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法國失敗離不開張伯倫?8個月只派10個師,沒有一輛坦克

2020-12-14 騰訊網

英國著名的政治家邱吉爾,以老謀深算、強硬手腕而著稱,也是當時英國政壇極少數反對綏靖政策的人。1936年3月7日,德國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重新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英、法兩國都未表示反對,只有邱吉爾提出警告並制裁。

也就是從這時起,英國在綏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反對綏靖的邱吉爾越來越孤立。隨著德國愈發猖狂,人們終於認清了其稱霸歐洲的野心,就在德軍入侵法國的當天,邱吉爾成為戰時首相。然而,面對這麼一大爛攤子,他該如何做呢?

張伯倫綏靖政策的惡果。

德國自一戰結束後,走上了一條「強軍興國」的道路。在短短7年的時間裡,陸軍從10萬人擴充到400萬人規模;坦克、飛機等先進武器大量生產。這些都離不開英國首相張伯倫,做出的種種錯誤的誤判,致使事態愈發的不可收拾。

因為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英、法等國錯過了制裁和遏制德國的最佳時機,英國更是失去了空軍優勢,甚至勢均力敵的水平都達不到,眼看著德國與義大利建立柏林——羅馬軸心,吞併奧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最終出兵波蘭,拉開了二戰序幕。

一味的忍讓、遷就,只會讓德國「做大做強」,特別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會議」,更是將綏靖政策推向了高潮。但可悲的是,美國的幹預被張伯倫拒絕,蘇聯的救援計劃更是石沉大海。眼看著德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白白丟掉了35個捷克師。

這期間,作為極少數清醒的英國人,邱吉爾一直在強調不能手軟,給德國以嚴厲制裁,但英國上下一致的忍讓態度,讓他成為英國內閣中人人唾罵的「好戰派」。德國入侵波蘭,讓包括張伯倫在內的所有英國人,終於看清了德國的「狼子野心」。

就在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的當天,倍感羞辱的張伯倫組建戰時內閣,吸收強硬派的代表人物邱吉爾加入,擔任海軍大臣並主持軍事協調委員會。但綏靖政策的「陰魂」並未完全散去,也就有了後來的百萬英、法聯軍,躲在馬其諾防線8個月無動於衷。

丹麥和挪威淪陷後,英國上下終於忍無可忍。他們對政府的無能表示出極大的憤慨,並一致將矛頭對準了張伯倫,一時間,讓其「下臺」、「滾蛋」的吼聲響徹英倫三島。然而,不甘心的張伯倫面對激動和悲憤的議員們,並不打算辭職。

德國入侵法國,成了壓倒張伯倫的最後一根稻草。

1940年5月7日,英、法聯軍試圖救援岌岌可危的挪威,但以失敗而告終,挪威淪陷了。作為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張伯倫,面對人們的譴責,以及要其下臺的呼聲越來越高,極力為自己的政策爭辯。說實話,他不願意就這麼「恥辱」的下臺。

三天後,德軍分三路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戰役打響。當天晚上,無力挽回局面的張伯倫,向國王遞交了辭呈,正式推薦邱吉爾繼任英國首相,灰溜溜地走下了歷史舞臺。至此,加速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綏靖政策,就此終結。

正是從這一刻起,英國人在國家存亡之際丟下綏靖主義幻想,拿起武器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戰爭中。然而,新組建的邱吉爾內閣首先遇到的大難題,就是張伯倫綏靖政策帶來的惡果。此時,德軍已經突破阿登山區,正在向法國腹地快速推進。

戰役進入第5天,德軍A集團軍群已突破馬斯河,其前鋒直指英吉利海峽,不僅在比利時作戰的英、法聯軍主力有被包抄的危險,而且駐守馬其諾防線的法軍,也將腹背受敵。驚慌失措的法國總理雷諾,給邱吉爾打電話:「我們被打敗了」。

德軍的凌厲攻勢讓邱吉爾大為震驚,但他更擔心士氣全無的法國人,能否有信心堅持下去?為了守住歐洲的最後一塊陸地,他決定第二天親自前往法國,有必要在這個時候給法國人帶去一些信心。讓他失望的是,法國人的臉上布滿了憂鬱。

在聽取戰局介紹後,邱吉爾詢問道:「戰略預備隊在何處?」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回答:「一個也沒有」。這樣的結果,完全出乎邱吉爾的預料,在他看來,長達800多公裡的邊境防線,竟然沒有一支強大的機動力量,法國的國防意識太薄弱了。

