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紀事:想起家裡那頭老黃牛,我禁不住淚溼雙眸!

2021-01-07 愚伯的自留地

文:司開山

圖:來自網絡

回憶童年,有無數斑斕的美好時光,但想起當年家裡的那頭老黃牛,我的心情就再也難以平靜。

那年我五歲,家裡餵著一頭大黃牛。記得爺爺每天中午都會挎著杈子,割來很多的青草,爺爺剛進院門,我就會在第一時間衝出去,搶先抓一把放到大黃牛的嘴邊,大黃牛伸出肥厚的舌頭接過去,有滋有味的咀嚼著。

它一身錚光發亮的毛髮,個頭適中,身體十分健美,頭和肚子形成完美的弧線,四條腿修長結實,肩胛有點突出,很像時下流行的骨感美。眼睛又大又圓,我仔細觀察過,還是飽滿的雙眼皮呢,睫毛烏黑濃密,一眨一眨的時候像在和我說話。

這時,我就會走上前,摸摸它的臉蛋,摳摳它的鼻孔,或者撓撓它的肚皮,而它則像知道我的善意一樣,用它的舌頭,舔我的小手和我的面頰,弄得我酥酥的,痒痒的,我快樂不已,「咯咯」的笑個不停。

大黃牛是懂人性的。有幾回它拉磨的時候,不諳世事的我趁大人不注意突然跑進磨道,黃牛便立即停下來,等我離開後,再開始拉磨,像是一個慈祥的老人,笑看一個不懂事的毛孩子似的。

奶奶告訴我,當年家裡的條件並不好,但她和爺爺比較能吃苦,爺爺給地主打工,奶奶一年到頭紡棉織布,後來,他們用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買了十五畝地,家境也漸漸殷實起來。

得多了,人手漸漸忙不過來,爺爺後來借了一點錢,買了這頭溫順的大黃牛。在春耕春播、夏收碾場、秋耕秋播等一系列的生產活動中,一刻也離不開老黃牛。平時,爺爺趕集上店,哪怕是走個親戚,都是大黃牛拉著平板車,可以說,大黃牛簡直就是我們家的命根子。

記得有一年12月,突然下了很大的雪,那時我才八歲,學校離家很遠,而我出門時穿的也比較單薄,放學了,我跺著腳,哈著手,站在教室的門口,不知該如何是好。

這時,我忽然看到父親趕著大黃牛拉著拖車來接我了。那一刻我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馬上帶著同村的幾個小夥伴,衝出教室,臨上車前,我親了一下大黃牛的臉。路上滿了泥濘,但大黃牛不緊不慢地奮力前行,我們一路歡笑一路歌。

幾年後,隨著農村集體化,我家的大黃牛被充公。當年的大黃牛已成了老黃牛,住進了生產隊的飼養室裡,有人專門統一餵養,平時有空,我就去看望它,它還像過去那樣,每次都是深情地望著我,不時舔我的手,舔我的臉蛋,每次離開,在戶外吃草時,它都目送我很遠很遠。

後來,因為遇到三年自然災害,人們吃不飽肚子,這些牛更是食不飽腹,再加上繁重的勞動,生產隊的很多牛一個個倒下了,有的因病死亡,有的被宰殺。當然,我家的那頭老黃牛也難以倖免。

當時,根據上級規定,喪失勞動能力的大牲畜,經公社獸醫站鑑定、公社分管領導籤字同意後,由生產隊自行宰殺。

那天,我家的老黃牛躺在村後面的一塊空地上,周圍圍滿了似如饞貓的大人和孩子。我擠在人群中間,看著一動不動的老黃牛,我走上前,撫摸著它的頭。

它看著我,我看著它,四目相對,那種別離,至今都沒法用語言來形容和描述。甚至,我能從老黃牛複雜的表情裡看出,似乎它怕我傷心過度,還在寬慰我:別傷心,你對我這麼好,我知足了!

