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人臉識別技術被攻克,你的臉將不再受你自己控制!

2020-12-12 中國質量萬裡行

本文來源: 二弟終結詐騙

如果有一天,你想在某APP上註冊一個帳號,卻發現自己已經「被註冊」了,姓名、身份證號是自己的,但自己卻一點不知情,而且你在這個APP上本該享有的權益全部被用完了。

如果有一天,你莫名成為了某婚戀/交友/購物網站的實名認證客戶,而且這個「自己」大肆從事「殺豬盤」或者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直到警方找上門,你才發現自己竟然成為了「犯罪嫌疑人」。

如果出現上述情況,請不要覺得不可思議。雖然說諸多科技公司一再宣傳人臉技術識別技術的安全性,但是近期發生的多個案例表明,人臉識別技術的某些漏洞已經被攻破並被大肆應用。近期,警方抓獲了一個人臉識別認證黑產團夥,終結詐騙團隊有幸參與關鍵作案過程的還原工作。下面二弟就為你客觀、真實揭秘這一犯罪過程,並評估風險,提出相關建議。

案件的起因很簡單。一名群眾準備在某機構網站辦理業務時,忽然發現自己早已經是該網站的註冊用戶。而按照這個網站的要求,必須要輸入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驗證碼,並且要進行人臉識別認證才可以註冊。

經常關終結詐騙的粉絲都知道,在黑市上購買一個人的姓名、身份證號很容易,找個接碼平臺也可以解決手機號和驗證碼的問題,但是臉長在自己身上,加上人臉識別環節應該是當前最安全的認證方式了,但為什麼這名群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還是被實名註冊了呢?

警方循線追蹤,經過艱苦努力抓獲了這個黑產鏈條的多名嫌疑人。為了解開謎團,辦案民警決定對關鍵的人臉認證環節進行偵查實驗,二弟得到允許後,到場見證了整個實驗過程。

一大早,二弟和辦案民警一起先去看守所把嫌疑人小李(化名)提了出來,並找出這個案件所有的檔案、作案工具,來到一間會議室。小李是案件中的「靈魂人物」,屬於那種可以傳授別人技術的「教練」、「師傅」,為了讓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二弟給他倒了一杯溫開水。

嫌疑人小李及案件檔案、作案工具

(還有一臺筆記本電腦,沒有拍攝到)

嫌疑人經過這幾天的反省,基本上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雖然玫瑰金「手鐲」限制了他的自由,但是整個人情緒平穩,思路清晰,非常配合。在簡單的溝通交流後,小李開始給我們演練整個人臉識別認證的過程。

第一步:「查大頭」、「買大頭」

很多人都體驗過人臉識別認證,只要配合軟體要求作出點頭、搖頭、眨眼、張嘴等動作,確認你就是你之後,就會通過認證。但是小李他們既然做的是黑產,自然不會有人專門配合(甚至根本不知情),所以他們要用技術手段模擬出這些動作,而他們所需要的,僅僅是一張照片就可以了。

小李招收徒弟時打出的廣告,也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只需一張照片,就可以實現人臉識別認證秒過,而且還可以按照要求做出身份證正反面、手持身份證等全套資料,進而實現註冊帳號、解封帳號、額度提升、支付轉帳等各類業務。

人臉識別認證黑產發布的廣告

小李他們把找照片的過程叫做「查大頭」或者「買大頭」,「大頭」就是「大頭照」的意思

所謂「查大頭」,就是知道了一個人的姓名、身份證號,想用他的身份註冊或辦理業務,就會找人去查大頭照。在這個案件中,某銀行信用卡發行部的人就參與了「大頭照」的查詢販賣。因為他們的系統有個功能,只要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就可以彈出身份證照片,以便業務員審核材料,但是這個業務員卻利用職務之便把這些照片拷貝下來,賣給「小李」他們。可惡的內鬼!

