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世界大戰中發生的一件小事

2020-12-19 浪漫理想在哪裡

「 Nothing like a scrap of ribbon to cheer up a widow,沒什麼能比一塊破綬帶更能讓一個寡婦轉悲為喜了。」

「1917」的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7年4月6日,在歐洲西線戰場,兩個英國士兵接到任務,穿越陣地,給前線的兵團送一份情報,阻止他們落入德軍的陷阱。

這雖是世界大戰中的一件小事,卻被影片演繹的波瀾壯闊,盪氣迴腸,引人遐思。

這部電影在奧斯卡頒獎季的噱頭一直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其實也不是完全的一鏡到底,可以說是幾個長鏡頭的組合。但這樣的拍攝依然有很大難度,需要搭設超大的戰壕布景,一個鏡頭需要多次彩排,對整個團隊都是不小的考驗。這部影片很好的完成了這種高難度的拍攝,在幕後花絮的視頻裡也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整個過程,包括哪些是實景,哪些是特效處理,讓人大呼驚訝。

因為角色一直在行進中,在壕溝,在陣地,這種長鏡頭的跟拍使得在時間上螢幕中的角色和外面的觀眾是同步的。很多時候鏡頭是在後面,跟著角色走,當遇到其他人物或者事件時,鏡頭便繞過來給到角色正面。這種觀影體驗很像在玩一款遊戲,加之影片中角色行為的目的性,去送信,使沉浸感更強烈,非常容易帶入角色。

相比這部電影在技術上的「賣點」,我更喜歡的其實是這個故事的內容。這個故事來自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阿爾弗雷德·門德斯,阿爾弗雷德是一戰老兵,薩姆·門德斯在祖父故事的基礎上,改編形成了這部電影。

故事裡兩個主人公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上級選中了布雷克去送信,因為他的哥哥約瑟夫就在那個即將發起進攻的兵團,而且布雷克識圖認路,是這次任務的最佳人選。布雷克開始不知道是什麼任務,隨手拉起了身邊的斯科菲爾德一起。

當接到任務後,斯科菲爾德作為經歷過索姆河戰役的「老兵」,他意識到了這個任務的危險性,而布雷克得知哥哥就在前線的兵團時,開始變得急切,一方面他要完成任務,攔下即將掉入圈套的兵團,另一方面,他也要救下自己的哥哥。在這以後,布雷克從之前還在想著補給,想著聖誕節有些漫不經心的步伐,開始加快了腳步,而斯科菲爾德想要讓他冷靜下來,意識到這個任務的困難。

在狹窄的戰壕裡疾步行走,布雷克撞倒了一個傷員,起了衝突,好在斯科菲爾德及時化解,表明他們有將軍下達的緊急任務。矛盾化解後布雷克的表情變化讓我印象深刻,一直緊作一團的臉上我感受到了一陣委屈:我有如此重要的任務,我要去救哥哥,我要冒著生命危險,而你們卻因為這點小事要揍我。

來到戰壕前沿,下一步就是穿越陣地了,前沿的上尉認為他們是在送死,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極具黑色幽默「Nothing like a scrap of ribbon to cheer up a widow「,沒什麼能比一塊破綬帶更能讓一個寡婦轉悲為喜了,看到這裡時我笑出了聲,這句在地獄般的戰場裡蹦出來的幽默,如此的乾澀,卻畫面感十足,稍微想一下,你似乎能聽到寡婦拿著丈夫犧牲後獲得的勳章綬帶哭泣的聲音。

在準備爬出戰壕時,斯科菲爾德攔住了布雷克,說了句「age before beauty「,然後自己先爬出去了。爬出戰壕來到陣地意味著要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斯科菲爾德認為自己年紀大,理應保護布雷克,自己先爬。

而後他們穿越陣地,來到德軍戰壕,在農家院救下墜機的德軍,布雷克被德軍捅傷身亡。這之後只剩斯科菲爾德一人,布雷克在影片開頭的那種急切的心情來到了他的身上,他也不再是單純完成上級的任務,他是要替布雷克完成遺願。

