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經典之作《千與千尋》反映的現實意義,知道了會很牛逼!

2021-01-20 談漫客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導演,豆瓣評分9.2,榮獲200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一部以電影身份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柏林金熊的動畫作品。

千與千尋的故事就像是那個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童話,愛麗絲沒有想到,那個兔子洞後,是另外一個世界,她睜大眼睛,裡面映出了那個世界,而世界也映照出了她的眼睛。愛麗絲更多刻畫的是奇遇,而千與千尋除了奇遇成長,更夾帶了對現實的映射。

這部作品是宮崎駿老師的巔峰之作,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耗時三年所製成的,這部作品是日本一個時代的濃縮。這部作品是在2001年上映的,主角荻野千尋則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也就說千尋是在1991年的日本出生的孩子,當時日本自91年經濟崩潰至2000長期經濟不景氣,因此日本學者們也將1991年出生的日本人稱之為「The Lost Generation」(迷失的一代)。

千尋這個角色正是這「迷失的一代」的代表,宮崎駿想通過這個講述千尋迷失的故事告訴當時的日本人在迷失中如何尋找與回歸。而「千與千」兩個「千」加起來正是2000,「千與千尋」寓意著影片將探討日本在「2000年」這世紀之交的「尋找」。

整個動畫都是在通過講一個小女孩迷失的故事來隱喻日本的「國之迷失」,探討的是當代日本應該如何尋找出路,迷失的這一代人如何自我救贖。

日本的「國之迷失」

千尋一家為什麼會走入迷失?千尋一家人的奧迪從國道20轉入國道21後,父母為了抄近道走捷徑,最後導致了全家的迷失。這正是寓意日本這個國家即將從20世紀行駛入21世紀,而由於上一輩人「走捷徑」不走正軌,因而帶著整個日本走向泡沫一般迷失的境地。而車牌1901也頗有寓意,1901正是20世紀的初始之年。

千尋的父母走進迷失世界後看到無人經營的飯店,肆意地享用原本要供給神靈的飯菜,千尋的母親說「等有人來了,再付錢就是。」千尋的父親則說「有爸爸在,怕什麼,信用卡現金隨他收」。這種先享用後付款的「信貸」概念正是日本泡沫經濟,徹底走向迷失的根源,千尋一直說「我不要」,但依然攔不住貪吃的父母,轉過身來父母已經變成了「豬」,無奈地任由一些看不到的「飯店主人」肆意鞭打。

每個角色都有強烈的象徵意義

這部動畫的每一個角色不論是核心主角千尋和白龍,重要角色湯婆婆、無臉男,還是配角坊寶寶、小玲、錢婆婆都有極其強烈的現實象徵意義。

人物塑造極致的豐滿傳神而且在角色的血脈中濃縮了現實世界的世界觀,體現出宮崎駿對人性的洞察力,他把對現實社會深入的思考融入了《千與千尋》的動畫中,使得這部動畫遠遠不止是簡單的一篇關於千尋的冒險成長故事。

1.千尋

千尋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社會青少年的縮影,他們在父母的溺愛中,在家庭的溫室中成長。

因為科技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人們生活方式更加琳琅滿目,這些青少年在物慾橫行的環境下成長,他們的性格中存在一些共性的缺陷,膽怯,消極,任性,安於現狀,被父母寵溺著不懂人情世故。

面對車外的新環境吐了吐舌頭表達出漠不關心的態度。

2.坊寶寶

坊寶寶是湯婆婆的孩子,是一個巨嬰的形象,它所代表的象徵意義就是「巨嬰」。

但是與千尋不同的是,在坊寶寶身上,對父母的諷刺性強過了對孩子本身的諷刺。

也就是說坊寶寶這個角色的設置是用來諷刺那些用溺愛的方式教育子女的父母,而並非坊寶寶本身。

也許在湯婆婆看來,這是一種偉大的母愛,

但結果是坊寶寶這麼大了甚至都還學不會走路,被湯婆婆無限滿足的零食餵得如此過度肥胖

,只會撒潑任性。

對於坊寶寶宮崎駿使用了極其誇張的手法去塑造他的形象,肥胖過度,具有極其強烈和明顯的象徵意味。

3.無臉男

我相信在無臉男身上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無臉男一直被排斥在湯屋以外,他沒有朋友,不貪圖享受和物慾,象徵著最初始的人性。

正如現代社會一樣,越是這種單純純淨的人,越是要被社會所排斥,不受象徵著現實社會的湯屋待見。

直到一天他遇到了善良的千尋。

千尋不像湯屋裡其他的人,沒有金錢,沒有利用價值的客人不會主動去招待,其實社會裡的人不就都是這樣的勢利眼嗎?

