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是什麼?
1.迷信者稱某些女性的神。2.天主教徒稱耶穌的母親馬利亞。
聖母型人格是什麼?
聖母型人格,是處處向人表達善意,不敢麻煩、拒絕他人的性格特徵。
在心理學上,擁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在社交中永遠處於被動的狀態,但是內心又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於是時時刻刻站在對方角度,優先解決他人問題,哪怕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也在所不惜。
現實中有真實案例嗎?
有。我們常講的「白蓮花」,就屬於「聖母」的一種。「白蓮花」指的是假裝清純,清高,出淤泥而不染,實則內心陰暗,心機重重的人。「白蓮花」只是為了突出自己柔弱、多情,引起別人多的保護欲。
而和「白蓮花」相似的還有「綠茶」。「綠茶」是指面容姣好,喜歡素顏或淡妝,表現得楚楚動人。擁有「綠茶」特徵的人,喜歡偽裝成受害一方,博取異性的同情。
有求必應
通常來講,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積極幫助他人解決問題,是一種樂於助人的好品質。但是這種品質一旦走向極端,就會對本人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樂於助人的極端表現,就是無底線地犧牲自己。不管需要幫助的是熟人,還是陌生人,「聖母」往往都是有求必應,為了對方,「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辭」。
那麼,這種人格有危害性嗎?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曾研究過一個課題叫做「錯誤心理學」。他驚奇地發現,每個人犯下的錯誤並不是無跡可尋的,而是每個錯誤背後,都代表著一個人的潛意識,也就是內心裡的欲望和衝動。
因此,擁有「聖母型人格」的人,處處討好他人的原因,是因為潛意識裡將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別人幻想成強者,而將自己幻想成弱者。所以擁有「聖母型人格」的人,才會出現種種討好行為,一旦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認可,就會馬上將自己轉換成受害者,仿佛是自己受到了傷害。
其實,現實中真正感到困擾的,不是擁有「聖母型人格」的人,而是被幫助的人。因為人在受到幫助後,通常會有種「虧欠感」,一旦對方不要求回報,就會讓被幫助的人感到很痛苦。
換個角度來說,擁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往往會擔心自己傷害到別人,對別人的感受特別敏感。每當自己幫不上忙,或者是沒有得到對方理解的時候,就會不斷反省自己,仿佛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像一個犯下大錯的罪人一樣。
自我崩潰
由於自己的熱心腸,常常被當作是一個有目的性的人,或者是一個老好人。如果你被人貼上老好人的標籤,一旦哪個地方做得不好,就會引來責罵。這時沒有人會體諒自己的苦楚,而自己的缺點卻會被無限放大。當一顆熾熱的心,被人用涼水狠狠澆滅的時候,就會出現自我崩潰的現象。
現實社會中,很多極端的現象出現,普遍都是因為當事人的自我崩潰,喪失理智,從而做出喪心病狂的行為。
如何掙脫「聖母型人格」的枷鎖?
1.列出優勢清單,建立自信。將你的長處,優勢有序排列出來,發現自己的強勢之處,增強自信心。
2.學會拒絕,通過鏡子刻意練習。學會說出拒絕,不再無條件地答應別人的要求。每天對著一面鏡子,不停地說「不可以,我拒絕」。假想出別人有求於你的場景,學會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