邱吉爾沒有就糟糕的戰局遷怒於法國人,因為相對於法軍來說,英軍的貢獻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原來,自宣戰以來,8個月的時間英軍只派10個師的兵力,而且沒有一支坦克師。說得難聽點,邱吉爾似乎「沒有臉」,去指責法軍的無能。

邱吉爾努力了,無法轉變戰局。

德軍入侵法國勢如破竹,打得英、法聯軍徹底轉了向。為了減緩德軍的進攻,邱吉爾主張反攻,打擊德軍的側翼,但法軍總司令甘末林認為毫無希望,「聯軍在數量上佔劣勢,裝備上佔劣勢,方法上佔劣勢」。儼然就是士氣全無的表現。

俗話說得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總司令都認為必敗無疑,這場仗基本就沒有扭轉的可能。雷諾決定對內閣進行改組,委任83歲高齡的貝當元帥為副總理,73歲的魏剛為法軍總司令。但邱吉爾對戰局的走向,卻越來越沒有信心。

首先,為了給法軍打氣,邱吉爾在保證英國本土防禦的前提下,調派了10個戰鬥機中隊支援法軍,但英國空軍從英吉利海峽飛過來,留空的時間只有20分鐘,再加上德軍88毫米高射炮的阻擊,損失十分慘重,制空權始終掌握在德軍手裡。

其次,新上任的法軍總司令魏剛,召集盟軍高級將領制定反攻計劃,各國各抒己見,一直未形成統一的方案。等到所謂的「魏剛計劃」傳達給前線部隊時,已是3天以後的事情。危急時刻的拖延行為,就是「找死」的節奏,聯軍陷入了重圍。

更要命的是,盟軍最高統帥部在統一指揮方面,幾乎完全失靈,英國遠徵軍就曾一連4天沒有接到任何上級的命令。換句話說,正是盟軍高層的低效率、束手無策,使得戰場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德軍手裡。這樣「麻木」的指揮系統,焉能不敗。

看不下去的邱吉爾,同意了英國遠徵軍從敦刻爾克港撤退的請求,他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為增強英國本土防禦多積蓄些力量。說白了,法國無藥可救,英國不再有什麼幻想,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未來的戰爭中,英國人自己救自己了。

他隨即要求在法國的英軍,在敦刻爾克周圍建立防線,並執行「發電機計劃」,開始有序地撤離聯軍。不過,這個時候邱吉爾應該「感謝」德國元首,其「停止進攻」的命令,讓古德裡安的第19裝甲軍,在距離敦刻爾克16公裡處停了下來。

英、法聯軍利用這難得的機會,一面收攏被打散的部隊,一面動用國內各類船隻來往於英吉利海峽,接應聯軍撤往英國。等到德國元首「醒過悶」命令進攻時,已有33.5萬人聯軍官兵被救了出來,英國上下對此歡呼雀躍,認為是一場勝利。

