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野草》中收錄的《秋夜》有感

2020-12-15 傻蘿蔔說娛樂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不曾記得這篇課文是否有學過,但是卻聽說過調侃這句話的文字,意思大概是說,名家這樣寫,是經典,有深意,而非名家這樣寫,可能就會被說有什麼意義不過是文字堆砌。那時候聽還覺得,也是哦,這樣說似乎也在理.這話裡同時也帶有一些對某些評論文章的人的戲謔。

其實不是今天自己翻開《野草》這本書,不是讀到《秋夜》這篇文章,我想,我大概還不知,這句話是誰寫的吧。我想大家大概率能根據之前一段的文字猜測到我要說什麼了吧。就不禁要問了,你這不和自己所說的」某些評論文章的人「一樣了麼?那我也只能說這大概就是了吧。

我是在某個軟體上看的電子書,所以文章有些別的讀者看過並且評論過的地方就會顯示出來,這篇文章中的其他讀者的評論我大概都看了。尤其是這句,或者說是這段吧,別人對此的評論都看了。其中不乏對魯迅這段文字的模仿,還有玩笑。其中有兩三個批註,很正經,一位引述了張大春對這段話的講解,另一個說出了自己對這段話的理解。還有一位的批註我很喜歡。他說,「可以將這段話想像成電影鏡頭,一個長鏡頭慢運:後園—牆外—一顆—另一顆」。突然想到,魯迅這樣的描述方式,確實可以給人一種目光的移動,或者說是轉移,讓人有畫面感,至於為什麼會有目光的轉移,也許和當時作者寫作的心緒有關。

看完通篇文章,其實先前在第一段寫的棗樹,是一個引子,再後來的篇章中,他充當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反抗者。雖然決心之大,「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即使「使月亮窘得發白」,「鬼睒眼的天空」「不安了」,「仿佛想離開人間」,「避開棗樹」,他也仍然用「一無所有的乾子」「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可是「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卻聽到了自己「吃吃地」「夜半的笑聲」。這樣的對照是因為」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後要有春,「而落葉的夢是」春後還是秋「嗎?即刻被笑聲所驅逐的自己是對自己笑聲背後所隱藏的迴避與迷茫所訝異,所羞赧,所以回到自己房間,懸高燈火的帶子,讓自己的思緒,或者迷霧更清晰,看著奔向燈罩中的光芒的小青蟲,「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嗎"?

我們該往哪兒去?我知,要反抗,要前進,但是我迷茫,秋去春來,春去秋又來,無休止,呵,徒勞麼?不,前進,終會有光。

那段我很喜歡的批註中,括號裡還有一句話,「不知道有什麼調侃的。調侃不利於深入語境理解文本。讀書戒浮躁之氣。」

看文章,讀書,需要有自己的思考,聽取他人的想法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調侃之氣,聽到了,看到了,就罷了。因為調侃、就去模仿,而無任何自己融於裡面的思考,對於想學習的自己還是罷了吧。

這是魯迅的隨筆,我想本身自己在寫的時候,文本完全的構思架構,也不是完全想好再落筆寫的。所以成文也大可能是自己當時所見所想並融合當時自己的心境情緒成文的,所以在寫的時候他本人可能也沒有想到他有何寓意。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本人的文字猜測、思考當時他是在怎樣的一樣心境下,寫下來的,這也是很有意思的。就像心理輔導,有時候,例如讓被輔導的人畫一幅畫,然後輔導的人分析被輔導的人現在處於一種什麼狀態;也像是你的朋友忽然心情不好,你就會有可能根據他現在的狀況分析到底是出了什麼事情,然後安慰他,當然正確與否是另外一回事,你願不願意去分析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將解讀文字看成這樣也是會很有趣的。如果朋友心情不好,別人進行分析安慰,而自己覺得心情不好有什麼大不了的,不需要去幫助分析一下,去安慰,甚至,故此,自己就學朋友心情不好。那我也只能說是無病呻吟了,別人當然會覺得你寫得不好咯。

