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第一生產力,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正在快速發展當中,更在自然的逐漸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新興技術正在改變著社會某些方面的運行方式,甚至可以說正在顛覆傳統的商業運作模式。
伴隨著新興技術的崛起,新興科技企業也猶如雨後春筍一般迅速成長著。成長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是新興科技企業內在價值的核心體現。
再劃分至細分板塊和領域中,在智能計算市場,在AI晶片領域想和巨頭們競爭,分上一杯羹,企業自身的成長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是不容忽視的,同時需要關注其成長性以及潛在的競爭力。
回顧賽迪研究院發布的《2019賽迪人工智慧企業百強榜研究報告》中,在AI企業綜合實力百強、成長能力百強、創新能力百強名單中,寒武紀分別位列第18位、20位、37位。這也從側面例證了寒武紀在AI晶片領域的不俗實力,被稱為獨角獸的企業,確實得有兩把刷子。
寒武紀從創立到登陸A股,不過用了四年時間。這四年時間裡寒武紀在業內一直備受矚目,也深度參與了華為"全球首款手機AI晶片"麒麟970的開發,寒武紀1A便是其中的重要構成。與華為的合作充分體現了寒武紀過硬的技術實力,華為選擇自研AI晶片又進一步證明該賽道的重要性,重要到只有自己來做才安心。
由此不難看出,寒武紀便是這樣一家技術實力過硬的公司,而AI晶片便是這樣一個命門級的賽道,華為、英偉達等巨頭都在入場。
寒武紀立業四年以來,研發一直是核心中的核心。此前有媒體稱,在寒武紀的招股說明中發現了"彩蛋"——思元290晶片。
可能是由於這顆晶片還在測試當中,寒武紀在招股書對具體參數透露不多,但提到了使用臺積電(TSMC)7nm 製程工藝,採用了HBM2內存等信息。觀察招股書中的晶片照片,可以看到該晶片的封裝尺寸達到了60mm×60mm,在晶片中屬於「大塊頭」。設計思元290這種大尺寸晶片極富挑戰。目前國內有能力設計7nm工藝晶片的公司屈指可數,尤其是面積這麼大的7nm晶片,有設計能力且有成品的公司更是鳳毛麟角。
而寒武紀在2020年半年財報中,還披露了該款面向人工智慧訓練市場的思元290晶片,目前處於回片後的內部測試階段。思元290採用寒武紀自研的MLUv02指令集,可高效支持分布式、定點化的人工智慧訓練任務。
研發自然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對研發的投入就是對未來的投入。寒武紀招股書顯示,其在2017-2019年間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80.73%、205.18%和122.32%,連續三年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超過100%。而寒武紀的財報也顯示,2020年上半年,寒武紀研發投入達到27,739.22萬元,同比增長109.06%,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18.10%。寒武紀在研發投入方面是真的不遺餘力。
這種不遺餘力也展現在了吸收高素質研發人才上,畢竟人才也是寒武紀持續進行技術創新、並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截至2020年6月30日,寒武紀員工中有74.98%為研發人員,研發人員中有76.07%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再看看寒武紀的創始人兼CEO陳天石,不僅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博士,還曾就職於中科院計算所,博士生導師。公開資料顯示,寒武紀的核心技術與研發團隊進行了早期的學術研究和產業化工作,並因此奠定了公司迅速躋身人工晶片行業前列的技術基礎。
正因技術人才雙管齊下,目前寒武紀已擁有3大業務體系,包括終端智能處理器IP、智能晶片及加速卡以及智能計算集群系統,聚焦雲、邊、端三大場景。
更重要的是,寒武紀致力於成為一家"中立晶片公司"。寒武紀這類似於安卓理念的中立生態策略,使底層晶片與系統軟體都充分服務客戶和開發者,但不開展應用解決方案的業務,避免與不同客戶發生競爭,通過中立來吸引更多客戶。
此外,寒武紀也在不斷嘗試和拓展自己的生態圈,面向智慧網際網路、智能製造、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慧金融、智能家居、智慧醫療等領域延伸業務觸角,如客戶名單上新增的浪潮、百度、中科創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