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樹」,血肉築起鋼鐵長城——訪禹王山抗日阻擊戰紀念館

2021-01-09 中國江蘇網

千年運河畔,屹立一座承載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戰精神之山——邳州市禹王山。

1938年四五月間,中國軍隊和日寇以禹王山為中心戰場,展開了一場歷時27天、100多次拉鋸的慘烈激戰,史稱「禹王山抗日阻擊戰」。出滇抗戰的國民革命軍第60軍,全軍13869名將士為國捐軀。他們也重創了日軍兩個王牌師團,斃敵1.2萬餘人,傷敵2.3萬餘人,粉碎了日軍「切斷隴海鐵路,直取徐州」的作戰計劃,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鮮血築起鋼鐵長城

8月31日,記者來到禹王山採訪,沿著山路,步行不久就進入了紀念園的主軸線。拾級而上,臺階以一段、九段、三段和八段的臺階踏步,寓意阻擊戰發生在1938年;並用178級臺階,紀念陣亡的178名連排長以上官佐,其中有旅長1名(陳鍾書)、團長4名(嚴家訓、莫肇衡、高鵬、龍雲階)。

在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中,我軍取得了正面戰場的首次勝利。日寇重整了被稱為「鋼軍」的第十師團和「師團之花」的第五師團,兩個最精銳王牌師團及偽軍,總計10餘萬人,企圖突破禹王山、連防山一帶防線,直取徐州。

戰爭一開始,就進入殘酷的絞殺階段。在飛機、大炮、坦克掩護下輪番進攻的日軍,非常猖狂,他們不僅用機槍打、用炮轟,還用坦克在中國軍隊的戰壕上來回碾壓,不少中國士兵被壓垮的土掩埋。儘管力量懸殊,但是中國軍人絲毫沒有退縮,戰士跳到日軍坦克上面,撬開蓋子,再用集束手榴彈與之同歸於盡。

1938年4月23日至27日這5天,是禹王山阻擊戰最慘烈的階段,僅23日當天,就犧牲了3名團長。隨著戰鬥的持續,原有的防禦工事不斷地被消耗。到最後,中國軍隊只能把戰友的遺體堆疊起來,作為防禦工事,「血肉長城」屹立在禹王山,將士們說,人死不怕,大不了就當「一塊磚」。

原真性保存抗戰遺蹟

如今的禹王山海拔124.6米,戰前是126米,在27天戰鬥中,中日雙方的炮火硬生生把山體消減了1.4米。

在山頂,有一座疊翠帆影亭,是俯瞰石林和遠眺大運河的最佳位置。天氣晴好時,向北能遙望臺兒莊,眼前一馬平川,京杭大運河像一條白練蜿蜒南去;西南方是310國道,可直通徐州。禹王山的地理和戰略位置顯而易見。

為了緬懷犧牲將士,弘揚抗戰精神,2014年下半年起,邳州市對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復了戰壕、英烈墓以及禹王園等遺蹟,新建了紀念館、紀念亭、鑑湖。

在此期間,當地嚴格遵循遺址保護的原真性原則,最大程度保護遺蹟原貌和原生態植被地貌。記者看到,蒼林翠柏的掩映中,有三道壕溝通往山體的各個方向,歷經82年風雨滄桑,輪廓仍依稀可見;幾塊殘石上,密密麻麻的彈痕清晰可見;山上唯一的「禹王泉」,是官兵們的「生命之泉」,依然充滿一池清水;阻擊戰結束後,當地群眾將犧牲將士的遺體分處安葬,修建叢葬處,他們大多無名,來自雲南,卻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禹王山抗日紀念館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碑館合一,為半掩體建築,共分三層,外牆採用自然山石面鋪設,莊重樸實,頗具歷史滄桑感。三重疊落的臺地空間設計,象徵著在禹王山阻擊戰中60軍的182、183、184三個師緊密配合,共同禦敵。

目前,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是徐州乃至蘇北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遺址,2015年8月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也是徐州市唯一一處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

抗戰精神激勵城市蝶變

在禹王山上,有一棵當地很少見的麻櫟樹,歷經數十日戰火的洗禮,成為當年山頂唯一倖存的樹木。82年來,麻櫟樹櫛風沐雨,枝葉茂盛,默默守護著犧牲在禹王山上的英靈,因此被稱為「忠烈樹」。

禹王山是一座英雄之山。60軍沒有出現逃跑的將軍和投降的士兵,湧現出的是主動請纓、慷慨赴死的名將,以血書明志、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英勇烈士。在紀念館中,展示了不少英烈的遺囑、家書,既飽含著濃濃的親情,更洋溢著慷慨赴死的愛國情懷,讀來盪氣迴腸,催人淚下!

