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次心靈療愈的童話故事:從悲傷到快樂,蛤蟆先生經歷了什麼?

2020-12-22 一木深度說

文/當年一木

「人到中年,不如狗!」

去年的時候,這句話刷屏了,而到了今年,有這種感受的人只會更多,包括我。

「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睜開眼,都是需要自己的人,卻沒有一個自己可以依靠的人,這就是當代中年人的現狀。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褪掉了臉上的笑容,變得鬱鬱寡歡。

似乎他們也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這樣的沉重打擊,卻就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裡,一步步變怏了,就像一隻秋天打霜的茄子、洩了氣的皮球一樣。

很多人以為,這只是生活壓力導致的,曾經我也是這麼想的。然而,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我才意識到,這事情沒那麼簡單!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個人的改變,都是時間積累的結果。

或許,你眼裡那個陽光樂觀的人,內心裡並不快樂,正如一句話所說的「微笑是給別人看的,眼淚是留給自己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們為了維持這表面的快樂,早已耗盡心力。直到他們徹底變了副模樣,變得抑鬱了,周圍的人居然還一臉詫異:「他這麼樂觀的一個人,完全不像會抑鬱的人啊!」

別不信,你身邊一定還有幾個抑鬱症患者。據一份調查的保守統計,全球患抑鬱症的人,已經超過3.5億人。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裡,主人公蛤蟆先生,就是我們現實生活裡很多人的寫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著名作家、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所寫,出版20多年來,早已成為了英國「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如今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8分。

也許光看書名,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是一本童話書籍,寫給兒童看的,事實上恰恰相反,這本書是寫給成年人看的一本很有深度的心理療愈書籍。本書借用了著名童話故事《柳林風聲》中的人物(動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患上了抑鬱症的病人(蛤蟆先生),如何通過10次心理諮詢,最終找回快樂和自信的全過程。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的外行人,通過本書模擬的病人與心理諮詢師的互動,能了解心理諮詢的標準流程。普通人如果羞於去看心理醫生,那麼通過閱讀這本書,與故事的主人公進行對照,也能發現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治癒。

那麼,這本書究竟講了些什麼呢?

故事裡的蛤蟆先生,原本是一個熱情、樂觀的小夥伴,經常鬧笑話,人緣也相當不錯。按照人們的傳統觀念,這樣一個人是不可能得抑鬱症的,然而,很遺憾的是,這個快樂的蛤蟆先生,如今深陷抑鬱症,無法自撥,活成了一個連自己都討厭的人。

很多人好奇,抑鬱的人究竟是啥模樣?從蛤蟆先生這裡,我們能窺見一斑:經常失眠,白天無精打採,眼睛半睜著,神色黯淡;成天窩在家裡,不修邊幅,邋裡邋遢的,身上散發著臭味;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致,一想到難過之事,就難以控制住情緒,大哭一場。總之,蛤蟆先生變得消沉、悲傷了,用蛤蟆自己的話說,「整個人都不太好了」

幸好,蛤蟆先生平時的人緣不錯,看到他如此反常,朋友們都想著要幫助他。最開始,大家精心照料他,幫他收拾屋子;接著,鼓勵他,告訴他必須要振作起來;最後,還忘不了來一番嚇唬:如果不改變,前途悽慘。

事實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有人患上了抑鬱症,周圍人都會勸他:「要心情開朗起來,樂觀積極,凡事往好處想」。然而,這些粗糙的建議,跟勸人「多喝熱水」沒啥區別,並沒有深入核心本質,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真的是一點卵用也沒有。

所以,無論朋友們怎麼好心勸告,蛤蟆先生依舊悲傷憂鬱。最後,總算有明白人,建議他去看心理醫生,由此開啟了一個病人同心理諮詢師的互動環節。

蛤蟆先生終於坐在了心理諮詢師蒼鷺的對面,卻沒想到,心理諮詢師先給蛤蟆來了個下馬威,用「誰支付費用」這個問題,來讓蛤蟆明白,為諮詢負責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從這裡開始,已經為後面埋下了伏筆:能救贖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一次諮詢結束的時候,蛤蟆問了一句:「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聽了這句話,立即正色,直視著蛤蟆說: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就是這句話,打消了蛤蟆的顧慮,同時也體現出了蒼鷺的專業和自信!果然,後面的諮詢,沒有讓蛤蟆失望。