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老黃牛晶瑩的淚,慢慢從它的眼睛裡浸出來,慢慢地,那一絲對生命留戀的光芒,像斷了油的油燈光焰,一絲一絲地熄滅了。

這之前,我只知道人傷心時會流下淚水,卻沒有想到,這些從心裡往外流淌的東西,老黃牛也會擁有。

我哭了,突然我大聲喊叫起來:「你們不能殺我家的老黃牛!不能殺我家的老黃牛!」父親急忙跑來,把我拉回家。

那一天,我們一家人默默無語。老黃牛的死,大家很傷心,尤其是父親和我。我更像失去了一個忠實的好夥伴。

這也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對生死離別有著如此深刻的印象,一連幾天心緒不寧,茶飯不思,滿腦子裡都是老黃牛的影子。

那一段時間,我像一隻被霜打過的茄子,整天病怏怏的。老黃牛最後那一刻對生命的留戀,對曾經餵養過它的小主人難以割捨的感情,一直深深烙在我心窩裡,我像是經歷了一場比死還難受的心靈煎熬。

這種傷痛一直影響了我們好多年,直到現在想起,心裡依然是隱隱作痛。

艱難的生活,有時真像一頭負重前行的老黃牛。那時全家人相依為命,同聲相應,齊心協力,伸出手來,互相拉著,推著,順順噹噹地走過一天又一天,走過一月又一月,走過一年又一年。

時光如奔騰的水流一樣,一去不返,在記憶的屏障裡,每當想起那頭老黃牛,我仍禁不住淚溼雙眸,或是,那是兒時最甜美的回憶?才將這獨特的味道留在腦海裡,不可替代,經久不散,且越來越懷念。

