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老先生的書法在上世紀是很少遭受議論的,當時人們都是畢恭畢敬地學習啟功的書法,但是到了今天,啟功老師的書法卻遭受到很多非議,專家們褒貶不一,現代書法界很多專家、學者都在質疑啟功老師的書法是不是館閣體。

啟功曾擔任過中國書法家協會的主席、還擔任過名譽主席,書因人貴,樹大招風,遭受到質疑也是很正常的現象。當然,一個真正有書法造詣的書法家是經得起考驗的。
那麼,啟功書法是「館閣體」嗎?
在90年代曾有人問過啟功老師這個問題,對此啟功老師曾幽默的表示自己比不上館閣體
這是在抬舉我呀,我哪有館閣體寫得好!

館閣體,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公文告示、官場上奏的通用字體,標準字體,明朝時期稱之為「臺閣體」,科舉考試、公文告示、官場上奏都是國家大事,所以說對於館閣體的書寫要求十分高的。
啟功書法從觀感上看是放棄了筆畫重新塑形,吸取了館閣體的優點,徹底改變了館閣體的筆畫和結構的缺點,自成一體,這樣的成就十分耀眼。

其實能夠寫好一手館閣體,放到現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啟功的書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取法清朝一位書法家的,受這個人的影響,此人名為梁詩正,是乾隆皇帝的老師,書法家梁同書的父親。

梁詩正(1697年-1763年)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1730年)中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乾隆十年(1745年)擢戶部尚書。官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梁詩正不僅是清代官員,更是一位書法家,他擅篆、楷、行、草等諸體,尤其是行書,可以說是「清朝最美行書」;梁詩正行書兼具王羲之書法之飄逸,又十分具備實用性,將形式與內容完美地融合到一起。

我們都知道學習行書,書法基礎十分重要,梁詩正在繼承前人的書法基礎的前提下,削繁就簡,變古為今,梁詩正用筆絲毫不含糊,亦不會故弄玄虛,無論是起筆、用筆還是收筆都是清晰明了,使學者能夠看懂行筆細節,易懂易循。

梁詩正行書風格秀麗、博雅、才氣橫溢、風流灑脫,今將其書法進行整理匯聚成一本《梁詩正書法集》,送給各位書法愛好者。

——編輯 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