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啥要造車,意在特斯拉,還是鼓搗自家市值?

2021-01-08 界面新聞

文|多少說

近日,根據中國臺灣財經媒體透露,蘋果將在2021年9月發布Apple Car,2022年面向全球發售。

打造世界上最好的智慧型手機的蘋果公司造車了。這聽起來就是一個非常激動的事情。蘋果最擅長做「顛覆式創新」,曾重新定義了智慧型手機,自然也希望能給汽車界帶來革新。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以及龐大的軟體生態,支撐蘋果走到了兩萬億美金市值,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科技公司。但是蘋果顯然並不滿足於此,它還在尋找手機之外的下一個增長點。

傳言照進現實

蘋果對汽車工業的「覬覦」早已不是件新鮮事,但官方一直遮遮掩掩,並無實質性消息放出。

但這次中國臺灣媒體的爆料,基本上把蘋果造車的事情實錘了。

報導稱:

蘋果公司已經完成了Apple Car原型車的組裝,大約有幾十輛Apple Car(有媒體指出至少有66輛)已經在加州上路並進行了相關的驗證和測試工作,來自中國臺灣的蘋果供應商正在準備最早明年第二季度增加「蘋果汽車」零部件的生產。

而且爆料還詳細到:蘋果近期向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中國臺灣的汽車零組件廠提出備貨要求,並將相關企業列入首波供應鏈名單。當前,和大、貿聯、和勤、富田等供應商已處於陸續出貨、試單驗證中,其中因應Apple Car備貨需求,和大、貿聯等大廠已全面爆單。

在此之前,蘋果造車的事情已經多次「傳言」:

2015 年 2 月,一則關於蘋果從事電動汽車項目的傳言擴散開來,傳言蘋果公司為造智能汽車組建團隊。

2015年10月,蘋果 CEO 蒂姆·庫克談及汽車行業時曾說到:「這個行業似乎將發生巨大變化,我們拭目以待。本人確實認為該行業正處於發生巨大變化的拐點。」庫克強調未來汽車的整套體系架構中,軟體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2016 年,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的爆料,被稱作「泰坦」(Titan)的蘋果造車項目有了實錘。幕後的原因是馬斯克不滿蘋果公司高薪從特斯拉公司挖走大量的工程師。

2017年6月,庫克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我們專注於自動駕駛技術。我們認為這種核心技術至關重要。某種意義來說,自動駕駛是所有AI技術的基石。這可能是所有AI技術中最難攻克的部分。」

2017年開始,有關蘋果汽車的專利陸續曝光,主要集中在自動駕駛、車輛外形及座艙,以及創新體驗等方面。

當然,泰坦計劃的發展也並不是一帆風順。中間曾爆出團隊縮減、轉崗,調整方向,甚至是項目取消的消息。

好在「好事多磨」,蘋果汽車都挺過來了。

那麼問題來了,蘋果公司為什麼要造智能汽車呢?

1 創始人「情結」

企業能做什麼,要做什麼,和創始人實際上有莫大的關係。

實際上,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就要造車「情結」。

賈伯斯特別喜歡保時捷汽車,甚至把保時捷汽車融入到了自家的產品中:

Mac電腦的問世,也和保時捷息息相關。在開發Mac電腦的過程中,賈伯斯常常要求研發團隊把電腦做出保時捷的體驗,以確保讓電腦變優雅,讓Mac成為電腦行業的「大眾汽車」。

1985年,在蘋果和IBM打了一場硬仗後,賈伯斯買了不少保時捷944來犒賞銷售團隊,也是一個側面證明。

更為實錘的是,2007年,一家德國紙媒曾報導,賈伯斯當時秘密會見大眾汽車CEO,談及如何生產一輛蘋果品牌汽車的話題。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以及蘋果董事會成員也曾透露過賈伯斯考慮過生產蘋果汽車。

種種跡象和事實表明,蘋果公司的創始人賈伯斯一直就有造車情結,但可惜天妒英才,賈伯斯還沒能將蘋果汽車付諸實踐就病逝。造車的接力棒傳遞給了蘋果的接班人庫克。

2 再造一個蘋果公司

正如上文提及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以及龐大的軟體生態,支撐蘋果走向了兩萬億美金市值。」