在第二次諮詢開始時,當蒼鷺問蛤蟆「感覺怎麼樣」的時候,蛤蟆習慣性地回答「很好」。然而,蒼鷺對於這樣毫無意義的寒暄並不感興趣,直到蒼鷺拿出了「情緒溫度計」來測試,蛤蟆才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生活一團糟糕,因為自己一事無成!

何止是蛤蟆,幾乎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曾被自己的「一事無成」所困擾,雖然表面光鮮,被誇「好心的朋友」,但是一輩子似乎沒幹成過啥大事。

人世間,始終存在著「二八定律」,能功成名就的永遠只有極少數的人,其他人難道就不活嗎?當然不是,承認並接受自己的平庸,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好高騖遠,以及自甘墮落者。

當蛤蟆先生承認「是的,我抑鬱了」,心理治療才正式開始,因為這代表著蛤蟆開始正視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逃避,用一句「我很好」來敷衍。

外人都以為蛤蟆先生是一個「樂天派」,每天都那麼開心,甚至蛤蟆也自認為是個「不會生氣的人」,然而,蒼鷺卻用一句話戳破了這美好的假象:並非不生氣,只是選擇了用另一種方式生氣。通過蒼鷺的一步步引導,蛤蟆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讓他意識到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以至於在後來,他試圖去討好身邊的人,正如他小時候去討好自己的父母那樣。只是,這麼做,並無益於改善人際關係。

有些時候,蛤蟆甚至會委屈,自己對別人這麼好,為什麼別人卻錯待自己呢?蒼鷺明確指出,沒有誰能讓你不快樂,讓你不快樂的是你自己。

最後,蒼鷺還引導蛤蟆找到了自己不快樂的根源,他身上存在著3種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蛤蟆小時候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缺乏愛,父親對自己太嚴厲,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肯定。蒼鷺告訴他,只有打破童年情緒對他的圍困,理性地面對當下,活出自我,他才算是真正長大了。

在一次次地崩潰、流淚後,蛤蟆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之處,也就是在痛苦中,實現了自己的成長和改變。

正如一句名言所說的,「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不少讀過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人說,讀這本書真的是太扎心了!在我看來,只有直面痛苦,才有涅槃重生的勇氣!

可以說,這本書最大的功效就在於,讓那些「披著成年人外衣」,卻「內心脆弱」的孩子,認清自我,得到救贖。

作者羅伯特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心理諮詢服務經驗,結合最新的心理學理論,融入到了有趣的故事中,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闡述自己對人性的理解。其實,書中的心理諮詢師蒼鷺,就是以自己為原型。

讀了這本書,可以看到心理諮詢的傾聽、共情、溝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個標準的心理諮詢流程的模板。讀者很有代入感,就像親臨現場一樣,體驗心理諮詢的每一個細節,見證療愈和改變的發生。

這本書篇幅並不長,只有10萬多字,認真讀上3-5個小時基本上就能讀完,花少許的時間,就能來一次對自己的「全面審視」和治癒,真是太令人驚喜了!所以,英國很多心理諮詢師都在向人們推薦這本書,自出版以來的20年,一直長踞亞馬遜的心理諮詢圖書榜單,堪稱「國民級的心理諮詢入門書」。

在這本書裡面,蒼鷺有幾句話,讓我倍感溫暖,並且醍醐灌頂:

(1)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2) 從當下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除了努力,你還需要勇氣和決心。(3)有許多問題,你需要自我發問,比如: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

如果你曾經有過抑鬱症,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一團糟,如果你對未來很迷茫無助,不妨來看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我相信它能給你勇氣,陪你走過艱難的人生探索之旅。