相關焦點

  • 鄉村紀事:難忘我家那頭老水牛
    文:渠慎濤圖:來自網絡倚窗而立,窗外雲淡風輕 萬籟俱寂,點起一顆煙,一縷青煙嫋嫋直上,滿室生香,看著茶几上放著的牛氣沖天紫砂壺和五牛主人杯,思緒飛回到三十多年前,想起家中有牛的那段時光。俗話說:「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在那個男耕女織的時代,家裡有頭牛,足可以成為對外炫耀的資本,尤其給兒說媳婦的時候,故意加上一句話「他家有頭大水牛」。
  • 黃牛哞哞叫 日子「牛」起來——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新華村的故事
    幾頭健壯的黃牛見了他,隔著柵欄親近地圍了上來!「這幾天牛都咋樣?」聽到耿大軍的聲音,王俊從牛舍裡走出來:「挺好的,昨兒還有客戶說要看牛呢!」從前,王俊是鄉村瓦匠,一年收入四五萬元,後來,周邊村鎮房屋飽和,活兒越來越難找,兩個孩子念書需要錢,王俊的腰傷又時常復發,那段日子,求生計成了王俊最犯難的事兒。
  • 鄉村紀事:老家的二爺爺
    一家七口人,全部擠在三間土牆草屋裡,有時候會過著吃著上頓沒下頓的日子,恨不能將一個紅薯幹分成八頓吃,遇上下雨天,外面下多大,屋裡就會下多大,家裡僅有的那麼幾床粗織布爛棉被,經常被從屋頂漏下來的黃秸稈水打溼。可,聽話懂事的他們幾個,從不去向我的老爺爺和老奶奶叫上半聲苦。在陰雨連綿的日子裡,沒有太陽曬,愣是靠著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暖幹。
  • 白頭歸去路,兄妹淚沾襟
    文/我愛我家或道人生不滿百,期頤尤見大雷心。此時莫問情何以,雙淚唯憑溼老襟。2.題圖文/青天攬月重逢手足百年時,欲去還牽行復遲別淚瀟瀟聲已咽,思量再見恐無期3.題圖、妹送兄文/追夢人難禁濁淚溼雙眸,一別牽情又幾秋?有幸老來兄妹喚,殷殷叮囑記心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這個只有百餘戶人家的小山村,黃牛發展已經超過1300頭,戶均3頭牛。去年,該村靠養牛戶均收入達到了4萬元。黃牛哞叫,農民奔小康!曾經傳統的農耕小村靠解放思想、人人爭先,奏響了四季小康歌,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進村!
  • 鄉村紀事:我的鄰居——黑叔
    可是再看那個鄉下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老婆,橫豎都不順眼,大字不識一個,頭髮常年嬤嬤叨叨,一嘴黃牙常年沒有刷過臭氣哄哄,臉像個老樹皮,衣服上常常是奶水、飯粒、豬食星子,鞋面子上常年不斷豬屎,鞋幫側面天天留著給孩子擦屁股的糞便。
  • 鄉村紀事:生命中填補我母愛的那個人,走了!
    除了家裡窮點,媽媽總體上而言,也算是幸福的。媽媽的性格有些小孩子氣,有時我不聽話,她會重重的打我的屁股,一旁的奶奶看到後,就會馬上把我抱過去,用她的衣袖擦乾我的眼淚,我總是在奶奶的安慰中享受溫暖,所以我對奶奶的依賴和樸素的感恩,直到今天都是強烈而鮮活。
  • 鄉村紀事:炸爆米花的老人——「石爹」
    文:孫延兵圖:來自網絡在三十年前的鄉村,爆米花曾是多少孩子夢寐以求的珍貴 「禮物」,尤其是農村的小孩。那香香的記憶一直跟隨著我多少年。每每想起總有一種溫馨的感覺。「石爹」因為已上了年紀,幹不了重活,就繼續幹著他的老本行。此時,他會用獨輪車推著他的那一整套炸米花的設備開始挨村轉轉,賺點過春節的零花錢。「石爹」人很好,忠厚老實,從來不亂要價,那時基本上是人家帶原料,他負責炸,一毛錢一鍋。不像現在城裡偶然碰到炸米花的人,多自帶原料,一袋少少的也要五元錢。
  • 鄉村紀事:回憶當年苦甜相伴的歲月
    過年時我穿著嶄新的衣服,頭頂小羊角辮上扎著兩個蝴蝶結,包裡揣著幾個一分兩分五分的硬幣。有時出去玩時故意把包裡的硬幣整得譁譁譁直響,那聲音感覺在如今回想起來也美妙動聽。兒時的我從不主動伸手向父母要錢。老媽一提起兒時的我,都說我乖懂事,說有一次拿錢讓我自己到街上去買件新衣服,結果我是空手而歸。還說兒時的我從不挑食,家裡如有剩飯菜,基本都是我包消滅乾淨。
  • 鄉村紀事:做大佬執的舅舅,離世那天,全村人為他送葬
    聽母親說著他遭受疾病的痛苦,我感覺到無能為力的傷心。晚上睡覺前,我和妻子講述著大舅生前的點點滴滴,不覺淚溼了枕巾。耳畔常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這些年,身邊的老人一個個離去,先是爺爺、外公,後是姥姥和奶奶。他們都是我生命中至為重要的親人,但卻無奈地望著他們一個個離去。
  • 鄉村紀事:「一般化」的幸福生活
