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叫他老師,書法被譽為「清朝最美」,啟功都曾模仿他

2020-10-01 書法網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起源的,是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的一種字體,兼具楷書的實用性和草書的審美性。千百年來,各種書體都經歷過興衰過程,為唯獨行書,自產生至今,長盛不衰,愈發精煉、高深。

而提到行書的之最,大家都會想起「書聖」王羲之,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後人用《洛神賦》中的句子評曰:「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但是我們若是想寫好行書,這裡並不建議從王羲之的入手,書法的學習講求的是循序漸進,倘若我們上來就練習王羲之的最為精深的書法,就如同還沒學會走就急著學習跑步的孩童,往往是越練越找不到北。

《梁詩正書法集》

書法的學習講求的是循序漸進,我們這裡不妨先學習一些簡單的書法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學習行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筆畫的練習,筆畫是書體的基礎上,如果將一字比作是一臺機器,那麼筆畫則是機器中的零件,唯有零件夠精準,質量夠硬,這臺機器才能所向披靡,唯有筆畫精準、夠格,這個字才會更加美觀,更加有意境很深度。

《梁詩正書法集》

所以說,我們首先需要一部筆畫清晰、準備的行書作品來臨摹。這裡呢,為大家介紹一位清朝時期的書法家——梁詩正,後世無數書法家參考了梁詩正的書法,蔚然成家,在書法史上留下濃濃的一抹色彩。

梁詩正,清代書法家。工於書法,初學柳公權,繼參趙孟,晚年師顏真卿,作品有《矢音集》。

《梁詩正書法集》

他是乾隆皇帝的老師,是書法家梁同書的父親,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的總編,啟功曾參考他的書法創造出了「啟功體」。梁詩正的書法在當時頗為搶手,其行書被譽為「清朝第一」,在當時被「館閣體」籠罩的境遇下,梁詩正憑藉一手飄逸瀟灑的行書脫穎而出。

《梁詩正書法集》

我們仔細來品悟一下梁詩正的行書,梁詩正的行書不同於王羲之的行書,梁詩正行書清秀雋永,工整嚴謹,整體疏朗有致,又有一股行雲流水之感,十分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可以這樣說,看王羲之的行書,其中的字你未必認全,但是看梁詩正的書法,每一個你都能認出。

