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被左宗棠拼死收復的伊犁,位置究竟有多重要?為何孫中山表示定都伊犁就能稱霸亞洲?大家好啊,小官在線求關注,還沒關注小官的朋友們快快關注小官吧?
今天小官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關於伊犁那些事。我們伊犁伊犁的叫是不是挺順嘴的?但是人家究竟全名是個啥,大家知道麼?知道的朋友可以把答案打在彈幕上。伊犁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自治州,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內,被稱為塞外江南。自治州的東北部為阿勒泰地區,地處阿爾泰山南部、額爾齊斯河上遊流域;中部為塔城地區,地處準噶爾盆地中部、南北兩緣之間;西南部為州直屬縣,地處伊犁河上遊流域。州境西北面與哈薩克斯坦交界,東北面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東面與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連,西南與阿克蘇地區毗鄰,西北面中段與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相依,中嵌克拉瑪依市。自治州境內國界線長達2174.7千米,其中中哈邊境線長1395千米、中俄邊境線長54.7千米、中蒙邊境線長725千米。全州總面積268593平方千米。
伊犁的地域跨度有些大,自然地貌也頗具特色。其中由三大山系阿爾泰山、準噶爾山、天山山脈及其水系構成自治州重要的人文和自然經濟區。地貌類型複雜多樣,主要劃分為4類,即山地,分布在境內西南部、東北部和準噶爾盆地西部;丘陵分布在山麓緩坡地帶;平原分布在天山谷地、烏倫古河河谷、額爾齊斯河河谷、準噶爾盆地及盆地西部山區山間谷地;沙漠分布在沙灣、烏蘇、富蘊、福海、布爾津、哈巴河、吉木乃、霍城等縣。
近代中國史上,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定都選哪的時候提出過這幾個選址:分別是武昌今武漢、西安,和咱們今天的主角伊犁,並且還說出了中國若是定都伊犁的話,就有可能稱霸亞洲的話,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視頻前的朋友們先給小官點個關注?咱們再接著看,看完你就知道了。
其實孫中山先生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除了考慮到伊犁的位置以外還考慮到了當時的國情。所以我們說一代偉人之所以是偉人,人家就是能憂常人所憂,又能慮常人所不慮。提起當時的中國那真的是內憂外患,前有豺狼,後有猛虎,各軍閥相互徵戰不斷,加上列強在外窺視。所以那個時候建都的地點就需要一個遠離戰亂,易守難攻,對外運輸便利,對內又物產豐富的地方作為首都大後方。
而伊犁從位置上來說,是連接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靠近亞歐大陸中心,選此建都可以達到震懾中亞的作用,而且憑藉這些優勢,伊犁整個就是一個聯繫中亞各國的交通樞紐,放在當時也是可以直接通往中亞與東歐各國,非常方便從國外購進各種物資補給的。並且伊犁與內地相距很遠,中途更是山川險峻環境複雜,加上河西走廊和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等天然屏障相阻隔,真到了危急時刻,即使是依靠這些天險優勢,在戰爭中也能緩一口氣,不用直接面對列強或者反革命守舊派的攻擊。
再加上伊犁距離歐亞大陸所有的海岸線都很遠,這樣的位置可以說直
接規避了海洋戰爭的風險,加上新疆本身就地域遼闊,四周氣候環境複雜,對於空軍作戰的要求也很高,所以遭受空襲的可能性就也不大。我們看著地圖,整個伊犁雖然是被四周的高山、戈壁、沙漠等複雜地勢環繞,但伊犁河谷地區卻是一片塞外江南景象,物產豐富環境宜人,不但能讓大量的部隊、人員得到修養,還可以自給自足發展生產,以圖東山再起。所以總的來說伊犁無論是從地勢還是環境上來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都是非常適合建設成為戰亂時期的首都的。但是就今天的世界格局來說,伊犁的選址就過於保守了,我們的典籍《孟子·告子下》中曾經提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當今世界群強環繞,中國有虎視眈眈的美國和印度,實在是不適合呆在安樂窩裡。
後來的國民政府也沒有建都在伊犁,而是在幾次改都中分別健在南京,北平和重慶,但在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之後,伊犁作為中國西北各軍閥的大後方,還是源源不斷向北方各部提供了大量補給,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當然即使伊犁不是首都,今天的它,也依然是我國西北各省對外出口的交通要道、軍事重鎮,也是新疆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在新疆有著僅次於自治區政府的副省級地位。而這一切的由來,小官認為都要感謝左宗棠當年指揮的那場大戰,那場誓死收復新疆的大戰,讓很多人認識到了伊犁的重要性——失去伊犁就等於讓新疆的門戶大開,而失去了新疆,甘肅、蒙古等地也都會相繼失守。想一想當時的清政府雖然已經大廈將傾對列強也是處處妥協,但是對於伊犁新疆地區,還是表現出了難得的強硬態勢,所以伊犁很重要啊。
講到這裡,小官也有一個問題想問問大家,大家知道新中國在定都的時候,首都的選址都是哪幾個麼?又是為什麼最後選在北京了呢?知道的朋友記得在評論區寫出自己的答案哦!當然也別忘了給小官點個關注和贊,最後咱們下期再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