所謂「買大頭」,就更直接粗暴了,那就是直接購買「姓名+身份證號+頭像照片」等全套材料。這類材料在黑市也是應有盡有,比如有些人在不正規的小額貸款公司貸款時,一般都會上傳自己的身份證正反面以及手持身份證照片,這些正是小李需要的資料。

小李電腦上保存的「大頭照」資料。此大頭照為合成照片,並已做技術處理,不代表任何一個人。

第二步:活起來、動起來

有了「大頭照」和照片主人的姓名、身份證號之後,下面要做的就是讓照片「活起來」,並且要像真人一樣「動起來」,做出相應的動作。小李打開筆記本電腦,嫻熟地進行操作。

他首先使用A軟體,按照自己的經驗對照片進行調色,然後將調色後的照片導入到B軟體,開始了下面的3D建模與渲染操作

一番勾選、渲染之後,照片仿佛被注入了靈魂,開始「活起來」了,小李說,下面還要給照片注入「真氣」,讓他動起來,這就需要各類腳本的加持。

於是,他打開了電腦上保存的腳本庫,給我們展示了他的技術實力。

比如「搖頭」

比如「張嘴」

比如「眨眼」

當然,通過「腳本」的加持,還可以讓渲染過的照片做出各種動作,基本囊括目前人臉識別的主流動作。到這一步,已經完成了90%的工作量。

第三步:騙過攝像頭

行百裡者,半於九十。視頻識別認證一般要求人對著攝像頭做動作,在沒有真人的情況下,如何讓攝像頭相信他面前就站著一個真人,就特別關鍵。

有人說,可以把攝像頭對準電腦屏幕,再點擊播放那段做好的視頻不就行了。這個方法確實簡單,但卻行不通,因為大家都有這個常識,通過攝像頭去拍攝電腦屏幕時,會有雪花、條紋等,非常不清晰,騙不過攝像頭。這是因為手機攝像頭傳感器的像素陣列的空間頻率和電腦屏幕像素網格不同,會因空間混疊幹擾而出現「莫爾條紋」。

「莫爾條紋」示意圖

那怎麼辦?小李他們想出了一個更直接的辦法,直接「劫持」攝像頭:把做好的視頻事先保存到一個經過特殊處理的手機上,然後通過C軟體將視頻導入,這樣,在視頻認證環節需要人臉驗證時,會彈出「選擇媒體」的模塊,而不是直接啟動攝像頭。

經過特殊處理的手機,在連識別認證環節會出現此界面,而不是直接啟動攝像頭

通過這樣的操作,軟體會把這些導入的視頻認為是攝像頭拍攝的,如果所做出的動作符合要求,就會認為「這張照片」是真的人、可以信賴的人,進而通過認證。當然了,因為很多軟體的要求的動作都是隨機出現的,有的要求先眨眼再搖頭,有的要求先點頭再搖頭再眨眼,小李他們為了規避這一點,就會事先錄製不同組合的視頻,一個個去匹配

小李通過這幾步操作,當著我們的面註冊了幾個網站和APP 的會員,看得人目瞪口呆。當然,二弟是不願意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的,我又和小李深度聊了一下關於這類黑產鏈條的內幕,也解答一下此刻可能縈繞在你心頭的疑問。

01 這條產業鏈存在多久了?

小李是2018年入行的,當然也是其他師傅帶著他。其實,早在2017年的「3.15」晚會上,主持人就現場用一張照片破解了人臉識別軟體,雖然第二天各大科技公司紛紛闢謠說人臉識別認證絕對安全,但是事實上,這條黑產鏈條一直存在並且逐步在發展壯大,技術也一直在進步。

2017年的「315」晚會上,主持人用一張照片現場破解了人臉識別軟體

黑產鏈條猖獗到什麼地步呢?按照小李的說法,不論是什麼文化,「只要不是傻子」,花幾百塊錢就能包教會。如果你不想學,給你做一張會做各種動作的照片最低只收5毛錢,賣一套軟體只需要35塊錢。

當然, 並不是所有的廣告都是真實的,很多人交了錢之後,並沒有學到東西,而學到東西的人到最後基本都和小李一個結局——被抓獲。所以,千萬千萬不要去搜索模仿。

此類黑產做的廣告

02.我們的資金還安全嗎?

