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打造全國最大雜交水稻制種基地

2020-12-12 湘湘帶你看社會

中新網福建新聞9月18日電 (林春茵 曾程)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三明市,是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第一大市。日前,多位院士專家在三明市建寧縣表示,建議國家予以三明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政策傾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9月15日,2020年福建三明中國稻種基地發展大會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舉行。圖為會場。

當天,2020年福建三明中國稻種基地發展大會在三明市建寧縣舉行。三明市副市長鄭劍波在會上介紹,作為中國稻種基地,三明市年制種面積、產量分別佔全國18%、21%,生產的水稻種子除滿足本省利用外,95%銷往南方各稻區,並出口至越南、泰國、菲律賓、寮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寧縣則以14萬畝雜交水稻制種成為全國最大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2020年開建以水稻種業為主導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9月15日,院士、專家考察福建三明建寧雜交水稻制種業。

鄭劍波表示,當地策劃生成「三明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項目」,計劃2021-2025年總投資33.6億元人民幣,實施基礎設施、種子加工、倉儲物流、智慧種業、科技創新等多個項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等多位院士認為,為從源頭上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前述項目應納入國家規劃建設。

「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制種業,已經不適合現代制種業發展,種子基地要向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謝華安說,建議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等加強對三明智慧種業的技術支持。

福建三明:打造全國最大雜交水稻制種基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關注到,三明開展多項先行先試的技術革新,種業正逐步向全程機械化發展,機收面積達95%以上。「機械化制種可以大幅提高種業質量和產量,是真正的真金白銀」。

「中國每10顆雜交水稻種子,就有一顆來自建寧。」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認為,雜交水稻是口糧的基礎環節,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種業應該是半公益性的,應得到國家更多政策資金支持」。

9月15日,建寧稻種科學園項目、福建省建寧縣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交易倉儲物流中心項目等多個項目獲籤約。

當天,建寧稻種科學園項目、福建省建寧縣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交易倉儲物流中心項目等多個項目獲籤約。福建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東榮表示,期許上述補短板、產業鏈關聯項目能彌補三明種業企業自行研發能力不足等問題。(完)

