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遇上藝術|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如何打造自己的居所?

2020-12-24 觀復文化

一個人的家可以反映出他們的性格,那麼藝術家的家到底有多特別呢?可可·香奈兒(CocoChanel)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家居裝飾是「靈魂的自然投射」。在《生活遇上藝術: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居室》這本新書裡為大家打開了一扇走進藝術家住所的大門。這些畫家,雕塑家,音樂家或作家是如何用家具和個人物品來講述他們的故事?

如果一個人的家居風格能反映出他們的性格,那麼藝術家的家是不是會特別吸引人呢?

這本新書《生活遇上藝術: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居室》為大家打開一扇走進藝術家居所的大門。他們之中有著名的畫家、雕塑家、音樂家還有作家。

作家山姆·盧貝爾(Sam Lubell)環遊世界,選擇了他發現的250個最上鏡和最難忘的名人住所。

有些是名人生活或者工作過的地方,裡面還有他們留下的作品,現在成了博物館,有的甚至可以被稱作藝術家聖殿。

丹麥設計師兼建築師Finn Juhl在本世紀中葉的住所具有令人稱奇的現代感(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這些房屋洩露了主人們的什麼信息?有一件事情必須澄清,這些居所並不能支撐我們對藝術家的固有認識——「困在閣樓裡的窮藝術家」形象。除了極少數外,這本書裡滿是豪華,典雅,裝飾精美的家。

藝術家的陳設和個人物品可以講述他們的故事–露西·波特恩(Lucy Porten)

盧貝爾承認:「如果我不喜歡一個地方,我通常會拒絕它」。但是,考慮到主題,認為這本書是一部品味高尚的書,或者是裝飾者的聖經,那是錯誤的。儘管許多房間都經過精心策劃,但通常還是充滿個人色彩。居住者的光環散發在在舊鋼琴,書架和寫字檯中,也在收集的古董和個人物品中。

國家信託基金會策展人露西·波特(Lucy Porten)說:「藝術家的家具和個人物品可以講述他們的故事。」

以分離主義建築師奧託·華格納(Otto Wagner)建造的家庭別墅為例,它的最後一位主人的私人物品肯定可以講一個故事。這座被認為是維也納最偉大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別墅如今裡面放滿奇幻現實主義學校創始人恩斯特·福克斯(Ernst Fuchs)的奇特藝術品。

由分離主義建築師奧託·華格納(Otto Wagner)建造的家庭別墅現在充滿了其後任業主恩斯特·福克斯(Ernst Fuchs)的藝術品(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故事是這樣的:作為一個身無分文的男孩,福克斯知道了這所房子後許諾總有一天他會為母親買下它。於1970年,在這座被遺棄的別墅將要拆除時,福克斯得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他以多種不同風格對別墅進行了修復,並將他夢幻般的藝術作品擺滿了別墅。現在稱為恩斯特·福克斯博物館。

鑑於音樂家和作家以及其他非視覺藝術家通常不會意識到周圍的環境,因為他們的腦海裡充滿了更高的東西,因此不可能對所有藝術家的生活方式一概而論。

普契尼(Puccini)和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住所都是井井有條的避難所,裡面擺滿了華麗的古董,非常協調;而爵士樂傳奇人物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只想住在一個生機勃勃的社區。儘管他積累了大量財富,但阿姆斯特朗還是選擇留在紐約皇后區的一個工人階級種族融合的地區。

佛蘭德大師魯本斯(Rubens)居住在安特衛普(Antwerp)的一個比例勻稱的房屋中(圖片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當您閱讀「生活遇見藝術」這本書籍時,另一個籠統的說法是畫家的住所將以某種方式反映其繪畫風格。

看看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棲息地,他的油是性感女人的代名詞,有時甚至是令人痛苦的景象。然而,他為其制定計劃的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家卻是低調內斂的。

儘管房屋經過了很大的改動,但根據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比例,門廊和涼亭等基本元素仍然與魯本斯設計的完全相同。為什麼一個致力於空間完美比例的藝術家卻創作出如此多混亂無序的畫作,這是一個謎。

