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探路火星|「上海牌」環繞器:能飛能探測的「多面手」

2020-12-22 澎湃新聞

7月2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於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環繞器設計壽命3年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指揮兼環繞器總指揮張玉花介紹,根據任務分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的環繞器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在研製過程中攻克火星制動捕獲、長期自主管理等關鍵技術難點,將實現地火間的超遠距離測控通信,並將通過環繞探測實現火星全球性、綜合性探測,完成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精細詳查。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副總師兼環繞器總設計師王獻忠介紹,火星環繞器設計壽命3年,採用「外部六面柱體+中心承力錐筒」構型,滿足5個飛行階段和11種飛行模式的設備布局需求。火星環繞器攜帶著陸巡視器,主要完成地火轉移、火星制動捕獲、軌道調整等任務,為火星車提供3個月的中繼支持服務,通過攜帶的高解析度相機、中解析度相機、次表層探測雷達等有效載荷對火星開展約一個火星年的科學探測,實現對火星全球普查和局部詳查。

「多面手」任務多

環繞器具備三大功能:飛行器、通信器和探測器。約七個月的飛行過程中,環繞器首先作為飛行器,將著陸巡視器送至火星著陸軌道;待成功釋放著陸巡視器後,環繞器作為通信器,為著陸器建立與地球之間中繼通信鏈路;通信工作結束後,環繞器作為科學探測器對火星進行遙感探測。

環繞器具備四大特點:飛行時間長,面臨環境差,控制要求高,空間動作繁。環繞器不僅任務繁重,其難度也是空前的。

飛行時間長:此次地火飛行路徑超過4億公裡,在漫長的7個月裡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將前功盡棄。

面臨環境差:由於器地距離遠,導致通信時延大,當地球與探測器相距最遠時,單向通信延時將達到22分鐘,一來一回通信延遲44分鐘;同時,因為空間信號衰減,環繞器接收到的信號非常微弱,環繞器要克服巨大的信號衰減、傳輸時延和外界幹擾等因素。

控制要求高:由於器地通信的時延和長期日凌中斷問題,環繞器需要具備很強的自主姿態控制能力才能確保探測器的安全。同時由於我國對火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的複雜環境還很陌生,很多步驟只能依靠自主判斷來完成,挑戰很大。

空間動作繁:環繞器不僅在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在扮演同一角色時還要同步完成多項操作,動作複雜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

環繞器此次任務涉及五個主要環節:地火轉移、火星捕獲、離軌著陸、中繼通信、科學探測。

地火轉移段:環繞器需要進行4-5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修正飛行路徑,走過超過4億公裡的路徑,才能逐漸飛近火星。

火星捕獲段:發射約200天後,探測器將被火星捕獲,此時距離地球近1.93億公裡,通訊時延約11分鐘,只能通過自主管理制動點火進入火星捕獲軌道,這一腳「剎車」風險非常高:踩早了,速度降得過低就會墜入大氣層撞擊火星;踩晚了,就不能被火星引力捕獲,從而飛離火星。

