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法國,陸軍號稱世界第一,擁有超過94個師團軍力,坦克數量超過3000輛,各種類型作戰飛機達到16000多架,當時德軍進攻法國時出動了141個師,超過7400門各種大炮,2400數量坦克,以及5600多架各類飛機。而法國方面除了自身擁有94個師團外,還有盟軍支援的50個師團,外加法國還擁有世界第一堅固的防線馬奇諾!
就是這樣帳面上勢均力敵的戰鬥,加上綿延數百公裡鋼筋混凝土的馬奇諾防線,卻僅僅只抵擋住了德軍一個多月,讓當時世界的盟軍,大跌眼鏡,法國為啥這麼弱呢?
這其中的原因:
第一,法國人始料未及沒想到這麼快。
法國人早在德國元首上臺後就已經預見了德法大戰爆發的可能,唯獨沒想到元首在受損未愈(以歐美人的觀念來說,一萬人以上就算是數目驚人的龐大部隊了,所以波蘭之戰和威悉河演習後,元首的損失從傳統意義上說至少不算微乎其微)的情況下居然悍然攻擊西線,原本,法國人的打算是,把戰爭或者說德軍進攻最高峰來臨的時間儘可能拖到1942年——儘管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但法國人的狀況可以說在西方世界裡是非常良好的了,而且實際上,法國人在科學技術上,在此時至少不落下風甚至略佔上風。
按照法國人戰後的文件來看,儘管38年之前由於危機尚不過於嚴重,法軍坦克的型號魚龍混雜,各種奇葩設計輩出,導致法國在每種坦克上的生產力投入都不算高,但到了波蘭之戰後,法國人已經確定了他們所需的坦克類型,並竭力生產——在40年,法軍擁有3200輛左右的坦克,其中最多的是雷諾坦克,其次是S35,再其次是大名鼎鼎的鐵巨人B1,
按照軍備擴充計劃,41年法軍的坦克理論上至少可以增加到3800以上,而到42年,則是恐怖的4500輛,也難怪法國人有自信在42年如果低地三國還不放棄中立,就先下手攻陷比利時,而後再進攻德國!
但可惜,小鬍子就是這麼不按常理出牌!
(德軍在北歐之役結束後同樣也需要休整和擴充,雖然不可能從40年休息到41年末,但是結合當時德軍剛剛從波蘭撈到的戰爭紅利和消化波蘭的抵抗勢力的狀況以及德國自身的經濟危機來看,40年的確早了……)
當法國還在幻想把戰場推到比利時,德國提前下手了。
第二,當德軍再次出奇招,不走馬奇諾防線時,法軍已經沒有時間掉頭了。
龐大的軍隊突然轉向是會導致巨大的混亂,當年威廉二世在總動員以後曾經一度後悔,想停止行動謀求和平,但是被小毛奇拒絕,因為這樣會導致德軍的大混亂,從而給法國人可乘之機。所以法國人發現德軍意圖以後再轉向是需要時間的,而當時法國人最缺的就是時間。
而且法國人戰略部署的確有很大問題,因為沒有預料到來自阿登方向的進攻,法國人的確沒有準備足夠的戰略預備隊,所以導致德軍箭頭以南缺少足夠的機動兵團。馬奇諾要塞區的法軍配置完全是依託要塞打防禦戰的,所以機動能力不足,難以及時抽調到中路來填補缺口。
德軍的突破給法國人的心理造成巨大打擊,後路被切斷以後不僅意味著失去補給(沒有補給的現代軍隊是無法持續作戰的),更意味著軍隊被合圍。在戰爭迷霧作用下,法國人也無法真正了解德軍的實力,所以雖然德軍裝甲縱隊的陣型已經拉的非常稀薄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步兵根本無法跟上裝甲部隊的推進,裝甲縱隊後面有大批無人駐守的區域丟在那裡),法國人既不知道這些情況,也難以做出正確的局勢評價,同時大量法國部隊在恐慌情緒的感染下放棄陣地逃亡或者輕易投降。都加劇了法國軍隊的崩潰,這個時候就算有一些先知先覺的人士(比如說戴高樂)試圖力挽狂瀾,發動反擊,但也無法阻止法軍大勢的崩潰。德軍閃擊戰對法軍心理上的打擊遠大於實質的打擊,突然在法軍背後出現的裝甲縱隊,各種謠言,舉足無措的指揮官,都只會讓基層官兵士氣頓消。
第三,政治因素,讓法國徹底放棄抵抗
法國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除了沒想到德軍不按套路出牌,失去馬奇諾心理防線潰敗外,讓法國這麼快投降最大的因素還是,政治原因,因為一戰法國元氣大傷,國內避戰情緒佔主導。而且那麼多年以英國為鄰,深知英國的套路就是要在歐洲大陸拉一個替英國當炮灰的,阻止歐洲大陸出現極權。法國不想當英國的炮灰,付出俄國那樣的代價和德國人死磕到底,除了幫英國延續帝國榮光,對法國來說沒什麼好處。所以法國的戰略就是防禦,馬奇諾能守住最好,絕不和德國人打一城一池一巷的消耗戰。
這跟下棋一樣,戰略既然已經失敗,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早點投子認輸,省得傷亡過大,當然被扣上投降派,法奸的帽子是難免的了,戰爭真正的目的其實也是比賽,輸了就輸了沒什麼大不了的,比賽總有輸贏,比賽要全力以赴,但又不是非得打的血流成河,你死我活的,戰爭取決於一個區域的人性問題,人性越差的地方就越類似野獸間的戰鬥,完全以剝奪生命乃至捕食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