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蘭(Gustav Vigeland)的住所再次展現出一種與盧貝爾所說的挪威創造的「熱情的物理」作品截然相反的味道,該作品現在在奧斯陸的維格蘭公園展出。

Vigeland的住所和工作室位於由建築師Lorentz Ree設計的樸實的紅磚建築中,該建築是由城市長老建造的,以換取他的藝術收藏。

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蘭(Gustav Vigeland)的有序家居與他的旺盛藝術形成鮮明對比(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也許因為擁有自己的住所,這讓從來沒有從事過室內設計的維格蘭(Vigeland),他畫了一系列的水彩畫來裝飾所有的家具,從枕頭、燭臺再到燈。

多彩的靈魂

德國劇作家兼詩人弗裡德裡希·馮·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在購買自己的房產僅三年後就去世了。

1802年,年僅42歲的席勒(Schiller)是啟蒙運動的巨人,是一位令人震驚的現代作家。他與家人搬到了魏瑪的芥末黃房子裡,靠近他的好朋友和合作夥伴歌德。這是一棟精美的兩層聯排別墅,對於當時的作家而言,這是令人驚訝的高標準。

他寫信給出版商:「這些天我終於實現了擁有屬於自己房子的願望。」 「因為我現在已經放棄了離開魏瑪的一切想法,我覺得我將會在這裡生活和死亡。」 這是預言。席勒由於疲倦的工作和疾病而筋疲力盡,可悲的是,三年後,席勒在這裡去世。

德國劇作家兼詩人弗裡德裡希·馮·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在魏瑪(Weimar)獲得聯排別墅後僅三年就去世了(圖片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在「生活遇見藝術」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曾經說過家居裝飾是「靈魂的自然投射」。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讓·科克多(Jean Cocteau)居住在尼斯附近的聖讓·卡·費拉特(Saint-Jean-Cap-Ferrat)的Villa Santo Sospir。這所房子屬於他的贊助人FranineWeisweiller,他於1950年受邀在Cocteau休假一周。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會在這裡待11年,她受到希臘萬神殿主題的啟發,設計了這裡所有的牆面。

他使用有限的調色板,並將草圖稱為「紋身」,因此這座房子(現在是國家古蹟)被稱為「紋身別墅」。科克多說:「我們試圖打敗統治我們時代的破壞精神。」 「我們裝飾了人們曾毀滅的夢想。」

法國南部讓·庫克多(Jean Cocteau)曾經住過的房子被稱為紋身別墅(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另一座顯著彰顯貴族所有者多彩靈魂的房子是維多利亞畫家和雕塑家萊頓勳爵(Lord Leighton)的住宅,以他的畫作《火紅的六月》而著稱。

工作室是坩堝,是鍊金工藝開始的地方– Louisa Buck

倫敦荷蘭公園(Holland Park)的萊頓莊園(Leighton House)最初是一種簡單的磚結構,並在萊頓購買的一塊地上兩倍高的天花板。

曾經有一個秘密的門口,使得模特可以走進來,而不會被拘謹的維多利亞時代鄰居們看到。

受禮頓旅行的啟發,後來又對該建築進行了許多擴建。最令人難忘的是「阿拉伯大廳」,它以西西里島的十二世紀宮殿為原型,由摩爾瓷磚和鏤空,金箔裝飾和古典柱子的奇特混合方式組成。

倫敦豪華的禮頓府(Leighton House)反映了畫家禮頓勳爵(Lord Leighton)的旅(圖片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為了解決冬季煙霧的問題,Leighton在房子裡增加了一個大型的「冬季工作室」,看起來就像是腿上的溫室。

他最後添加的是「絲綢室」,裡面裝滿了繪畫和雕塑,其中一些作品是由一個名為「藝術家步槍」的營的藝術家創作的。該步槍是一支志願組織,成立於1859年,由畫家,音樂家,演員和建築師組成,是禮頓在其早期指揮。

