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吃飯碗盆難分開,為啥吃麵的碗大得就像南方人盛湯用的盆?

2020-12-17 西安美食薈

「老陝楞娃碗真大,麵條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撐的歡,老碗會上諞閒傳(嘮閒磕的意思)。」

今天,咱就來諞這大老碗。

在陝西關中,有一種獨特的生活景觀和風俗習慣生生不息,就是無論鄉野或市井,人們飲食行為中喜歡並習慣使用瓷製的大碗,關中人習慣稱這種大碗叫「大老碗」、「老碗」,或「海碗」。

這個「老」字並不是代表了老碗的歷史多麼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除有一種親切感之外,一個「老」字也孕育了深刻的文化含義。「海碗」就更海闊天空,有容乃大了,足見老秦人的氣度不凡,一切凡塵瑣事,愛恨情愁,皆可裝進這大海般廣闊的老碗中,噗啦啦,咕嚕嚕吞掉,淅瀝瀝,譁啦啦就沒了。

關中這老碗在飯碗當中,絕對是碗家族中當之無愧的「大哥大」,大得就是南方人盛湯用的盆。據說,「碗盆難分開」便是陝西八大怪中的一怪。

陝西人吃飯無論是青壯年、老人、孩子還是婦女,一律都用老碗。用這樣的碗絕對省事,一次就能盛夠,不用再盛第二次。

「老碗會」是一種純樸的交友會

關中農村自古有所謂「老碗會」,陝西人吃飯圖得就是個熱鬧勁兒,他們喜歡一起扎堆兒吃飯,人們把這叫做「老碗會」。

每到飯點,各家各戶的美食便盛在老碗中端了出來,自由聚會在向陽的地方。有時候,誰家的飯好吃,就會給別人家孩子,毫不吝惜地盛上一碗。比起那些關上大門,在自家裡偷偷地享受美食的人來說,陝西人則顯得豪爽和灑脫了幾分。

大老碗的來歷也有它的社會背景。關中農村,自古以農耕為主,皆是靠體力勞動來完成的。體力勞動是實打實的勞力付出,需要體力與汗水。另外,體力勞動需要鄉鄰的互相幫助,勞動也就培養了鄉親之間的友誼,這種現實背景中的各種關係,便構成了鄉人「老碗會」的文化景觀。

在勞動中力大無窮者,自然碗大、飯量大,諞起來聲音也大、底氣足。當一群人三三兩兩地蹲在大門外,各個捧著自己的老碗,一邊曬著暖洋洋的太陽,一邊山南地北諞著閒傳。談天說地,說社會,說心裡想說的話,痛痛快快,無所顧忌,一切皆自然。過著如此悠閒而自在的生活,這是上天對三秦兒女的恩賜,骨子裡的豪爽勁兒,也表現在這一日三餐的容器中。

如今,生活好了,人們平時吃的零食和副食也多了,飯量也沒有以前那麼大,飯碗也越來越小。因此,陝西的老碗逐漸成為了歷史,回歸鄉間淳樸的老碗會也很少見了。

不過,現在老陝吃麵,也頗有當年「老碗會」的風範。穿過大街小巷,只要是老陝,中午飯時,肯定端著堆得「崗尖崗尖」的撈麵條的大老碗,埋頭苦幹,只聽見「吸吸溜溜、呼呼嚕嚕」的進食聲。這種旁若無人,汪洋恣肆的場面,用豪壯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吃多吃少見本事大小

這「大、重、厚、笨」的老碗表面,看去有點愣頭愣腦,但是,骨子裡卻透著一種樸實和憨厚勁兒,正像陝西人的秉性一樣。正宗的陝西大老碗,碗深而圓,其容量起碼有一般吃飯用的小碗七八個之多。

說起這逐漸享譽世界的「大老碗」,產地就是銅川耀州,也是陳爐獨有的傳統青花瓷,當地人叫做蘭花。

燒甕甕來燒壇壇,又燒碗碗又燒盆,盆盆大得能坐人,碗碗能盛幾桶水。在陳爐古鎮,我可算見識了名不虛傳的「蘭花大老碗」,當地朋友熱情地贈送了我一隻。

大老碗的碗底上都描一個草寫的「花」字,外邊大都會描一個蘭花或蘭草,這蘭花蘭草不貪富貴,不嫌黃土高原的乾旱與貧瘠,頑強地生長著。

陳爐女人手繪蘭花大老碗

上面繪製的寫意花鳥魚蟲簡練概括,無論是聊聊數筆的蘭花、苜蓿花,還是纏枝牡丹,或一尾小魚,在碗和盆碟上立即就鮮活起來,質樸的民間意趣中呈現著渾然大氣的品格。

寥寥數筆,簡簡單單,把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存和精神全勾勒出來了。日子久了,真是看出它的美了。

在老碗上輕輕一叩,就發出清脆宛如磬玉般的動聽聲音。

端起來試試,倍兒沉。這樣的老碗,盛一碗麵,要不是從小拿這種碗吃飯,還真練不出來從容不迫的架勢,沒那體力啊!