但如今的智慧型手機業務,蘋果手機已經不再是一枝獨戲,尤其是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產智慧型手機的崛起,價值iPhone已經走進了「微創新」的航道,蘋果公司必須得考慮打造下一個「明星業務」。

用波士頓模型給蘋果業務進行分類,目前iPhone正在從明星業務轉向現金牛業務,若沒有新的明星業務誕生,蘋果將徹底淪為一個現金牛公司,如果淪為「現金牛公司」,且不談讓市值翻倍,就連保住自身的兩萬億美元市值都難。

進軍智能汽車似乎就成了必然選擇。

全球汽車銷量接近1億臺,假設蘋果汽車業務滲透率達到2%,其年銷量約為200萬輛。如果參照特斯拉的定價,核心產品5萬美元左右,則蘋果的汽車業務年銷售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如果能達到5%,那銷售額則能達到2500億美元,與目前蘋果所有業務的收入大致相等(蘋果公司2019財年營收2601億美元),再造一個蘋果的目標就達成了。

當然,年銷售200萬輛並沒有那麼容易,畢竟特斯拉都還沒能做到。

但智能汽車有一個好處就是,會產生「市夢率」,畢竟特斯拉的市值就是很好的先例。

3 造車能力

想造車和能造車實際上是兩碼事。

但蘋果公司恰恰具備能造車的實力。

從專利儲備來看,光2020年,蘋果公司就至少獲得了10項自動駕駛專利,其中涉及自動駕駛的傳感器、通信、控制三大領域。而且早在2018年,蘋果就獲得了幾項有關雷射雷達的專利。

從現金儲備來看,2019年,蘋果公司的現金儲備就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儘管造車業務很耗錢,但從蘋果的現金儲備來看,資金是非常充裕的,關鍵在於蘋果的科研費用分配和造車的決心了。

系統和軟體層面,蘋果公司有自己的封閉系統,這點對於汽車來說也非常契合,安全性和穩定性非常重要。軟體層面,只要扶持力度加大,也很容易在自家生態體系內產生出很多適合智能汽車領域的軟體和應用。

未來汽車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軟硬一體化,可以實現多重互動的第四空間,這些正是蘋果公司擅長的。

簡而言之,蘋果公司是具備造車的實力的。

iPod、iPad和iPhone每個產品都是跨時代的產品,接下來就看iCar的了。

 