少將旅長陳鍾書,出徵前常語同事:「這次外出抗日,已對家中做過安排,誓以必死決心報答國家。」在殉國前,他口述由人代筆,留下了一份遺書。徵戰南北、鐵骨錚錚的漢子在生命最後一刻,想到了家鄉雲南,想到了自己不僅是一名軍人,還是十個孩子的父親……他作為滇軍抗戰以來首位為國捐軀的將軍,1984年9月被民政部正式追認為革命烈士,2014年入選民政部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歷史的硝煙早已散盡,但抗戰軍人的吶喊聲仍在迴蕩。多年來,邳州市一直積極組織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教育引導廣大市民銘記抗日戰爭這段慘烈悲壯的歷史,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自力更生、奮發圖強。

記者 李 剛

相關焦點

  • 最美醫生:用血肉之軀構築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
    2020年「最美醫生」宣傳發布活動通過視頻記錄和現場講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衛生健康事業的高度重視,對醫療衛生工作者的關懷關愛;集中展現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白衣執甲、逆行出徵,全心全意投入防控救治,用血肉之軀構築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生動展示了以丁文祥、王文濤、王錦萍、楊惠雲、肖穎彬、饒明俐、柴嵩巖、徐建國、
  • 史海鉤沉:共產黨助力六十軍築起鋼鐵防線(張可春)
    在徐州會戰第二階段,位於邳州北部的禹王山,因為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而成為中國軍隊反覆爭奪的焦點,成為徐州會戰第二階段的主戰場。由於日軍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的猖狂反撲,致使禹王山阻擊戰異常慘烈,從1938年4月26日至5月17日,禹王山每天都要經受上千發炮彈的襲擊,原本126米的山峰硬被日軍炮彈轟去2米,整個山頂變成一片焦土。
  • 禹王山阻擊戰,60軍為啥能堅守27個晝夜?日軍:火力比我們還猛
    抗戰全面爆發後,基於民族大義,這些雜牌部隊紛紛奔赴抗日前線,和日寇浴血搏殺。滇軍第60軍更是在禹王山一戰成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雲南王龍雲將全省的主力部隊整編為60軍,全軍轄三個師4萬餘人。隨後60軍在昆明巫家壩舉行了誓師大會,軍長盧漢帶領全軍4萬多名將士振臂高呼:「以犧牲的決心,作破釜沉舟的抗戰!」
  • 西安網評:築起防汛救災的鋼鐵長城
    戰汛情、排隱患、保群眾安全、精心安排災後重建。受近期持續強降雨影響,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汛情受到全國上下的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對進一步做好防汛救災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是命令,是責任,為防汛救災定方向,為防汛救災增定力,為科學有效統籌全國各方面力量,打贏防汛救災戰役凝聚起強大合力。
  • 禹王山阻擊戰:4萬滇軍抗擊日軍兩個師團,堅守27天死傷2萬人
    1938年4月,第10集團軍進攻郫縣,第60軍立即趕往前線部隊,在禹王山一帶阻擊。這裡是郫縣的最高點,與臺兒莊相對應。具有極高的戰略地位。如果這個地方失守,日軍向徐州集結,50萬主力部隊就很難從徐州脫身。一旦日軍包下餃子,那麼中國就再也無法與日軍展開大規模作戰。在臺兒莊大捷中,60軍表現出了非凡的實力。
  • 萬眾一心築起鋼鐵長城——湘潭高新區疫情防控阻擊戰紀實
    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湘潭高新區以黨員帶頭,全體幹部職工以昂揚的鬥志、頑強的毅力、堅定的信念、無畏的精神,始終戰鬥在阻擊戰的前沿陣地,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築起了一座鋼鐵長城。全體黨員投身防疫一線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區黨工委把這項工作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作為當前全區壓倒一切的工作抓緊抓好。
  • 「鐵在燒」的血肉長城
    這句話來自「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對志願軍黃草嶺阻擊戰的評價。類似的阻擊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並非個例,志願軍憑著機智、勇敢和犧牲精神,創造了以步兵阻擊敵機械化部隊的奇蹟,成就了我軍守必堅、戰必勝的美名。向死而生的戰鬥意志。抗美援朝戰場上,阻擊戰成為志願軍不得不經受的血火考驗。
  •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見證抗日救亡,如今建成紀念館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見證抗日救亡,如今建成紀念館——生動再現歷史 傳播紅色文化同時,辦事處還在桂林城北的路莫村租用民房,作為軍需物資轉運站、倉庫、接待過往人員的招待所和抗日救亡工作室,並增設了機要電臺。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的積極努力下,辦事處與桂系地方實力派、國民黨民主人士建立了較好的合作關係,大批愛國進步文化人士來到桂林,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運動。上海、廣州淪陷後,國內溝通海外的運輸線只剩下經越南進入廣西這條通道。
  • ...黨旗飛揚——2200餘名醫護人員用血肉之軀築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
