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黃崖洞」,到底是用來造槍的嗎

2020-12-16 無敵紫荊

說到抗戰時期中國軍人使用的步槍,相信很多人都會如數家珍:比如毛瑟步槍、漢陽造、中正式步槍、55式步槍,還有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三八大蓋等。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除了這些步槍,還有一種步槍叫八一步槍。

說到這裡有的軍迷說了,八一步槍不是79年才問世的嗎?

說的不錯,但是我軍歷史上還有一款步槍叫八一步槍,它是在抗戰中問世的,準確地說它是一款栓動步槍。1979年問世的,是自動步槍。 

八一式步槍也被叫做八一馬步槍,馬步槍顧名思義是騎兵使用的,槍身比較短。不過八一步槍比一般步槍短,比馬步槍長,槍身輕,靈活性高。

比如中正步槍長度是1.1米,八一步槍只有90多釐米;中正步槍槍重4千克,八一布槍槍重僅3.36千克。

而且八一步槍準精確度高,槍管上的瞄準星設計科學,彭總試射後讚不絕口稱之為"天下第一準星"。

該槍最大的優點是它的刺刀設計,刺刀是三稜的,刺進去能快速拔出,而且刺刀有按鈕控制,平時緊貼槍管,需要時只要按動按鈕刺刀就能出來進行肉搏。

這種步槍在抗戰時期製造了上萬支,裝備於八路軍,它主要產自黃崖洞兵工廠。

黃崖洞是個天然的石洞,位於海拔1600多米高的黃崖峰,處在陡峭的石壁上面。

洞高25米、寬20米、深40米,是一個做工廠的好去處,好像是為了做兵工廠而生的。

它位於山西省黎城縣西北部,遼縣、武鄉和該縣的交界地方,四周被水窯山、桃花寨山包圍,除了陡峭山峰,就是茂密樹林。

通向黃崖洞別無它路,只有一個窄小的小道,由石階構成,一共有120餘級。

而且石階分上下兩段,中間有一個吊橋連接,只要收回吊橋,向上面的路馬上就阻斷了。

因此黃崖洞堪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安全係數非常高;這個地方做兵工廠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知道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接受國民黨指揮奔赴前線抗戰。

當時國民黨只給了三個師的編制,編制之外的部隊不予承認,國民政府不給軍餉和裝備。

可是在抗戰中八路軍發展壯大,武器供應非常緊張,光靠繳獲敵人武器,遠遠滿足不了需要。在此情況下,我軍只能自己建造兵工廠,動手製造武器。

建造兵工廠的艱巨任務,就落在了時任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的左權肩上。

左權將軍當時就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指揮作戰,對那裡地形比較熟悉,經過多日走訪,將軍把兵工廠的地址就選在了黃崖洞這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剛建廠的時候,裡面僅有20多部機器,後來兵工廠發展壯大,機器增加到40多部,年產的武器彈藥足夠裝備12個團,其主打產品就是八一式馬步槍,該槍問世於1940年7月前後。

他的設計者名叫劉貴福,是軍工部一所(黃崖洞兵工廠)副所長,被稱為中國第一槍之父。

因為此前中國軍隊使用的步槍都是仿造的,唯有八一式步槍,是中國自行設計的。

因為技術、設備和原材料限制,黃崖洞兵工廠主要生產步槍,還生產擲彈筒。

據兵工廠的老八路回憶,生產一支步槍,需要鋼材15公斤以上,在國民黨和日軍的雙重封鎖下,八路軍兵工廠搞不到鋼材,主要從敵人把敵人的列車鐵軌拆下來,進行加工鍛造。

所以產能有限,能製造的武器種類也有限。

受設備和工藝限制 ,八一式馬步槍的有效射程只有200米,但是對於遊擊戰為主的八路軍,已經足夠了。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內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戰場形勢也從遊擊戰轉為正規軍作戰,步槍生產發生了很大變化,黃崖兵工廠和八一馬步槍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相關焦點