相關焦點

  • 隆勝財經:「蘋果」們紛紛下場造車_易車網
    基於此,蘋果開始在汽車領域多線並舉,並開啟了造車計劃。早在2013年,蘋果就宣布進軍汽車領域,並發布了「iOS in the car」 計劃,做好了「上車」的準備,其首批合作夥伴包括法拉利、沃爾沃和奔馳,這也是蘋果歷史上首次把自己的軟體搭載在其他公司的硬體產品。也是在那個時間點,「蘋果要收購特斯拉」的傳聞甚囂塵上。顯然,蘋果對於收購一家造車公司沒有興趣。
  • 錯過收購特斯拉,蘋果會自己造車嗎?
    「上車」僅是成為車企的供應商,造車就直接走向了車企的競爭面,但在抬高市值和完善生態的誘因之下,科技公司逐漸走向了後者基於此,蘋果開始在汽車領域多線並舉,並開啟了造車計劃。早在2013年,蘋果就宣布進軍汽車領域,並發布了「iOS in the car」計劃,做好了「上車」的準備,其首批合作夥伴包括法拉利、沃爾沃和奔馳,這也是蘋果歷史上首次把自己的軟體搭載在其他公司的硬體產品。也是在那個時間點,「蘋果要收購特斯拉」的傳聞甚囂塵上。
  • 百度造車、蘋果造車、馬斯克成全球首富,這些事串起來看才有意思
    要說到最適合用的場景,汽車一定是其中之一。  這場變革,有的叫電動汽車,有的叫新能源汽車……我覺得都不合適,應該叫智能汽車。  不管是電動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都只是從能源的角度出發。「智能汽車」這個詞,才能體現汽車行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這個大變局下,才有了上面第一個新聞,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超越了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成為了新的全球首富。
  • 蘋果造車指南
    蘋果要造車了,這不是危言聳聽。筆者一直以來相信,有大量現金儲備的公司都可以參與到造車行業中來。尤其是新能源車,畢竟有關電池技術的叢書條款要比汽車零部件多得多。所以,綜合以往蘋果的商業路徑,造車擺上商業戰略或許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據筆者獲悉,蘋果開發的第一個規則是完全獨特,他們沒有興趣做出一個比競爭對手要好,或更好的產品。蘋果重新定義「興趣」。比如我們從iPhone 的設計上就能看出來一些端倪。在iPhone剛面世時,那時候的智能機還是諾基亞的天下。但賈伯斯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人們對智慧型手機的需求肯定要比現在好得多」。
  • 蘋果為何捨近求遠造車 世界宿敵美國汽車盟友
    文 | 賈徵 責編 | 王曄 封面創意 | 王曄 策劃 | 劉克麗 校對 | 張靜楠 蘋果不斷曝出進軍汽車產業消息,今日消息稱蘋果將與韓國現代聯合造車,蘋果造車獲得實質性進展。
  • 蘋果造車的秘密,都在這了!看實力絕不是說說而已
    腦洞太大,特斯拉都追不上》、《蘋果玩智能汽車,路子比特斯拉還野》)之後,車東西也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幾乎可以斷定蘋果汽車真的已經在路上了。 為了準確的認識蘋果造車這件事,車東西整理了十個比較關鍵的問題,理清了這十個問題,對蘋果造車就能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 一、蘋果為什麼要造車?
  • 蘋果電動車要來了?傳原型車已在加州進行上路測試
    要說今年科技圈最火的領域,一個是在線辦公,另一個可能就是電動汽車了。拿當前電動汽車頭部企業特斯拉來說,其市值目前位居全球車企榜首,超過6000億美元,而其中超過5000億的市值都是今年漲上來的。此外,各大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市值在今年也有不同程度上漲,可以說,電動汽車領域目前正處於一個巨大的風口。作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蘋果一直以來都致力於將其產品覆蓋到用戶生活的各方各面,從最近的消息來看,蘋果牌的電動汽車可能就要來了。據中國臺灣媒體報導,目前蘋果電動汽車AppleCar的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利福尼亞上路測試,可能明年9月就能發布。
  • 市值暴漲不是造車新勢力終極目標
    造車新勢力市值暴漲體現了資本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信心,但資本市場青睞新能源汽車產業並不能說明這幾家造車新勢力的未來就是一片坦途。市值暴漲不是造車新勢力的終極目標,車企終究要回歸汽車製造的本質。未來幾年,在政策護航、市場增長情況下,產業鏈基礎紮實的造車新勢力仍將有機會實現更大跨越2020年已進入最後一個月。這一年,造車新勢力在資本市場備受熱捧。特斯拉以兩倍於豐田的總市值成為全球車企老大,中國造車新勢力代表企業蔚來股價一年來漲幅超過20倍,理想、小鵬股價都連創新高。筆者認為,市值暴漲不是造車新勢力的終極目標,車企終究要回歸汽車製造的本質。