有人也許會問,目前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人臉識別功能,比如手機開鎖、支付轉帳、註冊軟體,解封帳號、額度提升等,如果這個技術存在漏洞,那麼別人是不是可以解鎖我的手機,或者進行支付轉帳操作呢?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請放心,實際上出現的概率微乎其微。據小李講,目前幹他們這行的,主要針對一些可以反覆操作、延時操作的應用場景,最多的就是註冊軟體、解封帳號、額度提升等,小李曾經做過某類社交軟體帳號解凍、貸款額度提升以及開通購物商城店鋪等幾類業務。

嫌疑人手機中的廣告圖片

手機開鎖、支付轉帳類的人臉識別場景,需要驗證的維度多、給的時間短,成功率極低,他只是聽說有人破解過,但從來沒有實現過所以,大家暫時可以不必擔心資金的安全。萬一被攻克了,那些廠家會第一時間理賠的,他們也怕出事。

但是也要給這些大公司提個醒:目前,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家大公司都中過招(為了避免恐慌和其他嫌疑人效仿,這裡不再點名),這些大公司的技術人員們,不要老覺得自己的技術多牛逼,如果你不持續迭代更新,這些漏洞很容易被攻克、利用!

央視二套《第一時間》曾做過一期欄目,裡面有黑產從業者在聊天中曾表示主流的網站都可以過。這些言論的真假未經過驗證(也可能是吹牛逼),但真的需要引起各大公司警惕。

03.我們該如何防護?

雖然資金安全能夠保證,但是如果別人拿著我們的身份註冊一些帳號,也會後患無窮。比如開頭說的,如果有人幫你在婚戀交友網站註冊帳號,還去騙錢騙色,那很可能會被列為「嫌疑人」,有人用你的身份註冊了政府機構網站的帳號,辦理了相關業務,那麼你就辦不了了。

但悲哀的是,因為公民信息販賣的黑產鏈條非常猖獗,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主動防護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隨便在不明軟體上洩露自己的大頭照信息。比如在某些娛樂性質的APP上上傳圖片以便生成相應搞笑圖像,在某些不明軟體上上傳手持身份證照片等。這樣,才能儘可能減少照片被利用的風險。