當地講,能端著大老碗吃飯,就是能咥。都說人能咥飯(吃飯的意思),才能幹活。十來歲的娃要是能咥一老碗面,爺爺看著會笑哈哈地說:能吃就能幹,長大是模範。

哈哈,這老陝有意思吧!民風多淳樸呀!

大碗竟是雷公偷土所造?

陳爐的陶工分為三種,專門做「大老碗」的,當地稱為「碗窯」。

據說,最大「耀州大老碗」的直徑有25釐米,能夠盛2.5升的水。不要害怕,現在家裡常用來盛面或者是待客用的碗,都要比這小很多。

來過陝西的人大都知道,無論是賣羊肉泡饃、水盆羊肉的飯館,還是農家場院,到了開飯的時候,用的都是這種小一些的大碗。

第二種是專門做大缸、盆、罐的,當地稱為「甕窯」,燒制的主要是家裡用的大件。

還有一種是就是專門做茶壺、花瓶、尊缽等雜器的,也叫「黑窯」。在這三行裡,做「黑窯」的難度最大,技術要求也最高。

在陳爐,這三行互不相擾,各自傳世後代,也就是當地人所說的「三行不亂」。

是碗是盆還是缸?

言歸正傳,這碗有何來歷呢?第一個碗是這裡燒制的麼?

下面給大家講一下雷公燒出第一碗的故事。

傳說雷公當年燒碗總是不成形,最後得知是自己部落土原料的原因。為了燒造碗,他去偷過其他部落的坩子土,被人打得遍體鱗傷。但是雷公忍辱負重,最終成功地燒造出了第一碗。

後來,為了紀念雷公的功德,在窯場,「偷」和「賊」二字成了禁忌,而且還形成一條規矩,如果發現有人偷東西,不能當場捉賊,要等賊走出大門後再去追,否則就是對雷公的大不敬。

真假無從考證,但是想一下,陶瓷是易碎品,在窯場捉賊,情急之中難免打碎更多的瓷器,那樣損失就更加嚴重,得不償失。

回過來再看陳爐這些精美絕倫而古樸大氣的陶瓷工藝品,不得不讓人驚嘆陳爐古鎮的非同凡響。陳爐古鎮裡,幾乎人人都是制瓷的民間藝術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小小古鎮竟都藏龍臥虎,整個陝西的文化便可見一斑了。

