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家可以反映出他們的性格,那麼藝術家的家到底有多特別呢?可可·香奈兒(CocoChanel)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家居裝飾是「靈魂的自然投射」。在《生活遇上藝術: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居室》這本新書裡為大家打開了一扇走進藝術家住所的大門。這些畫家,雕塑家,音樂家或作家是如何用家具和個人物品來講述他們的故事?
如果一個人的家居風格能反映出他們的性格,那麼藝術家的家是不是會特別吸引人呢?
這本新書《生活遇上藝術: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居室》為大家打開一扇走進藝術家居所的大門。他們之中有著名的畫家、雕塑家、音樂家還有作家。
作家山姆·盧貝爾(Sam Lubell)環遊世界,選擇了他發現的250個最上鏡和最難忘的名人住所。
有些是名人生活或者工作過的地方,裡面還有他們留下的作品,現在成了博物館,有的甚至可以被稱作藝術家聖殿。
丹麥設計師兼建築師Finn Juhl在本世紀中葉的住所具有令人稱奇的現代感(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這些房屋洩露了主人們的什麼信息?有一件事情必須澄清,這些居所並不能支撐我們對藝術家的固有認識——「困在閣樓裡的窮藝術家」形象。除了極少數外,這本書裡滿是豪華,典雅,裝飾精美的家。
藝術家的陳設和個人物品可以講述他們的故事–露西·波特恩(Lucy Porten)
盧貝爾承認:「如果我不喜歡一個地方,我通常會拒絕它」。但是,考慮到主題,認為這本書是一部品味高尚的書,或者是裝飾者的聖經,那是錯誤的。儘管許多房間都經過精心策劃,但通常還是充滿個人色彩。居住者的光環散發在在舊鋼琴,書架和寫字檯中,也在收集的古董和個人物品中。
國家信託基金會策展人露西·波特(Lucy Porten)說:「藝術家的家具和個人物品可以講述他們的故事。」
以分離主義建築師奧託·華格納(Otto Wagner)建造的家庭別墅為例,它的最後一位主人的私人物品肯定可以講一個故事。這座被認為是維也納最偉大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別墅如今裡面放滿奇幻現實主義學校創始人恩斯特·福克斯(Ernst Fuchs)的奇特藝術品。
由分離主義建築師奧託·華格納(Otto Wagner)建造的家庭別墅現在充滿了其後任業主恩斯特·福克斯(Ernst Fuchs)的藝術品(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故事是這樣的:作為一個身無分文的男孩,福克斯知道了這所房子後許諾總有一天他會為母親買下它。於1970年,在這座被遺棄的別墅將要拆除時,福克斯得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他以多種不同風格對別墅進行了修復,並將他夢幻般的藝術作品擺滿了別墅。現在稱為恩斯特·福克斯博物館。
鑑於音樂家和作家以及其他非視覺藝術家通常不會意識到周圍的環境,因為他們的腦海裡充滿了更高的東西,因此不可能對所有藝術家的生活方式一概而論。
普契尼(Puccini)和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住所都是井井有條的避難所,裡面擺滿了華麗的古董,非常協調;而爵士樂傳奇人物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只想住在一個生機勃勃的社區。儘管他積累了大量財富,但阿姆斯特朗還是選擇留在紐約皇后區的一個工人階級種族融合的地區。
佛蘭德大師魯本斯(Rubens)居住在安特衛普(Antwerp)的一個比例勻稱的房屋中(圖片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當您閱讀「生活遇見藝術」這本書籍時,另一個籠統的說法是畫家的住所將以某種方式反映其繪畫風格。
看看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棲息地,他的油是性感女人的代名詞,有時甚至是令人痛苦的景象。然而,他為其制定計劃的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家卻是低調內斂的。
儘管房屋經過了很大的改動,但根據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比例,門廊和涼亭等基本元素仍然與魯本斯設計的完全相同。為什麼一個致力於空間完美比例的藝術家卻創作出如此多混亂無序的畫作,這是一個謎。
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蘭(Gustav Vigeland)的住所再次展現出一種與盧貝爾所說的挪威創造的「熱情的物理」作品截然相反的味道,該作品現在在奧斯陸的維格蘭公園展出。
Vigeland的住所和工作室位於由建築師Lorentz Ree設計的樸實的紅磚建築中,該建築是由城市長老建造的,以換取他的藝術收藏。
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蘭(Gustav Vigeland)的有序家居與他的旺盛藝術形成鮮明對比(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也許因為擁有自己的住所,這讓從來沒有從事過室內設計的維格蘭(Vigeland),他畫了一系列的水彩畫來裝飾所有的家具,從枕頭、燭臺再到燈。
多彩的靈魂
德國劇作家兼詩人弗裡德裡希·馮·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在購買自己的房產僅三年後就去世了。
1802年,年僅42歲的席勒(Schiller)是啟蒙運動的巨人,是一位令人震驚的現代作家。他與家人搬到了魏瑪的芥末黃房子裡,靠近他的好朋友和合作夥伴歌德。這是一棟精美的兩層聯排別墅,對於當時的作家而言,這是令人驚訝的高標準。