在被德軍掃蕩的小鎮裡,斯科菲爾德遭遇德軍狙擊手,這裡的劇情顯得真實很多,兩人不停互射,誰都打不到誰。這才是更加真實的戰場,一個子彈解決一個敵人的情節只存在於某些神劇中。而後斯科菲爾德突破進了狙擊手的建築,他們近距離互射後,德軍死亡,斯科菲爾德被打中鋼盔,仰翻過去,磕到了後腦,昏迷了。

這裡的轉場處理非常巧妙,前面的超長鏡頭,觀眾和片中角色的時間都是同步的,在這裡昏迷,再次睜開眼睛,片中已經來到了夜晚。斯科菲爾德走出去,整個小鎮殘垣斷壁,四處的火光形成的光影效果非常美麗,而這一切卻是戰場,一種殘酷的浪漫主義。

在與一小隊德軍的追逐,廝殺後,斯科菲爾德跳入了河中,順河漂流到天明,河中飄著岸邊的落花,也飄著死去士兵的屍體,斯科菲爾德爬上了岸。

循著歌聲,他找到了一夥英軍士兵,沒想到就是他要去的布雷克哥哥所在的兵團。就在他急著找兵團指揮官麥肯齊上校遞送停止進攻的命令時,兵團已經發起了衝鋒,迎著德軍的炮火,兵團的士兵依然衝鋒。斯科菲爾德爬出戰壕冒著炮火,橫穿戰場衝向指揮部,終於把信交到麥肯齊上校手中,阻止了後續進攻。

之前有軍官提醒斯科菲爾德,在傳遞命令時一定確保身邊有旁人,他說,有的人就是想要打一仗。

麥肯齊上校說,「我本來希望今天是個好日子,希望是個危險的東西,現在是這個命令,下周下達不同的命令,黎明時進攻,結束戰爭的辦法只有一個,一戰到底。」他可能知道,他的幾千人的兵團即使沒有今天死在戰場上,也會明天,在下周死在戰場上,對於士兵來說,這是他們的宿命。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相比,兵團的這次衝鋒和兵團中的幾千人,他們的生命和情感都顯得微不足道。而當我們把視角聚焦到這兩個送口信的士兵時,他們有家人,他們有自己的牽掛,他們有不同的性格。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他們可能會成為科學家,音樂家,作家,畫家,會成為可以陪在家人身邊的兒子,丈夫,父親,而今天他們只能成為這場戰爭的犧牲品,運氣好的可以換回一塊勳章帶著綬帶。

去年奧斯卡季這部出了資源我就先看了,當時還看了一部同樣講述一戰的紀錄片——「他們已不在變老」,由百年前的史料影像通過現在的技術修復,上色而成,國內也有上映。片中一戰老兵的口述,也讓我把視角拉到每個人身上,聽他們的遭遇和感受,這些都不是歷史書中會寫到的。

戰爭片其實算一個大的類型,我希望所有戰爭題材電影都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反戰,希望看過戰爭題材電影的觀眾意識到的都是,和平來之不易,不要戰爭。