相關焦點

  • 陝西人的飯量到底有多大?從這裡人吃飯用的碗上就能看出來!
    很多朋友從影視劇上應該都看到過,幾個老陝一起吃飯,只見他們排排蹲下一人手裡端著個大碗,唏哩呼嚕幾口就咥完一大碗麵條,看著是真香啊!在陝西正宗的麵館,這裡用來裝面的碗比正常碗的大小至少還要大上3圈,陝西人喜歡用大碗吃飯其實是一種飲食風俗,在關中地區,大碗也叫做作「老碗」。
  • 陝西十大怪中的飲食五大怪,從下面這些「怪」中,來了解陝西美食
    陝西有十大怪: "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不做蹲起來,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碗盆難分開,泡饃大碗賣,唱戲吼起來。"
  • 美食來啦 | 一盆面,三四根,寬如褲帶薄如紙
    他帶我走進一個小巷子,門上的牌匾不像市裡面的那些富麗堂皇,都是簡單易懂的招牌,往裡去,就進到了一家麵館,牆上貼的陝西八怪,嗯,是個正兒八經的陝西麵館,老劉操著一口的陝西話,告訴老闆來上兩份蘸水面,三根面啊,說陝西人中午還是吃麵感覺的實誠,胃裡才是舒服的,別的都不如這,我給了他一個白眼。等面上來的時候, 我是很震驚的,不是碗,是盆 ,鋁盆!
  • 疙瘩湯的正宗做法,像珍珠一樣的麵疙瘩,一次能吃3碗
    疙瘩湯是很多小美女很喜歡的主食吧,有時候在燒烤店最喜歡點一碗這個了。這個也是我們東北比較典型的家常主食了。有時候晚上不願意做飯的時候,就和點面,簡單做一個疙瘩湯,吃點鹹菜就可以了。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生活吧。
  • 當廣東人說「我煮碗面給你吃」時,吃的都是什麼面?
    原創 東堯 吃貨研究所當廣東人說:來,我煮碗面給你吃……別猶豫,抄起飯盆,跟他走!人坐在竹竿的另一頭,把人力的彈彈跳跳轉化為面的爽脆彈牙。一團成功的竹升面,得經過屁股加竹竿的「千錘百鍊」,才成就它今日的彈牙爽口。竹竿敲打過的面身變得硬而有韌性,加工成細條後便可下鍋烹煮了。
  • 為啥北方人吃飯用大碗,而南方人吃飯卻用小碗?
    從最簡單的吃飯來說,一般北方人吃飯都用大碗,南方人都用小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首先來看看東北鍋貼和大盤雞,一整就是一大鍋。再來看看南方精緻小菜,廣東的水晶蝦包、小籠包……如果是北方人來南方吃飯,看到這些東西,一定會說「老闆先來個10籠」;而南方人到北方吃飯,看到用盆盛出來的酸菜魚一定會驚到,光是一道菜就吃不掉了吧?
  • 《大秦帝國》商鞅連吃3盆疙瘩湯,隔幕饞人,秦人都說「牛」
    文/阿宏 《大秦帝國》中有一段,王志飛演繹商鞅吃霍菜疙瘩湯的場景,可謂一絕。商鞅吃出了霍菜疙瘩湯的香和美,一時間霍菜疙瘩湯成了人們的焦點。商鞅吃飯太香,連吃3盆霍菜疙瘩湯,子岸稱「牛」。
  • 日本人吃飯要端碗,韓國人吃飯卻不能端碗,那中國人吃飯端碗嗎?
    但是即使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日本和韓國也改善了當地的飲食文化,一些文化習俗也發生了變化,例如吃飯要不要端碗這個問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意見。韓國人們吃飯時不能拿碗,在韓國的人們看來,端碗是一件非常不禮貌和自私的事情,沒有人和你搶飯吃,你為什麼要端碗?所以在韓國的人們眼中,端碗就像「乞丐吃飯」。
  • 為啥南方人出門吃飯,經常用開水燙碗?真的能殺菌消毒嗎?
    我是北方人,今年來南方工作了。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就是每次和同事出去吃飯時,他們都要用熱水燙碗筷。我們那邊沒那習慣,但全桌就我一個不燙有點不好意思,所以也學著他們燙了。我想問下,請問熱水燙碗筷是南方人的某種儀式嗎?還是能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很多南方人(確切地說應該是很多廣東人),在外吃飯時,都有個不成文的習慣——開水燙餐具。
  • 我國「最好吃」的8碗面,南方3碗,北方4碗,最後一個南北通吃!
    南方3碗面:第一碗:武漢熱乾麵一提到武漢美食,好多人都會想到武漢熱乾麵,好多人肯定都吃過,感覺還不錯,而且價格還很便宜實惠,熱乾麵也是南方的代表麵條之一,熱乾麵口感非常好,非常有嚼勁,剛端上來的時候,香味撲鼻,吃上一口,會讓人感到非常滿足。
  • 吃飯時的陝西人個個都是狠人,大碗喝湯,大口吃肉
    之所以叫「水盆羊肉」不是因為盛放肉湯的碗大,而是因為以前賣這種羊肉湯的店鋪,多用大水盆作為盛湯器皿,所以「水盆羊肉」是因器得名。陝西人吃飯時有一種「人狠話不多」的氣勢,仿佛吃完一碗水盆羊肉就要上戰場。之所以給人這種感覺,一是碗大,二是吃相豪邁。像水盆羊肉、羊肉泡饃、油潑麵等,用的大碗都比人臉還大,這些碗是按照陝西中年男性平均飯量設計的。
