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向來以行雲流水、灑脫飄逸著稱,自然就讓許許多多的書法家趨之若鶩,但能夠百世流芳的大家們,就那麼幾個,有的人是窮盡一生也不得其門。
那些行書大家,首推王羲之、謝安、王獻之、顏真卿等人,人們最熟知的行書作品,就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再往後排還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等等。
而到了清朝,當時盛行一種名為「館閣體」的書體,這種書體的特點是呆滯、千篇一律,猶如印刷體一般,毫無藝術性。
正是因為這種書體的出現,導致清朝書法開始走下坡路,那些富有豐富個人感情的書法,開始變得稀少。
不過也並非所有人都受到這種書體的影響,就拿上面說的行書來說,清朝就有一位行書大家,他的行書被譽為「清朝最美」,此人就是梁詩正。
梁詩正是雍正八年中探花,雍正十二年做了皇子老師,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師父。
此人非常有才華,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能夠替乾隆皇帝分憂解難,尤其是一手精美的書法,更是深得乾隆器重。
大家也都知道,乾隆皇帝好出巡,單是江南就去了好幾次,而每次出巡之時,梁詩正都會相伴左右,幫其記錄一些乾隆作的詩,以及沿途的見聞。
朝廷中那些重要文獻包括國史也都由梁詩正負責編纂。
在乾隆年代,梁詩正擔任的是貼身秘書的職責。
他的書法據清人李元度記載,是先學柳公權、後學文徵明、趙子昂,再學顏真卿、李北海,他將這些書法精髓融於己身,形成了一種獨有的行書風格。
當然了,他學的古人可不止這幾位,要知道他可是負責編撰《三希堂法帖》的臣子,三希堂乃乾隆皇帝之書房,裡面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以及晉代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
梁詩正負責三希堂法帖的編撰,自然而然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就連當代書法大師啟功先生都受到他的書法影響,並且啟功先生也時時提起梁詩正。
梁詩正的行書骨骼秀挺,氣息連貫,疏朗分明,雖沒有王羲之那種「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氣度,但在清朝書壇上,絕對是獨樹一幟的存在,讓人心生仰慕之情!
現今,我們將梁詩正書法進行高清複製,並且整理成冊,送與大家,此作乃是學習書法的不二之選,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編輯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