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要有敬畏之心

2020-12-14 超凡博弈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鑑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第二,要有敬畏之心。我們的頭上有天地鬼神隨時監察我們的行為,他們是不可能被欺騙的。

我犯的過錯雖然隱蔽,不容易顯露出來,但天地鬼神卻能看得十分清楚。

如果我所犯的罪過非常重大,便會遭受很多災禍,如果罪過很輕,也會折損現在的福報,我怎麼可能不懼怕呢?

要想獲得福氣遠離禍患最重要的就是改錯,而改錯的第一點就是要有羞恥心,這段講的是第二點,要有敬畏之心。

畏的意思是害怕,這裡也有恭敬的意思。

人只有在有了敬畏之心之後,才不敢胡作非為,才不敢任意妄為,才不會做出惡事惡行。

有些人,別人評價他們做事情的方法時會說成是肆無忌憚,其實這就是沒有敬畏之心的表現。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樣的行為屬於直來直去、快意恩仇,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其實不然,做人行事肆無忌憚的人最後都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

儒家的學說中也有關於畏的言論,《論語》中就有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意思是說君子敬畏天命、敬畏處於高位的人,也敬畏聖人的言語;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敬畏、不敬畏身處高位的人甚至還蔑視聖人的話。

由此可以看出敬畏的重要性,因為不懂得敬畏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君子的,那就更不可能成為聖人了,只能是小人之流,小人是不可能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的。

那麼人們需要敬畏的又是什麼呢?

了凡先生在這裡給出了答案,「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天地鬼神是人們最需要敬畏的東西。

佛教中有一種因果報應的思想,做好事就能得到好報,做壞事就要遭到禍患。

有人會說自己做善事是不希望別人知道的,為什麼也能得到福氣呢?

有些人的惡事明明是背著別人偷偷去做的,為什麼又肯定會遭到禍患呢?

到底是誰能夠把這樣秘密的情況全部都掌握然後分別送來吉兇禍福呢?

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天地鬼神。

天地鬼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這個世間上的任何事物的一舉一動全部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人當然也是一樣的。

其實對於天地鬼神的敬畏古代人做得就很好。

因為古代的科學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很多事情都沒辦法用自然的原因去解釋,再加上人們只是掌握了最為樸素的宗教觀念,所以人們最害怕的就是天地鬼神,因此人們最敬重的也是天地鬼神。

其實可以把這種敬畏看作是一種約束的力量,只有有了這樣敬畏的約束,人們才不敢去胡作非為,才不敢去肆無忌憚地做惡事。

所以說,一個追求高尚品德的人,每時每刻都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見不得人的事情。

《中庸》說:

道不可須臾離也」,

天道是分分秒秒都不能離開的,必須讓自己時時刻刻身處天道之中,這才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真正含義。

其實想要奉行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有兩個難點,那就是「隱微」:所謂的隱就是別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只有自己一個人,不需要和外面的人接觸,也不需要去考慮其他的人或者是事物,只要考慮自己就好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人究竟能否堅持住中庸之道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應該是很難的,畢竟一個地方只有自己一個人。

所謂的微,其實就是指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很少被人注意的東西,很容易讓人忽略的東西,一般情況下,這樣微小的東西或者是事情是很少有人會去在意的,當事人也是根本不用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這種情況下也很難堅持住儒家的中庸之道。

隱和微是奉行中庸之道的兩個難點,如果一個人做事情總是在隱微中犯錯的話,那麼就可能會偏離正確的軌道,從而遠離中庸之道

了凡先生認為,所謂的敬畏心可以分成四個部分來解釋,而這段文章的後半部分其實說的就是敬畏心的第一部分。

了凡先生認為自己做事情就總是在「隱微」中犯錯,所以他的前半生最終才一事無成,使得自己庸庸碌碌地活著。

但是,在接受了雲谷禪師的立命之學思想之後,了凡先生知道了,即使自己做的事情再怎麼隱蔽,再怎麼不起眼,也是逃不過天地鬼神的眼睛的,這就是所謂的天地在上,鬼神難欺。

天地鬼神和凡夫俗子是不同的,他們是能夠洞察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東西。

即便是我們在非常隱秘的地方犯下錯誤而沒有人發現,那也是逃不過天地鬼神的眼睛的。

人們都知道,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事情或者是事物是有限的,因為人們觀察事物需要用肉眼去看,同時還需要有光源,否則的話是看不到東西的,正如人們都知道在黑天要點燈一樣,就是因為如果不點燈的話人們是什麼都看不到的。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或者是那樣的限制,所以某些人在隱蔽的地方做出了一些事情或者是犯了一些錯誤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不會被人所發現的。