    文:但願人長久圖:來自網絡過去鄉村集體生活時,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困頓單調、枯燥乏味。村民為了調劑精神生活,勞動中會相互調侃。說些混雜段子,給好脾氣的人起個「外號」。有種別人笑我太瘋癲,我怪別人看不穿的灑脫。在鄰裡之間,遇到飯就吃,遇到活就幹。不需要顧及面子,是人人可以支使的老好人一枚。快樂別人,幸福自己,到老也是「老玩童」。老好人從來不會發脾氣,見人總是樂呵呵的。在鄉鄰心裡,從來不需要想起,卻永遠也不會忘記。
  • 「千家詩會·第79期」詞曲卷:無奈浮華、禁不住消磨
    天際歸人情未老。一聲笛亢遐思杳。.【中呂·山坡羊】共享單車王瑾(河北邯鄲)快捷打造,出行材料,接龍共享人需要。盡情拋,亂糟糟。鬧心擋在人行道,方便終難方便了。東,一輛倒;西,一輛倒。臨江仙·憶湘江清水伊人長記東風十裡堰,湘江共醉洲頭。煙波浩渺曳如綢。月明風細細,花好鳥同儔。 日落芳殘揮別淚,相思似水幽幽。濺濺不絕是離愁。情香燃已燼,黯黯鎖春秋。.
  • 回首的那一刻,你戰勝了我生命中苦難的風景
    季羨林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我一個字也不識。」我已經記不清當年的母親是怎樣拖拉著我們這個家走過那風雪如晦的歲月,唯一能記住的就是她鬢髮的變化。
  • 鄉村紀事:二嫂遲到的黃昏愛情
    二嫂雖說是個千金大小姐,樣樣農活都拿得起,放得下,收割鋤耙,收溼曬乾。他白天在隊裡幹活,掙工分,晚上起早睡晚加班抽紗紡線織布,然後,再拿著布去集市上換幾個錢,來維持家中的開支。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造反派硬給二嫂戴上高帽子,說織布是投機倒把,搞資本主義。把她這個臺屬老婆批鬥了十幾天。
  • 鄉村紀事:老年的父親,愛上一隻貓
    我在城裡成家立業,我終於可以彌補小時候的遺憾了,家裡一下子就養了好幾隻小貓小狗。遺憾的是我們的日子好過了,母親卻得病去世了,想起父親一個人在老家孤苦伶仃的過日子,我多次讓父親跟隨我一塊到城裡生活,父親就是不答應。用父親的話說,他就是大山裡的一棵草,他的根在大山裡,如果把他移植到城裡,環境不適應他會枯萎死的。
  • 想起烏鴉:那奇異而寂寞的鳥
    溪旁有垂柳,粗粗的樹幹有著皸裂醜陋烏黑樹皮,水裡常常有農家三五成群的或白色或灰色的鴨子在那戲水,溪上有架小橋,小橋很窄只能容下一輛牛車經過。我經常路過那裡,對橋邊的景色幾乎熟視無睹了。一天傍晚,我在離橋幾百米的地方,不經意地向西看了一眼,便被一幅畫面驚住了:夕陽下,一農夫正趕著一輛牛車從橋上經過,溪旁的垂柳、農夫、牛車、小橋、夕陽,宛如莫奈的油畫。
  • 鄉村紀事:我的父親,他的愛我謹記一生!
    文:蔣維圖:來自網絡父親名叫劉伯年,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鄉村醫生。很奇怪吧,我們家族都姓蔣,獨我父親姓劉。父親當兵的那幾年,是我母親過得最為辛苦的幾年,因為奶奶性格過度強勢,再加上同樣脾氣火爆又殘疾的叔叔,在那個婆婆大如天的年代,我那輕易不肯低頭的母親,可謂受盡了苦難和折磨。幾年後,終於等到父親復員回家,因為考慮母親的辛苦,父親拒絕了組織的工作安排,在家裡開了個小診所,守護我們。
  • 山村大叔養牛40年有絕技,黃牛每胎都生倆,鮮牛糞能做無煙煤球
    馮大叔告訴作者:初中畢業就在生產隊放牛,後來分田到戶,家裡也養牛犁地,5年前妻子患了腦梗,至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於是專心在家發展養牛。進入馮大叔的牛棚,是十幾頭不同品種的母牛。為首的這頭西門塔爾牛可是馮大叔的功臣,養了8年,下了9個牛娃。
  • 八年老票務的日常:一年跑100餘個現場 場場鬥「黃牛」
    攝影/史銀春   當晚八點開唱,九點半依然有黃牛混跡在安檢口,試圖「闖關」。圖為老段和黃牛在鬥爭。   入行前,老段想當然地認為大型演出的現場票務就跟電影院檢票一樣——撕票放人。直到2010年,他跑了第一個「現場」--在北京工人體育場的崔健演唱會後,才知道現場票務不僅要維持入場秩序,還要挺身而出鬥「黃牛」,打那起,做現場預案成了他的「固定動作」。攝影/徐成   八年裡,老段與「黃牛」的鬥爭從沒停過。在他眼裡「黃牛」就是欺軟怕硬,「你嚴他就不敢進,一旦一個人攻破了,後面就會全面崩潰」。
  • 鄉村紀事:泛黃的日記
    夜晚,我打開一層一層泛黃的紙包,裡面現出了幾十冊手工裝訂的日記本,每冊的封面都寫著「跑路記」的字樣,雖字跡不同,但都一一描過,看的出作者是用心的,那是她用心血記錄下的人生履歷,不管怎麼說,我也想用心地把它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