今天,我們將梁詩正的行書,進行高清複製,編製成一本《梁詩正書法集》,送給各位書法愛好者。

《梁詩正書法集》


——編輯 芊苑

相關焦點

  • 他的書法被譽為「清朝最美行書」,乾隆皇帝、啟功都曾受他影響
    他是深受乾隆皇帝賞識的大秘書,是《三希堂法帖》的總編,是「清朝最美行書」的書寫者,他就是梁詩正。梁詩正,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的探花郎,官至東閣大學士,為清代著名官員、書法家。
  • 他是乾隆皇帝老師,一手行書被譽為清朝最美,啟功大師受他影響
    正是因為這種書體的出現,導致清朝書法開始走下坡路,那些富有豐富個人感情的書法,開始變得稀少。不過也並非所有人都受到這種書體的影響,就拿上面說的行書來說,清朝就有一位行書大家,他的行書被譽為「清朝最美」,此人就是梁詩正。
  • 他是乾隆皇帝的老師,行書被譽「清朝最美」,啟功都受他影響
    啟功老先生的書法在上世紀是很少遭受議論的,當時人們都是畢恭畢敬地學習啟功的書法,但是到了今天,啟功老師的書法卻遭受到很多非議,專家們褒貶不一,現代書法界很多專家、學者都在質疑啟功老師的書法是不是館閣體。
  • 他是乾隆皇帝的老師,寫出「清代第一行書」,啟功都受他影響
    啟功老師的書法可謂是外柔內剛、灑脫大氣,其書法作品不管是條幅、冊頁還是屏聯,都能夠展現出優美的韻律和深遠的意境。對此書法界給予啟功書法這樣的評價:「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對此,啟功老師曾專門做過回應,他說道:「這是在抬舉我呀,我哪有館閣體寫得好?」館閣體雍容典雅、大氣端莊,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審美性,其實在現如今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寫得一手館閣體,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 他的書法沉寂近300年,啟功都學他,被譽為「當世書法奇才」
    他的書法沉寂近300年,啟功先生都學他,被時人譽為「當世書法奇才」。清朝初期的書法,受晚明書風的影響,延續晚明革新潮流,繼續保持和傳承,明代末年「帖學」書法的集大成者董其昌受到了極大的推崇,由於康熙皇帝十分喜愛他的書法,加上當時以學董其昌著稱的沈荃的影響,朝野上下競相模仿學習董其昌書法。
  • 他是乾隆皇帝老師,被戲稱為清朝「書協官員」,筆下行書精美絕倫
    「傀儡」,在乾隆年間,有一位風流探花郎,就以行書名世,並且他筆下行書,號稱「清朝最美」,此人就是梁詩正。梁詩正,是雍正八年的探花郎,後入清廷做了乾隆等皇子的老師,後來就成為了乾隆皇帝的貼身大臣,一個類似於「大秘」的存在,所以他也被後世人戲稱為清朝的「書協官員」。
  • 乾隆最寵愛的書法家!一手行書被譽為「清朝最美」,流傳300年
    ,他是乾隆皇帝的老師,亦是乾隆皇帝最寵愛的書法家,他就是梁詩正。梁詩正是雍正八年的探花郎,雍正十二年,成為皇子們的老師,拜上書房。乾隆繼位後,作為師父的梁詩正深得寵幸,一路飛黃騰達,更因一手好書法深得乾隆喜愛。
  • 他讓乾隆皇帝做書童,寫出「清朝最美行書」,書法門外漢也能欣賞
    梁詩正書法但是,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被「館閣體」給束縛住了,在乾隆年間就有一個人深得乾隆皇帝賞識,並且還親自下殿拽紙,讓其寫作,此人便是雍正八年的探花郎,乾隆皇帝的「筆桿子」梁詩正。梁詩正此人在書法史上自然是沒有王羲之等人的名氣大,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書風並沒有被「館閣體」給束縛,而且他的行書被世人譽為「清朝最美行書」。清代學者李元度於《國朝先正事略》評價過梁詩正書法:「公書初學柳成宮(柳公權),繼參文(徵明)、趙(孟),晚師顏(真卿)、李(北海)。」
  • 清朝最好看的書法之一,啟功的字就是學的他
    他的字被網友譽為:清朝最美書法!《梁詩正書法集》內頁梁詩正因為文筆好,書法好,一直陪侍皇帝左右,乾隆皇帝繼位之後,梁詩正成為了乾隆皇帝的御用書法家。乾隆皇帝因為喜好詩文,又好字畫收藏。《梁詩正書法集》內頁在三希堂中,乾隆皇帝網羅天下名畫,並讓梁詩正為部分字畫題跋,這是莫大的榮耀,我們今天在許多名畫的卷尾之處都有著梁詩正清秀雅致的題跋。
  • 端莊大氣,清朝巔峰行書在此!作者是乾隆的老師,連啟功都學他
    《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堪稱是千古絕唱,後世凡事學習書法者,無一不去學習他。但是作為書法初學者的我們,倘若是沒有較深的書法功底,這裡是不建議直接去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的。原因很簡單,火候未到,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他在醉酒的狀態寫得,屬於超常發揮,第二天醒來後,他本人都無法再達到這樣的巔峰,造詣之深厚,可想而知。我們若是想臨摹的王羲之的《蘭亭序》,首先要打好基本功,練到一定火候之後再去學習巔峰,方可事半功倍。
