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斥老子為亂世賊子,卻一生都在消費老子,晚年潦倒,賣字療飢

2020-12-14 覃仕勇講史

柳永是北宋年間馳名海內的大詞人,但其喜在風月場上混,愛在煙花柳巷眠,倚紅偎翠,沒個正經形。

柳永把自己的風流生活寫進詞裡,其中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觸怒了皇帝老兒宋仁宗。

宋仁宗內心恚怒,在柳永參加科考時,判定柳永政治不合格,一票否決,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無可奈何,打碎牙齒往肚裡咽,自我調侃說是「奉旨填詞柳三變」,窮盡一生精力作詞,自稱「白衣卿相」。

柳永流連秦妓楚館,詞作多為教坊樂工、歌妓而作,傳唱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譽。

柳永以宋玉自比,卻越混越差,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最後由謝玉英、陳師師等頭牌名妓湊錢將其安葬。

出殯之日,東京滿城名妓全部出動,鶯鶯燕燕,半城縞素,一片哀聲。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群妓合金葬柳七」事。

很多人不知道,民國年間也曾轟轟烈烈地上演過一出翻版的「群妓合金葬柳七」。

這個民國版的「柳七」就是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

袁克文死前的景況沒比柳永好多少,人們只在他的筆筒裡面找出20元錢。

送葬那天,隊伍卻多達四千餘人,另外,還有千餘妓女自願地系上白頭繩兒前來哭奠守靈,在送葬行列中自成方陣。

這些妓女,都是袁克文在青樓的舊相識。

袁克文的才情不輸柳永,據說,他6歲識字、7歲讀史、10歲能文、15歲作詩,有「天才少年」的名頭。

因為這個,袁世凱對袁克文有些偏愛,一度想立他為「太子」。

不過,袁克文的血統並非純正的中國人。

袁世凱好色,有一妻九妾,生有17個兒子、15個女兒。

長子袁克定為原配于氏所生,在封建社會,屬於嫡子,才是立「太子」的第一人選。

袁世凱的大姨太沈氏為妓女出身,沒有生育,是持家的好手。因正妻于氏沒有文化,生性怯弱,沈氏儼然成了內當家。

袁克文為袁世凱的三姨太朝鮮人金氏所生——袁世凱的二姨太、三姨太、四姨太都是朝鮮人,當年袁世凱在朝鮮駐紮時,本是一門心思娶朝鮮王妃的妹妹金氏的,可金氏的兩個隨身丫環都頗有姿色,老袁大頭管不住小頭,就三個全都娶了。其中姓李的丫環歲數比金氏大,成了二姨太,年紀比金氏小的吳姓丫環,成了四姨太。

三姨太金氏生下的袁克文是混血兒,模樣長得討喜,但清政府有駐外使臣不準娶納異國妻妾的規定,老袁生怕別人嚼舌根,就把這個新生兒過繼給了大姨太沈氏。

這麼一來,袁克文自小就得大姨太、二姨太、三姨太、四姨太四個女人的悉心呵護,寵若珍寶,與《紅樓夢》裡賈寶玉的受寵程度有得一比。

袁克文也因此養成了揮霍、任性、頑劣、放蕩不羈的性格,雖然聰明,過目不忘,卻不愛正經讀書,喜唱崑曲,好玩古玩,愛逛青樓,吃、喝、嫖、賭、抽(鴉片)樣樣都精。

袁克文唱崑曲,小生,醜都扮演得很好,拿手好戲是《長生殿》、《遊園驚夢》,經常在北京新民大戲院玩票。當時,票友借臺唱戲是要自備費用的,唱一場戲,得花費掉兩千銀元。

袁克文的老子有錢,他出得起價,曾與歐陽予倩、梅蘭芳、馬連良、俞振飛等人同臺演出,大飽觀眾眼福。

袁克文收購古玩揮金如土,但新鮮感一過,就興味索然,隨拋隨擲。

玩文物也講求新鮮感,對文物本身而言,真是莫大的諷刺。

袁克文除元配妻子劉梅真是良家女子,所納侍妾,清一色的名妓。

和收購古玩一樣,袁克文對待納妾,也是興起時則暫結琴瑟,興盡後則者流分釵,所謂「鐵打的袁府,流水的名妓」,能說得上名字的有無塵、溫雪、棲瓊、眉雲、小桃紅、雪裡青、蘇臺春、琴韻樓、高齊雲、小鶯鶯、花小蘭、唐志君、於佩文等等。

