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之戰,薛嶽對戰崗村寧次,兩軍的兵力對比如何?

2020-12-22 阿勝說歷史

佔領南昌對於日軍來說,是武漢會戰中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是因為第106師團戰鬥力不行,被困於萬家嶺之中,最終沒有實現。南昌這個地方,對於日軍的繼續推進,地理位置上來說,非常的重要。

佔領南昌,第一可以掐斷浙贛鐵路,切斷中國第三戰區跟大後方的聯繫。第二,可以切斷安徽浙江通往江西腹地的通道。第三,南昌擁有中國空軍重要的機場,這個機場的存在,對日軍威脅非常大,可以以最短的距離襲擊長江航道上的日軍艦船。第四,可以在中國第三戰區和第九戰區之間,埋上一個釘子,讓其連接不起來。

這個角度上來講,崗村寧次比取南昌。

至於攻打南昌的部隊,岡村寧次也是力排眾議,堅決使用,分別在廬山、萬家嶺有著丟人戰績的第106師團和第101師團。當然,老謀深算的岡村寧次,也不會冒失地使用這兩個師團。

在攻打南昌的戰術上,他上了雙保險,策應南昌之戰,掩護主力的部隊,是稻葉四郎的第6師團。此外他還採取了聲東擊西之策,叫第六師團做出佯攻湖北漢水一線的姿態。

在武器裝備上,崗村寧次非比尋常的,為兩個師團配備了將近300門大炮。在崗村寧次的眼中,他必須給這兩個師團一次100%的勝算,用一場勝利恢復兩個師團的信心。

我們再說一說中國軍隊的情況。

南昌屬於第九戰區所轄,司令長官是陳誠,這個時候,由薛嶽代理。主力部隊有俞濟時的第74軍,李覺的第70軍,夏楚中的第79軍,歐震的第4軍,張耀明的第52軍,等等,可以這麼說,武漢會戰後,第九戰區已經成為兵力最雄厚的一個戰區,月月手中掌握的部隊超過了50個師,兵力分布於湖南全境,湖北南部以及江西的西部。

從兵力上來看,抵擋崗村寧次的兩個師團根本沒有問題。

我們著重的給大家介紹一下薛嶽這個人。

薛嶽被稱為戰神,但是性格剛烈,不服管教。對於他來說,他只對陳誠和蔣介石負責。至於何應欽一流,他根本不放在眼中。何應欽以參謀長的名義向薛嶽發公文,只要有薛嶽不滿意的地方,往往會直接在上面批示「不理」「胡說」這樣的詞,何應欽一點辦法都沒有。

白崇禧雖然是他的頂頭上司,同樣也降不住他。這裡面有一些小恩怨,一是北伐之時,白崇禧曾將薛嶽撤職,二是薛嶽和陳誠交好,而白崇禧又是陳誠想像中的對頭。

不僅如此,薛嶽對蔣介石發來的公文,也是一樣,有時也會批示「存」或者「待辦」等字樣,一句話,在作戰上,薛嶽基本上不受上級的限制,只要他同意,他的下屬和幕僚可以放心大膽的辦事。

南昌開戰之前,南潯路上沉寂的有點反常,文章開頭我們說到,崗村寧次派兵佯攻漢水一線,薛嶽派兵增援之前,崗村寧次的計劃,就被重慶給識破了。根據這個情報,蔣介石下了一個命令,讓薛嶽在贛北地區,出動部隊,先發制人。

蔣介石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搶佔先機,打亂日軍的部署。

但是薛嶽,認為出兵有困難,與其出動大部隊進行正面攻擊,還不如用少量的部隊進行側擊,因此就擱置了蔣介石的計劃。跟日軍硬碰硬,中國軍隊的確沒有那個實力,武漢會戰之後,各個部隊都在修整。

