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未成年人觸網年齡更早,微信漸成未成年人社交第一平臺

2020-11-21 北晚新視覺網

9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

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

「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課題組對全國7歲至18歲的在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於我國總體網際網路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歲至10歲。對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數據發現,8歲前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未成年人增多,表明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的特徵越發明顯。伴隨網絡接入手段的日益普及和網絡運用便捷程度的不斷提升,城鄉之間未成年人的網絡普及率已幾乎沒有差別,「全民上網」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的顯著標籤。

在使用設備方面,手機仍是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設備,超過80%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隨著智能家居和人工智慧設備的發展和普及,12.4%的未成年人開始使用智慧機器人(小度音箱、天貓精靈、Alpha蛋等)上網,使用智能手錶上網的未成年人達19.9%。

超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流行語

調查顯示,累計超過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流行語(經常使用+較多使用+有時使用,62.2%),僅有9.8%的未成年人「從不使用」網絡流行語,使用網絡流行語的未成年人佔大部分。如果按照量表進行加權計算,未成年人生活中使用網絡語言的整體得分為40.5分(百分制),也就是說,生活中未成年人大約有四成會使用網絡語言。而另一項數據表明,只有三成(33.2%)未成年人從不模仿網上的行為,五成未成年人學唱網上流行歌曲,近兩成(19.5%)未成年人會模仿網絡說話的方式。而對網上流行的娛樂活動、網上流行的東西、網路遊戲中的人物、網上流行的新玩法等,部分未成年人會模仿或購買。調查顯示,網絡流行文化對未成年人的日常語言和行為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超過半數(55.0%)的未成年人表示熟悉一些網絡用語。在眾多網絡用語中,未成年人熟悉程度較高的為娛樂綜藝方面用語,如「cp」(36.5%)、「skr」(22.4%);其次為社交方面用語,如「養火花」(17.8%)、「擴列」(17.5%),此外,15.8%的未成年人熟悉源自漫畫《七龍珠》的詞語「戰五渣」。

北京上海兩地未成年人觸網年齡更早

藍皮書指出,北京和上海作為超大規模城市,經濟、文化、社會、教育和網絡建設等均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這些地區的未成年人在社會見聞、教育資源方面也具有更大的優勢,研究分析這些地區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運用數據,可以其他地區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的發展起到比照和引領作用。

通過對北京小學生和上海中學生網際網路運用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兩地未成年人觸網年齡較全國平均年齡更早,且「出生越晚,觸網越早」的趨勢更加顯著。京滬地區的中小學生網際網路運用狀況雖然和全國基本相似,但在網絡學習、搜索信息等主動運用網絡能力方面要高於全國水平。以參與網課為例,儘管北京小學生不參加網課的比例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參與網課學生平均上網課時間更長,在英語和編程科目的學習水平上也顯著高於全國水平。而上海中學生無論參與網課的時間還是比例都高於全國中學生平均水平,每周參與網課八小時以上的比例更是全國水平的近5倍。同時,京滬地區未成年人對網絡安全的認識水平更高。北京小學生在網際網路上發言更為謹慎,考慮自身言論對他人影響、隱私保護和設置高安全級別密碼的比例也更高。

微信漸成未成年人社交第一平臺

藍皮書指出,微信漸成未成年人社交第一平臺。在社交媒體的使用種類方面,以騰訊QQ、微信為代表的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最受未成年人青睞。調查顯示,微信已成為未成年人最常用的社交軟體,佔比為55.8%。其次是QQ,佔比33.2%。由此可見,微信相較傳統社交平臺騰訊QQ的優勢逐漸明顯,選擇的人數比例高出22.6個百分點。

年級因素與未成年人使用騰訊QQ或微信的選擇偏好存在顯著相關。在偏好使用微信的未成年人中,小學高年級的未成年人佔比最多,佔80.0%;在偏好使用騰訊QQ的未成年人中,初中生佔比最多,佔43.8%。由此可見,小學生比中學生更青睞微信,微信這一新興社交媒體的使用呈現低齡化趨勢。

