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一生顛沛流離卻隨遇而安,慢煮生活

2020-12-25 網易

  

  如果生於民國時期,你是否可以承受這戰火紛飛和時代巨變?

  如果寫作40年寂寂無聞,60歲才華方能為人所知你是否可以堅持?

  如果在特殊時期經歷三抓三放,你是否還能用恬淡心境去面對這滿目瘡痍?

  如果一生要面對這麼多的磨難滄桑,你是否還可以用純真的心去愛這個世界,愛它的一花一木,愛它的街角小巷?

  對此,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有自己的答案——「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世界先愛我的,我不能不愛它。「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1920年,汪曾祺出生在江蘇省高郵市,那個他說有著最好吃的鹹鴨蛋的地方。

  從小接受了正規的教育,但父親對他沒有太多家庭的嚴苛,反而更傾向「放養」式的教育,這對他後期樂觀不羈性格的塑造起了不少作用。

  

  汪曾祺

  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在動蕩的社會中,他四處求學、求職、寫作,被定義為「Y派」,抓了又放,放了又抓。

  即使經歷無數的苦難和波折,受盡不公正待遇,他一直保持平靜達觀的心態,慢慢悠悠的苦中尋樂。

  1905年科舉制度覆滅本意味著士大夫終究成了個歷史名詞,但是他愣是把自己活成了我們心中的士大夫模樣。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原因如下:

  從作品的文學性來說,他跟同時期的其他學者不太一樣,更傾向辭章考究的文章,做的是闡幽發微的事情。

  他的散文有明清的影子,不刻意灌輸觀念但引人自省,他總是以含蓄、淡遠的風格,從小角度切入,記生活瑣事,寫鄉土民情,用詞考究,讓我們有幸重溫古典主義名士風散文的魅力。

  小說自帶靈性與中國味道,不拘泥於俗套。

  

  從歷史大背景來說,他創作的一個重要時期就是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盛行之時。

  那時,大多數創作者複製粘貼式地用民主與自由來表達對特殊時期的反思,從而達到某些個人訴求。

  但是他卻如一個局外人一般,依然閒散自由,嘮嘮家常,賞賞花,看看橋水院落,尋尋美食,筆下描述的近乎是一種桃花源式的生活。

  美食達人

  說起美食,這便是汪曾祺的第二個不可忽視的標籤了。

  畢竟,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那高郵的鹹鴨蛋、雲南的汽鍋雞、湖南的臘肉、北京的豆汁兒……還有去世前沒喝上的那一口龍井,總而言之,第一反應更多是各式美食。

  如果民國時期有微博、直播、短視頻這些,他絕對是「吃播」達人、美食博主。

  那時他在雲南,沒過幾個月,就把家裡給的生活費給吃光了。

  

  別人去西南聯大都是認真學習,搞研究,他倒好,大街小巷搜羅吃的,汽鍋雞、火腿月餅之類的雲南名吃自不必說,那各式各樣的蘑菇菌子和米線甚至被他吃出了一溜清單。

  他是西南聯大出了名的不聽話學生,各種「懶」,但是因為吃他倒是出了名。

  那時學校經常遭受轟炸,有一回,大家都奔向防空洞,唯獨他,突然一個人悶頭衝向松林。

  那時大家為他捏了把汗啊,以為他是要去幹什麼捨身取義的大事情。結果發現,他之所以如此這般勇敢,是因為松子熟了,他嘴饞。

  關於吃,他可謂是骨灰級愛好者。

  作為一個作家,私貨夾帶性質的寫寫美食自不必說,專門為了食物寫的文章也不在少數。

  

我最是喜歡《五味》裡一段話——「我不愛逛商店,愛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綠生青、新鮮水靈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悅。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從這點說起來,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

  作為一個喜歡做飯的人,深以為然。菜市場的煙火味兒,就是最美的人情味兒,給別人從買菜到做菜,那能帶給我分享的幸福感。

  

  面對盲目瘡痍,依然能享受每一頓食物,汪曾祺在告訴我們,人生短短,要吃好每一頓飯,人生有味是清歡。

  旅居的行者

  

