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上書房三大首輔中,最沒存在感的就是馬齊,既看不出他深謀遠慮,又看不出他結黨營私。唯一一次出頭扛事就是康熙推舉新太子,他死活非要把八爺胤禩推上去,即便康熙已經表明了態度,佟國維已經被訓斥,他依然梗著脖子支持老八,一副耿直模樣讓人不禁啞然失笑。
但殊不知,這就是馬齊為自己在康熙、雍正二維君主面前立下的人設。靠著「耿直」這一人設,馬齊安然度過了所有的血雨腥風,而且始終屹立不倒。
推舉新太子時,馬齊可能真的是反應比較滯後的一個。當時,他跟著佟國維一起,二認為你在上書房忙前忙後,為老八胤禩搖旗吶喊。可佟國維早就打定主意了,他跟康熙打配合,串聯群臣,捧殺老八;張廷玉呢,壓根不摻和,他知道康熙的想法,所以早就背地裡寫好奏章,打算投胤礽一票。
但當推舉新太子的朝會開始後,面對胤禩高票當選的局面,康熙突然不認帳了,然後就揪著佟國維一頓訓斥,張廷玉又臨時推薦了廢太子胤礽,馬齊這才如夢方醒。合著大家都各懷心思,招呼都不打,就把我這個老實人晾在一邊了。
但馬齊畢竟是縱橫宦海多年的老臣了,他深諳康熙的心理。多年陪伴康熙讓他深諳帝王的心理。他明白,康熙最痛恨的人是那種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對於那些心懷坦蕩,不存私利的人,即便他過於耿直,甚至是頂撞康熙,康熙都不忍傷害他們。因為康熙明白,真正為國家著想,為國家辦事的人,就是這些耿直的大臣。
這時候,馬齊的眼裡應該浮現出另外一個人的身影——王掞。
王掞作為太子老師,一心教育太子,無奈太子不成器,被康熙廢掉。但在廢太子的問題上,康熙、其他皇子和群臣確實有過失。結果王掞在朝堂上一番慷慨陳詞,句句說在康熙心窩裡,但康熙卻沒處置他,只是命人把他送回家,原因就是王掞一心為太子為國家著想,不存私利。
所以,此時如果馬齊立即調轉槍口,攻擊胤禩,支持康熙,這樣做的話,在康熙心裡難免會留下一個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兩面派形象,於是他便學起了王掞,仍然耿直地堅持自己原來的觀點,說:
奴才的罪和佟國維一樣深重,求皇上重重懲治。但奴才以為在阿哥之中,確實只有八阿哥宜乎立為太子,懇祈皇上不要因臣等之過而棄用賢哲之王。
說白了就是,我服從你的決議,但我保留自己的觀點,我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我是為國家著想,我驕傲!
見馬齊如此耿直,康熙內心是欽佩的,他對馬齊的評價是:
你的罪在於見事昏聵、隨聲附和,朕看你才是真糊塗!
這話並不完全是說給馬齊聽的,而是說給在場的皇子和大臣聽的。簡單來說,康熙是在表明自己的態度:耿直可以,糊塗沒事,糊弄我可不行!
所以,康熙並未責罰馬齊,只是降兩級,仍在上書房行走。對比佟國維,對馬齊的懲罰就是一個信號,康熙是在告訴所有人,應該做一個怎樣的大臣。
畢竟張廷玉這樣的大臣可遇而不可求,馬齊才是這個國家真正做事的人。
而馬齊則一直保持自己「耿直」的人設,始終未變。比如後來康熙曾多次表示不再立太子,馬齊卻仍然勸說他立太子;再比如面對八爺黨的逼宮,張廷玉挺身而出替雍正說話,馬齊並沒有隨風倒,而是堅定地站在了雍正和張廷玉一邊。正是這「耿直」人設,讓他安然度過了康熙雍正兩朝的政爭,而且始終身居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