但冷靜的邱吉爾糾正道:「自古以來,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獲得的」。

大家認為這句話對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一輛T-34就敢打五輛M26的伏擊!志願軍把坦克運用得出神入化
    兩高地後有161 高地,美軍坦克經常出現在那裡,居高臨下,向志願軍陣地射擊。射擊後,美軍還大模大樣地在坦克上喝酒喧鬧,根本沒有把志願軍放在眼裡。為了打掉美軍的囂張氣焰,支援步兵奪佔美軍陣地,坦克第五團決定由一連連長張履華率109號T-34中型坦克一輛和501號122毫米自行火炮一輛擔任伏擊任務。
  • 擁有5個炮塔、堪稱陸地巡洋艦的蘇聯坦克——T-35重型坦克
    坦克,自從1916年9月15日投入戰場之後,其在戰場上發揮的巨大作用便一直為軍隊的各級指揮員們所津津樂道,可以說坦克的出現完全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方式。>英國則由維克斯公司研發了"獨立號"坦克,不過由於造價過於昂貴,當時又適逢財政出現問題,大英帝國的老爺們捨不得花錢造這麼個鐵疙瘩,最終沒有量產,卻也為英國接下來重型坦克的研發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坦克中風馳電掣的霍奇基斯-EBR,歷史上卻是一輛法國「牛車」?
    陣亡之後我正要習慣性的按下ESC鍵返回車庫的時候,發現了小地圖上一個不同尋常的綠點,之所以說它不同尋常,是因為在涇渭分明的地圖上它的移動速度也太快了,而且活動地帶幾乎就是在敵方的腹地之中。出於好奇我點動滑鼠移到了這位隊友的視角上,結果發現了這輛名為霍奇基斯-EBR的寶藏坦克。
  • 一戰法國奇葩坦克,拖拉機底盤配義大利炮,不像坦克更像自行火炮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法國「雷諾」FT-17坦克,而是「雷諾」FT-17坦克的先輩,拖拉機底盤配義大利炮、不像坦克更像自行火炮的法國奇葩坦克:聖沙蒙坦克。為儘快打破僵局,在1916年4月,「聖沙蒙」和「施耐德」還在生產當中,法國已經開始坦克部隊的整編工作,這裡著重介紹「聖沙蒙」。其基本作戰單位為中隊,每個中隊有4輛坦克;4個中隊組成1個大隊,擁有18名軍官、18名士官和108名士兵。
  • 二戰10個冷知識:法國的軍力比德國強,英國配給制最少
    1、1940年法國的坦克、步槍、士兵的數量要比德國多很多 人們總以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機械化部隊無人可擋,尤其是陸空並進的戰鬥方式讓盟軍束手無策,實際上並非如此。1940年5月10日,當德國向法國發動進攻時他們仍然只有135個師,其中只有16個機械化部隊;而剩下的德軍,大多數是以馬車或者人力等來運輸物資。
  • 8年過去了,為什麼瑪雅的第5個預言沒有實現?看前面4個就明白
    2012年,公曆閏年,跟2020年一樣有個閏四月,公曆合計366天。本來只是一個平常的年份,但因為瑪雅人的「世界末日預言」,它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如今8年過去了,為什麼瑪雅人的這個預言沒有實現呢?實際上,網上流傳的瑪雅預言並不止這一個,「末日說」是第5個,前面還有4個。瑪雅預言的來源與一本叫做《百詩集》的預言書有關,這本書的作者是諾查丹瑪斯,一個法國籍猶太裔預言家,出生於1503年。諾查丹瑪斯相當於歐洲歷史上的「相士」,他這本書在文藝復興時期問世,隨後引起熱烈反響,在西方流行文化中常常以參考資料的身份出現。
  • 35輛坦克擋住2個裝甲師,王牌炮手坐計程車上戰場
    伊拉克人派出了裝備有T-72M1主戰坦克的漢謨拉比機械化師和麥迪那裝甲師,總計包括3個裝甲旅、3個機械化步兵旅。 而當時科威特第35坦克旅下轄第7、第8坦克營、第57機械化步兵營、第51炮兵營和旅屬反坦克連。但是,由於入侵來得t突然,第8坦克營大部和第57機械化步兵營由於在其他地方執行任務,無法返回參加防禦作戰。
  • 只有一輛坦克的國家紐西蘭:坦克對於我來說不過是個裝飾品
    紐西蘭作為大英國協的成員國之一,其國土面積26.8萬平方公裡,是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一個發達國家。該國曾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雖然表現沒有什麼亮點,但也算為宗主國盡到了一點力。不過紐西蘭這樣一個發達國家,其國防部隊目前並沒有裝備坦克,只有一輛退役的二手百夫長坦克。
  • 二戰1944年諾曼第戰役的法國坦克擋住了盟軍三天三夜
    1944年6月6日的諾曼第戰役率先抵達前線德軍裝甲部隊,並不是德國第21裝甲師,而是第716步兵師和352步兵師中坦克殲擊營部隊,這些法國坦克之前隸屬於德軍第21裝甲師,後來第21裝甲師組建之後,就轉化為了二線裝備,被隆美爾將軍編入到前線的步兵師中到坦克殲擊營裡面充數,其中也表現出了當時隆美爾的
  • 二戰德國黑豹坦克的20個史實:個別稀罕細節,你可能從來不知道
    (3)「黑豹」坦克為什麼不叫做「五號坦克」?「黑豹」坦克全名是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但是1944年2月27日被希特勒下令從名稱內刪掉了羅馬數字「V」。(4)「黑豹」坦克原本設計要求是30噸,這是參照T-34的數據制定的。