最後,希望我和你的人生中都不要經歷戰爭。

羅夏日記

月亮你也要,六便士還嫌少

感謝關注和點讚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1917》:是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版的「魔戒」?
    從這個角度來看,曼德斯在《1917》採用的一鏡到底形式,除了帶來強烈真實感外,也有著把觀眾拉入其中,像是成為這項任務的第三個成員般的確切效果,甚至有不少地方的運鏡均緊緊跟在主角身後,因此使《1917》有時看起來還有點像是以戰爭作為主題的電玩遊戲。
  • 《1917》:一個「鏡頭」拍完電影,兩個送信小兵演出五星神作
    另一種則是以大戰爭中的小人物為主角,用戰爭的某個切面展示全局的殘酷性,烘託小人物的真善美,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毫無疑問,《1917》屬於後者。比如諾蘭執導的《敦刻爾克》中,三條不同的時間線索被剪輯到了一起,一天、一周、一月同時展開,向觀眾全景展示了發生在「敦刻爾克海灘」的戰爭。《1917》中,導演將剪輯痕跡隱藏在了湍急的流水、殘垣斷壁、逼仄的巷道以及主角的昏迷場景之中,讓全片達成了形式上的「一鏡到底」。
  • 「夜讀」早睡早起,是一件了不起的小事
    早睡早起,是一件了不起的小事2早起之後的那段時間,是一天中的黃金時間。在那段時間裡,我們擁有最飽滿的情緒和狀態。這種情緒和狀態,可以影響我們一天的生活。可常常有人抱怨:「我習慣了睡懶覺,真的起不來。」「天氣多冷啊,在被窩裡躺著多舒服呀。」
  • 《一件小事》新解讀:不是「勞工神聖」,而是「絕望中的希望」
    魯迅的《一件小事》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吶喊》集裡的一個另類,文章篇幅短小,加上標點符號也不過兩千字,《吶喊》中其他篇章中魯迅用幽默、諷刺等手法對孔乙己、阿 Q、祥林嫂等人物進行批判,揭示他們身上的國民劣根性,而《一件小事》可以算的上是《吶喊》中唯一一篇沒有"罵人"的文章。
  • 電影《1917》:我要回家了,不再流浪
    | 電影《1917》劇照圖片來源:sohu《1917》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故事主線是兩個英國士兵穿越德軍戰壕,給前線送去停止進攻的指令。它不同於一般的戰爭片,沒有殘酷、血腥的拼殺場面,但全片採用長鏡頭的拍攝手法,讓觀眾跟隨主演的視線和腳步,一起參與到派信任務中,真切感受戰場的驚心動魄。
  • 《1917》是最好的那類電影,很多批評都是錯的
    對《1917》的種種非議,無非再一次顯示了某種陳腐的「內容說」,這一「把內容當作本質、把形式當作附屬」的觀念已經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1917》中的(偽)一鏡到底竟被錯誤地當作一種炫技。相比之下,《1917》反而回歸到一鏡到底最原初、最簡單、也最純粹的美學思路——以延綿連續的空間,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來感受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景觀。
  • 英語習語: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小事一樁」
    Idiom of the Day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小事一樁如果您說某事是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那就意味著它很容易完成。For example:I finished my exam 30 minutes early. It was a piece of cake!
  • 一件A BATHING APE「水鑽」Tee
    早前,我們曾在「GIVEAWAY」欄目中為大家帶來了一件來自 A BATHING APE 的 Metallic Logo Tee,而本次的活動中,我們則將送出一件「進階版本」的 A BATHING APE Tee。
  • 電影《1917》:以高超的拍攝手法,帶你走入戰爭的殘酷
    2019年底上映的《1917》是一部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導演薩姆·門德斯與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的合作無間,拍攝手法極為高超,令觀眾猶如置身於戰場之中。為此,該電影榮獲了第77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等多項大獎,也成為近年來最經典的戰爭電影。
  • 跟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的電影大盤點
    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甚至伊拉克戰爭,近代電影對於一戰的作品不多。可能是史料不夠完整,但更可能是人類史上首次戰爭,沒有讓人振奮的現代戰術,只有漫長的壕溝對峙,與橫屍遍野的泥濘戰場,武器拍起來也不帥氣,只剩下人類互相殘殺的痛苦血肉模糊屍臭現場。
  • 看完電影《1917》才知道,它為什麼敗給了《寄生蟲》!