  • 中國汽車市場為啥沒有俄系車?飛機大炮能造的俄羅斯難道不會造車
    其中以德系日係為主,除此之外,美系車與韓系車在中國也有一定的份額,還有就是日漸衰退的法系車,以及保有量較少的歐美品牌,比如英國和義大利的汽車品牌。然而,在這麼多的汽車品牌中,唯獨沒有俄羅斯的。要知道,俄羅斯可是在全世界都能排上號的大國,其工業水平也很牛,為啥在中國就沒俄系車呢?難道我們不配擁有俄系車嗎?還是俄羅斯根本不造車?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在造車方面則與蘋果大不相同。近日,華為已經把做汽車部件的BU合併到消費者業務中,BU主要負責車載雷達,車載信息系統等。在造車方面,華為並不想造整車,而是強調聚焦ICT(信息、通信和技術),致力於幫助車企造好車。不造車是華為一直秉持的原則,不過在造車業務上,華為與蘋果也不是完全相異的。
  • 百度造車:恰逢其時
    值得關注的是,與上汽阿里宣布智已不同,新公司將獨立於母公司體系,保持自主運營,百度絕對控股,真正的百度造車。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百度造車已給出巨大反應,一夜之間,百度股價暴漲15.57%,百度市值飆升了110.億美元(約715億元),目前市值達到了819.43億元。
  • 蘋果「造車」猛料頻出:自動駕駛之外,電池技術有「iPhone時刻...
    牛牛敲黑板:1、據報導,蘋果推出的車型或搭載自家突破性的電池技術,這一電池技術正是蘋果「造車」策略的核心,它有望「極大的」降低電池成本,同時增加車輛續航。12月21日上午,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將在明年第三季度(9月)發布,比原先的外界猜測規劃至少提前了兩年。10幾個小時之後,在周一美股尾盤時段,路透的一篇報導則更加詳細的曝出更多猛料,不僅提到了蘋果「造車」計劃的時間節點,也曝出了大量技術細節。
  • 蘋果造車這件事靠譜嗎?其很可能扮演摘桃子的角色
    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目前蘋果市值21000億美元,碩大無朋,但這樣的規模,還需要更大的市場來維持投資者的想像,而電動車市場正是這樣的一個好市場。目前,特斯拉正在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不,已經是巨頭了。
  • 大眾CEO:蘋果造車加速行業變革,帶來的挑戰大於其他對手
    大眾CEO:蘋果造車加速行業變革,帶來的挑戰大於其他對手 澎湃新聞記者 崔珠珠 綜合報導 2020-12-24 12:33
  • 富士康大張旗鼓造車 志在造車還是代工?
    原標題:富士康大張旗鼓造車,志在造車還是代工?   富士康進軍汽車製造行業的決心有多堅定,動作就有多快。
  • 市值暴增後 網際網路造車再起波瀾 又有兩家巨頭要入局?
    度過了2019年的困難期,進入2020年後,以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車企不僅銷量穩步增長,市值方面也創了新高。很明顯,曾經一大批的造車新勢力車企,如今已經呈現出了兩極分化:要麼風風火火,要麼銷聲匿跡。
  • 蘋果建廠造車,華爾街:它的晶片和用戶體驗都吊打特斯拉
    近日,多方消息顯示,蘋果正準備建廠造車。怎麼說呢,艾倫·凱誠不我欺吧......2015年,《華爾街日報》稱,有數百人正在參與蘋果的汽車項目——泰坦計劃。蘋果陸續從英偉達、三星等企業以及各大車企挖走相關人才。2016年,泰坦項目發生重大轉變,從汽車硬體開發轉變為自動駕駛系統的開發。
  • 大眾CEO迪斯:蘋果造車給大眾帶來更大的挑戰
    蘋果汽車將問世,並推出自動駕駛功能,這樣消息讓汽車製造商坐不住了。12月23日,大眾汽車CEO赫伯特·迪斯(Hebert Diess)表示,手握重金的科技巨頭加入汽車行業,給大眾帶來的挑戰將比豐田等傳統競爭對手大得多。
  • 百度官宣造車,與吉利組CP能否搭上末班車?
    在電動汽車已經進入確定無疑的下半場的時候,百度親自下場造車,也是想在造車窗口關閉之際搭上末班車,分享未來巨大的市場紅利。 一、市場確定無疑,但造車窗口即將關閉 從去年11月開始,阿里、華為、蘋果等巨頭加速進入汽車行業的消息接踵而至。
  • 蘋果百度被傳跨界造車 汽車業大變革要來了?
    一手帶領手機界步入智能新時代的蘋果近日被傳將加入造車賽道,其新電動車型可能將於明年9月亮相。無獨有偶,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百度也被曝出有意入局造車領域。此外,傳統車企也紛紛加速電動化、智能化腳步。汽車界從燃油時代到智能電動時代的大變革是否已經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