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年一木
「人到中年,不如狗!」
去年的時候,這句話刷屏了,而到了今年,有這種感受的人只會更多,包括我。
「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睜開眼,都是需要自己的人,卻沒有一個自己可以依靠的人,這就是當代中年人的現狀。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褪掉了臉上的笑容,變得鬱鬱寡歡。
似乎他們也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這樣的沉重打擊,卻就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裡,一步步變怏了,就像一隻秋天打霜的茄子、洩了氣的皮球一樣。
很多人以為,這只是生活壓力導致的,曾經我也是這麼想的。然而,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我才意識到,這事情沒那麼簡單!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個人的改變,都是時間積累的結果。
或許,你眼裡那個陽光樂觀的人,內心裡並不快樂,正如一句話所說的「微笑是給別人看的,眼淚是留給自己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們為了維持這表面的快樂,早已耗盡心力。直到他們徹底變了副模樣,變得抑鬱了,周圍的人居然還一臉詫異:「他這麼樂觀的一個人,完全不像會抑鬱的人啊!」
別不信,你身邊一定還有幾個抑鬱症患者。據一份調查的保守統計,全球患抑鬱症的人,已經超過3.5億人。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裡,主人公蛤蟆先生,就是我們現實生活裡很多人的寫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著名作家、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所寫,出版20多年來,早已成為了英國「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如今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8分。
也許光看書名,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是一本童話書籍,寫給兒童看的,事實上恰恰相反,這本書是寫給成年人看的一本很有深度的心理療愈書籍。本書借用了著名童話故事《柳林風聲》中的人物(動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患上了抑鬱症的病人(蛤蟆先生),如何通過10次心理諮詢,最終找回快樂和自信的全過程。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的外行人,通過本書模擬的病人與心理諮詢師的互動,能了解心理諮詢的標準流程。普通人如果羞於去看心理醫生,那麼通過閱讀這本書,與故事的主人公進行對照,也能發現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治癒。
那麼,這本書究竟講了些什麼呢?
故事裡的蛤蟆先生,原本是一個熱情、樂觀的小夥伴,經常鬧笑話,人緣也相當不錯。按照人們的傳統觀念,這樣一個人是不可能得抑鬱症的,然而,很遺憾的是,這個快樂的蛤蟆先生,如今深陷抑鬱症,無法自撥,活成了一個連自己都討厭的人。
很多人好奇,抑鬱的人究竟是啥模樣?從蛤蟆先生這裡,我們能窺見一斑:經常失眠,白天無精打採,眼睛半睜著,神色黯淡;成天窩在家裡,不修邊幅,邋裡邋遢的,身上散發著臭味;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致,一想到難過之事,就難以控制住情緒,大哭一場。總之,蛤蟆先生變得消沉、悲傷了,用蛤蟆自己的話說,「整個人都不太好了」。
幸好,蛤蟆先生平時的人緣不錯,看到他如此反常,朋友們都想著要幫助他。最開始,大家精心照料他,幫他收拾屋子;接著,鼓勵他,告訴他必須要振作起來;最後,還忘不了來一番嚇唬:如果不改變,前途悽慘。
事實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有人患上了抑鬱症,周圍人都會勸他:「要心情開朗起來,樂觀積極,凡事往好處想」。然而,這些粗糙的建議,跟勸人「多喝熱水」沒啥區別,並沒有深入核心本質,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真的是一點卵用也沒有。
所以,無論朋友們怎麼好心勸告,蛤蟆先生依舊悲傷憂鬱。最後,總算有明白人,建議他去看心理醫生,由此開啟了一個病人同心理諮詢師的互動環節。
蛤蟆先生終於坐在了心理諮詢師蒼鷺的對面,卻沒想到,心理諮詢師先給蛤蟆來了個下馬威,用「誰支付費用」這個問題,來讓蛤蟆明白,為諮詢負責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從這裡開始,已經為後面埋下了伏筆:能救贖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一次諮詢結束的時候,蛤蟆問了一句:「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聽了這句話,立即正色,直視著蛤蟆說: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就是這句話,打消了蛤蟆的顧慮,同時也體現出了蒼鷺的專業和自信!果然,後面的諮詢,沒有讓蛤蟆失望。
在第二次諮詢開始時,當蒼鷺問蛤蟆「感覺怎麼樣」的時候,蛤蟆習慣性地回答「很好」。然而,蒼鷺對於這樣毫無意義的寒暄並不感興趣,直到蒼鷺拿出了「情緒溫度計」來測試,蛤蟆才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生活一團糟糕,因為自己一事無成!