離軌著陸段:進入捕獲軌道後,環繞器將調整至停泊軌道,完成著陸巡視器預選落區的探測和進入點位置調整動作。

確認著陸條件滿足要求後,將擇機降軌釋放著陸器,著陸器分離後環繞器再抬軌回到停泊軌道。

中繼通信段:環繞器將再次進入中繼軌道,為地球與著陸器提供為期3個月的中繼通信服務,為它們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科學探測段:中繼任務結束後,環繞器將再次進行降軌進入科學探測軌道,並利用7種有效載荷,對火星軌道空間、火星表面開展科學探測,獲取火星表面圖像、地質構造和地形地貌、表層結構、礦物組成和分布、空間磁場環境、近火星空間環境粒子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火星探測之中國「天問一號」:人類外星移民,也許並非遙不可及
    加上之前在火星上發現河流的印跡、在巨大的地坑中能偵測到甲烷等(甲烷的存在可能意味著火星上可能存在著微生物)。也許以前的火星,和地球一樣生機勃勃。 因此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非常大、發現生命後的移民距離也是非常合適的。所以一直以來火星都是各國航天和外太空探索的熱門星球。
  • 逐夢火星「天問」首秀 - 焦點 - 中國網·錦繡天府
    2300多年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厚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體現著跨越兩千多年的不懈求索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火星探測「繞、著、巡」,最遠距離達4億公裡如何實現超遠距離深空通信?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將經歷怎樣的歷程到達火星?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記者梳理了一份此次火星探測的「觀賞指南」。此去前路漫漫還有諸多挑戰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繞、著、巡」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
  • 「天問一號」蓄勢待發,四問火星探測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至25日在南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衛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此次任務將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
  • 未來的N次元|中國行星探測邁出第一步,專家解析天問意義
    新冠病毒研究跨國合作、天問一號火星探索……對於當下和未來的探索,科學家們在此暢所欲言,澎湃新聞與上海市科委合作,共同分享國內外專家學者見解,解你所惑。2020年7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自此拉開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火星探索也成為當下熱門的科學話題。
  • 深度解析2020火星探測,看中國天問一號與美國毅力號PK,誰主沉浮
    中國行星探測官方Logo今年「中國航天日」期間,國家航天局宣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包括火星採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系探測等系列任務。大金主花錢,美國助研,日本助飛,你想想馬雲拍功夫片吧,咱就不說了吧。2020,火星之旅真正的主角就屬於中美了!,不知怎麼,這讓我想起了2001太空漫遊!美國獨霸即將破局!天問1號跨躍式創新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6日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一個多月後(2021年2月10日左右),在臨近火星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圖為天問一號探測器。
  • 6個問題,3個數字,解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
    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我國將擇機實施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的發射任務。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天問一號的名字,來自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先生的詩歌集《楚辭》中的名篇《天問》。以前文學家木心先生講說,屈原的《楚辭》能和西方交響樂——華格納、勃拉姆斯、西貝柳斯、法朗克——相媲美。全篇總在起伏流動,一種飛翔的感覺。飛翔的感覺。天問一號即將啟程的探索之旅,也是足夠羅曼蒂克的。
  • 天問一號2月10日左右將被火星捕獲 進入環火軌道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消息稱,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在一個多月後,今年2月10日左右,在臨近火星後實施近火制動,也就是俗稱的「剎車」減速。之後,天問一號將被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成為火星的一顆人造衛星,為著陸火星作準備。
  •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進入倒計時!
    千百年後,在2020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2000多年前,當古人仰望星空,那片靜謐又神秘的藍就已勾起了對太空的好奇心,屈原曾這樣撰詩「問天」。漫漫歷史長河,人們在仰望與埋首中,積累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介紹,天問一號後續還要...
    文 / TIER2020-10-29 14:54:10來源:FX168 【天問一號預計明年5月在火星著陸】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介紹,天問一號後續還要再飛將近4個月,此後面臨三道難關。
  • 關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你需要了解這四點
    繼載人航天,探月計劃之後,我國也正式起航首個火星探測計劃,7月23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火箭搭載自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次行星探測計劃,是邁向更遠星空探索的第一步,不容有失。
  • 中國火星探測進入倒計時:下一步會對土星、木星展開探測
    隨著火星探測窗口期的臨近,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計劃也將馬上開展。按照目前公開的消息,目前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火箭將會在七八月間擇機發射。發射升空後,天問一號會在宇宙中飛行4-6個月的時間,進入火星軌道後開展探索任務。
  • 「天問一號」有多厲害?中國航天要挑戰歐美未完成的火星任務嗎?
    這架火箭今天執行的任務是送一輛火星車和一架軌道飛行器組成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天。這意味著中國人4年前立項的靠自己登陸火星的計劃正式實施了。這次發射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個技術難點。就是先繞火星軌道運行,然後降落在火星上,最後用火星車在火星上巡邏。說起來簡單,這一系列技術現在連俄羅斯都還沒有幹成功呢!
  • 「天問一號」飛行裡程超4億公裡!中外火星三兄弟預計2月10號前後...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 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 圖/國家航天局
  • 火星探測器過去,現在和將來:兼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技術
    旣括起來;火星探測階段可分為:掠過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採樣返回;機器人開採;載人火星飛行,火星地球化等。 本文將簡要論述火星探測器過去,現在和將來,並且重點介紹「天問一號」火星 ——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位一體關鏈技術。
  • 「天問一號」搭載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可「透視」火星地質結構
    昨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探測器中搭載了由該院研製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將實現對火星表面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內部結構「透視」。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達成新裡程碑!天問一號新突破
    央廣網北京11月17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17日凌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16天,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距離地球約6380萬千米的宇宙中向火星繼續進軍,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統完成自檢,各系統工作正常。
  • 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從探月到探測火星 掌舵重大航天任務
    他的目光緊跟著大屏幕上的一個點移動,那個點就是他親手研製並送上徵途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7月23日,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這已經是孫澤洲作為總設計師放飛的第三個深空探測器。此前,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也都是孫澤洲與團隊的成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孫澤洲(左二)在和團隊成員探討設計方案。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多國火星車為何近期集中發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省文昌市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圖/中國新聞圖片網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