  • 黃崖洞兵工廠:誕生於艱苦的抗戰歲月,產出了著名的八一式馬步槍
    黃崖洞,是當年我堅持華北抗戰的八路軍最大規模的兵工廠,位於太行山脈中部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城北45公裡黃崖洞鎮下赤裕村西北的深山之中,包括翁圪廊、 黑虎口、水窯山、桃花寨等地。
  • 八一式馬步槍的非凡「履歷」:抗戰烈火中鍛造的稱手利器
    八一式馬步槍是抗戰時期我軍大量生產自製武器的一種,代表了當時我軍武器生產的最高水平,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那麼,我軍自製武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發展有什麼特點呢?
  • 迫擊炮:抗戰中屢創傳奇
    ▲ 抗戰時期,叢林中作戰的中國士兵使用82迫擊炮。 在這種敵我炮火差距巨大的劣勢下,具有造價低、易生產、便攜帶等優點的迫擊炮,就成了用來彌補炮火力量的首選武器。 抗戰爆發以來,中國在苦撐待變的同時,亦開始大批量生產82迫擊炮。
  • 難能可貴,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以少勝多,痛擊日寇的著名戰例
    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開戰初期,日軍的陸、海、空軍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佔絕對的優勢,中國軍隊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實實在在地吃了不少敗仗,節節敗退,在開戰一年多時間裡,上海、南京、武漢等大城市相繼淪陷,國民政府被迫遷都重慶,大半個中國慘遭日寇的鐵蹄的蹂躪之下。
  • 抗戰時期,隨著八路軍的不斷壯大,武器裝備都是怎麼解決的呢?
    可是就從1937年7月7日抗戰全面爆發再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期間,八路軍及新四軍已經發展到了130萬人的兵力。面對兵力成幾十倍的增長及蔣介石對八路軍補給的卡扣,那八路軍及新四軍是怎麼獲得武器裝備和彈藥的呢?
  • 戰旗獵獵: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不忘硝煙裡的鐵血榮光
    更應銘記它們背後不朽的英雄史詩1.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1941年11月,為保衛在山西省黎城縣創建的規模最大的黃崖洞兵工廠,八路軍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堅守防禦戰鬥,即黃崖洞保衛戰。戰後,八路軍總部授予負責保衛兵工廠的特務團「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光榮稱號。故事:1941年11月9日,日軍在此前兩次對黃崖洞地區「掃蕩」無果後,派36師團和獨立4旅共7000餘人,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我黃崖洞進犯。
  • 山西晉城:「在太行山上——山西抗戰紅色歌曲圖片巡展」啟動
    12月16日上午,由晉城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晉城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晉城博物館)承辦,「在太行山上——山西抗戰紅色歌曲圖片巡展」啟動儀式在晉城市牛山村舉行。 記者了解到,抗戰爆發後,山西特殊的地理形勢與革命鬥爭成果,使這裡成為一個精英雲集、風雲際會的地方,一批批青年學生和文化精英向這裡匯聚。
  • 抗戰時期的三大冷兵器,這三款兵器讓日軍士兵無比膽寒!
    在抗戰的年代裡,沒有槍沒有炮的情況下,有不少時候八路軍都是用冷兵器或者其他武器來作戰,不光是八路軍,沒有槍械的老百姓在面對日本士兵的時候也是使用冷兵器抗敵。所以在抗戰時期,有一些冷兵器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兵哥就給大家揭曉一下中國人民在抗戰時期所使用的冷兵器,看看他們究竟有何威力!
  • 揭秘;抗戰時期與解放時期,我軍戰鬥力最強的旅,都是哪兩個旅
    抗戰全面爆發後,當時的紅軍改編成八路軍,朱老總任總指揮,彭老總副總指揮,下轄三個師(120師,129師,115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又下轄兩個團。這就是我軍在抗戰時期的部隊的編制。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成立了野戰軍,各野戰軍下轄縱隊,縱隊往下就是旅,旅再往下就是團。
