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覽詩詞查韻腳
(1)同韻的音節不一定是指韻母完全相同的音節,只要韻母中的韻腹(也稱主要元音)相同,就可以押韻。 例如,閱讀宋代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詩》一詩:
晝出耘田夜績麻má,
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
這首詩是首句入韻。「麻(má)、家(jiā)、瓜(guā)」的韻腹都是ɑ,它們在押韻的韻母「a、ia、ua」之內,這三個字是同韻。押發花轍「啊」韻。從《詩歌常用十三轍同韻字表》中查得:「麻、家、瓜」三個字出現在表內的左欄「發花轍」,屬平聲「啊」韻。
(2)韻母中如有韻尾的話,則要求韻尾也相同。 例如,閱讀李白《早發白帝城》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jiān,
千裡江陵一日還huán。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shān。
這首詩也是首句入韻。一、二、四句的句尾「間(jiān)」、「還(huán)」、「山(shān)」的韻腹、韻尾都相同,這三個字押韻。從《詩歌常用十三轍同韻字表》查知:「間、還、山」三字在言前轍「安」韻的左欄內。
(3)有些字雖然普通話韻母的韻腹並不相同,但是讀音相近,如「和(hé)、波(bō)、鍋(guō)」也可以相押(這些字古音同韻)。古詩中有這樣的例子:
詠鵝
駱賓王
鵝鵝鵝é,曲項向天歌gē。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bō。
從《詩歌常用十三轍同韻字表》查得:「鵝、歌、波」在表的左欄,是坡梭轍「鵝、喔」韻。
2、自己寫詩找韻腳
例如,筆者觀光長沙第七屆麓山紅楓節。在這富有詩情畫意的嶽麓山坡上,筆者踏著從茂密樹冠灑落的漏光圈影,沐浴著輕風,順著登高路興衝衝而上,不禁驀然一震:眼前的山山坡坡楓樹「碧葉盡催紅」,即刻靈感光臨,揮毫寫下了下面這首表現友情的抒情小詩,給人無窮的追戀和遐想。試想,我是怎樣尋找韻腳的呢?請讀—— 採紅葉:
楊祥雨
天高送麓風,碧葉盡催紅。
萬簇挑單片,交卿赴曙程。
第一步,寫詩用韻首先定聲調,遊歷江河名山是人生一道快樂的風景,描摹身邊優美的生活環境更是觸手可及的風景,心情十分舒坦,詩一開頭,即點明時間是深秋,地點是麓山,天高的「高」,起拓展空間的作用,寫深秋雲淡,豔陽高照,麓山坡坡嶺嶺,天氣清爽,一派生機,麓風輕柔、親暱,善解人意,颯颯地「送」來,所以所用韻腳字音選定了音調高雅、清麗明秀的「風」字。
第二步,識記十三轍定名便知「風」字在編號十二中東轍eng(翁)韻。
第三步,根據寫作本詩意境的生成的要求,找到與「風」字的同韻字:紅、程。
3、寫稿、改稿,選用平聲字、仄聲字、古入聲字等有質疑的,檢索《同韻字表》解疑
例如,七絕《登天一巷》的寫稿經歷:
登天一巷
楊祥雨
拾級身升巷霧牽,
昂頭唯見一絲天。
梯腰上下移光望,
垂夾霄坊磨扇間。
注釋 天一巷: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崀山風景區內。 這首詩的初稿第四句是「疑是仙姑掌扇間」。寫畢之後細細玩味,發現有兩處有修改的必要:
第一處,「疑是」與李白《望廬山瀑布》「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疑是」雷同,覺得俗套不可取,二是詩外功夫不足,沒有把親臨的體驗寫出,所以把「疑是」改為「垂夾」。這樣一改有五個好處:一把天一巷全長238餘米,兩側石壁高120餘米,最寬處0.8米,最窄處0.33米這些奇絕景象蘊藏其中;二,身臨其境的體會也寫出來了;三,「垂夾」二字是煉詞;四,用詞不與人雷同;五,「夾」是古入聲,屬仄聲,合律。 第二處,初稿的「扇」字是平聲,用字失律,改後的「扇」字是仄聲,合律了。
4、隨時翻檢古入聲變平聲字
實例說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