禮頓在1896年被提升為男爵,但一天後因心臟病發作在肯辛頓的家中去世,成為英國歷史上壽命最短的世襲貴族。

保存完好的藝術家工作室總是吸引著遊客,而禮頓大廈是非典型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漢普頓穀倉,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在那裡創作了他著名的滴畫,但在地板上仍有痕跡。

《藝術報》當代藝術記者路易莎·巴克(Louisa Buck)對BBC文化說:「人們總是對藝術的來源著迷。這甚至對藝術家來說也是一個謎。」 「工作室是坩堝,是鍊金工藝開始的地方。」

「生活遇見藝術」中的許多內飾都是他們的時代,但其他人則感到其時代令人驚奇地具有現代感。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丹麥家具設計師和建築師Finn Juhl的房子,該房子本來可以從當前的室內雜誌中跳出來。開放式住宅擁有涼爽的色彩,經典的現代主義椅子和手工製作的一切,將當今的室內設計完美融合。

墨西哥設計師哈維爾·塞諾西安(Javier Senosiain)的有機房屋類似於一個洞穴網絡(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同時,墨西哥城附近的當代墨西哥建築師和設計師Javier Senosiain的「有機房屋」可能預示著建築和設計的未來。

霍比特人般的建築完全受曲線自然形式的啟發,例如蘑菇和貝殼。它的外部覆蓋著草,花和灌木,是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綠色的屋頂之一。內部類似於洞穴網絡的內部。Senosiain在書中說:「自然界中幾乎沒有直線:一切……都在螺旋形地移動。」

在日本京都的陶藝家KawaiKanjirō的家中,我們找到了他的手工藝品的聖地。Kanjirō是Mingei的創始人之一,Mingei是日本的民間藝術運動,與手工藝運動相似。

京都陶瓷工KawaiKanjirō的家反映了他手工藝的泥土色彩和有機形式(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Kanjirō與他的建築師兄弟的工作室是在一起的,這是一座鄉村農舍與現代城市房屋的交匯處,這清楚地反映出他對將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相融合的熱情。