千尋卻主動和他親切地打招呼,讓無臉男對千尋產生了極深的感情,為了報答幫助千尋,他決定潛入了湯屋暗中幫助千尋工作。

無臉男潛入湯屋的這段時間,體會到了湯屋的各種利益鏈條、人情世故和生存法則,他明白了金錢能夠讓自己一躍成為人上人。

於是無臉男變出無限多的金子,發現自從他有了金子,湯屋裡上下所有人都一改常態對他無比熱情,卑躬屈膝。

無臉男漲大的身體中盈滿的是他膨脹的欲望和沾染的汙穢。

4.湯婆婆 錢婆婆

雙胞胎的一對姐妹卻有著完全相反、互相對立的性格和價值觀。

宮崎駿希望通過反差和對比帶給觀眾一些思考。

湯婆婆住在高大如城堡一般的湯屋裡,追名逐利,

對澡堂裡的客人笑臉相迎,卻對自己的員工管教嚴格

,每天晚上盤算著帳面營利。

湯婆婆多像現實生活中那些壓榨員工的吝嗇的小老闆,象徵中社會中的資產階級或者官僚階級,也就是掌錢的資本家和掌權的政治家。

相比湯婆婆高大的湯屋,僱傭壓榨著大量的員工為她賺錢,錢婆婆則淡泊名利,看破紅塵在一個偏僻的仿佛世外桃源的郊外小屋裡生活。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選擇了功名利祿,有人選擇了平靜和與世無爭。

5.白龍

白龍一開始是一條河的河神,因為河水被人類汙染,無家可歸,所以投靠了湯婆婆,成為了湯婆婆最鍾意的大弟子。

從白龍自始至終幫助千尋來看,白龍本身是一個善良和正面的人,卻幫著湯婆婆白天監視員工工作,拿著雞毛當令箭,後來還去為了幫助湯婆婆偷錢婆婆的東西。

白龍則象徵著一代青年人在社會闖蕩、職場打拼的過程中逐漸失去初心,失去自我的一批人。他們在社會生存的過程中,沾染了許多社會不良的氣息,或者說在實現自己價值,升職加薪的路上,不得不使用一些不正義、不道德的手段,但是慢慢地習慣了這樣的自己,變得與當初的自己面目全非。

從白龍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代青年人童真的消散,初心的喪失。

結語:作為當代日本心靈故事的《千與千尋》

在宮崎駿的長篇動畫作品中,鮮有以當代日本作為故事背景的案例。宮崎駿要麼將故事安排在過去(如《幽靈公主》中古代的日本和《龍貓》中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日本),要麼安排在未來(如《風之谷》中的千年之後),要麼設定為異國(如《哈爾的移動城堡》中的歐洲)。不過,《千與千尋》是一個明顯的反例。如電影開頭借荻野明夫之口告訴我們的那樣,《千與千尋》的背景是當代的日本都市。這一設定貌似很普通,但其實並非如初看起來那樣尋常。日本在經歷了80年代資本主義的極度繁榮後,又在90年代飽嘗了虛假繁榮的泡沫破碎後的經濟崩潰。「失去的十年」過後,剛剛邁入21世紀的日本人對於如何在新的世紀尋找到出路大多感到迷惘,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這幾乎成為了日本在世紀之交時患上的「世紀病」。這種困惑和對無所歸依的切身感受,正是世紀之初日本人的普遍心態,同時也是《千與千尋》這部作品的情景語境。

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宮崎駿曾屢次提到,《千與千尋》中的異域世界就是當代日本社會的隱喻。初入湯屋的小女孩千尋作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象徵著剛剛進入新世紀的日本社會在迷惘中的彷徨。在《千與千尋》裡,我們看到千尋從影片之初的驚慌和膽小,一步步得到成長,最終在影片臨近結束時變得堅定而勇敢。可以想像,經歷了在異域世界這段時間的磨礪,重新回歸現實世界的千尋將不再害怕新的環境,並在新的環境中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從這一角度來說,《千與千尋》既是千尋的成長史,也是宮崎駿心目中期待的「迷惘的一代」的成長史。宮崎駿是在用動畫電影試圖來為當代日本社會寫作一部心靈的成長史。

如果將當時日本人的普遍迷惘、困惑和孤獨稱作「世紀病」,我們可以看到,宮崎駿在《千與千尋》中對這場病既做了診斷,又開了藥方。儘管有許多人會將日本社會的病症歸因於日本經濟在90年代突然的停滯,但宮崎駿在這部電影中並不這麼認為。與上述想法相反,在他看來,真正的病因並非經濟的停滯,反而恰恰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過度發達。在日本進入到資本主義體系後,孤獨和迷惘才相伴而生,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才愈演愈烈。要解決日本社會當下的問題,從而在新世紀中更好地生活,就必須直面資本主義體系所帶來的挑戰,並對已經造成的破壞加以救治。在這個意義上,《千與千尋》既是宮崎駿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之作,也是他對日本社會的救治之作。在宮崎駿看來,只有愛與自然能讓日本社會擺脫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帶來的種種病症,讓日本人獲得救治。這兩條救治之路不僅適用於21世紀初的日本社會,也適用於深受這套體系困擾的所有社會和所有人。

