是把用餐地點從店裡搬到家中,而對於「麥難民」來說他們就沒有「家」了。 近日香港入冬,天文臺發出寒冷天氣警報。元旦市區最低氣溫8.6度,為16年來最冷新年。
  • 《麥路人》:一個餐廳,兩場葬禮,三位逝者……
    、三十年後出演一部這麼喪的小成本電影,但這也恰恰是香港電影和香港本身面臨的困境。失去雙親的小女孩就像現在的沒人疼愛的香港一樣,在一次戲謔的葬禮和一次真正痛失親人的葬禮後想買一張回到大陸的單程票,卻被最親的人趕出家門……麥路人,又稱「M難民」,這個稱呼源自於日本。是指一些無法負擔房屋租金而被迫寄居於一些24小時營業快餐店內的人士。「麥」是指麥當勞快餐店,有些人經常在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餐廳內寄居。
  • 中國香港的「小偷家族」?《麥路人》的底層眾生相
    在大災之年,普通人往往只求一份平常生活,但對於一些人本身已經生活在苦難之中的人而言,那就是雪上加霜了。《麥路人》講述的,就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人生,一部中國香港版本的「小偷家族」,陌生人互相扶持的暖心故事。
  • 《麥路人》抱團取暖的陌路人——量販式苦難中的溫情
    影片中段有一個香港城市街景的大俯拍,不由得撼動觀眾內心深處的孤獨和落寞,大俯拍鏡頭下車水馬龍的街道不過是滄海一粟,熙熙攘攘的人群不過是城市蜉蝣。《麥路人》的英文片名是「I'm Livin'it」,意為我在生活,哪怕身為城市螻蟻,哪怕最後物是人非,也要抱著夢想而努力生活。
  • 55歲郭富城電影《麥路人》0點後的麥當勞 有多可怕?
    劇情交代:電影《麥路人》又稱「無家者」「陌路人」,根據香港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群無家可歸或者是不願回家的小人物的世界,不得不選擇在麥當勞等24小時營業的快餐廳中過夜。
  • 深度分析「香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長期睡在麥當勞
    居民們在全市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餐廳睡香港一項調查發現,在短短五年內,所謂的香港麥難民(長期在24小時營業連鎖店居住的)增加了六倍 ,該調查由非營利性的國際青少年協會(JCI)統計的,在2013年6月和7月統計是
  • 《麥路人》:失意者的烏託邦
    《麥路人》海報導演黃慶勳,原是鄭保瑞的副導演,雖然是長片處女作,倒也入行許久。原本他拍的多是類型片,初執導筒倒是選了部很有現實關照的題材,集結了從郭富城、楊千嬅到張達明、鮑起靜、萬梓良等香港實力明星的陣容。
  • 《麥路人》:從鮮活走向虛無
    在2020年香港金像獎上,《麥路人》曾獲得10項提名,但最終在橫掃獎項的《少年的你》壓制之下,只奪得了一項最佳男配角。放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有10項提名的影片足夠成為當之無愧的經典,但放在如今日漸凋零的港片世界,10項提名也不過是證明了這部電影只是做到了應盡的本分罷了。
  • 上映5天票房收1300萬,本土港片《麥路人》在內地市場的尷尬境地
    只是,在香港地區頗受好評的《麥路人》,似乎並不對內地觀眾的胃口。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麥路人》上映首日,該片排片佔比僅有7.4%,首日累計票房達190萬,位居日票房榜第五位,票房佔比僅4.1%,被《八佰》《花木蘭》等老片幾倍殺。
  • 【港聞】香港暴增大量無家可歸者,在「麥當勞」當難民!
    暴、疫連番打擊下,本港新露宿者人數急劇增加近千人,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吳衛東認為數字驚人。他說,近半年來收到不少以往未曾求助過的新露宿者求助,當中四成人曾月入逾12000港元。
  • 侃電影|「麥路人」的套路之下,是一座城市的衰敗……
    香港電影人「北上」之後,市井氣息幾乎消失不見,港片中對於港人的描繪,充滿了更多的衰敗與不安。 電影《麥路人》就是這一「城市化」想像的集中體現。 在粵語中,「麥」與「陌」同音。 所以片名《麥路人》,指的就是在麥當勞過夜的這群陌路人。 而英文片名I'm Living It,也是由麥當勞的經典Slogan「I’m Lovin' It」演變而來,意為「我在這生活」。
  • 香港麥當勞關門了,在裡面過夜的人怎麼辦?
    但是,最受打擊的,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無家可歸,常年在24小時麥當勞過夜。深夜,麥當勞餐廳裡的音樂聲停止,食客離開,桌面被清理一空,你會發現角落裡出現了許多以各種姿勢閉目休息的人。此時的麥當勞,變成了一家臨時「旅舍」。
  • 《麥路人》開拍前,劉雅瑟專門去了幾趟麥當勞丨演員聊角色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香港影片《麥路人》於上周五在內地公映,影片上映三天票房超500萬,豆瓣口碑6.7分。作為近年的華語劇情片來說,這個口碑不算低。郭富城、萬梓良、楊千嬅、張達明、劉雅瑟在片中飾演一群無家可歸或是有家難回的香港底層人,他們沒有固定工作、沒有固定住所,只能選擇在麥當勞快餐店過夜。
  • 香港宣布關閉所有娛樂場所!這群人只能流落街頭……
    但對另一個群體而言,麥當勞的這一決定卻是沉重打擊,那就是「麥難民」。漂在香港,相信大家對「麥難民」這個概念都不陌生,它指的是在麥當勞過夜的露宿者。據調查,截至2018年12月,全港有448名「麥難民」,想必現在的數量更多。那麼,當麥當勞宣布不再提供堂食後,這群人要去哪裡?來看看他們的麥記最後一夜。
  • 「影評」《麥路人》:邊緣人相濡以沫的社會寫實劇
    由黃慶勳導演執導、入圍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十項大獎的《麥路人》,劇情描述阿博(郭富城飾)曾是一位金融才俊,但一場股災挪用公款,淪為階下囚…… 出獄後的阿博無法面對自我,更無法面對他期待極高的年老母親(鮑起靜飾),也對為他肩負巨大債務的妹妹感到十分愧疚,因此不想回家,從此成了無家者,活在眾多比他更沒有明天的人當中
  • 如何評價電影《麥路人》,是什麼樣的
    而我對《麥路人》的總體感受是:差一口氣。 後半段顯然啞火了。 從阿博患癌症開始的煽情處理起,整部電影就有著習作感的硬傷,那些煽情就像「手把手劃中心思想」,未見得純熟,反而有了一種刻意堆積苦難的功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