相關焦點

  • 細數人臉識別系統的人臉辨認需要攻克的難點
    隨著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發展,目前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人臉識別已經開始廣泛的應用於各行各業中。在這其中以身份驗證、支付、政務、公安等等方面應用較多,因此可以說人臉識別技術在市場上逐漸普及開來。在這個「刷臉」的時代,很多人對於人臉識別這種新技術是願意嘗試和接納的,因為「刷臉」通行、支付、乘車等更方便快捷,體驗感也是非常不錯。在疫情期間,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由於其無接觸性、無感通行、實時測體溫等優勢下,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疫情防控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幫助。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通常包括消費及安防兩大類。消費類場景對人臉識別技術精度要求極高,涉及手機銀行「刷臉」支付的場景識別率通常在99.99%以上,他人難以實現盜刷。」閆懷志表示,「同時,除了人臉識別之外,要在手機銀行上完成轉帳,還需要手機號、密碼等信息,這些信息為線上支付構建了更安全的防護網。
  • 以貌取人 人機大戰裡的人臉識別技術
    刷臉」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它是眼下研究很熱門、發展很迅猛的人身識別技術的一種,即人臉識別技術。你可能會說,不就是看臉識人嗎。沒錯,除了極端嚴重的「臉盲症」患者,我們識別一個人最原始、最自然、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看他的臉。相信您已經看過了最新一期的《最強大腦》,百度機器人對戰人類的人機大戰,又一次勝利了。
  • 群裡在賣你的臉:失控的人臉識別和隱秘的人臉黑產江湖
    日常養上幾個QQ小號,建上一些人臉識別的群,再去貼吧等平臺上做些推廣,客戶自己就找上門來了,賺錢不是問題。「說白了,咱們這個行業畢竟是違規操作,你要是一個月1萬塊錢都賺不到,那你還不如不搞了,現在進工廠一個月也能賺個七八千塊錢呢。」陳遠稱。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40年刷臉技術下一步怎麼走?
    如果這樣的原則不被明確,人臉識別還將被濫用,郭兵的勝訴,也只具有個案的意義,無法帶來普遍的改觀。 40餘年刷臉技術路 人臉識別屬於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中的一種,它指的是對生物體(一般特指人)的生物特徵來區分每一個個體。
  • 到處都要「刷臉」!人臉識別技術有沒有被濫用?
    中山大學2年前就啟用了人臉識別門禁,必須是校內人員才能登記人臉信息,「刷臉」入校,而校外人員則要另外辦手續。一些能識別人臉的攝像頭也步入許多學校的課堂,學生逃課、打瞌睡、走神都逃不過人臉識別的「眼睛」,在教室裡使用人臉識別,是否侵犯了學生的隱私?人臉識別技術到底有沒有被濫用?
  • 人臉識別屢被濫用,如何保護我的「臉」?
    人臉識別是把雙刃劍  所謂人臉識別,即採集人臉的生物信息特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ID,將其存儲在資料庫中。在識別時,將人臉和資料庫中的生物ID進行比對、識別。人臉識別的優勢在於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測個體察覺的特點,後一種特點對於一種識別方法也很重要,它可以不令人反感,並且因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容易被欺騙。
  • 人臉識別運用於大熊貓,刷臉支付核心安全技術未來可期
    但即使這樣,人臉識別也能準確區分並精準識別,你還在擔心有人會用你的照片進行惡意刷臉支付?還在擔心刷臉支付的安全性?體態完全相似的熊貓也可以進行人臉識別了?近日,西華師範大學發布關於大熊貓保護的最新研究成果:大熊貓面部識別技術。
  • 「深度」人臉識別泛濫,誰有權拿走你的人臉數據?
    「誰掌握了你的臉,誰就掌握了你的身份標識」王軼和劉歡的擔憂並非少數個例。近年來,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其中國內以視覺識別技術最為成熟,應用落地最為廣泛。出於商業前景考慮,無論是網際網路大公司、傳統安防公司以及新興的人工智慧技術公司都在這一領域大舉投入。
  • 「看」臉時代 人臉識別應用引來爭議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看」臉時代,人臉識別應用引來爭議 人臉識別廣泛應用到支付、娛樂、教育等領域,有人感嘆科技的進步,也有人質疑「我的臉到底屬於誰」。人臉,承載了重要的身份信息,而在技術面前,人臉正成為辨認個體身份的「重要數據」。
  • 惠州:人臉識別進小區 「刷臉」業主有不賞臉的權利
