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深受乾隆皇帝賞識的大秘書,是《三希堂法帖》的總編,是「清朝最美行書」的書寫者,他就是梁詩正。
梁詩正,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的探花郎,官至東閣大學士,為清代著名官員、書法家。
在當時那個時代,有一種書體名曰「館閣體」,說白了,就是那種看上去方方正正,字體粗黑、千篇一律,有些呆板的書體。
因為當時的清廷,將這種書體定為科舉考試的官方書體,所以學子們想要考取功名,就必須去研究「館閣體」。
所以呢,清朝時期開始盛行了「館閣體」之風。
梁詩正身為乾隆身邊的寵臣,除了政績突出之外,他那一手好書法也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生活在那個時代,他的書法自然也沾染了一些館閣體的風氣,只不過他自己的風格,是要遠遠蓋住館閣體的。
梁詩正的書法,先學柳公權,後學趙孟頫,晚年學顏真卿,他把這些書法名家的精髓都學了過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筆下的行書呢,被譽為「清朝最美」,所書寫的《十宮帖》被譽為行書神品。
他的書法特點是,氣息連貫,氣質文雅,錯落有致,疏朗分明,有顏真卿《多寶塔碑》的影子,更有著屬於自己的豐富筆意。
當然了,他編寫《三希堂法帖》的時候,也從中學到了不少書法精華。
乾隆皇帝在《三希堂記》中稱:「內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遠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養心殿溫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
從這裡可以看出「三希堂」這個名稱的由來,也能夠證實在《三希堂法帖》裡面,有著琅琊王氏三位書法名家的真跡。
那麼梁詩正自然也會受到這三位書法家的影響,其實從他的作品中,就能夠看出帶有「二王」遺韻。
近代的書法大家啟功老先生,就對梁詩正的書法讚賞不已,而且他本人的書風也是受到過梁詩正的影響,老先生也曾經多次提起過「二梁」(梁詩正與其子梁同書),可見他對梁詩正的書法,是非常贊同的。
現今,我們經過多方搜集,將梁詩正的行書進行高清複製,並且整理成冊,送與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編輯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