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入藥,也映射在古人的詩詞、文章、書帖等文化典籍中。
書聖王羲之的小兒子、書法家王獻之,他流傳於後世的書帖中,有一經典書法帖子就名為《新婦服地黃湯帖》。由王獻之此帖可知,魏晉時代的人們就已經知道採集地黃的塊根入藥,再配伍其它的草藥熬製,然後用來療治人們的疾病了。遺憾的是,王獻之只是在帖子裡提到新婦在服用地黃湯,沒有寫到新婦服用地黃湯的感覺和效果等等。
地黃與大詩人白居易之間,還有一段故事。
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的春天,關中地區大旱,整整一個春天都沒有下雨,地裡的麥苗不僅無法返青還大多因乾旱而枯死。旱情的持續也造成秋季莊稼無法正常播種,而當時的政府賑災不力,百姓衣食無著,有的就背井離鄉尋求一線活路。有一天,白居易外出,看到三三兩兩的百姓在山坡上、野地裡採挖什麼,上前詢問得知,災荒導致糧食緊缺,百姓們出來挖些地黃,然後賣給一些豪門富戶,好換回一點活命的糧食。豪門富戶用飢餓貧困的百姓辛苦採挖的地黃來餵家裡的馬,據說馬吃了地黃後長得膘肥體壯,皮毛光亮。白居易聽後心裡激蕩難平,寫下了《採地黃者》一詩:「麥死春不雨,禾損秋寒霜。歲晏無口食,田中採地黃。採之將何用?持之易侯糧。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與君肥老馬,可使照地光。願意馬殘慄,救此苦飢腸。」
大才子蘇軾,曾經滿懷深情地為地黃賦詩:「地黃餉老馬,可使光鑑人。吾聞樂天語,喻馬施之身。……丹田自宿火,渴肺還生津。願餉內熱子,一洗胸中塵。」一向博讀雜覽、處處留心皆學問的蘇大才子,對於地黃的藥用功能和食用功能的了解與熟悉,從他的這些詩句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書中就寫有寶玉為晴雯改動藥方加上地黃的情節。《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裡是這樣寫的:……寶玉看時,已將疏散驅邪諸藥減去了,倒添了茯苓、地黃、當歸等益神養血之劑。寶玉忙命人煎去,一面嘆說:「這怎麼處!倘或有個好歹,都是我的罪孽。」茯苓、地黃、當歸,曹雪芹寫到的這幾味中草藥有沒有更深的隱喻,我們暫且不去管它,但是從中可以知道,地黃入藥,已經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了。
地黃,這些有著和大地一樣顏色的地黃,這些大地上生長著的普普通通的草芥。
有時想想,這地黃猶如隱逸於山野間的高士,身懷絕技而不露,無論是在鄉村田野、溝溝邊邊,還是在城市裡的路邊、牆角、公園裡,隨處都能讓他們安下身心,然後春來發芽生長,開出美美的花,默默結出小小的果,長出大大小小的淡黃白色肉質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