關鍵還是有據可考。

相關焦點

  • 天地孤鴻,向死而生——讀魯迅《野草》有感
    01 讀懂《野草》,就讀懂了魯迅《野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作於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之間,魯迅稱將他所有的哲思都放入了這本書中。於是,在這本書裡的每一個小故事中,都悄然蘊含了無限的哲思和深刻的思考。魯迅說,《野草》是屬於他自己的,他並不希望青年們看《野草》,因為那是完全屬於他個人的東西。
  • 魯迅《野草》中的自創語言
    語言上的成功,在這部作品之中,是作者描畫出個人情緒、感覺、情感、哲理的筆觸,是作者展開他的開闊、深沉、凝重、迷茫等意境的音符,是作者呈現社會與人、自然與人各種關係的鏡頭,讓《野草》以優美的姿態,聳立在20世紀初期世界散文詩的園林,像是在一片淡色小花兒裡突然有一朵深色的花朵。    《秋夜》的開篇寫道:「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 「全景觀式」解讀《野草》
    從「本事」出發研究魯迅《野草》是魯迅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收錄1924年至1926年間所作散文詩23篇,書前有《題辭》1篇。它經常被稱為「一座詭秘的房子」,被認為是魯迅最私密化的作品,也被稱為是魯迅的心靈史。因此有人評價《野草》雖然很薄,但卻是一部在魯迅著述裡面最晦澀、最難懂的書。
  • 堅韌如《野草》,帶你看一看魯迅先生的人生哲學
    想到魯迅,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個畫面:一個男人,表情嚴肅,眼神深邃,雙唇緊閉,頭髮茂密而堅硬,坐在椅子上,帶著一點深沉的漠然,左手中指和食指夾著一根煙,前面的菸灰已經很長了,卻遲遲不肯落下,白煙打著煙圈兒徐徐上升,而他並不抽,右手邊放著一支鋼筆,筆身是深藍色的,握筆的地方已經把光亮的白磨得有點發黃
  • 閻晶明:從《野草》走進魯迅的世界
    《野草》本身的發表和出版,包括最後翻譯的過程,處處都充滿了故事和傳奇,而這些在我們過去的魯迅研究中,特別是在《野草》研究方面,可能沒有特別集中地去說。魯迅是在《語絲》上發表《野草》的,而《語絲》長期以來是周作人在做主編,兩個人已經兄弟失和,這個過程當中到底發生什麼和有怎樣微妙的關係,我也在書中做了一點探討,包括出版的整個流變過程,我覺得都值得去探討。
  • 北大學生將魯迅作品改成說唱歌曲,《野草》走紅網絡引關注
    近日,北京大學學生吳一凡創作的說唱歌曲《野草》引發眾多網友關注,這首歌串聯起了魯迅《野草》一書中16篇散文詩,風格獨特,十分具有感染力,在微博、網易雲音樂等平臺都獲得了上百萬的播放量。據了解,該曲是吳一凡在疫情期間重溫魯迅作品後,有感而發,希望能以這種方式喚起更多人重溫經典的興趣。「這次疫情期間在家,有很多時間來讀書思考,正好有空又讀了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在《野草》當中,我找到了很多精神上的共鳴,就想以書中的精神為核心寫一首歌。」
  • 這個北大學生把《野草》改成Rap:還是要實事求是閱讀魯迅
    靈感來源於魯迅散文詩集《野草》,插圖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野草:插圖本》。(04:30)最近,北京大學金融系17級本科生吳一凡,將魯迅所寫的數篇散文詩進行改編,並寫成了一首與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同名的說唱歌曲。歌曲發布網絡後,引發輿論熱議,頓時登上微博、知乎熱搜。
  • 小學課文魯迅的《好的故事》,老師教哭,學生難暈,溫主編這樣說
    《好的故事》出自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引起了極大爭議的一句話出自散文《秋夜》,《秋夜》是《野草》中很著名的一篇。《野草》是以20世紀初期動蕩不安的時局為背景的,它區別於魯迅其它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特徵,是它深邃的哲理性與傳達的象徵性。《秋夜》中的棗樹、小粉紅花、繁霜、天空、小青蟲,甚至一個微笑一個喘息,都是有象徵意義的。
  • 魯迅《野草》裡的一些思考
    最近終於讀完了魯迅先生所作《野草》,裡面的故事大都是讀得懂的,也有一些是比較難以消化,也許這就是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別,讀書不多的我只能讀些白話文。 從魯迅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做翻譯的時候,有人詆毀他,他做文章的時候,有人批評他,還有一些道貌岸然的君子說他壞話,而他也瞧不上一些人隨便拽幾首詩歌就變成了詩人,隨便寫幾篇無病呻吟,就變成了作家等等。梁某秋也曾往魯迅身上貼熱度,批評他,但魯迅根本不鳥他。
  • 探索魯迅《野草》裡的無限景觀
    他以《魯迅〈野草〉裡的無限景觀》為題,為觀眾們帶來了對《野草》的解讀。 閻晶明表示,在魯迅所有作品中最為獨特的、也是最難理解的,就是他的散文詩集《野草》。《野草》創作於1924年-1926年,總共24篇文章,總計2萬字,但是這2萬字卻構成了以後這麼多年來研究魯迅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閻晶明的新書《箭正離弦》正是對《野草》的解讀。
  • 讀魯迅《故鄉》有感