注意,這些女人並非同時出現在袁府,而是你來我往,最後有名份的五個姨太太是:情韻樓、小桃紅、唐志君、於佩文、亞仙。

沒有名分的情婦,據說高達七八十個。

袁克文在煙花堆裡紙醉金迷,不問時事,不關心政治。1915年老袁加緊稱帝,袁克文偶然聽外界評論恢復帝制是逆天而行。就回家跟老子鬧,罵老子是亂世賊子,還賦詩諷刺,其中有句云:「隙駒留身爭一瞬,蛩聲催夢欲三更。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這個向來視若珍寶的愛子居然也同其他外人一樣跳出來反動自己,老袁很心塞,也很生氣,命人之軟禁起來。

一年之後,老袁駕鶴西去,袁克文獲得了自由,表現得很「反骨」,跑到了上海,加入青幫,成為青幫裡的老大人物。

不過,青幫裡面打打殺殺的生活並不適合他這個公子哥,很快,他便移居天津,重新過自己的逍遙日子去了。

袁克文一生花錢如流水,從未愛惜過錢財。老袁在世時,他自然不會為錢財發愁;老袁一死,情況就不同了。

當然,袁世凱死了,袁克文也分到了一大筆家產,並且,因他從小過繼給沈氏,一人分得雙份,比其他兄弟姐妹都富有。

但是,奢侈慣了,每次外出遊玩,那是去時肥馬輕裘,回去時典當俱盡,手裡的錢財不花光不甘心。

1918年,袁克文到上海遊玩,一次就花去60萬大洋。

即使不外出遊玩,也是到青樓酒館率性揮霍,花天酒地;或者宅在家裡大過大菸癮,躺在床上一日不起,仰天吐霧吞煙。

如此折騰,很快坐吃山空。

袁克文並不會營生,這日子還怎麼過?

袁克文想來想去,想了個招:賣字療飢。

賣字也得講究賣點,袁克文認為,自己的字並不具備什麼優勢,只有自己的身份還值幾個錢。於是,就別出心裁地治了一文印,上刻「皇二子印」四字,每書必鈐此印。

甭說,此招一出,字畫銷路大增,而且價格一路攀升。

山東督辦「狗肉將軍」張宗昌來訂寫一幅中堂,留下了1000元銀洋。

也不難看出,人們購買他的字,就因為他那袁皇帝兒子的身份。

大掌故家鄭逸梅憶,袁克文的「皇二子印」與名畫家溥儒的「舊王孫印」都是當時名噪一時的名印,頗具名士派氣味,與那些印文故作狂態者大不相同。

除了賣字,袁克文還賣文。

賣點還是自己的老爹袁世凱。

他曾寫有一篇《先公紀》,後被收入《辛亥人物碑傳集》。

袁克文在老爹稱帝前夕斥老爹為亂世賊子,但到了筆下,老爹就成了時代的完人。

戊戌變法中,袁世凱擔任了極不光彩的角色。「皇二子」,妙筆生花,將之塑造成了忍隱不發、顧全大局的人物,康有為反變成了一個「招分崩覆滅之禍」的小人。

對於老爹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稱帝之舉,「皇二子」先是大讚老爹在總統任上「開基之始,政爾有為」,轉而筆鋒迴旋,不屑一顧地說:「不幸悖亂之徒,妄冀大位,群奸肆逐,眾小比朋……先公日理萬機,未遑察及患之伏於眉睫也」。把袁世凱的責任推得乾乾淨淨。