但是,天地鬼神卻不是這樣的,天地鬼神掌握著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也就是說所有東西都能夠作為他們觀察這個世界的眼睛。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不難理解天地鬼神能夠洞察到那些隱微的事情。

如果讓天地鬼神知道了人們所做的惡事或者所犯的錯誤之後,它們是一定會採取一些動作來懲罰人們的,並且懲罰的力度和人所犯的錯誤是成正比的。

如果人犯的錯誤很大的話,那麼對不起了,大災大禍在等待著這個人;

如果是一些稍微小的錯誤,那麼就很可能減少這個人本來應該得到的福報,即使是這樣,積少成多的話,福報早晚也都會全部消失,到那時禍患自然就會降臨。

如果人們能夠明白這樣的道理的話,又怎麼會不產生敬畏心呢?哪個人想被天地鬼神懲罰?

哪個人想讓自己的一生充滿災難?

其實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既然是做了惡事犯了錯誤,那就要做好迎接災禍的準備,天地鬼神肯定是不會放過一個壞人的。

所以說,不要以為自己做事情很隱秘就能瞞得過所有人,就能瞞得過天地鬼神。

輕視天地鬼神的下場肯定是災禍連連。

面對天地鬼神的時候,請保持一顆敬畏的心。

相關焦點

  • 《了凡四訓》除了有改過之法,還有讓你受益的10條積善之方
    命是不無法改變的,但是運是自己修來的,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需要「積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了凡四訓》的積善之方。「積善」是積累善果,意思是需要一直持續下去,而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上回我們說了《了凡四訓》中的改過三要素和三個階段,主要講的就是改過之法,我們除了要每日「吾日三省吾身」外,還是堅持行善積善,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有好的福報。說到「行善積善」,那麼什麼是善呢?我們一步步往下看。
  • 《了凡四訓》之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第35篇
    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譯文: 孔老先生曾經算定我在五十三歲時必定會有災難,我從來都沒有祈求過延壽,但是到了那一年,竟然沒有發生一點病痛,平安地度過了,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書經》上說:「天道是難以捉摸的,人的命運也不會是恆常不變的。」
  • 央視推薦《了凡四訓》:改變人生命運的方法,都在這4句話裡
    但其中有本明代的《了凡四訓》,竟主張「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命都不用算了,因為人自己就能創造命運!這口氣,直接滅了其他書的威風。《了凡四訓》是家庭的傳世之學,為作者袁了凡留給子孫的訓示。曾國藩模仿它寫了一部名動海內的家書,兩者被後世尊為「一書一訓」。
  • 《了凡四訓》:我命由我不由天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主體性逐漸體現出來,也就隨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定論」觀點,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全書共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四個部分,即所謂「四訓」。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明《了凡四訓》這3點,一切福報,皆由心生
    《了凡四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袁了凡真名袁黃,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本來打算讓他放棄讀書而修習醫術,後來他遇到了一個老人姓孔,算卦非常的靈驗,看到他之後就說:你以後能考取功名,為何不去讀書呢?
  • 講了凡四訓與四度空間,是在故弄玄虛嗎?
    編者按:《了凡四訓》,是我國古代一本著名的勸善之書
  • 《了凡四訓》:「魔由心生」,改正需要從「心」開始
    所以,當你做錯事要改,還是受到別人誣陷,讓內心處於平靜狀態,這都需要我們好好了解自己的內心,了解內心在《了凡四訓》中就我們說了,一起來看看。上半部分改由「心」生改由「心」生,與之相對應的一句話叫「魔由心生」。
  • 「了凡四訓」之積善學,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中華民族的真善美精神
    上次淺談了了凡先生的立命之本和改過之法,了凡先生告訴世人要立命修德行善,同時把自己的過失要通通改掉,自然好命不至於變成壞命,但是還不能把壞命變成好命;改過後,還要不管積善修德,這樣善行積累多了,自然而然命運會越來越好,也可以福蔭子孫,正所謂明代方孝孺所說:「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裡寧,為道善事者子孫興專」。
  • 中國第一善書《了凡四訓》,僅僅12句,句句戳心,暗藏改命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 《了凡四訓》:心無雜念的念咒才能靈驗
    【解讀】為了讓了凡先生能夠達到做三千件善事,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目的,為了使得了凡先生能夠達到心無雜念、心無妄念的境界,雲谷禪師教會了了凡先生念準提咒。在這段中,雲谷禪師又一次著重強調了準提咒的作用,並且十分詳細地介紹了到底應該怎麼樣去誦念準提咒。
