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認知無我是修學佛法非常重要的內容,無我可以說佛法不同於其他宗教、哲學以及各種心靈修煉之學的根本區別之一。無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述,就是緣起、性空、真如等等我們熟知的名詞。他們雖然在稱呼上不一樣,但內涵確能一以貫之。
要知道什麼是「無我」,首先得了解,佛法是怎麼定義我的。我的梵語Atman,音譯阿特曼,原意為「呼吸」,引申為生命、自我、本質、自性。泛指獨立永遠的主體,此主體潛在於一切物的根源內,而支配統一個體。「我」有四個方面的性質,即常、一、主、宰。永遠存續為常,獨立存在為一、中心之所有主為主、支配一切為宰。佛法講無我,否定了具有這四種性質的存在。佛陀開示一切萬象皆是緣起,緣起即是由條件而起,由條件而起就不具備常一主宰之特徵,故而是無我。
無我可分為人無我與法無我。凡夫最容易產生的執著,就是執著這個現前能夠感受到的「身心」為我。佛法講人是由「五蘊」組成。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蘊為積聚之義,謂由積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
比如,我們通常認為有個實在的人,實在的我。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聽到:我的房子、我的手機、我的電腦、我的書籍等等,但房子、手機、電腦、書籍不是我,而是我所有之物。進一步分析,我這個人否就是個實在的我,「真實」的我呢?所謂的這個人,是由心、肝、脾、胃、腎、頭、手、腳、毛髮等等組成。有這麼多組成部分,哪個是我呢?如果每一個都是我,那究竟有多少個我呢?如果受傷的人失去了一隻手,那是否我也失去了呢?又如現在醫學發達,身體很多部位都能更換,如果有一人將身體器官都換遍了,假如有我,換了各個器官之後我又去了何處?或許有人說身體這些不是我,思想是我。五蘊當中的識蘊就包含了我們說的思想,識也是念念遷流、念念變化的。如果變化前是我,那變化後我在哪裡呢?如果說變化後是我,就更沒有道理,那變化沒有到時,我在何處呢?實際上,肢百骸以及思想都是所謂的「我」的組成部分,除此之外,哪裡還有個實在的、獨立的、恆常的我呢?雖然實無有我,但人們卻常常執著有個實在的我。《大乘廣五蘊論》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炎,行如芭蕉,識如幻境。」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
大乘佛法而言,不但否定個體之人我,亦否定法我(法包含了一切現象),而主張人、法二無我的思想。一切法,不管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中,並無「我」的實體。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相互依存,無實體性。一切法都是緣起而性空,一切法緣起當下即是性空;雖然性空,但萬象宛然。
舉例說明,好比一棟大廈,首先是由設計師設計出圖紙,然後由建築工人用鋼筋、水泥、磚石等諸多材料建成。這樣一棟大廈,它沒有自身的體性,沒有實在的自體。如果說它有自體,那什麼是大廈的自體呢?鋼筋、水泥、磚石等是它的自體嗎?不是,鋼筋、水泥、磚石等只是大廈的因素或條件,包括設計在內所有環節和用工、用料等都只是大廈的因素和條件。從這裡可以看出,大廈只是以其他的因緣和條件為體,屬於眾因緣而生起,而沒有大廈自我的獨立實體。離開這些因素條件,另外是沒有一個實體的大廈存在的。
凡夫就是因為有我執和法執而不得自在,不能證得佛果菩提。有我執就有煩惱障,有法執就有所知障。無我的道理是佛陀偉大的發現,是極其稀有珍貴的,行無我法是諸佛菩薩的重要特徵。聖天論師云:「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能壞眾惡見,涅槃不二門。」這是說,諸法空性無我的妙理,是諸佛聖者們所行的一真境界,修行此法則能摧毀所有世間惡見,故而它是獲得涅槃的不二法門。佛弟子如能對無我、空性有所認識,那就是智慧「增上」的一種表現。
根據經綸,對無我、空性的證悟的程度不同,分出了三種菩提:證悟人無我就獲得聲聞菩提,證悟人無我的全部和法無我的一部分就獲得緣覺菩提,而圓滿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就獲得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佛菩提。佛法實修從某個方面而言,就是看對對空性的境界如何,如果空性的境界沒有提高,那不管怎麼樣修學,也不可能斷除執著。只有智慧才能超越幻生幻死,而真正的智慧就體現在空性的證悟程度上。
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也期待您的關注、一路同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