我們說這個件事,主要是為了讓大家了解一下薛嶽是怎樣的一個人。

相關焦點

  • 第一次長沙會戰,崗村寧次淺嘗輒止,沒有死攻,原因是什麼?
    1939年9月13日,崗村寧次帶領第11軍司令部離開武漢,來到鹹寧。為了麻痺中國的部隊,甚至還在運輸彈藥的汽車上,蓋上了帆布。但是這些都沒有逃過薛嶽的判斷,當他發現日軍有調動的跡象後,就知道離戰鬥不遠了。
  • 國共兩軍的兵力對比,國民黨的整編師和暫編師如何區分?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在完成了內戰的準備後之,悍然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並揚言要在三五個月之內消滅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那麼在內戰爆發的時候,國共兩黨軍隊的兵力對比如何?國民黨軍隊的整編師和暫編師又是如何區分的?
  • 蔣介石要求必須奪回張自忠將軍遺體,崗村寧次下令:停止飛機轟炸
    」張自忠自此得了一個張扒皮的外號,外人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一個毫無感情,蠻橫粗魯的武夫,但是事實上張自忠愛兵如子,深知寬嚴相濟的運用之妙。對於如何帶兵,張自忠是十分講究輕重分寸的。張自忠的參謀長張克俠曾經這樣評價道:「其決心堅強,臨危振奮,每當情況急迫之時,輒鎮靜自持,神色依然。」
  • 崗村寧次的4個中國學生,個個堪稱近代梟雄,一個曾幫他逃過審判
    說起崗村寧次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個曾代表日本在投降儀式中簽訂投降書的日本高官,還曾在侵華日軍中擔任過華北的最高司令。不過就是這麼一個戰犯,這在二戰後躲過了應有的審判,而這其中的緣故,還離不開他學生的幫助。
  • 崗村寧次手握百萬大軍,為何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後,表現很沉默?
    戰爭中,他對我國手無寸鐵的平民進行了慘烈的屠殺,雖然在戰後的軍事法庭上對他進行了審判,但是他還是活了好幾年,如果當時不是日本國下令投降,以崗村寧次的性格,他肯定會打光手中的百萬將士,這種情況可想而知,戰爭將給人民帶來怎樣的災難?經過最後的審判,崗村寧次也被判了死刑,這也真是太便宜他了。
  • 激烈的塔山之戰,雙方各投入了多少兵力?傷亡情況如何?
    塔山阻擊戰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遼瀋戰役的大局,因此又被人列為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阻擊戰之一。塔山沒有塔,也沒有山,只是金洲和錦西附近的一個小漁村,但塔山的位置很重要,不僅錦西到金洲,還有一條鐵路通過。錦州戰役是遼瀋戰役初期國共兩黨在東北戰場的一次決戰,對解放軍來說,打下錦州就意味著切斷了東北敵軍與關內蔣軍的直接聯繫。
  • 崗村寧次:要亡中國先亡廣西!廣西狼兵啥來歷?讓日本人如此敬畏!
    日軍為什麼要調動15萬人進攻兵力薄弱的廣西呢?原來,1939年,日軍曾入侵廣西,在一個地方從沒能待夠3個月,有一次,他們屠殺了200人,結果被當地群眾一擁而上幹掉一個中隊。 日本人是知道廣西難以徵服,所以才增兵,二次進攻。結果再次被擊退,中方廣西部隊兩萬損失5000-8000人,日方死喪3.2萬人。
  • 中國抗日戰爭最後一戰 芷江之戰日軍軍官指揮不動士兵
    如今中日兵力雖然已經改為1:3,但日軍新兵多,士氣低落,在長時間的作戰中,士兵逐步對武士道精神麻木,厭戰情緒日益瀰漫,甚至並不完全服從長官的命令。而此時中國軍隊第四戰區為精銳之師,裝備優良訓練有素,加之有美國空軍的支援,官兵士氣高昂,發誓要痛殲日軍。
  • 揭秘真實的官渡之戰:曹操的兵力竟然不足萬人?
    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 而做為這一記載旁證的是《三國志荀彧傳》: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 碧蹄館之戰,中日雙方都宣稱大捷,卻為何戰後,兩軍同時磨洋工?
    明朝抗倭援朝戰爭中的碧蹄館之戰,是一場充滿爭議的戰鬥。明軍和日軍都宣稱己方取得大捷,殺敵甚眾,可奇怪的是,此戰之後,兩軍卻同時停止了攻勢行動,戰爭陷入了僵局。以此看來,碧蹄館之戰對兩軍的影響,遠不似表面上那樣簡單。1593年初,李如松指揮的明軍攻克平壤,勢如破竹般地收復大半個朝鮮。各路日軍望風而逃,退回到王京。