  • 從法國對潘哈德裝甲車的利用來看,輪式戰車能取代傳統坦克嗎?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個系列的輪式戰車就已經出現,只可惜並沒有發揮到什麼用處,也沒受到什麼關注。反倒是戰爭結束之後,這輛車受到了法軍廣泛的歡迎。潘哈德汽車公司與它的輪式戰車在最初的時候,「潘哈德」並不是這一類戰車的型號,而是生產他們的公司。現在早已被收購了,關於這家公司還是有說道的。
  • 法國版魏特曼:座車中彈140處,一次戰鬥擊毀13輛德國坦克
    畢業後他在第46旅服役了兩年,1930年10月晉升為中尉,之後一直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殖民地步兵部隊服役到1932年4月。1934年,28歲的比洛特進入法國高等軍事學院學習,1936年12月晉升上尉,隨後調往法軍總參謀部實習,1939年德法宣戰後又被派往法軍總司令部。1940年3月,應他的請求,他被派往凡爾賽坦克學校進修。
  • 繳獲的坦克從不正眼瞧,隆美爾「利劍」之師!
    說起二戰時期的第七裝甲師,那可以說是威名赫赫,該師光是隆美爾指揮過就鍍了一層厚厚的金。不過戰場上的精銳之師可是打出來,決不是叫出來的!
  • 法國為什麼曾有5個共和國?1958年10月4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法國為什麼曾有5個共和國?1958年10月4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 很多朋友對於今天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不了解,薩沙就來說一個流水帳。
  • 在德軍5個精銳師的圍攻下,101空降師是如何守住巴斯託涅的?
    12月20日凌晨,也就是第101空降師挺進巴斯託涅的第一天,第506傘兵團第1營就得到了第705坦克殲擊營4輛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的部隊阻擊德軍第2裝甲師的部分部隊。 隨後第101空降師在巴斯託涅建立了環形防禦陣地,並用第10裝甲師B戰鬥集群的坦克,在加上第9裝甲師殘餘的坦克建立了一支機械化機動集群,共有40輛各種坦克。
  • 二戰各國坦克造價,一輛虎式買不了10輛M4,最貴的型號一炮雙響
    德系坦克二戰中,德系坦克一直以精良著稱,對它們的評價也是非常的高,甚至曾經有視頻節目稱一輛虎式可比10輛盟軍坦克,不知道它得出這個結論的依據何在,對比的又是什麼型號的盟軍坦克。四號坦克與三號有較強的繼承性,尺寸大了一些,但是造價沒有高多少,一輛G型的造價是2.84萬美元。當然了,人們津津樂道的其實是更加勇猛的虎、豹坦克。一輛五十多噸的虎式坦克在戰場上大殺四方,它的價格也確實不便宜,平均一輛15.93萬美元。黑豹坦克作為另一款大殺器,它的造價稍微便宜點,但也達到了10.45萬美元一輛。
  • 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上,納粹十大王牌師,都是哪十個師
    他們擁有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坦克軍團,自歐戰爆發以來,一個星期拿下波蘭,之後德軍的坦克軍團又橫穿法國。擊退了英法聯軍,要不是英國有一條英吉利海峽擋住了德軍的坦克,恐怕戰火都會蔓延到英國本土。這也算是德軍巔峰時期了,畢竟在二戰時期,該部隊先後擊敗了過法軍,英軍,蘇軍,從而被譽為是二戰時期全世界最強的陸軍。與此同時,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上,希特勒的納粹軍,還擁有十個王牌師。
  • 兩輛豹式坦克和德軍步兵能對決數個蘇聯集團軍?拼死突圍就靠它們
    黑豹坦克無疑是二戰中最成功的坦克之一。優美的外形來自模仿蘇聯T34坦克那傾斜弧面裝甲外殼,再加上德國優良的厚重裝甲和火炮技術,豹式坦克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德國王牌。但希特勒的裝甲兵團即使有了這種超級武器以後,仍然沒有打敗他的敵人。因為此時德軍已經面臨二戰末期的敗局。
  • 法國FCM F4突擊坦克,針對齊格菲防線研發,最後成了超重型坦克
    二戰前的法國在坦克工藝上造詣不淺,擁有自己的一套設計思想和作戰理念,因此法國坦克的造型顯得非常特別。坦克全重約45噸,使用兩臺300馬力的V12引擎驅動,不知道為什麼,法國設計師很喜歡將車體整個中後段都用於發動機艙,這樣雖然給了發動機更好的工作環境,但是卻擠佔了戰鬥室和駕駛室的空間,FCM F4的結構也一樣。
  • 坦克的誕生之戰,一戰的索姆河戰役成了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按照法軍司令霞飛的計劃,英法聯軍本來可以組成三個集團軍,在索姆河附近一公裡的戰線上向前推進。但當法國軍隊被捲入凡爾登這個泥潭後,能夠前往索姆河的法國軍隊便少之又少。原本答應分配給英國的40個師一下子變成了16個師,而在進攻開始的那一天,這個數字又變成了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