相關焦點

  • 在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有哪些情節具有教育意義?
    《千與千尋》被稱為宮崎駿的大城之作,在構思了夢幻的世界的同時,帶給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同的心靈慰藉。不得不說,《千與千尋》帶給我們了很多教育意義,它是一部多主題的動漫,我們從中可以擴展到對現實的諷刺,也可以感悟到成長的真諦。那麼在《千與千尋》當中有哪些情節富有教育意義,能夠讓我們成長呢?
  • 在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有哪些情節具有教育意義?
    ——宮崎駿 1999年11月6日 《千與千尋》被稱為宮崎駿的大城之作,在構思了夢幻的世界的同時,帶給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同的心靈慰藉
  • 品味宮崎駿:《千與千尋》,神隱少女的故事,你看懂了嗎?
    日本動畫界有一位神級的人物,從上世紀開始至今,為世界奉獻出了諸多經典之作,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有他一席之地,這位大師就是宮崎駿。對於動漫感興趣或者是從事動漫製作的朋友,都會將宮崎駿作為自己的榜樣,因為在動漫這個行業裡,宮崎駿真的太偉大了。
  • 以《千與千尋》和《龍貓》為例,看宮崎駿對現實的另一種詮釋
    本文結合《千與千尋》和《龍貓》的共通之處,探究其背後隱藏著的關於宮崎駿對現實生活的寫實。《千與千尋》中,面對物慾橫流的誘惑,作為大人的千尋父母會迷失,但單純善良的千尋會選擇堅守本心,《龍貓》中,面對窘迫不堪的環境和讓人害怕的小黑球,大人可能會抱怨,但作為孩子的小月和小梅卻很歡喜。
  • 宮崎駿動畫,《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究竟存在怎樣的現實隱喻呢
    宮崎駿動畫,《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究竟存在怎樣的現實隱喻呢宮崎駿老爺子的動畫電影,相信我也已經不需要多說什麼,尤其是他的作品《千與千尋》,可以說是他的集大成之作,獲得了無數的榮譽,而宮崎駿本人也在晚年得到了奧斯卡終身榮譽獎,這個獎項對於亞洲來說
  • 《千與千尋》中關於「名字」意義的哲學探討
    《千與千尋》在哲學和小說裡,經常出現關於「名字」意義的探討,我們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又如何知道名字從何而來?「名字」通常被賦予了超越其本身的意義,變成一種可以操控、創造甚至改變意志的力量,而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便是對「名字」的一次全新詮釋。
  • 你不知道的《千與千尋》創作的秘密
    宮崎駿很喜歡這個地方,他經常會在黃昏後一個人來到這裡散步,尋找創作靈感。在創作《千與千尋》時,宮崎駿心裡冥冥之中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故事中千尋就是在平行而不可見的宇宙中,徘徊在一個奇怪的鎮子中,而這個公園就是故事中的「神域」。
  • 從情感表達、現實意義分析動畫電影《千與千尋》
    影片講述一個10歲少女千尋和父母在一次搬家途中誤入神靈世界,千尋父母因為貪吃變成了豬,無法回到自己的世界,在神秘少年白龍的幫助下,千尋留在油屋打工,經歷一系列磨難後救出父母,重返現實世界。《千與千尋》是唯一一部同時斬獲奧斯卡與柏林金熊獎的動畫電影,有107萬人在豆瓣打出9.3分,是宮崎駿作品中評分最高的一部。
  • 《千與千尋》中文版已上映,你看了嗎?
    周深演唱《千與千尋》中文歌曲2001年,《千與千尋》該片在日本本土上映,這也是當年唯一一部擊敗了迪士尼和福克斯,獲得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的亞洲電影,可見千尋的故事在歐美市場也頗具影響力,甚至連迪斯尼的首席創意官,都自稱是宮崎駿大師的粉絲,他坦言稱,年少時的他就是受到了宮崎駿大師的作品激勵
  • 宮崎駿和《千與千尋》,動畫王國中的現世百態
    在2019年6月21日,宮崎駿就帶著他可愛的手信和《千與千尋》正式向中國觀眾提出問候。這部於2001年問世,斬獲第52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以及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動畫,再一次掀起了觀影熱潮。《千與千尋》這部動畫電影,相信不少朋友都已經看過了。
  • 《千與千尋》:宮崎駿神話世界折射出的深刻的現實意義
    《千與千尋》是由宮崎駿編劇並執導,該片於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後於2019年6月21日在中國正式上映。影片主要講述了10歲的少女千尋與父母一起從都市搬家到鄉下。沒想到在搬家的途中,意外卻發生了。他們進入了湯屋老闆魔女控制的奇特世界,千尋的爸爸媽媽因為貪吃而變成了豬。
