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中國食品消費趨勢及創新白皮書》顯示,中國食品行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了我國現代化工業體系中的重要產業之一。1978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472 億元,2017 年,規模以上的食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 11.4萬億元,相當於1978 年工業總產值的240多倍。是國內外主營業務收入唯一超過十萬億元的產業。
行業的快速發展刺激了新消費體系下產品的轉型升級,食品也開始朝著健康營養的功能性方向發展,如何在安全健康的基礎上保證食物的口感與風味,是所有食品企業都面臨的核心問題。
在國內,有這樣一家專業的第三方食物風味測評機構——果榜,其合作實驗室給康師傅,三隻松鼠等大型食品企業做過產品口感喜好度研發,給九陽做過電飯煲煮飯參數優化的感官分析服務。這些企業之後大批量生產投入市場的產品都廣受消費者青睞。
果榜創始人兼CEO何鐸接受了35鬥的採訪,為我們分享了他的商業邏輯。
服務B、C兩端 更好地實現供需匹配
「現在國內的農產品和食物越來越豐富,消費者面臨的選擇性問題增多,產品信息過窄。我們想通過科學的測評手段,幫助消費者做出最合理的購買決策,扮演一個導購指南的角色。」何鐸表示,從一定程度上,果榜也能去引導上遊的生產商或製造商,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生產產品,從而更好地實現供需匹配,提高生產效率。
因為選擇的是口感測評這個極其細分的領域,目前在行業還未形成相應的規範,所以對果榜來說,既面臨著發展機遇,又面臨著挑戰。「最大的挑戰還是市場接受度的問題,口感測評其實是服務了B、C兩端,但具體能為用戶帶來哪些價值,我們一直在不斷地挖掘。」何鐸告訴35鬥記者,口感測評的賽道究竟有多大,需要他們這樣的先行者來嘗試。
目前,果榜主要設有兩個部門,分別是市場運營部和實驗室。運營部門在南京,實驗室位於浙江工商大學食品生物工程學院。由於實驗室需要建立人員庫來進行科學測評,所以果榜的大部分辦公人員都在實驗室,大概有300多個經過篩選和鑑定的評價員,其中不乏一些有專業背景的志願者。
27種人體口感模型 科學算法為產業賦能
業務層面,果榜主要有三大板塊。一方面是針對產品的風味測試;另一方面是授權企業張貼果榜測評口味等級的標籤貼,可以貼在產品的包裝上,以辨真偽;還有一方面是數據出售,通過線上付費的方式即可獲得產品口感分析的相關數據。
「我們去年和400多個水果廠商及基地進行合作,依靠目前研發出的27種人體口感模型,構成產品的評價體系,對其進行測評,幾乎覆蓋了市面上大部分能買到的水果。」
談及果榜口感測評的優勢,何鐸以獼猴桃為例,「吃到獼猴桃的果肉時,會有那種沙沙的感覺,只能靠人靈敏的感官提取體驗值。」藍莓、草莓、蘋果……各式各樣的水果口感也千變萬化,果榜會對其進行屬性標註,最終形成算法的模式。
「我們可以精準地鑑定出產品的口感等級,甚至推斷出水果的最佳採摘日期。從淘寶上搜索水果,我們可以看見產地,但是無法得知它的口感,但是我們的口感測量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何鐸說,果榜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把食物的口感數據結構化,用科學的算法更好地服務於企業和消費者,從而為產業賦能。這是他們切入這個賽道的邏輯。
除水果以外,果榜的品類已經拓展到了大米和螃蟹,並和江蘇當地相關的產業協會合作,聯手推出了「蟹榜」。後續果榜也會根據市場需求,逐步地增加其它品類。
行業協會目前也是果榜主要的獲客渠道。因為行業協會的半官方半市場性質,對產業鏈的規範性、質量性有所要求,所以很願意和果榜這樣專業的第三方食物風味測評機構進行合作,以保證產品品質的監管。
未來,向人工智慧看齊
與國外相比,第三方食物測評機構的發展起步較晚,果榜對標的國外機構是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國際風味評鑑所」——iTi。何鐸分享說,「我們的原理都是一樣的,通過人的感覺器官形成產品的標準化測評。」
「未來,我們會做人工智慧的感官開發,但不管是用人來測評,還是AI來做,這都只是技術手段而已。歸根結底,我們是一家食物風味鑑定數據公司,想要為整個社會的食品消費提供一種口味和品質上的公信力,為產業提供近乎完美的供需匹配,提高交易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收益,提高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何鐸透露,此前果榜拿下了一筆種子輪融資,後續也有融資計劃,主要用於品牌宣傳和產品研發。據悉,何鐸本人有著超過12年的食品質量認證經驗,是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質量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