點擊下方的橫條,跟著蒼鷺一起,找回屬於自己的信心和希望吧。

相關焦點

  • 你為什麼不快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告訴你答案!
    當你翻看這本書的時候,書中的蛤蟆先生所經歷的種種問題,其實你細細品來,都好像是在說生活中的自己,只不過,書中以蛤蟆的故事借代而已。「蛤蟆」其實是你,是我,或是他,它就是每一個人。而書中的開場在人們生活中也並不陌生:每個人都嚮往開心的生活,但突然間卻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I你的不幸和痛苦都是你一手策劃
    朋友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於是強迫蛤蟆去看心理諮詢師蒼鷺,這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故事,它可不是《柳林風聲》的續集,這本書出自於羅伯特·戴博德之手,借用了《柳林風聲》中的動物形象,用童話的敘事方式,融合了自己20多年的諮詢經驗,和硬核的心理學知識,講述了一個抑鬱症患者,通過10次心理諮詢康復的經歷,可以說是英國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
  • 國民級心理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值得每個諮詢師閱讀
    由於工作關係,最近讀了一本號稱是英國國民級的心理諮詢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抱著看入門書的心情,我翻開了第一章,然後迫不及待讀完了全書,這書太贊了,完全顛覆了我對「入門」的理解。《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了10次心理諮詢的故事。
  • 《歲月的童話》:看普通人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心理創傷?
    於是,與其說是鄉村旅行,更像是一場心靈療愈之旅:妙子的心被慢慢打開,童年的心理創傷被一一看見,那些失望、悲傷和痛苦陸續被釋放,進而得到撫慰和化解。》裡妙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何總是回憶五年級的點點滴滴,她給自己的理由是五年級時自己經歷了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所以現在可能也要經歷一個轉折。
  • 《最好的療愈》:醫學通過身體治癒心靈,音樂通過心靈治癒身體
    "確實如此,那家小小的唱片店安撫了許多人受傷的心,成了人們的心靈驛站。這個溫暖的故事來自一本小說,音樂的魔力讓人感到驚奇。都說小說創作來源於生活。那麼,在現實生活中,音樂真的會產生這樣的奇蹟效果嗎?01.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告訴你答案
    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說到,人對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階段裡形成的。也就是說,4、5歲的時候,你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別人,這些態度和觀念就會變成我們的「底層框架」,我們以後的人生都會如此。
  • 陪你讀書:治癒心靈的《安徒生童話》
    提起《安徒生童話》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海底裡善良的人魚公主、森林裡揮舞魔棒的小天使、花瓣上睡著的可愛玫瑰花精、草原上生活的百合姑娘……在這個令人神往而又充滿奇異色彩的世界裡,我們自由翱翔,感受著一篇篇關於「真善美」的故事,在童話的世界裡,收穫關於「愛」的真諦。
  • 豆瓣高分感人書單,心靈療愈力作!
    過去的2020年縱使有無數歡樂喜悲,在和它道別的時候,我們終將發現,生活裡的很多經歷,都在不知不覺中指引自己成長。日子或許並非一帆風順,但總有一些時刻,我們在迷茫中找到出口,被溫暖,被治癒。如果你也想要加快步伐,找尋這一份溫暖,不妨讓自己坐下來,去書裡看看那些溫柔暖心的故事,來療愈自己的內心世界。
  • 《講了一百萬次的故事》之來自於「戰鬥民族」的童話故事
    人生來就是對聽故事這件事情感興趣的,而講述故事也是人的一種情感抒發方式。故事來自於無限的想像空間,卻又往往帶有一些現實世界的真實反映。它可以生動有趣,也會有情感悲傷。聽故事,可以說是一個人對於這個世界認識的最初啟蒙,因為正是這些不同的故事,讓一個個小小的孩童認識並了解到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物的各種經歷,漸漸地開始認知這個世界。
  • 課程導師Dana Leong:「樂與人和」——療愈心靈的音樂之旅