牆壁上整潔有序,從簡單的有機形式到樸實的色彩,都是坎吉魯和明義運動在謙卑的普通百姓的作品中所欣賞的所有事物的典範。

它是一種美學,捕捉了當今年輕設計師的精髓。與所有藝術家的住所一樣,它為居住者的性情和專注提供了令人著迷的洞察力。

圖片來源於 Life Meets Art / Phaidon

內容來源於:BBC

整合編輯:觀復臥貓兒

監製:觀復文化

相關焦點

  • 福布斯生活|90後藝術家劉沁敏:打造屬於世界的中國新創造力
    2018年,「Angelhaha Airline」項目被 The Art Gorgeous 雜誌評為2017年的 「最具影響力藝術故事」。而對於劉沁敏來說,這個項目也是她的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這個作品為她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賽道,也創造出一種從未想過的可能性。「其實在藝術的創作上,我不怎麼設限,一直都只專注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和內容。
  • 優衣庫20春夏UT公布,世界文創先鋒開啟生活創造力
    「WEAR YOUR WORLD」,穿上UT去表達對於藝術、音樂、影視、動漫等文化的熱忱,開啟年齡無界、活力無界、場合無界的生活創造力,感受UT為您構建的世界文創橋梁。 一座溝通世界文創的橋梁,展示充滿正能量的創造力世界。 並以UT創造力助力健康生活生機,暢享文化創意、活力時尚、健康舒適生活。 2020春夏,UT新品「創造歷」搶先公布,一起進入UT的世界,探索世界文創先鋒。
  • 優衣庫2020春夏UT系列,開啟生活創造力
    「WEAR YOUR WORLD」,穿上UT去表達對於藝術、音樂、影視、動漫等文化的熱忱,開啟年齡無界、活力無界、場合無界的生活創造力,感受UT為您構建的世界文創橋梁。一座溝通世界文創的橋梁,展示充滿正能量的創造力世界。並以UT創造力助力健康生活生機,暢享文化創意、活力時尚、健康舒適生活。2020春夏,UT新品「創造歷」搶先公布,一起進入UT的世界,探索世界文創先鋒。
  • 那些極具創造力的挪威著名塗鴉藝術家們
    每天遇見有趣好玩的塗鴉藝術~在挪威的大城小巷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街頭塗鴉,當地的塗鴉藝術愛好者把奧斯陸、卑爾根、斯塔萬格等城市的街道變成了一個虛擬的藝術畫廊。挪威斯塔萬格還舉辦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藝術省會之一,叫做Nuart Stavanger。挪威本土也有一大批極具創造力的塗鴉藝術家。以下是挪威街頭藝術家創作的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
  • 當藝術遇上科技:這群創造力無極限的年輕人,讓腦洞飛向了宇宙
    2020年1月21日在廈門的OPPO校園非大型超大力校園頒獎暨感恩夜,其實是一次人類創造力的集中展示,不僅展示了各異的藝術想像力,也展現了科學技術推進上的不斷探索,而這股集中迸發的創造力,也會影響更多人去探索科技與藝術。
  • 2019年度盤點 | 藝術家篇:全球一體化下的藝術世界,中國藝術家身居...
    儘管作為藝術生態圈的核心,藝術家的創作卻又往往是非常個人化和趨向獨立的存在。然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圍繞藝術家建立起來的整個藝術世界運轉機制,將藝術家層層裹挾,而這個機制又隨著更強大的社會齒輪在不斷改變。所以無論何時,當我們談論藝術家,其實是在談論整個藝術世界,及其運轉機制投映在藝術家身上的問題。
  • 「雲端」上的藝術生活
    近期,一些博物館、音樂廳和歌劇院的暫停開放對熱愛藝術的歐洲人來說實屬遺憾。但與此同時,藉由網際網路技術興起的在線展覽、音樂直播、社交媒體互動等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開始飄浮「雲端」,填補人們的精神生活。拉斐爾紀念特展虛擬觀看1520年4月6日,義大利著名畫家拉斐爾病逝於羅馬。
  • 想像力和創造力
    巴菲特說過,自己是一個藝術家,伯克希爾就像是一個畫布一樣,自己可以肆意揮灑他的靈感,在畫布上畫出各種偉大的作品。這和一般的投資機構不一樣,需要清規戒律和體系化,偉大的藝術家需要自由和空間去創作。
  • 桌球人物誌(4):最有創造力的人民藝術家,黃金左手許昕
    1990年1月8日出生的許昕,今年已經年滿30周歲,算是中國桌球隊的一名「老」隊員了,但他仍然不知疲憊地奮戰在國際賽場,為了中國桌球的榮譽貢獻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實現大滿貫夢想而努力著……許昕在小時候就顯示出過人的運動天賦,上幼兒園時他就在遊戲中跑得最快
  • 那個指控中國大藝術家抄襲自己的比利時藝術家是誰
    一位是不太見經傳的比利時畫家、雕塑藝術家克裡斯蒂安·西爾萬(Christian Silvain)。即使在國際市場的舞臺上,他們的咖位和市場價格也相差懸殊。   而現在,後者向前者發起了挑戰。比利時藝術家克裡斯蒂安·西爾萬點名譴責中國藝術家葉永青,指出葉在過去30年間創作的多幅畫作與自己的原創作品高度相仿,有抄襲之嫌。
