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hing like a scrap of ribbon to cheer up a widow,沒什麼能比一塊破綬帶更能讓一個寡婦轉悲為喜了。」
「1917」的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7年4月6日,在歐洲西線戰場,兩個英國士兵接到任務,穿越陣地,給前線的兵團送一份情報,阻止他們落入德軍的陷阱。
這雖是世界大戰中的一件小事,卻被影片演繹的波瀾壯闊,盪氣迴腸,引人遐思。
這部電影在奧斯卡頒獎季的噱頭一直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其實也不是完全的一鏡到底,可以說是幾個長鏡頭的組合。但這樣的拍攝依然有很大難度,需要搭設超大的戰壕布景,一個鏡頭需要多次彩排,對整個團隊都是不小的考驗。這部影片很好的完成了這種高難度的拍攝,在幕後花絮的視頻裡也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整個過程,包括哪些是實景,哪些是特效處理,讓人大呼驚訝。
因為角色一直在行進中,在壕溝,在陣地,這種長鏡頭的跟拍使得在時間上螢幕中的角色和外面的觀眾是同步的。很多時候鏡頭是在後面,跟著角色走,當遇到其他人物或者事件時,鏡頭便繞過來給到角色正面。這種觀影體驗很像在玩一款遊戲,加之影片中角色行為的目的性,去送信,使沉浸感更強烈,非常容易帶入角色。
相比這部電影在技術上的「賣點」,我更喜歡的其實是這個故事的內容。這個故事來自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阿爾弗雷德·門德斯,阿爾弗雷德是一戰老兵,薩姆·門德斯在祖父故事的基礎上,改編形成了這部電影。
故事裡兩個主人公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上級選中了布雷克去送信,因為他的哥哥約瑟夫就在那個即將發起進攻的兵團,而且布雷克識圖認路,是這次任務的最佳人選。布雷克開始不知道是什麼任務,隨手拉起了身邊的斯科菲爾德一起。
當接到任務後,斯科菲爾德作為經歷過索姆河戰役的「老兵」,他意識到了這個任務的危險性,而布雷克得知哥哥就在前線的兵團時,開始變得急切,一方面他要完成任務,攔下即將掉入圈套的兵團,另一方面,他也要救下自己的哥哥。在這以後,布雷克從之前還在想著補給,想著聖誕節有些漫不經心的步伐,開始加快了腳步,而斯科菲爾德想要讓他冷靜下來,意識到這個任務的困難。
在狹窄的戰壕裡疾步行走,布雷克撞倒了一個傷員,起了衝突,好在斯科菲爾德及時化解,表明他們有將軍下達的緊急任務。矛盾化解後布雷克的表情變化讓我印象深刻,一直緊作一團的臉上我感受到了一陣委屈:我有如此重要的任務,我要去救哥哥,我要冒著生命危險,而你們卻因為這點小事要揍我。
來到戰壕前沿,下一步就是穿越陣地了,前沿的上尉認為他們是在送死,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極具黑色幽默「Nothing like a scrap of ribbon to cheer up a widow「,沒什麼能比一塊破綬帶更能讓一個寡婦轉悲為喜了,看到這裡時我笑出了聲,這句在地獄般的戰場裡蹦出來的幽默,如此的乾澀,卻畫面感十足,稍微想一下,你似乎能聽到寡婦拿著丈夫犧牲後獲得的勳章綬帶哭泣的聲音。
在準備爬出戰壕時,斯科菲爾德攔住了布雷克,說了句「age before beauty「,然後自己先爬出去了。爬出戰壕來到陣地意味著要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斯科菲爾德認為自己年紀大,理應保護布雷克,自己先爬。
而後他們穿越陣地,來到德軍戰壕,在農家院救下墜機的德軍,布雷克被德軍捅傷身亡。這之後只剩斯科菲爾德一人,布雷克在影片開頭的那種急切的心情來到了他的身上,他也不再是單純完成上級的任務,他是要替布雷克完成遺願。
在被德軍掃蕩的小鎮裡,斯科菲爾德遭遇德軍狙擊手,這裡的劇情顯得真實很多,兩人不停互射,誰都打不到誰。這才是更加真實的戰場,一個子彈解決一個敵人的情節只存在於某些神劇中。而後斯科菲爾德突破進了狙擊手的建築,他們近距離互射後,德軍死亡,斯科菲爾德被打中鋼盔,仰翻過去,磕到了後腦,昏迷了。
這裡的轉場處理非常巧妙,前面的超長鏡頭,觀眾和片中角色的時間都是同步的,在這裡昏迷,再次睜開眼睛,片中已經來到了夜晚。斯科菲爾德走出去,整個小鎮殘垣斷壁,四處的火光形成的光影效果非常美麗,而這一切卻是戰場,一種殘酷的浪漫主義。
在與一小隊德軍的追逐,廝殺後,斯科菲爾德跳入了河中,順河漂流到天明,河中飄著岸邊的落花,也飄著死去士兵的屍體,斯科菲爾德爬上了岸。
循著歌聲,他找到了一夥英軍士兵,沒想到就是他要去的布雷克哥哥所在的兵團。就在他急著找兵團指揮官麥肯齊上校遞送停止進攻的命令時,兵團已經發起了衝鋒,迎著德軍的炮火,兵團的士兵依然衝鋒。斯科菲爾德爬出戰壕冒著炮火,橫穿戰場衝向指揮部,終於把信交到麥肯齊上校手中,阻止了後續進攻。
之前有軍官提醒斯科菲爾德,在傳遞命令時一定確保身邊有旁人,他說,有的人就是想要打一仗。
麥肯齊上校說,「我本來希望今天是個好日子,希望是個危險的東西,現在是這個命令,下周下達不同的命令,黎明時進攻,結束戰爭的辦法只有一個,一戰到底。」他可能知道,他的幾千人的兵團即使沒有今天死在戰場上,也會明天,在下周死在戰場上,對於士兵來說,這是他們的宿命。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相比,兵團的這次衝鋒和兵團中的幾千人,他們的生命和情感都顯得微不足道。而當我們把視角聚焦到這兩個送口信的士兵時,他們有家人,他們有自己的牽掛,他們有不同的性格。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他們可能會成為科學家,音樂家,作家,畫家,會成為可以陪在家人身邊的兒子,丈夫,父親,而今天他們只能成為這場戰爭的犧牲品,運氣好的可以換回一塊勳章帶著綬帶。
去年奧斯卡季這部出了資源我就先看了,當時還看了一部同樣講述一戰的紀錄片——「他們已不在變老」,由百年前的史料影像通過現在的技術修復,上色而成,國內也有上映。片中一戰老兵的口述,也讓我把視角拉到每個人身上,聽他們的遭遇和感受,這些都不是歷史書中會寫到的。
戰爭片其實算一個大的類型,我希望所有戰爭題材電影都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反戰,希望看過戰爭題材電影的觀眾意識到的都是,和平來之不易,不要戰爭。
最後,希望我和你的人生中都不要經歷戰爭。
羅夏日記
月亮你也要,六便士還嫌少
感謝關注和點讚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