  • 重溫《千與千尋》:19年後,我才看懂了宮崎駿的音樂世界
    說起動漫就難以避開宮崎駿,很多喜歡動漫的人對其從來不會感到陌生。宮崎駿作為動畫電影界的領軍人物,其作品可謂都是經典之作,《天空之城》、《龍貓》、《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等。02富有日本民族風味的背景音樂,塑造了動畫人物形象和渲染影片氛圍音樂大師久石讓在《千與千尋》的背景音樂創作中,壓緩了主題旋律的節奏,以日本民族文化、神靈文化音樂為線索創作背景音樂來塑造動畫人物形象、渲染氛圍,反映千尋細膩的情感世界。
  • 重溫動漫神作《千與千尋》,解讀宮崎駿《千與千尋》的創作歷程!
    ,每逢夏季,宮崎駿便會邀請朋友以及朋友的女兒們來這間小屋做客。宮崎駿堅信著,一定會有什麼是比戀愛更重要的,也是他們真正需要的。那時,宮崎駿監督56歲,比前兩天還說著「EVA新劇場版已經在做了的」庵野秀明還要小上兩三歲。宮崎駿老師不負眾望的復出了身處於2020年的我們已經知道了故事的結局,宮崎駿監督不負眾望的復出了。只是他並沒有著手於《千與千尋》的製作。而是參與了名為《畫煙囪的玲》的企劃。
  • 《千與千尋》:動畫背後 是宮崎駿以日本歷史和現實為藍本的寓言
    對日本動畫熟悉的人,幾乎都繞不過宮崎駿,《千與千尋》作為宮崎駿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包羅萬象的隱喻讓每一個觀影者都能從中汲取現實的力量。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擔任導演,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講述了千尋一家意外進入神的世界之後,為了拯救父母,千尋在油屋眾人的幫助下一路成長,最終帶著父母回歸現實的故事。
  • 豆瓣9.3分的《千與千尋》:解讀童話背後隱喻的人生真相和現實意義
    ——宮崎駿《千與千尋》《千與千尋》是宮崎駿作品中我認為是水準最高的一部了,它被視為世界電影史殿堂的經典之作,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片獎,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還有第21屆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這些榮耀讓《千與千尋》成為電影界中不可或缺的明珠。
  • 再看《千與千尋》:3個隱喻角度詮釋宮崎駿的創作意圖
    宮崎駿大師塑造的一個個頗具代表性的鮮活生動的人物可謂是《千與千尋》的一大焦點,狠毒貪財的湯婆婆、聰明而單純的小白龍、孤獨自卑的無面人、幼稚自私的巨嬰寶寶……這些人物雖然奇怪卻很親切, 每一個人物都有其特定的意義和價值,讓人覺得這些人似乎就活在我們現實生活中, 是日常生活中自己身邊的這個人或者那個人,影片中的魔幻世界其實就是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
  • 再看《千與千尋》,感悟宮崎駿創作意圖,動漫的隱喻映射現實世界
    大家好,我是漫小娜,時隔多年再次觀看《千與千尋》。它的魅力沒有消退,還給了我們更強烈的靈魂震撼。1997年夏天,已經沉默了五年的宮崎駿推出了大型系列電影《幽靈公主》,一舉獲得了193億日元的票房收入。當時,這是劇院票房的奇蹟。 2001年7月,由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精心製作的日本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發行。
  • 《千與千尋》三個角色,是宮崎駿對現實的三種再創造
    現在重新看《千與千尋》後,終於有一種「捅破窗戶紙」的感覺:千尋的確不想長大,但她也沒有逃避「現實」,而當她面對「未知的現實」時,依舊沒有忘記「當初的自己」——純真樸素刻印在千尋的每一個神態裡,讓她不論經歷什麼,甚至被剝奪名字之後,依舊是「千尋」。
  • 19年後重溫《千與千尋》,才看懂「頑童」宮崎駿與他的童心主義
    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和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部電影宮崎駿就多角度呈現了其童心主義價值觀,對兒童的成長和教育問題發揮積極的啟蒙教育意義。》這一作品時,往往只注意其文化意義, 事實上在這部作品表象意義下蘊藏的兒童教育更能揭示故事的主題。
  • 《千與千尋》:小孩看的是故事,大人看的是現實
    2001年《千與千尋》在日本上映,榮獲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52屆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等9項大獎,拿下日本總票房第一。18年後,這部奇幻之作在中國大熒幕上嶄露頭角,豆瓣評分9.3,這部宮崎駿的經典之作再一次掀起了一場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