(原標題:出生越晚,觸網越早,京滬未成年人觸網年齡較全國更早)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08

相關焦點

  • ...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描繪「生存在數位化中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 10歲及以下觸網佔比78%課題組對全國7~18歲的在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於我國總體網際網路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10歲。對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數據發現,8歲前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未成年人增多,表明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的特徵越發明顯。伴隨網絡接入手段日益普及和網絡運用便捷程度不斷提升,城鄉之間未成年人的網絡普及率已幾乎沒有差別,「全民上網」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的顯著標籤。
  • ...想當明星、張口「cp」閉口「skr」……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
    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 10歲及以下觸網佔比78%   課題組對全國7~18歲的在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於我國總體網際網路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10歲。
  • 未成年人沉迷網遊怎麼辦?馬化騰手把手教你治服熊孩子
    00後和10後被稱為數字原住民,從小生活在以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以QQ、微信為代表的新媒介中。 過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行為主要集中在"逃課上網""偷家長零錢買點卡消費、充值虛擬會員"等。如今升級了!玩手機上網課"觸網"無處不在,規範及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困難重重。
  • 色情、恐怖、獵奇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應漏掉社交軟體
    很多時候,超超自己也說不清楚,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  據統計,手機已成為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網設備,移動社交不可避免地成為其與外界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移動社交平臺披著即時通訊的外衣,實則大肆構建內容平臺。相關系統缺乏防沉迷或審查機制,大量低俗、獵奇內容隱蔽傳播。對此,有專家表示,做好青少年網絡保護工作,應把移動社交平臺納入監管範圍。
  • 色情、恐怖、獵奇……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應漏掉社交軟體!
    很多時候,超超自己也說不清楚,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據統計,手機已成為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網設備,移動社交不可避免地成為其與外界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移動社交平臺披著即時通訊的外衣,實則大肆構建內容平臺。相關系統缺乏防沉迷或審查機制,大量低俗、獵奇內容隱蔽傳播。對此,有專家表示,做好青少年網絡保護工作,應把移動社交平臺納入監管範圍。
  • 色情、恐怖、獵奇……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應漏掉社交軟體
    很多時候,超超自己也說不清楚,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據統計,手機已成為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網設備,移動社交不可避免地成為其與外界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移動社交平臺披著即時通訊的外衣,實則大肆構建內容平臺。相關系統缺乏防沉迷或審查機制,大量低俗、獵奇內容隱蔽傳播。對此,有專家表示,做好青少年網絡保護工作,應把移動社交平臺納入監管範圍。
  • 未成年人學齡前觸網比例顯著提升——管理要狠,效果才穩
    就連學齡前的未成年人也有大部分開始使用網際網路,未成年人學齡前觸網比例顯著提升。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對未成年具備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認識世界的窗口、日常學習的助手、娛樂放鬆的途徑、便利生活的工具、認識朋友的渠道、自我表達的空間等等。那麼,未成年人一般是通過手機、電視、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來上網。
  •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99.2% 如何提高網絡素養?
    2020年9月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顯示,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在享受數字生活帶來快樂和便利的同時,一些未成年人對電子產品和網絡的依賴不斷加深甚至成癮,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網絡素養,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門話題。
  • 87.2%受訪者直言語音交友平臺應注意未成年人保護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當下流行的語音交友,往往被平臺方貼上清爽、文藝、有溫度、有深度的標籤。但語音社交用戶偏年輕化,未成年人保護問題仍然凸顯。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6.8%的受訪者認為語音交友只能停留在「淺社交」層面。87.2%的受訪者認為語音交友平臺應注意未成年人保護問題。
