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民風的詩句在《詩經》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在古代的時候,就連一個路邊的乞丐都可以作出一首詩,於是他在自己馬上被凍死前寫下流傳千古的一首「絕命詩」,這首詩裡面的內容不論是在意境還是在風骨上面估計連很多的飽讀詩書的士大夫們看了都要羞愧!
歷史並沒有資料記載他的詳細信息,裡面只是記載了他死於嘉慶年間,是個地道的永嘉人,在一個冬寒刺骨的冬天這位乞丐死在了通州官道旁邊。於是被一個拾糞老人發現這具屍體,被凍死的他屍體上這時候已經覆蓋上一層嚴霜,於是這位老人將這事報告給了當地的官員。
等到有人來處理乞丐的屍身的時候卻發現在他懷中竟然有一張紙,這張紙上面寫著:「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等你細讀之後就會驚訝到這哪兒像一個乞丐能寫出來的詩,於是這個人馬上通知當地州官。州官一聽也是十分驚訝並且還親自趕到現場,等到問遍了周圍人群之後,得到的信息只有這乞丐從永嘉過來的。
如果你有了解古詩的話你就可以看得出這位乞丐寫的詩有多好了,如果拿去和那些歷代知名文人寫的詩相比的話也是毫不遜色的。詩中不僅有柳永不羈之風,並且還有李太白疏狂之風而且還化用蘇東坡的典故,可見這乞丐原來的身份確實不是一般人,應該之前有讀過些詩書,只是後來自己家世飄零,最後無奈才淪落到街頭凍死的結局。
這首詩的開篇說乞丐自己的身世如水上沙鷗,一直都是漂泊無定,在這裡我們可以效仿蘇東坡之前心境「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雖然詩句裡面充滿身世悽苦,但是一點也不改疏狂豪邁。在整首詩的第二句之中更是將流浪生活作了美化「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雖然表現出了他生活的貧困,但是還是可以能找到很多人生之中的樂趣。
他一路都是獨行,並且還宣稱自己「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氣勢非常之大,塵世間的任何愛恨情仇都束縛不了自己,他一生都了無牽掛,已經變得無所畏懼。全詩的最後一句才是它的精華所在:「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意思是自己縱然身份低微,或許被人瞧不起,但他也絕不可能是人人呼來喝去的乞食者,出自《孟子》中的一句「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所以這名乞丐一直被人認為是奇才,這位乞丐在這首詩中表達了堅持的操守,那不食嗟來之食的志氣和底線,從而嘲諷了當代許多人們。於是那位曾經讀過這首乞丐的詩的州官,後面也為乞丐修了一座墓其名為「永嘉詩丐之墓」。
【參考文獻:《孟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