  • 藝術家將它們從「塗鴉」變成「藝術」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怪獸」。藝術家們相信,這個項目將幫助孩子們認識到自己想像力的力量,並鼓勵他們發掘自己的創造潛力。遇上了林間怪物怪物背上的植被是神來之筆。,我們會感嘆藝術家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竟能創造出如此之多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異常生動的小怪物。
  •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是藝術
    「如果藝術家不是沒頭沒腦地埋在他的作品裡,像羅馬傳說中的哥多斯衝入火山的裂口像兵士不假思索地衝入堡壘;如果藝術家在火山口內不像地層崩陷而被埋的礦工一般工作;如果他對著困難呆著出神,而不是一個一個地去克服,像那些童話中的以理服人,為了要得到他們的公主,把層出不窮的妖法魔道如數破盡;那麼,作品就無法完成,只能擱在工場裡腐爛,生產不可能了,藝術家惟有眼看自己的天才夭折
  • 加拿大抽象藝術家奧利維爾·萊奧甘藝術作品賞析
    奧利維爾認為,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藝術,總有一股力量驅使他畫畫,而這股力量就是一種內在驅動力,既難以形容也無跡可尋。時至今日,他還是無法解釋這種關係從何而來,但仍是他繪畫的核心部分。但爸爸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多少給予他正面的影響。「壞孩子」以塗鴉為校小時候,奧利維爾只是和大部分孩子一樣手握蠟筆或氈毛筆,把注意力投放在對符號的創造和表達上,以塗鴉為主。
  • 優衣庫推出2019春夏UT系列,開啟穿越創造力之旅
    優衣庫2019春夏UT系列精選全球文化內容,每件T恤圖案背後都承載著不同的藝術創意故事,穿上UT你可以隨時打破文化壁壘,穿越到不同的藝術世界,見證潮流的誕生,與全球藝術家對話。UT像是一個文化入口,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表達著對世界的看法,也與周圍分享著對文創生活的熱愛。
  • 三棵樹聯手藝術家繪製巨幅「眾神上班圖」,讓藝術走進生活
    本文轉自【搜狐】;我們,總是為生活忙碌著。常常忘記在那個自己最熟悉的城市裡,也會上演奇妙際遇。最近,在北京的CBD地鐵站內,你就能遇上一群「空降」的神仙。他們是誰?在做什麼?在2020年首屆北京CBD藝術季上,三棵樹與藝術家文那聯手為北京國貿CBD獨家定製了170㎡大型牆繪《眾神上班圖》。
  • 羅浮宮家居藝術中心:藝術 · 生活
    兩個世紀前,英倫掀起的工藝美術運動堅持著對美的最樸素追求。作為該運動的先驅之一,藝術家、詩人William Morris認為「美就是價值,就是功能。不要在家裡放一件雖然你認為有用但並不美的東西。」重新思考家居裝飾與生活空間的關係,將藝術的氣息、個性與審美逐步融入高品質的家居生活,用原創藝術品提升家居生活品質。打破千篇一律的家居風格,不妨挑選一眼鍾情的家飾品點亮生活。
  • 優衣庫全新2020春夏新品 重啟生活創造力
    「從運動僅限於健身房,到宅出活力隨時隨地動起來」因為出行受限,對生活豐富性和舒適性的需求反而被放大,在有限的選擇和規制的空間裡,藉由日常接觸最頻密的服裝,改造和重塑自己的生活。「從外出打卡文化地標,到足不出戶也能『雲』享創造力」雖然無法親臨心儀的國外美術館,欣賞藝術的熱枕卻未因此而熄滅,「雲」看展成為當下文化藝術體驗的全新形式。
  • 史前人類藝術創造力與意識的起源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顯著特徵在於人類具有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以及抽象思維能力,史前人類藝術作品是人類具有意識有力的證據,至少是3萬年以前人類就有了再現其生存環境的藝術創造力。
  • 當代藝術家艾克拜爾:人生追求最高境界是藝術,企業經營最高境界是...
    我個人比較喜歡現代寫實手法和逼真的抽象視覺形象,有一種喚起現實生活記憶,期待賞心悅目的追求。  藝術家創作風格的演變是對藝術思想和藝術語言不斷深入和提煉的表現。我對創作品的要求,除了創作時的藝術層面,同時也一心想著要讓人喜歡、讓人激動、作品要有感染力。
  • Daniel Arsham 如何成為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最近你也和 Porsche 合作,那臺 992 令人驚豔,和 Porsche 合作以及打造一輛跑車的感覺如何?「當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有幾件事讓我深陷不已,Porche 911、球鞋還有建築,我從以前就一直是 Porsche 的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