……

賣字、賣文,袁克文收穫到了一筆筆不菲的財富。但這點財富終究不能與袁世凱在世時相比,並且,袁克文致死都不能改掉自己一擲千金的習慣,依然窮困不堪。

通宵眠花宿柳,終日吸大煙,1931年,袁克文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下去了,一病不起,掛了,時年42歲。

相關焦點

  • 老子生平(一):出世與入世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記·老子列傳》[生於春秋末,官在周朝都】 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必須要了解他的生平,他生活的時代,他追求的人生,他的所遇所感所選。
  • 道教人物老子雕塑花崗巖老子騎牛石雕像太上老君石像
    石雕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淺談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以及老子思想對哲學的貢獻
    老子晚年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老子認為天下已無望,最終棄官而去。據傳說,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時,在出關前著得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 道教始祖-神奇的老子
    鹿邑老君臺關於老子的出生有多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說老子的母親有一天碰巧在李子樹下生了他,一出生就會講話,指著李子樹說:「就用它作我的姓吧」仙人的傳說從出生就富有傳奇色彩,他的一生更是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
  • 老子為何被稱為老子,這裡的「老」,作何解釋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提起那一時期的文化名人,我們更是張口就來,比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墨子,等等,通過對比這些名字,我們發現,他們都帶有一個「子」字。當然,我們也知道,「子」的含義有多種,而其中之一就是「古代對人的一種尊稱」,顯然,「諸子百家」中的這一「子」,就是這個意思。
  • 兩千五百年前,老子騎牛西出函谷關,為《道德經》出世埋下伏筆
    在根據司馬遷的記載,老子的故鄉應當屬於楚苦縣厲鄉曲仁裡,差不多是今天的徐州附近,所以,按照《莊子》中的記載而言,老子應當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雖然司馬遷記載了老子寫下道德經的過程,但是卻一個字都沒有提到老子是往西走出函谷關的。不過我麼從《老莊申韓列傳》中還是可以推測出,老子最終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食不過求飽,居無非求安,此外的紅塵榮辱,都不過是人心的貪慾,而有了知足的念頭,就不會過分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更加不會自尋煩惱。02.物極必反老子的哲學講究辨證的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天之篇)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當時楊朱一定要追隨老子,老子斥其滾蛋。這些下篇再說。我們來看老子書,看看他到底怎麼表達的。同時也嘗試闡述下老子所講的道是什麼,德是什麼?老子是中華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書中所講的道,是他的宇宙觀、自然觀;所講的德是他的人文觀、社會觀。先講老子之道。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 老子出靈寶函谷關之後,化身為「釋迦牟尼」?
    今天小趙我和大家來聊一聊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期陳國(今河南鹿邑)人,老子的一生和鹿邑以及靈寶函谷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會發現老子不像孔子那樣有詳細的資料記載,我們知道孔子有家譜,有後代,但是關於老子好像沒有,我們現存的資料中對老子的介紹幾乎寥寥無幾。
  • 道德經「五千真言」就是老子對釋迦牟尼講的!
    嚴新:這幅畫畫的是老子,但又像我的武功師傅海燈法師晚年的像,而且有的地方特別像。「上德悟妙」老子不是講「上德」嘛,上德要悟妙,能悟妙者就不會迷路了。「大為常在至非奇」,「大」就是大德、大智,無為而無不為,這是說只有至人才有大為,而真正有大作為的至人到了那一步也不覺神奇了。「五千真言話古今」即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借牛喻道科學棲」,老子的神態很奇怪,很憂愁,這意思好像是很可憐天下人的樣子。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電影《流浪地球》序幕《流浪地球》畫面之二如此這樣一條規律,任何事物都無法迴避。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老子》中「道」,既是指世界的統一原理,又是世界的發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從《老子教你言說》看老子的傳播理念
    《老子教你言說》書影  《老子教你言說》將老子的傳播理念總結為兩大方面。道的德,是與道完全合一的德,被老子稱之為「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10章、第51章)道生育萬物而不佔有,把自身「傳播」給萬物而不主宰,並且謙卑、利他、低調、處下、不張揚、不誇耀、默默無聞。所以,道的品德決定了其傳播方式是「希言」乃至「不言」的。因此,老子說:「聽之不聞名曰希」(14章)「大音希聲」(41章)「大辯若訥」(45章)。
