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易經和中醫是不分家的,祖宗的東西不管是武打還是治病,都是在講陰陽,都在陰陽的基礎上去做學問。例如許多太極拳學者們談的鬆緊,也是陰陽,但是他們只知道鬆緊,不知道陰陽很難學好拳。想要把拳打出去有勁,必須要讓整個手臂是放鬆的,太松、松垮垮的那麼就沒有勁力也不行。
古代老祖宗的陰陽學說之中有陽極必陰,陰極必陽的說法,太鬆緊不起來,太緊也難松,過猶不及,陰和陽之間的轉換是瞬間的,但是也是有限度和臨界點的。形意拳的崩拳就是在這個臨界點之上去做學問,做轉換。中醫治病做轉換,用的是草藥,武術家用的是肢體,骨節和肌肉。
如果拿八極拳、形意拳和廣東洪拳三種功夫進行一個比較的話。八極拳是停留在打鬥之上的,而形意拳算是八極拳的進階,因為形意拳更強調肌肉和骨節的擰轉發力,許多太極拳習練者也稱為纏絲勁。廣東洪拳之中的技法更像是很深入的功夫。
例如練拳之時的一切行氣發聲,算是到了養生的地步。也並非是講八極拳不好,只是在武術之中他更強調殺傷和打鬥。至於八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我覺得是一家,八卦掌的走圈也是為了強調身體的擰轉和上中下三盤兼顧的意思,但是很多八卦掌武術家老是拿八卦說事情,八卦就是天地人三才。人中有陰陽,天地也有陰陽、天、人、地加上陰、陽就是形意拳的五行也是生活中的春夏秋冬5季(在中醫之中認為在夏天之後還有一個季節叫長夏,對應木火土金水和心肝脾肺腎五臟)
如今的武術也瀕臨失傳,很多師傅在講武術的內運,不講外動,他們只談功夫,不談打鬥。我覺得武術首先要能打,會打,知道發力和鬆緊之後再去講那些氣沉丹田、氣走督脈或是氣海勞宮之類的學說。但是如今大多數的武術家們,現在幾乎都不肯吃苦練功夫,流傳了幾千年的武術可能就這麼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