    央廣網北京9月20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位於武漢市疫情中心地帶的中部戰區總醫院成立黨員突擊隊,2200多名醫護人員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軀築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
  • 禹王山血戰,滇軍60軍為何能堅守27天?日軍:拼了命的國軍太可怕
    1938年4月22日,日軍磯谷和板垣兩個甲等師團及偽軍一部共5萬多人向國軍60軍據守的禹王山陣地發起了猛攻。禹王山地處徐州北部,海拔僅有126米,但在廣袤的魯南平原上,卻成了敵我雙方必爭的「高地」。
  • 《我的團長我的團》:抗日英雄不怕死?孟煩了母親一語道破真相
    《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都是蘭小龍編劇的作品,兩劇其實有個若有若無的聯繫,團長用的龍文章的名字是他借用的生死線裡一個守城團長的名字,生死線裡又有鋼鐵7連的前身,孟凡了之後加入了解放軍,成為鋼七連的兵。
  • 中國人創造的戰爭奇蹟,以血肉戰勝鋼鐵,意志戰勝絕境
    >沒錯,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場戰爭的名稱了,是的,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當年,四百萬人的軍隊在這塊狹小的半島上展開了為時三年之久的殊死搏殺,最終,中國人民志願軍以震撼天地的意志精神戰勝了美國人,贏得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尊敬乃至敬畏,這場戰爭的遺澤讓中國人惠享至今,可以說,志願軍戰士都是好樣的,他們每個人都是堅強的戰士,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數不勝數的英雄和光輝戰例,而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還數鐵原阻擊戰
  • 「打贏阻擊戰 書香潤萬家」以詩歌力量,築心靈長城!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倡導全民閱讀,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讓「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閱讀氛圍更加濃厚,4月25日,長壽區婦聯、長壽區圖書館聯合菩提書院開展「打贏阻擊戰 書香潤萬家」親子誦讀系列活動之《詩歌的力量 心靈的長城》。區政府副區長張昌紅出席活動,10個家庭參加活動。
  • 【強國徵文】西安市鐵一中學郎奕誠:英雄之擔當——血肉之軀築起的...
    每次唱國歌,「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句在我耳中,最是激昂,最是慷慨,它使我想到全民族抗戰的那種團結與擔當。而如今,立於無硝煙的戰場,新的敵人不宣而戰,擔當者挺身而出,如果要有人去阻擋席捲神州大地的暴風洪水,那便是他們。他們,以血肉之軀,築起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線的鋼鐵長城。
  • 鐵原阻擊戰,就算63軍打光,也要死守到底!
    於是,63軍官兵即將展開激烈的抵抗之戰。傅崇碧當時35歲,是個年輕的指揮官。當他收到命令時,他非常興奮。他當場說:「我們決心戰鬥到最後一人,我們絕不會讓範·弗裡特的部隊再前進一步!」戰鬥開始後,聯軍先是用大炮和飛機轟炸63軍陣地,然後以一大群坦克為先導,用步兵發起了突擊。志願軍在戰鬥中非常靈活。
  • 重走東縱抗戰路|為了信仰,他們以血肉之軀抵擋侵略者槍炮
    惠州博羅的東江縱隊紀念館華僑及港澳同胞1500餘人參加8月25日,記者隨「重走東縱抗戰路」採訪團第一站來到了東莞大嶺山鎮,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和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均位於此。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館長王紅星告訴記者,1938年10月12日,日軍發動了入侵華南的戰役,同年12月,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惠陽、東莞、寶安等地組織了兩支抗日武裝,共有200多人。1942年1月下旬,兩支部隊整編成了「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1943年12月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以下簡稱「東縱」),管轄7個大隊。
  • 「看《八佰》·遊梅州·訪將軍故裡」緬懷之旅啟動
    而這部講述"八百壯士"固守上海蘇州河畔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抗戰大片,與"世界客都"梅州有著一份特殊的淵源,因為這支"敢死隊"的帶領人謝晉元正是梅州蕉嶺人。近日,由梅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推出的"看《八佰》·遊梅州·訪將軍故裡"活動正式啟動,活動邀請了粵滬兩地媒體記者與網絡大咖組成粵滬媒體大咖採風團,走進抗日英雄謝晉元故裡梅州,展開"看《八佰》·遊梅州·訪將軍故裡"的緬懷之旅,重溫將軍抗日事跡,感悟梅州濃厚的紅色基因和人文印記,致敬英雄!嘉應忠勇五百將。
  • 【走進聊城革命老區】蘇村阻擊戰:126名戰士用生命捍衛陣地[組圖]
    蘇村阻擊戰從當日的清晨一直打到黃昏,特三營戰士以四個排一百餘人的兵力,摧毀了敵人的合圍,擊垮了數倍於已的敵人陸空聯合攻擊,擊斃日軍四百多人,完成了軍區機關交給的阻擊任務,保障了軍區及黨政機關的安全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