    在人工智慧的時代,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不少便捷。如今,出入小區不再僅僅依賴門禁卡,刷刷人臉就能輕鬆出入小區。這樣解放雙手的高科技,是否真的足夠安全?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惠州江北CBD的某小區看到,該小區出入口以及地下停車場的出入口都設置了人臉識別機器,業主只要站在指定的位置,通過人臉識別機器,刷刷自己的臉,就能輕鬆進入小區。該小區物業公司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售樓時,人臉識別技術的門禁系統作為一大亮點,就被不少用戶看中了。目前,該人臉識別系統已經投入使用三年,因為其便利性得到了不少住戶的支持。
  •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臉不要隨便就「刷」,可能存在巨大隱患
    起初,街道方面只是繼續向勞東燕教授陳述人臉識別的好處。但最終還是迫於壓力,做出妥協,安裝設備的同時,居民可以自行選擇出入驗證方式。你的小區被強制錄入人臉了嗎?這幾年,此類事件並不少見。從動物園強制刷臉進入到小區強制錄入人臉信息,是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典型,也是技術濫用的冰山一角。 之所以用「濫用」一詞,在於其非必要性、非可選擇性。根據《網絡安全法》第41條: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
  • 前沿|人臉識別技術走到了「十字路口」
    人臉識別從早前刷臉才能進小區引發抵制,到遊客狀告動物園未經同意採集人臉信息的勝訴,再到售樓處戴頭盔看房、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星級公廁人臉識別取廁紙等事件陷入輿論漩渦……作為人工智慧產業應用落地的「排頭兵」,人臉識別從備受推崇的技術「風口」到飽受爭議的輿論「浪尖」,反轉的速度似乎有點過快。
  • 人臉識別無處可躲,我們越來越難保住自己的「臉」-虎嗅網
    就在昨天,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布審判。一年前,因不滿動物園對年卡用戶「刷臉」入園的要求,當事人郭先生將園方訴至法院。,安裝後卻直接通知自己提交照片。直到刷臉支付的功能逐漸成為人們在線支付的選擇之一。彼時在線支付的大面積運用也不過才幾年時間,對於關係到自己錢包的功能,大多數人是極為謹慎的。
  • 樂橙人臉鎖:3D結構光人臉識別,開啟刷臉時代!
    在智能鎖以及相關配件的保護上,我們均採用了柔軟的泡沫作為保護層,讓每個部件都各司其職,彼此不受影響。安裝緊接著我們請了專業的樂橙安裝工程師進行智能鎖安裝:整個安裝過程十幾分鐘就完成了,非常快速!這裡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安裝智能鎖的過程中,首先需提前聯繫樂橙客服,並將家裡門鎖的情況提供給客服。
  • 你對人臉識別的認識還差一個SAFR
    近日,一則有關人臉識別牽動隱私安全問題的話題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廣東東莞某公廁要靠刷臉才能有紙用這一事件引發熱議,其實了解新聞內容後不難發現,多數人對於刷臉行為並無異議,主要在刷臉可能帶來的隱私安全方面存疑。如果上廁所用紙的代價是交換自己的隱私,顯然沒有人願意這麼做。
  • 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酒店接待旅客,刷臉登記入住,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司機們習慣於通過人臉識別解鎖手機,而他們頭頂的攝像頭,正在利用同樣的技術自動抓拍。 作為近年來AI浪潮中的標誌性技術,人臉識別已經大規模落地,並應用於安防、金融等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中。
  • 大熊貓都用上「人臉識別」了,你還不來了解一下人臉識別
    張晉東教授參與的大熊貓研究團隊與鄭伯川所在團隊進行合作,以25隻圈養大熊貓的6.5萬張面部照片為基礎,利用深度學習技術,成功建立大熊貓面部識別網絡,平均識別率達到95%,解決了大熊貓長期野外跟蹤和監測數據沒有合適方法來識別和監測大熊貓目標個體的技術難題,可用於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個體識別、生活史和社會機制等研究中。
  • Deepfake:隱藏在人臉識別下的烏雲
    事實上,帶有面部識別功能的機器在最近這些年大有雨後春筍之勢:坐飛機、坐高鐵需要人臉識別驗證身份,住酒店人臉登記,在超市買個東西也要人臉支付,進入一些小區現在都需要刷臉開門。不難發現,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也似乎被人臉識別全面佔領了。
  • 為你芯動只需0.6秒,德施曼R7智能鎖3D人臉識別,看臉時代不用手
    「刷臉」這個詞在以往總是被大家當作玩笑說出來,現在,刷臉開手機,刷臉支付逐步被大眾接受,從而意味著「刷臉」的時代真的到來了。在這種時代流行的趨勢下,德施曼智能鎖也應景的推出了其相應的人臉識別智能鎖,而筆者家裡老人指紋淺,小朋友手太幹,用常規指紋鎖經常不容易識別,容易觸發指紋鎖的安全機制被鎖定也是有的,尤其筆者前段時間手臂骨折,因此用指紋鎖也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