【責任編輯:蘇雪容】

來源: 中新網福建

【來源:福州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三明實踐」有啟示
    近年來,三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現代農業,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致富路。  將樂縣常口村,金溪環繞,茂竹修林,風景秀麗。這裡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92%。多年來,常口村圍繞山、水、田做文章,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道路。  這個秋天,常口村800畝的臍橙林,迎來了大豐收。  過去,常口村大量村民外出打工,村裡近300畝土地荒廢多年。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三)制種雜交水稻實現「三系」配套後,要使雜交水稻實現大面積生產應用,還存在一個制種的難題。由於雜種優勢只表現在雜種第一代上,需要每年制種生產雜種第一代種子。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的研究由探索到成熟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 江蘇大豐制種基地建設助推種業經濟
    江蘇鹽城大豐區稻麥原種場農戶嚴忠進告訴筆者,「今年,區裡推廣水稻制種全程機械化,鼓勵制種企業給我們技術指導。現在我一個人基本就可以搞定200畝田,一畝田比往年還能多賺個400元左右。」  今年以來,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主動策應大循環、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主攻種業經濟,高質量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
    看產業,特色多——沙縣小吃風行全國、走向世界,建寧縣的雜交水稻制種、泰寧縣的旅遊康養、大田縣的有機茶葉……特色產業一縣一品,鼓起山區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00641元,突破10萬元大關。然而,地處閩西和閩西北的三明,去年的經濟總量不過2601.6億元,比不上一些沿海地市,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也只是「中等生」。
  • 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流行因素及防控技術,早知早受益,建議收藏
    摘要:自21世紀70年代中後期雜交水稻推廣之後,稻粒黑粉病在水稻制種田危害也逐漸嚴重。通常來講一般年份影響產量約為10%,如果是重發年份約影響20%的產量,嚴重影響著水稻制種高產穩產。水稻是中國的重要糧食作物,要想有效提高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必須要提高雜交水稻.制種產量和質量,所以筆者基於此背景下查閱相關資料和報導,為了有效防治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進行了調試與調查,發現對其發病規律有一個初步認知,所以本文探究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的發生規律以及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等綜合性防治方法,旨在有效提高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切實提高社會效益。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
    看產業,特色多——沙縣小吃風行全國、走向世界,建寧縣的雜交水稻制種、泰寧縣的旅遊康養、大田縣的有機茶葉……特色產業一縣一品,鼓起山區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00641元,突破10萬元大關。然而,地處閩西和閩西北的三明,去年的經濟總量不過2601.6億元,比不上一些沿海地市,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也只是「中等生」。
  • 袁隆平院士團隊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示範基地驗收儀式在陽春舉行
    11月11日,袁隆平院士團隊超級雜交有機水稻示範基地驗收儀式在陽春舉行,儀式上,陽春市戰略合作夥伴中植同惠生物工程(廣東)有限公司獲有機轉換認證證書。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陽江市副市長丁錫豐,中植企業集團營運長牛佔斌,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處長龍成,社會各界涉農企業相關人員等參加了活動。
  • 創新推進中國第三代雜交水稻布局 | 每經網
    強有力的種子研發創新體系建設給農業帶來革命性變化,例如種業龍頭企業隆平高科在「十三五」期間構建的高效商業化育種體系,驅動多個品類處於市場領先地位,累計培育國審雜交水稻新品種253個,優質率66.4%,國評、省評高檔優質稻品種18個,其隆科638S和晶4155S等成為應用最廣泛的不育系,晶兩優534、晶兩優華佔、隆兩優華佔,2018和2019年連續兩年居全國雜交水稻推廣面積前三位。
  • 參試雜交水稻900餘種!袁隆平院士團隊水稻試驗田今日收割
    10月4日上午,在麗水碧湖虹菊糧食產銷專業合作社的水稻種植基地裡,長江中下遊水稻秈稻的42個試驗品種迎來收割。試驗田收割結束後,他們將把真實可靠的數據提供給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由專家對水稻品種進行鑑定。   試驗田稻穀的產量和質量   跟咱們國家未來水稻生產息息相關   ↓↓↓   共參試雜交水稻900餘種
  • 找準高質量發展支撐點——福建三明踐行新發展理念紀實之二
    「先有三鋼(三明鋼鐵廠),後有三明。」福建三明是一座因工業而興的城市。1957年,在全國各地10多萬建設大軍的馳援下,三明鋼鐵廠等80多家工廠陸續建成,同時從上海和省內各地遷入、興建了大批配套企業。於是,一座工業新城在荒山野嶺上崛起。
  • 貴州岑鞏:制種稻田冬不閒,種菜賣出好價錢
    2021-01-04 17:24:08 來源: 貴州民族報黔東南新聞周刊編輯部 舉報   制種稻田冬不閒
  • 武漢大學與旁遮普大學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越南、巴基斯坦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紅蓮型雜交水稻表現同樣優異,特別是在菲律賓,紅蓮雜交水稻種子帳戶佔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總進口量的70%。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武漢大學鄂州紅蓮型雜交水稻試驗基地時,作出「糧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接見雜交水稻一線專家時,專門詢問了「院士團隊」成員之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仁山有關紅蓮型雜交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表現。
  • 瞭望丨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9月27日,農民操作機械在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收穫水稻 徐欽攝 / 本刊  雜交水稻  豐收的背後,水稻以約佔糧食總面積25%的播種面積,貢獻了近32%的產量。其中50%左右是雜交水稻。  作為我國第一大口糧品種、全國超65%人口的主食,保飯碗,首先保大米。「提高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對保證糧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袁隆平說。  面對布朗的質疑,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的回應是:「(布朗)低估了科學、科技進步對提高糧食產量的巨大潛力。」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他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並在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 我們可以發現,袁隆平的貢獻主要是在技術方面,而其研究的雜交水稻在理論方面並沒有很大的創新,缺乏研究體系的支撐
  • 通訊:鍾章美成就竹子與水稻超遠緣有性雜交
    1978年全國遠緣雜交會議在武漢召開,鍾章美做了首席發言,得到會代表的高度讚賞特別是瀋陽農業大學楊守仁教授和北京遺傳所拓水專家的肯定,認為竹稻是精卵結合有性雜交。時日如飛,一晃又是近二十年。鍾章美介紹,「竹稻」是利用青皮竹和水稻這兩種同科不同屬的植物進行超遠緣雜交,使竹子的異源植物優良基因轉移到水稻體內,因此竹稻具有根系發達、抗逆性強、口感好、味道香、營養佳、產量高。根據生長環境條件分析,竹稻可在兩廣、江西、浙江、重慶、湖南、福建等地種植,生育期在115-128天左右,畝產500-750公斤,超級竹稻小面積達1000公斤。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通過視頻連線了解到現場情況後,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說道。中午,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宣布測產結果——平均畝產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測得這個基地的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超世界紀錄。
  • 汕優63高產高抗稻瘟病,全國種植面積達9億多畝的雜交水稻品種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陸續培育出一批優良水稻新品種,如矮腳南特號、汕優2號、汕優63、兩優培九及諸多超級稻品種,它們解決了我們的溫飽問題。汕優63是八九十年代的當家品種,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全國種植面積達9億多畝,有人說80%的人吃的都是汕優63,這麼形容無大異議,其選育者謝華安也被稱為「雜交水稻之母」。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
    這裡是三明——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在此發芽開花,三明醫改成為全國引領典型,林業改革先行一步,沙縣小吃走向全國……為什麼是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先後11次深入三明調研,為三明改革發展指引方向、明確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通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等方式,一如既往關注三明發展,牽掛著三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