何止是蛤蟆,幾乎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曾被自己的「一事無成」所困擾,雖然表面光鮮,被誇「好心的朋友」,但是一輩子似乎沒幹成過啥大事。
人世間,始終存在著「二八定律」,能功成名就的永遠只有極少數的人,其他人難道就不活嗎?當然不是,承認並接受自己的平庸,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好高騖遠,以及自甘墮落者。
當蛤蟆先生承認「是的,我抑鬱了」,心理治療才正式開始,因為這代表著蛤蟆開始正視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逃避,用一句「我很好」來敷衍。
外人都以為蛤蟆先生是一個「樂天派」,每天都那麼開心,甚至蛤蟆也自認為是個「不會生氣的人」,然而,蒼鷺卻用一句話戳破了這美好的假象:並非不生氣,只是選擇了用另一種方式生氣。通過蒼鷺的一步步引導,蛤蟆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讓他意識到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以至於在後來,他試圖去討好身邊的人,正如他小時候去討好自己的父母那樣。只是,這麼做,並無益於改善人際關係。
有些時候,蛤蟆甚至會委屈,自己對別人這麼好,為什麼別人卻錯待自己呢?蒼鷺明確指出,沒有誰能讓你不快樂,讓你不快樂的是你自己。
最後,蒼鷺還引導蛤蟆找到了自己不快樂的根源,他身上存在著3種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蛤蟆小時候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缺乏愛,父親對自己太嚴厲,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肯定。蒼鷺告訴他,只有打破童年情緒對他的圍困,理性地面對當下,活出自我,他才算是真正長大了。
在一次次地崩潰、流淚後,蛤蟆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之處,也就是在痛苦中,實現了自己的成長和改變。
正如一句名言所說的,「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不少讀過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人說,讀這本書真的是太扎心了!在我看來,只有直面痛苦,才有涅槃重生的勇氣!
可以說,這本書最大的功效就在於,讓那些「披著成年人外衣」,卻「內心脆弱」的孩子,認清自我,得到救贖。
作者羅伯特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心理諮詢服務經驗,結合最新的心理學理論,融入到了有趣的故事中,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闡述自己對人性的理解。其實,書中的心理諮詢師蒼鷺,就是以自己為原型。
讀了這本書,可以看到心理諮詢的傾聽、共情、溝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個標準的心理諮詢流程的模板。讀者很有代入感,就像親臨現場一樣,體驗心理諮詢的每一個細節,見證療愈和改變的發生。
這本書篇幅並不長,只有10萬多字,認真讀上3-5個小時基本上就能讀完,花少許的時間,就能來一次對自己的「全面審視」和治癒,真是太令人驚喜了!所以,英國很多心理諮詢師都在向人們推薦這本書,自出版以來的20年,一直長踞亞馬遜的心理諮詢圖書榜單,堪稱「國民級的心理諮詢入門書」。
在這本書裡面,蒼鷺有幾句話,讓我倍感溫暖,並且醍醐灌頂:
(1)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2) 從當下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除了努力,你還需要勇氣和決心。(3)有許多問題,你需要自我發問,比如: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
如果你曾經有過抑鬱症,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一團糟,如果你對未來很迷茫無助,不妨來看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我相信它能給你勇氣,陪你走過艱難的人生探索之旅。
點擊下方的橫條,跟著蒼鷺一起,找回屬於自己的信心和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