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的政治家邱吉爾,以老謀深算、強硬手腕而著稱,也是當時英國政壇極少數反對綏靖政策的人。1936年3月7日,德國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重新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英、法兩國都未表示反對,只有邱吉爾提出警告並制裁。
也就是從這時起,英國在綏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反對綏靖的邱吉爾越來越孤立。隨著德國愈發猖狂,人們終於認清了其稱霸歐洲的野心,就在德軍入侵法國的當天,邱吉爾成為戰時首相。然而,面對這麼一大爛攤子,他該如何做呢?
張伯倫綏靖政策的惡果。
德國自一戰結束後,走上了一條「強軍興國」的道路。在短短7年的時間裡,陸軍從10萬人擴充到400萬人規模;坦克、飛機等先進武器大量生產。這些都離不開英國首相張伯倫,做出的種種錯誤的誤判,致使事態愈發的不可收拾。
因為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英、法等國錯過了制裁和遏制德國的最佳時機,英國更是失去了空軍優勢,甚至勢均力敵的水平都達不到,眼看著德國與義大利建立柏林——羅馬軸心,吞併奧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最終出兵波蘭,拉開了二戰序幕。
一味的忍讓、遷就,只會讓德國「做大做強」,特別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會議」,更是將綏靖政策推向了高潮。但可悲的是,美國的幹預被張伯倫拒絕,蘇聯的救援計劃更是石沉大海。眼看著德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白白丟掉了35個捷克師。
這期間,作為極少數清醒的英國人,邱吉爾一直在強調不能手軟,給德國以嚴厲制裁,但英國上下一致的忍讓態度,讓他成為英國內閣中人人唾罵的「好戰派」。德國入侵波蘭,讓包括張伯倫在內的所有英國人,終於看清了德國的「狼子野心」。
就在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的當天,倍感羞辱的張伯倫組建戰時內閣,吸收強硬派的代表人物邱吉爾加入,擔任海軍大臣並主持軍事協調委員會。但綏靖政策的「陰魂」並未完全散去,也就有了後來的百萬英、法聯軍,躲在馬其諾防線8個月無動於衷。
丹麥和挪威淪陷後,英國上下終於忍無可忍。他們對政府的無能表示出極大的憤慨,並一致將矛頭對準了張伯倫,一時間,讓其「下臺」、「滾蛋」的吼聲響徹英倫三島。然而,不甘心的張伯倫面對激動和悲憤的議員們,並不打算辭職。
德國入侵法國,成了壓倒張伯倫的最後一根稻草。
1940年5月7日,英、法聯軍試圖救援岌岌可危的挪威,但以失敗而告終,挪威淪陷了。作為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張伯倫,面對人們的譴責,以及要其下臺的呼聲越來越高,極力為自己的政策爭辯。說實話,他不願意就這麼「恥辱」的下臺。
三天後,德軍分三路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戰役打響。當天晚上,無力挽回局面的張伯倫,向國王遞交了辭呈,正式推薦邱吉爾繼任英國首相,灰溜溜地走下了歷史舞臺。至此,加速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綏靖政策,就此終結。
正是從這一刻起,英國人在國家存亡之際丟下綏靖主義幻想,拿起武器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戰爭中。然而,新組建的邱吉爾內閣首先遇到的大難題,就是張伯倫綏靖政策帶來的惡果。此時,德軍已經突破阿登山區,正在向法國腹地快速推進。
戰役進入第5天,德軍A集團軍群已突破馬斯河,其前鋒直指英吉利海峽,不僅在比利時作戰的英、法聯軍主力有被包抄的危險,而且駐守馬其諾防線的法軍,也將腹背受敵。驚慌失措的法國總理雷諾,給邱吉爾打電話:「我們被打敗了」。
德軍的凌厲攻勢讓邱吉爾大為震驚,但他更擔心士氣全無的法國人,能否有信心堅持下去?為了守住歐洲的最後一塊陸地,他決定第二天親自前往法國,有必要在這個時候給法國人帶去一些信心。讓他失望的是,法國人的臉上布滿了憂鬱。
在聽取戰局介紹後,邱吉爾詢問道:「戰略預備隊在何處?」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回答:「一個也沒有」。這樣的結果,完全出乎邱吉爾的預料,在他看來,長達800多公裡的邊境防線,竟然沒有一支強大的機動力量,法國的國防意識太薄弱了。
邱吉爾沒有就糟糕的戰局遷怒於法國人,因為相對於法軍來說,英軍的貢獻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原來,自宣戰以來,8個月的時間英軍只派10個師的兵力,而且沒有一支坦克師。說得難聽點,邱吉爾似乎「沒有臉」,去指責法軍的無能。
邱吉爾努力了,無法轉變戰局。
德軍入侵法國勢如破竹,打得英、法聯軍徹底轉了向。為了減緩德軍的進攻,邱吉爾主張反攻,打擊德軍的側翼,但法軍總司令甘末林認為毫無希望,「聯軍在數量上佔劣勢,裝備上佔劣勢,方法上佔劣勢」。儼然就是士氣全無的表現。
俗話說得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總司令都認為必敗無疑,這場仗基本就沒有扭轉的可能。雷諾決定對內閣進行改組,委任83歲高齡的貝當元帥為副總理,73歲的魏剛為法軍總司令。但邱吉爾對戰局的走向,卻越來越沒有信心。
首先,為了給法軍打氣,邱吉爾在保證英國本土防禦的前提下,調派了10個戰鬥機中隊支援法軍,但英國空軍從英吉利海峽飛過來,留空的時間只有20分鐘,再加上德軍88毫米高射炮的阻擊,損失十分慘重,制空權始終掌握在德軍手裡。
其次,新上任的法軍總司令魏剛,召集盟軍高級將領制定反攻計劃,各國各抒己見,一直未形成統一的方案。等到所謂的「魏剛計劃」傳達給前線部隊時,已是3天以後的事情。危急時刻的拖延行為,就是「找死」的節奏,聯軍陷入了重圍。
更要命的是,盟軍最高統帥部在統一指揮方面,幾乎完全失靈,英國遠徵軍就曾一連4天沒有接到任何上級的命令。換句話說,正是盟軍高層的低效率、束手無策,使得戰場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德軍手裡。這樣「麻木」的指揮系統,焉能不敗。
看不下去的邱吉爾,同意了英國遠徵軍從敦刻爾克港撤退的請求,他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為增強英國本土防禦多積蓄些力量。說白了,法國無藥可救,英國不再有什麼幻想,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未來的戰爭中,英國人自己救自己了。
他隨即要求在法國的英軍,在敦刻爾克周圍建立防線,並執行「發電機計劃」,開始有序地撤離聯軍。不過,這個時候邱吉爾應該「感謝」德國元首,其「停止進攻」的命令,讓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軍,在距離敦刻爾克16公裡處停了下來。
英、法聯軍利用這難得的機會,一面收攏被打散的部隊,一面動用國內各類船隻來往於英吉利海峽,接應聯軍撤往英國。等到德國元首「醒過悶」命令進攻時,已有33.5萬人聯軍官兵被救了出來,英國上下對此歡呼雀躍,認為是一場勝利。
但冷靜的邱吉爾糾正道:「自古以來,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獲得的」。
大家認為這句話對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