  • 老子和孔子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道和儒」哪個境界更高
    法家的思想適合亂世,儒墨的思想適合盛世,道家的思想適合前世和來世,道家的思想就是原始的共產主義思想。眾所周知,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一生博學多才,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前寫成流傳千古的五千言——《道德經》,最後不知所終。
  • 古代一名師雖目不識丁,但與孔子、老子齊名,被譽為東方三聖!
    古代一名師雖目不識丁,但與孔子、老子齊名,被譽為東方三聖!古代的名師,我們最熟悉、最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就當屬孔子、老子了。據說孔子的學生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位成為賢達。三千名弟子的數額有些誇大,但從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直到晚年還沒停止來看,孔子的確有許多學生。另外的一層意思是,大家都在繼承和發揚孔子的精神。孔子的學生有顏路、子貢、子路、顏淵、曾點、冉有、伯牛等人。他們都在孔子的點撥下,成為生動的教材,通過對話的方式,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融入生活,陶冶學生們的情操、訓練他們在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基本技能。
  • 重溫歷史典故,老子騎牛,紫氣東來,探尋「老子著經函谷關」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春秋末年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約生於周簡王六年(前580),死於何時不詳。老子看到周朝衰敗,離周隱去。果然,不久老子騎著青牛而來。有感於尹喜的盛情和虔誠,老子便留下來,在此著下《道德經》,又名《老子》。這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以個人名義寫出的系統完整的理論著作,其核心概念是「道」。靈寶市函谷關也成為道家學說的發源地。西漢初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稱。
  • 老子的辯證法:辯證否定原理——正言若反
    「反」在這裡有兩種含義:其一為相反或對立。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即它自身的否定方面。也正因為有否定方面,所以才顯現出了肯定方面,肯定方面只有通過否定方面才能更好地表現出來。用公式表示即「A不是A」說明「A是A";或「A是A",說明「A既是A又不是A"。其二為返本復初即道的復歸。老子認為,道的運行,周流不息。它的運轉方向是反。只有反,才能歸根復命。
  •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並沒有消失,而是回到了家鄉養老
    老子根本沒有西出函谷關,更沒有騎著大青牛升天,也沒有去印度傳教,釋迦牟尼也絕不是他的徒弟……在中國人的普通認知裡,都知道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他的《道德經》至今也仍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級文化。老子的確去過函谷關,也的確去過甘肅,但這些都不過是他路過罷了。辭官之後的老子,一心想要整理總結自己一生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所以他才會四處遊歷。而函谷關之所以會最被大家重視,是因為他在函谷關寫出了《道德經》,並且在這之後,有關於他的記載就開始越來越少,也不出名了。
  • 道家祖師爺老子一生度了兩個徒弟,一個是尹喜,還有一個罕為人知
    這大概就是老子最為人所知的故事了。這位久負盛名的道家祖師爺,其事跡流傳至今,竟連他的出身,他的生平都漸漸模糊以至於全憑猜測和附會,在後世的眾說紛紜中,唯有一篇道德真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熠熠生輝。老子為何被稱為老子?老子,現今通常的說法是姓李,名耳,或重耳,《神仙傳》又說他字伯陽。
  • 真·老子天下第一,兩千年前就道出宇宙真相,孔子都服他
    中華上下有五千年的歷史,古代超凡卓越的人才數不勝數,英國曾有一位研究人種智商的學者理察·林恩,在收集研究了130個國家的智商測試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擁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平均值為105,明顯高於歐洲人和其他人種。並認為中國開始引入市場經濟後便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是因為中國人聰明,高智商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除了寫《道德經》,當道教始祖,老子還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老子李耳的傳說有很多種版本,有人說他活了幾百歲,也有人說他活了九十多歲;關於《道德經》這部書如何寫成的,世人也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是老子出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扣留,強求他著書才可放行;也有人說,並非老子親自寫成,而是類似《論語》,是由其弟子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