  • 善惡報應、福禍因果,《了凡四訓》的解釋
    行善就會有福報,作惡就會有禍殃嗎?《了凡四訓》宣揚改過積善之法,規勸世人行善修德,對於這個疑問,自然要有所解釋。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傳》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小到一個人、一個家族,大到一個國家,繁榮興旺或者發生禍亂,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 《了凡四訓》,斷惡行善,災消福來,命運自然而然就改善了
    人之一生,隨天命而行,此「天命」便是命中注定之事,說來神奇,讓人覺得有趣,有人當著玩笑聽聽,有人當著「胡語」聞聞,皆可,皆行。明朝有位先生,其名「袁了凡」,原名「袁黃」,他晚年著了一本善書名為《了凡四訓》,是為督促兒子往好的地方學習,積德行善,如此天然本性才能散發出來,才可不枉此生。老闆《紅樓夢》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曾出資出品了一則電影,便是這《了凡四訓》。
  • 淨空法師:我這一生把命運徹底扭轉了,靠《了凡四訓》
    靠《了凡四訓》。我好像是在二十五歲的時候,二十六歲學佛,在學佛前一年,前一年還是前兩年,二十三、四歲的時候,遇到朱鏡宙老居士,他送我一部我看了之後非常受感動,兩個月當中我看了三十遍,真正發心,立志學了凡先生。我在年輕時候的毛病、習氣,了凡先生有的我全都有,了凡先生還有一些好處、優點我沒有,我比不上他,缺點全具足。這一下明了了、搞清楚了,不改不行,不改將來決定墮三惡道。
  • 《了凡四訓》:功過需記錄
    如果做了善事則記功,倘若做了惡事,便要減去積累的功德。雲谷禪師還教我念準提咒,使我所求的事一定應驗。 【解讀】了凡先生為了改變自己那不好的命運,當著雲谷禪師的面,做了幾件事情,其中就包括他發了一個誓,說是要在以後的日子裡做上三千件的善事。
  • 《了凡四訓》:行善真的可以改命?做多少善事才會見效?
    《了凡四訓》:行善真的可以改命?做多少善事才會見效?為什麼要行善王陽明有句話很有名,叫做: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思是說,人的真心是無所謂善惡的,也沒有對錯,它只是明了真如,但是,有真心就有妄心,人能常駐真心,就是得道成佛了。可惜,人在世間生活,根本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 看完了凡四訓-10功善事,你或許有答案
    題記:看了凡四訓功過格-10功善事,他們主要偏重在哪些方面?一、記作10功的善事。1. 薦一有德人推薦引導一個有道德品行的人為公眾服務。有財勢可使而不使雖然有財有勢,但不以此財勢威逼於人。這一條讓我想到了華為總裁任正非,七十多歲的年齡,但是不論哪裡出差都是自己一個人打計程車,連一個助理都不帶。所以說人家能夠有這樣的成就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這10功要得你總得有財勢吧,如果沒有,就算了。
  • 對飛行要有敬畏之心
    就是要認真對待每一次飛行,對飛行保持敬畏之心,對潛在的危險保持警惕之心,絕沒有輕鬆麻痺。這位老機長在每一次飛行前都是自己熨燙制服,早早休息,40多年的飛行沒有一次遲到或者臨時請病假。他能保證一輩子飛行安全並非偶然,而是因為他不僅擁有精湛的飛行技術,還擁有嚴謹的飛行作風、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強烈的自律意識,對飛行保持一貫的敬畏之心。
  • 《了凡四訓》10句名言,改變命運,從我做起!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一部訓子書,是幫助我們改變人生命運的一部善書。淨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世時,極力推薦,大力弘揚,這部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下面挑選其中的10句名言,分享給大家!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對「生命通道」要有敬畏之心
    對「生命通道」要有敬畏之心平涼日報記者 張笑娟小區關閉的大門前,門頭掛著藍色的標識牌,地面劃著黃色的網狀線,「消防通道,禁止停車」的警示赫然醒目。記者揣摩了某些車主的心態,大概就是:消防車通道在那裡閒放著,我停個車有何不可?這種心態表明,面對消防車通道,我們的一些車主麻木不仁,絲毫沒有敬畏之心。消防車通道說到底,實際上就是個閒放通道。正因為閒放,一旦緊急滅火救援,才能保證消防車暢通無阻,是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車主其實是兩個主,不能光想著自己是車主,還要想著自己是戶主。
  • 《顏氏家訓》《了凡四訓》……積澱千年的江蘇傳統家訓怎樣「古為...
    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的周文王遺命武王的《保訓》,是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對周武王的教誡,被學界認為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家訓。以《庭帷雜錄》《了凡四訓》《內訓》《女範捷錄》為代表的勸善家訓、女訓湧現,則體現了明清之際家庭生活內容的豐富和拓展;  晚清至民國時期,江蘇家訓的發展迎來了新的轉向。揚州何氏家訓、南通張謇家訓、無錫榮氏家訓、體現了實業報國、毀家紓難的愛國主義情懷。  陳延斌認為,一部江蘇家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江蘇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生活史和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