  • 陝西不愧是「麵食王國」,10大陝西特色麵食,不吃後悔一生!
    大家都知道中國地域廣大,南北方的飲食差異是特別大的,北方有很多省份都是比較喜歡吃麵食的,不過要論麵食的種類和數量,陝西應該是最多的,有一些網友說去陝西吃麵,連著吃一個星期都不一定能夠吃的到一個重樣,可想而知陝西的麵食種類有多少,也可以看得出來陝西人有多愛吃麵!
  • 陝西特色麵食之三原疙瘩面,一面有三吃,口味各不同
    三原疙瘩面,又稱「猴兒上竿」,是三原縣的著名風味食品。聽到「疙瘩」這個名詞 ,可能很多人會想到疙瘩湯之類的,這就錯了。「疙瘩面」類似於女孩子盤的頭髮,陝西方言中形容一團東西纏繞在一起的就叫「一疙瘩」。三原疙瘩面是因為煮熟的麵條細如龍鬚,絲絲縷縷擁簇成團,形似錦龍盤繞,宛如花蕾,於是便由此而得名。下面御品坊美食特產館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這種陝西三原的名吃疙瘩面。這種面獨特之處在於刀工。麵條細如龍鬚,盛入碗內,面絲縷縷簇擁成團,宛如花蕾含苞待放,形似錦龍盤繞,因形而取名"疙瘩面"。
  • 這隻碗,讓你更愛吃飯
    這套碗最吸引我的一點就是足夠大,900ml的容量,完全擔得起大面碗這個名頭。 用它吃麵,無論是想多盛點湯、多放些澆頭或是在碗裡攪拌拌勻,都比普通面碗方便趁手得多。
  • 陽春麵是碗什麼面
    其實啊,問題是出勒面個名字浪向,講原來叫「光面」個,勿大吉利,本來就是窮光蛋,哪能還可以越吃越窮。勿曉得是啥人聰明,改名為「陽春」,還勒面浪向撒點蔥花報春唻。有種講法是靈感來自於面價,當時每碗十文,民間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於是,十文面變成功了陽春麵。另外一隻版本有點「高大上」,講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淮安,勒攤頭浪吃了一碗邪氣好吃個沒名字個面,趁面興正濃就搭伊起名了,講現在正是陽春三月,賜名「陽春麵」。勒1938年第6期《上海生活》裡向就有《陽春麵考》,不過直到今朝,對面名個由來仍舊講法勿統一。但勿管哪能講,搿名字改得好,效果是講和諧,重人性。
  • 日本這碗面,普通人都要吃上十幾碗,飯量大的人吃幾十碗太正常
    日本這碗面,普通人都要吃上十幾碗,飯量大的人吃幾十碗太正常!說到日本作為中國人內心當中都是心情很複雜的,一方面我們忘不了之前的國讎家恨,但是一方面日本確實發展得很好,有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的地方,而且現在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國,日本的很多東西都出現在中國的市面上。
  • 用朋友做的碗吃飯
    我稱他是「白化妝教父」,因為他的食器都是用「白化妝」的做法,粗略一看,純潔乾淨;拿在手上細看,泥漿自然流淌,薄的地方像一層融化的稀奶油,厚的地方讓我聯想起小時候每天送到信箱裡的瓶裝牛奶,每次揭開紙蓋,上面那層厚厚的奶膏,如此討人喜歡。
  • 美食鑑賞:陝西十大經典麵食,你吃過多少?(上篇)
    陝西地處中國內陸腹地,縱跨三個氣候帶,自然形成了陝北、關中、陝南三大區域,陝西的麵食品種繁多、風味各異,麵條品種豐富,陝西人的祖祖輩輩也發明出了無數種麵條的吃法,並且不同地方的面還各有特色,重要的是每一道都是令你垂涎欲滴的美味。小編今天精心挑選了十大經典陝西麵食,帶你品味陝西充滿誘惑的味道!
  • 一口大鐵鍋煮出近「千碗」麵條,上千人同時吃湯麵,人多吃飯香
    大家都很熟悉 "大鍋飯 "這個詞,雖然這個詞有多重含義,但是根據今天文章的主題大鍋飯的含義很簡單,通俗的說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吃一鍋飯,吃大鍋飯一般都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記得在河南某縣的廟會上,有一個非常大的 "大鍋飯 "近千人一起吃麵條湯,而且鍋非常大,一個大鐵鍋要煮近 "千碗"麵條
  • 唱咱西安人的歌,吃咱陝西人的面,這才是正道的咱西安人
    一首>將西安這個十三朝古都帶到了我們大眾視野中,千萬小夥伴湧入西安這個有趣的地方,那來西安你會被什麼迷住呢是面,各種面,大名鼎鼎的biang biang面,酸湯麵,羊雜麵,油潑麵,還有外地人不知道的麻食等等。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陝西這塊寶地上的麵食文化,當一回真正的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