    沒有人寫的故鄉像魯迅那樣,如此悲涼。魯迅的筆法在我看來一直都是站在時代的「尖」端,於無聲間觸動人的靈魂。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一提到「故鄉」,我們都會想到一個詞—「回歸」,正如葉落歸根,一切都於成長過程中最後的儀式之舉。
  • 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感受陸遊的從希望到失望卻不絕望
    這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又體現了陸遊什麼樣的心情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那悲憤而又充滿希望、無奈而又充滿激情的心靈。理解題目,思考質疑這首詩的題目特別長,該怎麼讀呢?同學們要根據正確的斷句多讀幾次: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在題目中這個「曉」指的是天亮的意思。
  • 魯迅的「兩株棗樹」很囉嗦像病句,專家說是經典句,韓寒發文質疑
    近年來,網上有傳言說教育部已從中小學教科書中的有關書籍中刪除了與革命傳統教育有關的課文。特別是魯迅的文章,刪除的消息時有傳播。實際上,魯迅的文章並沒有被刪除,對教科書進行相應的修訂以適應時代潮流也是正常的。那麼,魯迅為什麼屢屢"中槍"呢?
  • 魯迅一生到底掙了多少?折合成人民幣又是多少?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這一些收益基本都是蔡元培介紹魯迅做教師之後提高的。那蔡元培也是魯迅的貴人呢,魯迅隨後又逐漸寫書隨後出書,慢慢地的稿費就不少了。時長上也自由了很多,最終索性自己做起了自由職業,寫書變成全職,收益更加是提升 不少。有人給他計算過,在有生之年魯迅的積蓄能有十幾萬銀元,也就是人民幣不到1000萬了。
  • 《箭正離弦》: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我記得上中學的時候讀《野草》,常常為魯迅的文字內外的欲說還休和欲言又止的東西所阻礙,似乎象徵性很強,並不能很懂,僅僅從字面上理解,不清楚《野草》到底寫了些什麼,他要表達的是什麼。《野草》在魯迅的著作中,也是最難懂的一部書。說它難懂,是因為《野草》形式上兼具散文和詩歌的特點,寓意深奧複雜,一向是閱讀理解魯迅的難點。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奠基人,雖然在新文化運動中大力身體力行的提倡白話文,但是魯迅的古文水平也是很高的。這從魯迅的著作《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就可以看出來,魯迅真是博覽群書,他讀過的古籍真是汗牛充棟。1924年,魯迅發表了一首現代詩《我的失戀》,表面看是講述了自己四次失敗的戀情,實際上是模仿張衡的《四愁詩》這首古詩寫的。
  • 把16篇魯迅寫成了一首歌,網友:太北大了!
    國人對於魯迅的文章是絕不陌生的而當校園說唱碰上「硬核」魯迅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而《野草》正是這期間所作的出自魯迅先生之手的校徽亦陪伴北京大學至今從北大講師的散文詩集《野草》到北大學生的說唱歌曲《野草》這個跨越百年的「對話」到底是如何展開的?
  • 魯迅在北京的家,花800塊錢買下一座四合院,在此住了兩年
    魯迅是我國最知名的文人之一,他是浙江紹興人,不過一生中卻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北京度過。在北京老城區有一處魯迅故居,就是他在北京最後兩年的住處,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魯迅故居位於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這一片都是老北京的胡同區域,魯迅故居看起來也並不起眼。其實魯迅在北京還有另外一處住所,就是八道灣胡同11號。那是周家三兄弟在1919年一起購買的一座四合院,不過魯迅在1923年就搬出去了。
  • 用生命唱響愛國讚歌——讀《朝花夕拾·吶喊》有感
    用生命唱響愛國讚歌——讀《朝花夕拾·吶喊》有感博樂市第五中學 曾豔今天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吶喊》(吉林大學出版社),在走近作者魯迅時21歲的魯迅用一首短詩向世人展示了他的一片赤誠之心:「靈臺無計逃神天,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他的日本求學,棄醫從文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他的拳拳愛國心。1926年3月18日的屠殺事件,讓這個偉大丈夫憤筆疾書,一口氣,寫出了六節雜文《無花的薔薇之二》,控訴北洋軍閥這一天所犯下的罪行。
  • 魯迅的一篇文章,打破了世俗偏見,被中日兩國同時收錄在課本中
    棄醫從文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早年他卻是一名將要懸壺濟世的醫學生且在日本留學。那時時局緊張,中日兩國的關係用"廝殺"來形容也不為過,在東京求學的魯迅一心想救國人於病苦勞疾中,然而事與願違,在一堂學習細菌學的課上他親眼目睹了一些不忍直視的慘狀,他的目標也有了微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