「人,是美的,是詩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不糾結、少焦慮,隨遇而安,以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

  曾經有人說,如果你快樂,可以讀汪曾祺的文;如果你不快樂,更要讀他的文。他的文字就是他人生的印證。一生顛沛流離,從未曾見得他有半分不適應,熱愛生活的人兒永遠都不會孤單

  所以我們能看到,當西南聯大的學生面對著隨時呼嘯而下的轟炸,扛著家國、民族的重壓,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同在一方天地的他,竟然眼裡筆下都是雲南的好山好水好食物。

  有時甚至在想,這傢伙,是不是太沒心沒肺了些。

  

  也能看到,當被錯誤定性,房子被收,只能和一大家子人擠在妻子的單位宿舍裡時,他依然樂觀。

  

「我當了一回Y派,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面對人生窘境,他似乎天然帶有陽光的濾鏡,時刻能看得到積極的一面。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們身在其中。有些時候有些地方,我們可能幸運,遇上好人好景好時節;也有那麼些日子,我們不幸顛沛流離。

  可是生活既然如此,不如隨遇而安,帶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感知這段旅程,相信人生處處是風景。

  靈魂伴侶

  汪曾祺大抵是幸運的,即使顛沛一生,即使長時間被下放,但依然有那樣一位可愛的人兒一直陪在身側,相濡以沫終此一生。

  

  愛情和婚姻最美好的模樣大概就是像汪曾祺和施松卿那樣,我以愛你為一生驕傲,而你以懂我為終身自豪。

  他們的相識發生在西南聯大,只不過他們的相識有點反常規,是不見其人而先聞其名。

  那時他是出了名的不聽話學生,沈從文的得意門生,還有就是那些為了吃的光輝事跡。而那時的施松卿是一個名聲在外的冰美人,甚至有著「林黛玉」之稱,據說還一度遭圍觀且不乏追求者。

  在西南聯大畢業後,他們因緣真正相識,一起在昆明當地建設中學共事,正因為這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日子,他們才意外發現了彼此,能懂彼此的可可愛愛,隨時引起共鳴。

  兩顆滾燙的心慢慢靠近,望向對方滿目柔情,所以我們也開始從他的筆下頻繁看見施松卿的影子。

  也有了這一句——我們結婚了,這是我的妻子施松卿。

  多年以後,當女兒追問母親:「那你怎麼看上父親了?」施松卿臉上瞬間有了少女的嬌羞和一種驕傲:「他不一樣,我一眼就看出他有才。」

  只因她在認識他這個人之前,早就識了他的文字,畢竟字如其人文亦如其人。

  

  我們時常說靈魂伴侶,施松卿和汪曾祺大抵就是的。

  於她而言,他就是那快樂發射機,和他一起總是有趣的,即使前路坑坑窪窪,也可以跳坑玩兒。

  於他而言,她就是那隨行的燈光,照亮他的前路,是他堅持做自己的底氣,永遠溫暖。

  1997年5月,汪曾祺和這個世界告別,永遠地離開了。

  一年後,施松卿隨他而去,應是在天堂相遇了。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離開了,但是他熱愛的世界繼續陪伴我們,等待著我們去發現他想留給我們的話,可能就藏在某個街角小巷,也可能就在那農家升起的炊煙之上。

