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9月18日電 (林春茵 曾程)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三明市,是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第一大市。日前,多位院士專家在三明市建寧縣表示,建議國家予以三明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政策傾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9月15日,2020年福建三明中國稻種基地發展大會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舉行。圖為會場。
當天,2020年福建三明中國稻種基地發展大會在三明市建寧縣舉行。三明市副市長鄭劍波在會上介紹,作為中國稻種基地,三明市年制種面積、產量分別佔全國18%、21%,生產的水稻種子除滿足本省利用外,95%銷往南方各稻區,並出口至越南、泰國、菲律賓、寮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寧縣則以14萬畝雜交水稻制種成為全國最大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2020年開建以水稻種業為主導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9月15日,院士、專家考察福建三明建寧雜交水稻制種業。
鄭劍波表示,當地策劃生成「三明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項目」,計劃2021-2025年總投資33.6億元人民幣,實施基礎設施、種子加工、倉儲物流、智慧種業、科技創新等多個項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等多位院士認為,為從源頭上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前述項目應納入國家規劃建設。
「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制種業,已經不適合現代制種業發展,種子基地要向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謝華安說,建議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等加強對三明智慧種業的技術支持。
福建三明:打造全國最大雜交水稻制種基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關注到,三明開展多項先行先試的技術革新,種業正逐步向全程機械化發展,機收面積達95%以上。「機械化制種可以大幅提高種業質量和產量,是真正的真金白銀」。
「中國每10顆雜交水稻種子,就有一顆來自建寧。」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認為,雜交水稻是口糧的基礎環節,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種業應該是半公益性的,應得到國家更多政策資金支持」。
9月15日,建寧稻種科學園項目、福建省建寧縣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交易倉儲物流中心項目等多個項目獲籤約。
當天,建寧稻種科學園項目、福建省建寧縣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交易倉儲物流中心項目等多個項目獲籤約。福建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東榮表示,期許上述補短板、產業鏈關聯項目能彌補三明種業企業自行研發能力不足等問題。(完)
【責任編輯:蘇雪容】
來源: 中新網福建
【來源:福州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