    電影的背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4月,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斯科菲爾德(喬治·麥凱飾)和布雷克(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受到指派,執行一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必須冒險深入敵區,試圖阻止一場對1600名士兵的致命攻擊,這其中包括布雷克的親兄弟。
  • 李世民登基改元的頭一年,發生的一件小事,讓我細思極恐
    因為前面寫《老婆到底有多重要,皇后:我們能成就一個皇帝,也能毀了一個朝代》時,駱駝翻閱了一些資料,在這些故紙堆中,駱駝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小細節,在反覆思量之後,竟然讓駱駝有了細思極恐之感。心癢難耐之下,駱駝決定今天就來分享一下這件「小事」。
  • 《1917》再現一戰,這些電影帶你走近人類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2019),8.6分。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主演。一戰時期,英軍在與德軍長期的僵局後,計劃進攻興登堡防線消滅對手,最後關頭才發覺這是德軍的陷阱。改編自漢弗雷·科比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軍指揮官達克斯接受的一項戰鬥任務遭遇失敗,之後達克斯的上級米羅為了掩蓋自己犯下的錯誤而將三名無辜的士兵當做替罪羔羊的故事。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西線無戰事》(1930),8.7分.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由劉·艾爾斯、路易斯·沃海姆主演。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導演山姆門德斯又拍了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題的電影,本文從兩名普通士兵的戰場經歷出發,回顧了戰爭的歷史。電影《1917》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大量英國士兵駐紮在興登堡線的戰壕裡,只有16歲的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受上級的任務,他們必須穿過封鎖公路,帶著屍體穿過交叉區域,隨時攻擊德軍,向前線發送信息。信息應在八小時內發出,否則,1600人將被摧毀。
  • 《1917》沉浸式體驗戰爭的殘酷
    《1917》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故事背景,以兩位英國先驅的視角,帶領觀眾回到1917年的西線戰場。該片在第92屆奧斯卡獎提名名單中獲得10項提名。最終,他只獲得了三項技術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視覺獎和最佳混音獎。
  • 英國奧斯卡得獎名單/《1917》橫掃最佳影片7獎《小丑》瓦昆奪影帝
    記者洪文/綜合報導「英國奧斯卡」英國影藝學院於臺灣時間今(3日)早上公布得獎名單,《1917》橫掃最佳影片、英國電影、導演、攝影、美術設計、音效、視覺特效等7項大獎,《小丑》瓦昆菲尼克斯、《茱蒂》芮妮齊薇格獲得影帝、影后,《從前,有個好萊塢》布萊德彼特、《婚姻故事》蘿拉鄧恩獲得最佳男、女配角。
  • 奧斯卡大熱門《1917》,全片「一鏡到底」開啟戰爭直播
    《1917》為2019年英美合拍的戰爭片,由山姆.曼德斯執導,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主演,由羅傑.狄金斯負責攝影,李.史密斯負責剪輯。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1917》,我會選「傑作」這兩個字。這是一部進場後連屁股都還沒坐熱、爆米花都還沒開始吃,就知道絕對會屌到飛起的片子。
  • 你以為遙不可及的成功,卻是一件小事?
    當我們以為遙不可及的成功,卻成為別人眼中的小事的時候,你會怎麼想?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因為《成功這件小事》這個書名。為什麼成功是一件小事?因為印度的象頭神教你親自去做,通過29天每天都完成一件小事,建立自己信心培養自己的能力從而改變自己接近成功。在這本書中通過每天所做的一件事都是為我們講述一個我們背後的行為原則,就比如最開始的擦皮鞋。
  • 電影《1917》促使我們拒絕戰爭的必然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悲劇,就在於它原本不需要發生。 電影《1917》促使我們 拒絕戰爭的必然性 文:泰勒·柯蒂斯(Tyler Curtis) 譯 禪心雲起 一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士兵,我腦子裡就止不住聯想到他們被召喚去保衛他們的傳統敵人法國時必然發生過的對話
  • 金球獎跑出「大黑馬」,戰爭片《1917》成最大贏家
    該片耗資9000萬美元,剛在美國上片卻僅有170萬美元的票房,讓導演山姆曼德斯在得獎後致詞大聲疾呼:「這(《1917》)是一部我很想拍、拍得很辛苦的電影,沒有大明星,卻是非常值得觀眾進戲院看的電影。」 山姆曼德斯公開「催票」,理由是片中許多一鏡到底的戰爭場面,的確要進戲院才能感受到那種「身歷其境」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