  •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的兵力如何,薛嶽為何出現判斷失誤?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準備太平洋戰爭,東京軍部隊在華各個師團進行了結構性的調整:從甲級師團中紛紛調出一個連隊,充實其他部隊或者新建師團。第11軍主力第3師團,第6師團都陸續受到了這個政策的影響,唯有第13師團影響不大。
  • 三大戰役,我軍大獲全勝,國共雙方兵力對比
    三大戰役都以我軍的勝利結束,除了軍隊的指揮得當之外,還有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 今天,筆者就來聊聊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中國共雙方兵力的對比。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戰國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中記錄了白起與秦王稷的一段對話,才讓我們對伊闕之戰的具體經過有所了解。秦王稷說:「韓、魏相率,興兵甚眾,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 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滷,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提到了雙方的大致兵力對比情況。
  • 「怛羅斯」之戰:兵力絕對劣勢,內部叛亂!為何卻說打出了軍威?
    另外唐軍的單兵作戰能力也達到了冷兵器之最,當時大唐正規軍士兵披甲率可以達到60%,歷數各朝軍隊,還真沒有多少軍隊能達到這個比例。唐軍中還裝備有著名的「明光鎧」,號稱「唐朝十三鎧」之首,韌性極強,且著裝輕便。
  • 曾發動統一全川之戰的楊森,是如何崛起的?他究竟有多少兵力?
    而且,最高光之時,楊森不但擔任四川軍務督辦,成為四川最高統治者,還曾發動統一全川之戰,試圖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川王。 雖然最終楊森未能取得成功,但也可見當時楊森的地盤之大,實力之雄厚。除了強大的實力之外,楊森另一個特點則是妻妾多。據說,楊森僅有名有姓、。公開承認的妻妾就高達12位,子女共有43人之多,這樣的數字即便在肆無忌憚、窮奢極欲的軍閥之中,也堪稱異類。
  • 碧蹄館之戰,李如松以六千人擊敗倭軍兩萬之眾
    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而萬曆三大徵之一的韓戰就是其中之一,明軍以弱於倭軍的兵力打敗了倭軍。而在朝鮮戰場上也有一場戰役是以少勝多,這場戰役的指揮是名將李如松,他以六千人的兵力打敗了倭軍兩萬多人。這就是朝鮮戰場上著名的戰役碧蹄館之戰。
  • 樊城之戰徐晃能擊退關羽,到底靠的是什麼,兵力優勢是關鍵
    鎮守襄樊的曹仁被關羽擊敗,難以抵擋,向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徐晃率軍前來救援。因為徐晃所部在漢中之戰中損失慘重,新兵較多,因此最終留守宛城,只有于禁率七軍去救援樊城。于禁是曹操最信任的外姓大將,所率的七軍又是曹軍精銳,曹操對於他們是寄予厚望。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漢水暴漲,關羽趁勢水淹七軍,一舉全殲了于禁所部,並包圍了襄陽、樊城。
  • 1937年,中國的一個軍和日本的一個軍,到底各有多少兵力?
    在前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抗戰時期,我國一個師與日本一個師團的兵力、裝備對比。今天,我們看一下另一個編制,那就是軍,軍一直是比師高一個等級的編制。那麼,在抗戰時期,我國的一個軍與日本的一個軍,各自擁有多少兵力呢?在武器裝備方面,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 夷陵之戰吳蜀兩軍的部署和經過
    夷陵之戰陸遜反攻示意圖公元222年七月,劉備為關羽報仇,率兵五六萬東伐孫吳,劉備軍進至猇亭,設立大本營,前部則到達夷道。孫吳降臨陸遜面對強敵堅守不出,孫,劉雙方在猇亭相持達六七個月。蜀軍便沿長江南側「樹柵連營七百裡」,陸遜利用蜀軍士卒鬥志渙散,便起兵反攻,火燒數字軍營寨。劉備全軍覆沒被迫退回白帝城 。夷陵之戰吳軍的戰役部署要圖孫權敗盟襲取荊州,關羽被殺,對劉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使《隆中對》中所擬定的兩路分兵,北取中原的戰略計劃遭到破產。劉備決心用武力奪回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