他寫信給出版商:「這些天我終於實現了擁有屬於自己房子的願望。」 「因為我現在已經放棄了離開魏瑪的一切想法,我覺得我將會在這裡生活和死亡。」 這是預言。席勒由於疲倦的工作和疾病而筋疲力盡,可悲的是,三年後,席勒在這裡去世。
德國劇作家兼詩人弗裡德裡希·馮·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在魏瑪(Weimar)獲得聯排別墅後僅三年就去世了(圖片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在「生活遇見藝術」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曾經說過家居裝飾是「靈魂的自然投射」。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讓·科克多(Jean Cocteau)居住在尼斯附近的聖讓·卡·費拉特(Saint-Jean-Cap-Ferrat)的Villa Santo Sospir。這所房子屬於他的贊助人FranineWeisweiller,他於1950年受邀在Cocteau休假一周。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會在這裡待11年,她受到希臘萬神殿主題的啟發,設計了這裡所有的牆面。
他使用有限的調色板,並將草圖稱為「紋身」,因此這座房子(現在是國家古蹟)被稱為「紋身別墅」。科克多說:「我們試圖打敗統治我們時代的破壞精神。」 「我們裝飾了人們曾毀滅的夢想。」
法國南部讓·庫克多(Jean Cocteau)曾經住過的房子被稱為紋身別墅(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另一座顯著彰顯貴族所有者多彩靈魂的房子是維多利亞畫家和雕塑家萊頓勳爵(Lord Leighton)的住宅,以他的畫作《火紅的六月》而著稱。
工作室是坩堝,是鍊金工藝開始的地方– Louisa Buck
倫敦荷蘭公園(Holland Park)的萊頓莊園(Leighton House)最初是一種簡單的磚結構,並在萊頓購買的一塊地上兩倍高的天花板。
曾經有一個秘密的門口,使得模特可以走進來,而不會被拘謹的維多利亞時代鄰居們看到。
受禮頓旅行的啟發,後來又對該建築進行了許多擴建。最令人難忘的是「阿拉伯大廳」,它以西西里島的十二世紀宮殿為原型,由摩爾瓷磚和鏤空,金箔裝飾和古典柱子的奇特混合方式組成。
倫敦豪華的禮頓府(Leighton House)反映了畫家禮頓勳爵(Lord Leighton)的旅(圖片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為了解決冬季煙霧的問題,Leighton在房子裡增加了一個大型的「冬季工作室」,看起來就像是腿上的溫室。
他最後添加的是「絲綢室」,裡面裝滿了繪畫和雕塑,其中一些作品是由一個名為「藝術家步槍」的營的藝術家創作的。該步槍是一支志願組織,成立於1859年,由畫家,音樂家,演員和建築師組成,是禮頓在其早期指揮。
禮頓在1896年被提升為男爵,但一天後因心臟病發作在肯辛頓的家中去世,成為英國歷史上壽命最短的世襲貴族。
保存完好的藝術家工作室總是吸引著遊客,而禮頓大廈是非典型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漢普頓穀倉,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在那裡創作了他著名的滴畫,但在地板上仍有痕跡。
《藝術報》當代藝術記者路易莎·巴克(Louisa Buck)對BBC文化說:「人們總是對藝術的來源著迷。這甚至對藝術家來說也是一個謎。」 「工作室是坩堝,是鍊金工藝開始的地方。」
「生活遇見藝術」中的許多內飾都是他們的時代,但其他人則感到其時代令人驚奇地具有現代感。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丹麥家具設計師和建築師Finn Juhl的房子,該房子本來可以從當前的室內雜誌中跳出來。開放式住宅擁有涼爽的色彩,經典的現代主義椅子和手工製作的一切,將當今的室內設計完美融合。
墨西哥設計師哈維爾·塞諾西安(Javier Senosiain)的有機房屋類似於一個洞穴網絡(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同時,墨西哥城附近的當代墨西哥建築師和設計師Javier Senosiain的「有機房屋」可能預示著建築和設計的未來。
霍比特人般的建築完全受曲線自然形式的啟發,例如蘑菇和貝殼。它的外部覆蓋著草,花和灌木,是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綠色的屋頂之一。內部類似於洞穴網絡的內部。Senosiain在書中說:「自然界中幾乎沒有直線:一切……都在螺旋形地移動。」
在日本京都的陶藝家KawaiKanjirō的家中,我們找到了他的手工藝品的聖地。Kanjirō是Mingei的創始人之一,Mingei是日本的民間藝術運動,與手工藝運動相似。
京都陶瓷工KawaiKanjirō的家反映了他手工藝的泥土色彩和有機形式(來源:Life Meets Art / Phaidon)
Kanjirō與他的建築師兄弟的工作室是在一起的,這是一座鄉村農舍與現代城市房屋的交匯處,這清楚地反映出他對將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相融合的熱情。
牆壁上整潔有序,從簡單的有機形式到樸實的色彩,都是坎吉魯和明義運動在謙卑的普通百姓的作品中所欣賞的所有事物的典範。
它是一種美學,捕捉了當今年輕設計師的精髓。與所有藝術家的住所一樣,它為居住者的性情和專注提供了令人著迷的洞察力。
圖片來源於 Life Meets Art / Phaidon
內容來源於:BBC
整合編輯:觀復臥貓兒
監製:觀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