  • 梁詩正行書實在太美了,不愧是「清朝行書第一人」,啟功都崇拜他
    東晉的書法大家王羲之,取眾家之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書法自成一家。他筆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視為國寶。他的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他本人也被尊稱為「書聖」。
  • 「清代最美行書」能有多美?連啟功都說:200年來,我最服他
    提到「天下第一行書」,大家都會想起王羲之的《蘭亭序集》,但是提到「清朝最美行書」,大家卻茫然無知。其實寫下「清朝最美行書」的人是梁詩正,他是雍正年間的探花郎,乾隆年間的御用書法家,官至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是書法家,更是朝廷重臣。
  • 他寫出「清朝第一行書」,堪稱200多年來的行書極品!啟功也學他
    但有一人打破了「館閣體」的桎梏,其書法既工整圓潤又不失藝術性,此人便是梁詩正,清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的梁同書之父,他行書被譽為「清朝第一」,但此人在書法史上卻名聲不顯。梁詩正是乾隆皇帝的御用書法家,負責編撰史書,這其中包括乾隆十五年主修《欽定叶韻彙輯》十卷。
  • 最美行書之一,氣質清雅、骨骼秀挺,啟功都借鑑,卻被評為館閣體
    啟功老師的書法,就目前來講是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書法大師」,更有人表示,啟功過後無書法家。的確,啟功老師的書法作品中,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都流露出一股「清雅」之氣,大字、小字皆是眉目清秀、筆筆分明,不會出現糾纏、含糊之像,不管是懂書法的還是書法門外漢都能欣賞啟功老師的書法。其實啟功老師在創造「啟功體」時,可以說是借鑑了萬千名家,集眾家之所長,成一家之書風。
  • 最美行書之一,氣質清雅、骨骼秀挺,啟功都借鑑,卻被評:館閣體
    啟功老師的書法,就目前來講是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書法大師」,更有人表示,啟功過後無書法家。的確,啟功老師的書法作品中,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都流露出一股「清雅」之氣,大字、小字皆是眉目清秀、筆筆分明,不會出現糾纏、含糊之像,不管是懂書法的還是書法門外漢都能欣賞啟功老師的書法。
  • 清朝最美行書,乾隆御用!啟功模仿!高清大圖鑑賞
    清雍正時期有個風流探花、書法奇才,因為後來官至戶部侍郎,又是乾隆的御用書法家,且很喜歡組織一些半官方性質的書法交流活動,所以被今人戲稱為清朝的「書協官員」。他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乾隆二十二年南巡,梁詩正迎接聖駕,恩準他在家食俸祿。
  • 故宮國寶,多見他的跋文,被譽為最美行書之一!書法名家:不可學
    無論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還有臺北故宮博物院,都是藏寶勝地,無數珍貴書畫珍藏其中,比如《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十宮圖》等等,在這些名貴的字畫中,很多都有一位書法名家的跋文!這位書法名家就是梁詩正,也是乾隆的太子太傅,隨身秘書,上書大臣。
  • 清朝書法天才梁詩正,寫出「清代最美行書」,書法門外漢也能欣賞
    而到了清朝時期,因為清朝「館閣體」盛行,導致了書法藝術性的嚴重缺失,一股「媚」風陡然而起,之所以說「館閣體」中媚態盡顯,主要是因為這是清朝科舉考試的官方書體,換句話說,你如果不用「館閣體」書寫考卷,你就無法在諸多學子中脫穎而出。
  • 300多年前的行書精品,這字美得如痴如醉,被譽為「清朝最美」
    可是,也並非所有人都受到了「館閣體」的影響,在乾隆年間有一位風流探花郎就衝破了館閣體的限制,將書法寫出了自己的風格,此人就是梁詩正。梁詩正是雍正八年的探花郎,後來成為了乾隆皇帝的貼身大秘,乾隆皇帝外出遊玩時所作的詩詞,都由梁詩正負責抄錄,一些國史策論也都由梁詩正負責編纂,乾隆皇帝對他可謂是器重至極。
  • 他題跋快雪時晴帖,啟功也是學的他才出名,書友:清朝書法第一人
    甚至在清朝,就數他的行書最美了,當時筆者就比較好奇了,究竟是誰的書法,能夠獲得如此殊榮,後來看完了那篇文章,才知道原來他就是清朝的梁詩正,一位寫就一手熟練館閣體的清朝大臣。說到梁詩正這個人,估計好多的書友都比較陌生,但若是關注書聖王羲之的書友,在看他的得意之作《快雪時晴帖》的時候,不難發現,這幅書法後面有一幅漂亮的行書題跋,那就是出自梁詩正之手,甚至當今的書法大家啟功老先生也和他的書法風格極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