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陳毅元帥為何沒有成為新四軍參謀長?這裡面有多方面原因。
抗戰改編時,新四軍參謀長曾經有五個人選:
1、周士第,1900年生,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人。黃埔一期,1925年,任鐵甲車隊副隊長、隊長。第4軍獨立團成立後,先後任第1營營長、團參謀長。1926年10月起,任代理團長、團長。南昌起義中,任第25師師長。
2、周子昆,1901年生,廣西桂林人。1919年到舊桂系劉震寰部當兵,後來當上了排長。1925年6月,加入鐵甲車隊。1925年11月,鐵甲車隊併入葉挺獨立團,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
3、劉英,1905年生,江西瑞金人。1929年4月,參加紅4軍,歷任紅軍連指導員、營政治委員、團政治處主任和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和師政治委員、紅7軍團政治部主任。
1935年1月,與粟裕一起帶領部隊突圍,越過敵人封鎖線抵閩浙贛蘇區。擔任中共閩浙邊省委書記,堅持遊擊戰爭。1938年5月,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
4、陳毅,1901年生,四川樂至人。他是南昌起義、湘南起義的領導人,紅四軍的主要領導人,南方八省遊擊戰的二號領導人。
5、張雲逸,1892年生,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護國戰爭。1921年,粵軍總司令陳炯明部營長。1924年,在許崇智部任旅長。1926年,任第4軍第25師參謀長。
這五個參謀長人員,代表著不同方面的意見。
葉挺身材魁梧,氣宇軒昂。他想重振四軍威名,在部隊籌建時做了很多工作:
第一、奔走呼號,全力籌款。葉挺多次出面向何應欽、陳誠、顧祝同等交涉,進行籌款,保證軍費。
第二、 廣開渠道,購置武器。他親自四處奔波,請求國內外廣大華僑的支援,還把把嶽父母要他管理的養老金全部拿出購買武器外。
第三、積極活動,籌建軍部。他動員了大學教授林植夫,擔任軍部敵工部長。醫學博士沈其震,擔任軍醫處長。葉挺的弟弟葉輔平,任軍需處長,協助葉挺抓後勤籌建工作。
周士第,周子昆是他的舊部,也都是兩廣人士,他希望擔任參謀長,協助他工作。
項英是新四軍的靈魂人物,他身材結實,是一副標準的軍人姿態,十分威武,說起話來聲音洪亮,鏗鏘有力。他表情上嚴肅莊重,但戰士們說:「一經接觸,則極其樸實熱情,平易近人,項英公餘之暇,和我們拉家常,開玩笑,一點也沒有首長的官架子。」
著名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曾說:「項英也曾是負責把新四軍組織和訓練成為敵後最有效、最文明軍事力量的領導人之一。」他盛讚項英是革命戰火鍛鍊出的「鐵人」。
項英提出的人選是陳毅和劉英。陳毅是他的搭檔,一起從瑞金到油山,出生入死。而且也是把分散在各地的紅軍,聚集在一起的領軍人物。劉英也是紅4軍的老人,不過長期擔任政工工作,軍事上不擅長。
綜合這兩方面的意見,延安也有不同考慮。首先,尊重葉挺的意願,多安排他熟悉的幹部,這樣陳毅就不合適了。其次,周士第在南昌起義後,從廣東、輾轉香港、南京、上海、西安、福建等地,參加黃埔革命同學會,參與策劃推翻蔣介石。脫離隊伍6年後,1933年底,才重新回到紅軍,所以不宜考慮。周子昆的資歷則略低了一些。
綜合上面因素,張雲逸成為最佳人選,他是廣東人,同粵軍非常熟悉;紅軍時期在中央蘇區,和項英、陳毅都是老同事;他歷任中革軍委副參謀長、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等職務,參加了長徵。
把他從延安派來,擔任參謀長,幾方面都沒有意見。另外,派來周子昆,作為張雲逸的副手。
1938年2月,新四軍軍部人員如下:
軍長,葉挺(1946年空難犧牲)。副軍長(政委),項英(1941年被叛徒殺害)。
參謀長,張雲逸(大將)。副參謀長,周子昆(1941年被叛徒殺害)。
政訓處主任,袁國平(1941年突圍中受傷犧牲)。副主任,鄧子恢(國務院副總理)。
參謀處處長,賴傳珠(上將)。
秘書處處長兼軍法處處長,李一氓(中紀委副書記)。
副官處處長,黃序周(上海市民政局局長)。
軍需處處長,葉輔平(1939年犧牲)。
軍醫處處長,沈其震(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兵站處處長,張元壽(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1947年3月犧牲)。
情報處處長,封裔應(1943年3月被中統特務毒害)。
政治部秘書長,黃誠(1942年犧牲)。
組織部部長,李子芳(1942年犧牲)。
宣傳教育部部長,朱鏡我(1941年突圍中犧牲),
民眾運動工作部部長,鄧子恢(兼)。
敵軍工作部部長,林植夫(福建省農業廳廳長)。
戰地服務團團長,朱克靖(1947年10月,因郝鵬舉叛變革命犧牲)。
軍部人員裡沒有陳毅元帥,不過他擔任中央軍委新4軍分會副書記,是黨內二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