  • 17歲少年獨守兵工廠大門,日軍七天七夜未攻下,創造抗戰神話
    抗戰期間,為了安全考慮,我軍的兵工廠大都修建在大山深處。其中在黎城縣的北邊,一座懸崖,懸崖底下有一個自然山洞,此洞高25米、寬20米、深72米,洞的位置十分隱蔽。我軍利用此洞,就在那裡修建了一座兵工廠,這座兵工廠就叫做黃崖洞兵工廠,但是日軍還是發現了這座兵工廠。
  • 抗戰時期迫擊炮重機槍,算是重武器麼?
    在武器裝備界,有很多網友們會爭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抗日戰爭時使用的迫擊炮和重機槍,到底算不算是重型武器,應該如何去劃分呢?輕武器和重武器之間的界限是什麼,有的人認為重武器就是火炮這類武器了,輕機槍重機槍是輕武器的類別裡面。
  • 軍神劉伯承制止無果,抗戰時期彭德懷的不敗神話是如何被打破的?
    回到彭老總這邊,他在紅軍創建時期,就以猛將著稱,開創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唯一一支攻克省會的戰例。那是1930年6月,在黨內掌握核心權利的李三立,讓他有些飄飄然,又受到共產國際「左」傾指導思想的影響,提出了比較系統、不切實際的「左」傾錯位路線的主張。1930年7月,彭德懷按照李三立「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部署,率領紅三軍團攻陷長沙。
  • 兵鑑|不要以為抗戰時期只要是國軍就都戴德式盔
    兵鑑|不要以為抗戰時期只要是國軍就都戴德式盔深度摘要:在如今眾多的抗戰影視劇裡,基本上只要是國軍就都戴著德制M35鋼盔,無論是中央軍還是雜牌軍,也無論是抗戰初期還是後期,只要是國軍就必定人手一頂德式盔,簡直成了國軍的標配,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 抗戰時期,八路軍為何都會「綁腿」?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這是非常嚴重的「穿幫」,在整個抗戰時期,「綁腿」都是我軍最耀眼的裝備之一! 那「綁腿」究竟有何作用呢? 其實說來也很簡單,「綁腿」就是一種腿部防護措施,主要作用就是用來保護腿部,尤其適用於山地叢林戰,而我黨自秋收起義後,就在偉大領袖的帶領下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從此之後,山地叢林就成了我軍的主戰場,而在這些地方活動,「綁腿」是必須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從一張老照片,聊聊抗戰結束後國軍的軍裝到底是啥樣?
    深度摘要:抗戰勝利前後,國軍開始陸續換發新式軍裝。由於受到很多影視劇的誤導,大部分人的印象裡,都認為國軍的新式軍裝就是美式的,小翻領系領帶,洋氣十足。那麼,抗戰結束後國軍的軍裝到底是啥樣?抗戰勝利前後,國軍開始陸續換發新式軍裝。
  • 抗戰時期,總計出現了40個集團軍,一個集團軍有多少兵力?
    今天,我們聊聊抗戰時期的編制,主要是抗戰時期的集團軍。在整個抗戰期間,前後出現了40個集團軍。由於各個集團軍的陣營和派系不同,駐紮的地區又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各個集團軍的兵力,到底有多少人呢?認真的說,在抗戰時期,兵力最少的集團軍,只有1萬餘人。兵力最多的集團軍,達到了120多萬人。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抗戰時期韶關紅色交通站展覽》開幕
    《抗戰時期韶關紅色交通站展覽》開幕 2020-12-15 2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
    大刀與刺刀的優劣勢在抗戰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中國大刀的影子,在我們的觀念中大刀貌似是駕輕就熟的武器,戰士們拎著大刀毫不費勁就能夠把敵人解決,但中國的大刀果真有傳說中如此厲害嗎?根據抗戰老兵的相關採訪來看,大家都特彆氣憤這個說法,因為這種說法表面上是在頌揚抗戰,但事實上是對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戰士的不尊重。抗戰時期,中國大刀完勝日軍刺刀?老兵一聽直搖頭:胡說八道。第一,一寸長一寸強刺刀比較長,所以稍微有些強,第二就是太窮了,中國的大刀太薄了,不夠厚,第三還是中國太窮太窮了,沒有錢用更好的鋼製武器來打到,只能打又薄又小的普通刀。
  • 抗戰時期的拼命三郎,解放時期的拼命三郎,分別是指哪兩位國共將
    一位是在抗戰時期,因作戰驍勇,還有一位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因作戰勇猛被稱之為拼命三郎。 彭善 抗戰時期的拼命三郎是指國軍將領彭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