  • 報告稱學習、聽音樂、玩遊戲位列未成年人上網活動前三位
    《報告》顯示手機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網工具,學習、聽音樂、玩遊戲位列上網活動的前三位,上網聊天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網上溝通社交方式,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我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已相當普及,未成年人學齡前觸網比例顯著提升。
  • 日本人氣社交軟體「LINE」擬限制未成年人註冊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王歡】據Record Japan網站7月25日報導,「LINE(中文名:連我)」是一款風靡全球的智慧型手機免費通話、信息社交軟體,據統計,截止目前,「LINE」的全球註冊用戶數已經突破2億人大關,其中以青少年居多,另一方面,該軟體在為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機會。
  • 報告:聽音樂和玩遊戲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網上娛樂活動
    未成年人學齡前觸網比例顯著提升《報告》顯示,網際網路對於低齡群體的滲透能力持續增強,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這一趨勢對家庭的上網技能教育、網絡內容監督管理、網際網路企業針對性保護機制提出更高要求。
  • 微信小遊戲接入健康系統:未成年人遊戲受限,家長可一鍵禁玩
    微信小遊戲接入健康系統:未成年人遊戲受限,家長可一鍵禁玩 2020年03月31日 15:50作者:NJNR205編輯:NJ-蔡必成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 阿勒泰市檢察:觀看《守護明天》,築牢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防線
    為切實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有效預防侵害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進一步 貫徹執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近日,阿勒泰市人民檢察院組織在家全體幹警觀看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推出的未成年人法治節目《守護明天》。
  • 轉帳代買都可以:美團等外賣向未成年人售香菸成常態
    大象新聞記者 張靜 李晨昊 王文斌讓未成年人遠離菸草,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大多數商超實體店也有提示,但是,隨著網絡購物平臺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通過網絡渠道購買香菸,成為很多家長和市民關注的現象。近日,就有不少市民反映,自己的孩子經常從外賣平臺購買香菸,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強監管。
  • 網絡直播平臺亂象為何屢禁不止 專家學者呼籲給未成年人營造清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焦敏龍)國家網信辦近期會同相關部門全面巡查國內31家網絡直播平臺的內容生態,依法約談處置虎牙直播等10家存在傳播低俗內容等問題的網絡直播平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日前測試發現,包括被約談平臺在內的許多手機直播App,仍存在註冊登錄無法有效識別用戶年齡、存在軟色情內容等有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的亂象。
  • 輿情觀察:未成年人手遊充值退費難
    【概述】近年來,我國網路遊戲行業發展迅速,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遊戲工委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遊戲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遊戲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732.03億元,環比增長達25.22%。
  • 網信辦:未成年人網課平臺杜絕遊戲廣告等不良信息
    12月3日 消息:據網信中國公眾號報導,近日,中央網信辦、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涉未成年人網課平臺規範管理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加強備案管理,對已備案網課平臺的相關信息實現動態更新,對應備案未備案的網課平臺按規定督促整改,將其他面向中小學的非學科類網課平臺納入網絡生態巡查監看範圍,建立工作檯帳。
  • 規範網課平臺!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建立未成年人網課平臺長效治理機制
    近日,網信部門和教育部門共同開展涉未成年人網課平臺專項整治工作,集中查處了一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課平臺,受到社會普遍歡迎。為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整治成果,中央網信辦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涉未成年人網課平臺規範管理的通知》,推動未成年人網課平臺長遠規範發展。 《通知》強調了哪些內容?
  • 未成年人網遊充值退款難怎麼破
    近期,未成年人在遊戲平臺和網絡直播平臺的較大金額消費案件頻發,尤其在疫情網課期間,未成年過度虛擬消費案件爆發式增長,但家長發現後依法找平臺退款維權卻成了難題。  「氪金」「打賞」「充值」「送禮物」「買裝備」……近年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文化娛樂產業發展迅猛,虛擬消費已不再新鮮,看直播、玩網遊成為網際網路娛樂虛擬消費的新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