  所以親愛的你,如果你覺得不開心不幸福的話就一定要讀一讀汪曾祺,然後就可以大喊,我愛這花花世界!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汪曾祺被譽為最後一個士大夫,摩羅卻把他本身讀作一個悲劇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人一走,茶就涼……」這是膾炙人口,傳唱全國的樣板戲《沙家浜》的片段,可以說家喻戶曉無人不知,尤其是「人一走茶就涼」已經變成了大眾俚語。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著名作家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 汪曾祺: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
    今年是汪曾祺老先生誕辰100周年,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可愛老頭。01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文風自成一體,悠然從容風輕雲淡,在《慢煮生活》這本書裡,我們大概可以管中窺豹。
  • 「最後的士大夫」汪曾祺: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今天應該快活
    汪曾祺出生在一個新文學蓬勃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國家命運風起雲湧的時代。汪曾祺剛出生那會兒,家境還算殷實,然而他三歲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學習成績實在不堪。不僅數學、英語成績極差,專業課也不愛做筆記,最後還被西南聯大開除學籍。
  • 可愛老頭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儘管如此,他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並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 汪曾祺誕辰100周年 家鄉文化學者追憶其人品文風
    3月5日,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其家鄉高郵舉行。 陳琦 攝   中新網揚州3月5日電 (記者 崔佳明)2020年3月5日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為緬懷汪曾祺先生的為人為文,學習先賢、激勵後昆,當日,其家鄉高郵舉辦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當地文化學者、作家代表、汪老親屬及汪曾祺作品研究者、汪老文學愛好者等一同追憶汪老的人品文風。
  • 汪曾祺《受戒》
    大概也是因為生活所迫,他將他的外甥帶入了庵內,並給其剃度,給他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法名,叫作明海。明海當時只有13歲,便成了庵裡最小的和尚了。荸薺庵也許是由於偏僻的緣故吧,這裡的和尚並不講什麼清規戒律,比如,仁山住持就有一個老婆,諸如吃肉、喝酒大約也是常事。明海是個活潑的小夥子,即使庵裡講清規戒律,大約也是管不住他的。
  • 汪曾祺的「自畫像」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改寫《聊齋》,汪曾祺講出了什麼新故事
    但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和之前一家人走投無路的故事情緒是矛盾的,也讓一個揭露黑暗的劇本在最後作了某種妥協。蒲松齡也許是化憤怒為慰安,汪曾祺卻毫不猶豫地把兒子「寫死」了——這本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瑞雲》的原著結尾,在賀生的「幫助」下,瑞雲的臉又恢復了光潔。這個故事原本的主題是讚揚賀生的「不以媸妍易念」,這是道德意識,不是審美意識。
  • 汪曾祺把聊齋裡的鬼,寫成了現代的人
    汪曾祺動筆,不是大刀闊斧地改,但給故事埋下了突出一條岔路般的未盡之意。 《促織》的結局原本是大團圓式的,變成蛐蛐的兒子復活了,他的父親也功名錢財雙收。但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和之前一家人走投無路的故事情緒是矛盾的,也讓一個揭露黑暗的劇本在最後作了某種妥協。蒲松齡也許是化憤怒為慰安,汪曾祺卻毫不猶豫地把兒子「寫死」了——這本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百家故事
    在西南聯大讀書時的汪曾祺與同學李榮(左)、朱德熙(右)汪曾祺筆下的生活冒著熱氣,文字背後,藏著他的波折一生:出生高郵,在家鄉生活了近20年後,赴西南聯大就學,在昆明待了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勞動4年,最後在北京京劇團工作了近30年,直至去世。
  • 有一種人生狀態,叫隨遇而安