    今天我們也有幸了解他音樂製作背後的故事,讓我們一起 通過音樂的力量「療愈當下,期待未來」: 「Music gives a soul to the universe, wings to the mind, flight to the imagination and life to everything.
  • 釋放悲傷,給自己的心靈鬆綁
    此外,適度的悲傷還能夠刺激人內心中最原始的情感,讓人學會珍惜,學會包容,懂得愛與被愛……不過,凡事都講究「過猶不及」,當人的悲傷到達一定程度, 並超過自身承受能力時,那麼悲傷情緒便會顯示出它負面的力量,例如摧毀人的心靈,攪亂人的思維,影響人的活動,引發人體心理、生理上的疾病等。可見,悲傷情緒的負面力量是巨大而可怕的。因此,為了免受悲傷情緒傷害到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釋放自己的悲傷。
  • 《有一種悲傷》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2019年3月上映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一周多便斬獲6億票房,主題曲《有一種悲傷》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這首歌由導演林孝謙親自填詞,作曲則是有「金曲製造機」之稱的張簡君偉,張晁毓編曲,A-Lin演唱,單曲於2018年10月12日發行。
  • 《心靈捕手》最後次諮詢:告別
    第六次諮詢:以退為進 限度第六次諮詢前發生了很多事情,真的驗證了那句話:內心開始有力量,想要打破情結的強迫性重複的時候,情結也會像一個越戰越勇的戰士,來表現自己的意志。第七次諮詢:療愈第七次諮詢,尚恩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同身受的深度共情了威爾。自己小時候,父親喝醉了酒就會打人,尚恩選擇,激怒父親保護母親和弟弟。威爾也是在寄養家庭被虐待過的孩子。他感受到了深深地被理解和被支持。
  • 《日本的童話》:在童話的世界裡,尋找遺失的童真歲月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再也不相信童話,反而相信了那一句「童話裡的故事都是騙人的」。一個個懷揣著對未來美好幻想的少年,長大後逐漸喪失了最純真的自我,被生活中的種種經歷薰染成了俗氣的成年人,心已成殤。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一些純真的事物來洗滌心靈,重新對生活燃起希望,而美好的童話故事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 童話故事,我們有不輸於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的民間底蘊
    一直以來,個人印象中的童話故事,只要提起來,就是《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這兩部享譽世界的作品,其中看過的故事非常多,也許這就是先入為主的緣故吧。但如果談起中國的那些廣為流傳的故事的話,恍然間有點明白了過來,我們中國並不是沒有童話作品,而只是將所有類似的作品統稱為了民間故事而已。國內的作品,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當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創刊的《童話大王》,專門刊登鄭淵潔一個人的作品。多年以來,其實並沒有意識到國內童話的存在感,所以當我拿到手裡這套《百年經典童話繪本中國篇》的時候,有點驚訝的意味在其中。
  • 108節瑜伽心靈療愈冥想課程
    其實現在每個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但是我們內心就是一個儲蓄罐,能容納的就那麼多,當不好的情緒積累起來,越存越多,快樂的情緒自然就容納不下了。 所以我開設了心靈療愈課程,一共108節,108天更新完成,108無論在瑜伽層面還是佛學層面,都是特殊的數字,我希望通過108天的內心強化和清理,讓我們洗去內心的陰霾,重新輕裝上陣自己餘下的人生路。
  • 浙江省作協副主席湯湯:童話不單單屬於孩子,而屬於人的一生
    這句話很多人不理解,覺得童話不是給幼稚心靈的讀物嗎?其實能成熟到重新閱讀童話的,都是一些有智慧、有情懷、人生到了一定境界的人。下面我來講一講童話對心靈成長的幫助。說到成長,很多大人會以為,成長那是孩子的事情。不對,成長是一生的事情。
  • 當夜幕降臨,好爸爸和孩子依偎在一起,講著美麗的童話故事
    當夜幕降臨,他和兒子依偎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講述著他新編的一個又一個故事,兒子聽得太入迷了。有一次,耗子有一個機會到海濱度假,他竟然不願去,因為他怕聽不到爸爸講故事了。爸爸告訴他:「去吧,孩子!爸爸每天給你寫信講故事。」格雷厄姆就這樣一篇篇地寫下去,最後竟成了他贈送給全世界孩子們的童話禮物——《柳林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