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鑑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第二,要有敬畏之心。我們的頭上有天地鬼神隨時監察我們的行為,他們是不可能被欺騙的。
我犯的過錯雖然隱蔽,不容易顯露出來,但天地鬼神卻能看得十分清楚。
如果我所犯的罪過非常重大,便會遭受很多災禍,如果罪過很輕,也會折損現在的福報,我怎麼可能不懼怕呢?
要想獲得福氣遠離禍患最重要的就是改錯,而改錯的第一點就是要有羞恥心,這段講的是第二點,要有敬畏之心。
畏的意思是害怕,這裡也有恭敬的意思。
人只有在有了敬畏之心之後,才不敢胡作非為,才不敢任意妄為,才不會做出惡事惡行。
有些人,別人評價他們做事情的方法時會說成是肆無忌憚,其實這就是沒有敬畏之心的表現。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樣的行為屬於直來直去、快意恩仇,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其實不然,做人行事肆無忌憚的人最後都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
儒家的學說中也有關於畏的言論,《論語》中就有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意思是說君子敬畏天命、敬畏處於高位的人,也敬畏聖人的言語;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敬畏、不敬畏身處高位的人甚至還蔑視聖人的話。
由此可以看出敬畏的重要性,因為不懂得敬畏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君子的,那就更不可能成為聖人了,只能是小人之流,小人是不可能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的。
那麼人們需要敬畏的又是什麼呢?
了凡先生在這裡給出了答案,「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天地鬼神是人們最需要敬畏的東西。
佛教中有一種因果報應的思想,做好事就能得到好報,做壞事就要遭到禍患。
有人會說自己做善事是不希望別人知道的,為什麼也能得到福氣呢?
有些人的惡事明明是背著別人偷偷去做的,為什麼又肯定會遭到禍患呢?
到底是誰能夠把這樣秘密的情況全部都掌握然後分別送來吉兇禍福呢?
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天地鬼神。
天地鬼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這個世間上的任何事物的一舉一動全部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人當然也是一樣的。
其實對於天地鬼神的敬畏古代人做得就很好。
因為古代的科學技術還不是很發達,很多事情都沒辦法用自然的原因去解釋,再加上人們只是掌握了最為樸素的宗教觀念,所以人們最害怕的就是天地鬼神,因此人們最敬重的也是天地鬼神。
其實可以把這種敬畏看作是一種約束的力量,只有有了這樣敬畏的約束,人們才不敢去胡作非為,才不敢去肆無忌憚地做惡事。
所以說,一個追求高尚品德的人,每時每刻都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見不得人的事情。
《中庸》說:
「道不可須臾離也」,
天道是分分秒秒都不能離開的,必須讓自己時時刻刻身處天道之中,這才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真正含義。
其實想要奉行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有兩個難點,那就是「隱微」:所謂的隱就是別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只有自己一個人,不需要和外面的人接觸,也不需要去考慮其他的人或者是事物,只要考慮自己就好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個人究竟能否堅持住中庸之道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應該是很難的,畢竟一個地方只有自己一個人。
所謂的微,其實就是指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很少被人注意的東西,很容易讓人忽略的東西,一般情況下,這樣微小的東西或者是事情是很少有人會去在意的,當事人也是根本不用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這種情況下也很難堅持住儒家的中庸之道。
隱和微是奉行中庸之道的兩個難點,如果一個人做事情總是在隱微中犯錯的話,那麼就可能會偏離正確的軌道,從而遠離中庸之道。
了凡先生認為,所謂的敬畏心可以分成四個部分來解釋,而這段文章的後半部分其實說的就是敬畏心的第一部分。
了凡先生認為自己做事情就總是在「隱微」中犯錯,所以他的前半生最終才一事無成,使得自己庸庸碌碌地活著。
但是,在接受了雲谷禪師的立命之學思想之後,了凡先生知道了,即使自己做的事情再怎麼隱蔽,再怎麼不起眼,也是逃不過天地鬼神的眼睛的,這就是所謂的天地在上,鬼神難欺。
天地鬼神和凡夫俗子是不同的,他們是能夠洞察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東西。
即便是我們在非常隱秘的地方犯下錯誤而沒有人發現,那也是逃不過天地鬼神的眼睛的。
人們都知道,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事情或者是事物是有限的,因為人們觀察事物需要用肉眼去看,同時還需要有光源,否則的話是看不到東西的,正如人們都知道在黑天要點燈一樣,就是因為如果不點燈的話人們是什麼都看不到的。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或者是那樣的限制,所以某些人在隱蔽的地方做出了一些事情或者是犯了一些錯誤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不會被人所發現的。
但是,天地鬼神卻不是這樣的,天地鬼神掌握著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也就是說所有東西都能夠作為他們觀察這個世界的眼睛。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不難理解天地鬼神能夠洞察到那些隱微的事情。
如果讓天地鬼神知道了人們所做的惡事或者所犯的錯誤之後,它們是一定會採取一些動作來懲罰人們的,並且懲罰的力度和人所犯的錯誤是成正比的。
如果人犯的錯誤很大的話,那麼對不起了,大災大禍在等待著這個人;
如果是一些稍微小的錯誤,那麼就很可能減少這個人本來應該得到的福報,即使是這樣,積少成多的話,福報早晚也都會全部消失,到那時禍患自然就會降臨。
如果人們能夠明白這樣的道理的話,又怎麼會不產生敬畏心呢?哪個人想被天地鬼神懲罰?
哪個人想讓自己的一生充滿災難?
其實這就是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既然是做了惡事犯了錯誤,那就要做好迎接災禍的準備,天地鬼神肯定是不會放過一個壞人的。
所以說,不要以為自己做事情很隱秘就能瞞得過所有人,就能瞞得過天地鬼神。
輕視天地鬼神的下場肯定是災禍連連。
面對天地鬼神的時候,請保持一顆敬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