    生命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遇著暗礁,便激起浪花,遇著山峰,就繞行而過,遇著斷崖,又變成瀑布,一路上容納百川,一生裡兼收並蓄,直到入海,直到歸於生的彼端。在看花眼裡,最好的人生狀態,從來都是隨遇而安,我們不是沒有追求、理想和欲望,只是這些東西都會隨著我們的生命軌跡一同律動,它們的方向,和我們人生發展的方向是相一致的。隨遇而安,隨心生活,不為了小的得失而愁眉苦臉,也不因為大的得失而情緒失常,我們只是隨著生命的流動去經歷,去獲得,也去失去。
  • 汪曾祺:我在高郵看畫
    這是一個謙恭謹慎的人,說話小聲,走路低頭。出北門,有一家賣畫的。因為要下一個坡,而且這家的門總是關著,我沒有進去看過。這家的特點是每年端午節前在門前柳樹上拉兩根繩子,掛出幾十張鍾馗。飲酒、醉眠、簪花、騎驢、仗劍叱鬼、從雞籠裡掏雞、往膽瓶裡插菖蒲、嫁妹、坐著山轎出巡……大概這家藏有不少鍾馗的畫稿,每年只要照描一遍。鍾馗在中國人物畫裡是個很有人性,很有幽默感的可愛的形象。
  • 林徽因、小林一茶...汪曾祺如何將閱讀趣味化繁為簡
    原創 遆存磊 文學報圖|汪曾祺《水八仙》與圖畫書《一園青菜成了精》動畫讀汪曾祺、學汪曾祺、引汪曾祺,在今天似乎成為了一個「破圈」的大眾文化現象,汪曾祺先生擅長表現文人生活的煙火氣,其內裡是承襲了許多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的雙重積澱。
  • 汪曾祺《一定要,愛著點什麼》:一本美好的書
    喜歡汪曾祺文字的人值得仔細地讀一讀,書裡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位老者在訴說著一個故事,這些故事和文字年代雖遠一點,卻有著真摯的情感流淌出來,讓人讀完一篇還要再讀一篇,字裡行間也傳達出作者對生活的樂觀和對世事隨遇而安的情懷!
  • 汪曾祺 | 當時驚豔了聞一多,現在驚豔了我們
    汪曾祺後來沒再寫到路翎,可以想見,他曾經多麼高興,就會多麼失望悲傷。其實,四十年代的汪曾祺與路翎並不是一個路子的作家。汪屬京派,路翎是胡風派,寫作風格各異,「三觀」不盡相同。路翎、胡風無疑是革命的追隨者,周公(恩來)至少也將其當作黨的同路人,而汪曾祺所屬京派中那些前輩人物,也反國民黨獨裁,要求民主,但離政治遠,當時及解放後多屬「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
  • 汪曾祺的《受戒》名副其實 和尚可以戀愛娶妻 姑娘可以直抒胸臆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汪曾祺汪曾祺在吳承恩所著的《他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時至今日,您可以踏足景區,追憶故人。汪曾祺紀念館、汪曾祺文學館、汪曾祺故居,等等。
  • 汪曾祺《人間草木》: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美中的悽涼,也許正是汪曾祺寫作的基調。「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這是一個作家的氣質所決定的,不能勉強。」但是,這種和諧卻是深刻的最高境界,像無所用心反而是最高級的苦心經營,自然而然,筆下的東西就是活的,有靈性的。
  • 汪曾祺百年誕辰紀念:他筆下的風景、民俗、俚語等都變得那麼可愛
    今年3月5日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被有些學者稱之為「最後一位士大夫」,屬於文人作家的代表人物。而之前在文學史家們評價並不怎麼高的汪曾祺,近年來形成了一股小小的「汪曾祺熱」。汪後來多次提及《說說唱唱》和趙樹理共事的經歷,認為一個戲曲作家不學習民歌,是寫不出好唱詞的。寫小說的,不讀一點民歌和民間故事,就不能成為一個好的小說家。可見汪曾祺非常珍惜在《說說唱唱》和《民間文學》的編輯生涯。和趙樹理的交往,對民間文學的了解和熟悉,對汪曾祺的小說創作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 圓桌|文與畫背後的汪曾祺,何止是「人間送小溫」
    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王犁發言我特別喜歡一本有關汪曾祺先生書,題目叫《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閒錄》(孫鬱著,三聯書店2014年1月第一版),革命時代有的是階級鬥爭,有的是正面人物,有的是反面人物,就是沒有士大夫,在孫鬱先生的敘述中我們有了這麼一個士大夫,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更好奇,正好汪曾祺先生文章寫的又是世間百態。
  • 汪曾祺《鑑賞家》:一本充滿生活氣息的短篇小說集
    汪曾祺是小說家,也是生活家,其小說衝和清朗,富有詩意、生活意,看似平淡卻飽含深情。在汪曾祺的筆下,每人每事,皆靈動有致,讓人喜愛。他的小說篇篇精當,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韻味無窮。本書除了收錄《鑑賞家》、《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名篇外,也收錄了《雙燈》、《瑞雲》等好看卻不是很知名的作品,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汪曾祺的小說風格。從沒有一個作家能像汪曾祺那樣把中國味、自然味、煙火味以及趣味融為一爐,能把中國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有機結合,能把歡喜與惆悵一起娓娓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