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美國加入二戰直接和日本開戰已經是二戰後期的事情了。這個時候,日本在中國陷入了人民的汪洋大海當中不能自拔了,而進攻蘇聯明顯力不從心。
所以日本決定利用在二戰期間還沒有怎麼表現的海軍,再加上陸軍的配合,開始南下,進攻東南亞。
不過之前日本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轟炸了美國珍珠港。日本希望能夠打掉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這樣就沒有後顧之憂。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把美國拉了進來。
不過日本還是在進攻東南亞時,勢如破竹,短短一年多就佔領了東南亞大部分地盤。
我們先說一下為什麼英美不可能聯合起來進攻日本本土。
對於英國來說,歐洲永遠是重中之重,雖然日本進攻東南亞,吞佔了英國的殖民地,固然讓英國人非常頭疼。
但是歐洲的局勢更加嚴峻,雖然德國放棄了進攻英國本土,轉而開始挑戰蘇聯了,但是英國之前被打擊的有點厲害,所以日本轟炸珍珠港,最高興的是英國的邱吉爾。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陣線才開始逐步形成。
在這個時間階段,歐洲的局勢還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扭轉,包括在非洲,英國同樣面臨巨大的壓力。
所以在歐洲局勢不明朗,或者說德國投降前,讓英國和美國一起偷襲日本本土,其實是做不到的。
對於美國來講,其實是可以辦到的,在美國珍珠港遭到轟炸後,就開始了報復性的轟炸, 比如曾轟炸過東京以及日本幾個城市。
雖然對日本的報復作用起到了,但是傷不到日本的根基。這是因為在當時美國在太平洋還沒有對日本形成絕對的優勢,也就是說日本還保有非常大的制海權以及制空權。
在這種情況下,偷襲本土根本辦不到,就算偶有一艘船突破過去,也毫無用處。要知道,美國在二戰末期,還要把蘇聯拉進來,其實目的很明顯,美國人惜命,尤其是面對日本那種報復性的自殺式攻擊,吃了大虧,非常害怕。當然了,美軍也缺少像蘇軍不惜犧牲三十萬人攻克柏林的那種狠勁。
其實盟軍,還真計劃過偷襲日本本土,那就是沒落行動。這個行動分為兩部分,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王冠行動,奧林匹克行動時間在1945年11月1日開始實施,小王冠行動則計劃於1946年5月1日實施。
從時間上看,這也已經是德國投降以後的事了。英國可以騰出手來了,而美國也在太平洋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包括制海權和制空權。
日本的海外的防守已經不堪一擊了,只能進行所謂的本土決戰了。
這個時候突襲,才可以達到效果。
不過我們還得說一下,日本在二戰期間,本土並不空虛。同時日本對於本土的防禦力量也是非常看重的。
除了本土外,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佔領的諸多地區和島嶼,可以對日本本土形成屏障。再加上日本絕對的海軍和空軍優勢。還是那句話,在這些力量被打掉之前,或者局勢不明朗的時候,只能是美國那樣的報復性轟炸,絕不可能大規模偷襲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