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系列之,《白鹿原》是否被過高評價?

2020-12-12 媒介之變

歡迎關注微信公號:媒介之變(mediachanged),轉載須經授權。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孫佳山 中國藝術研究院

其實小說《白鹿原》文學史意義的生成,恰恰是在一個雙重誤讀基礎之上產生的。

第一個誤讀來自老一輩。就是雲雷一開始提到的,像陳湧、雷達這些老一輩批評家之所以非常重視這部作品,是因為他們衡量文學價值的標準實際上是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寫真實」、「現實主義深化」、「中間人物論」的角度和80年代初的異化、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思潮。

這一代老批評家是想通過肯定《白鹿原》這些作品,反思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重申他們始終堅信的文學信仰。他們那一輩人也基本上是茅盾文學獎評委級別的人物,所以他們的文學觀念也就成為當時官方的文學標準,這部小說也就是在這種誤讀中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另一個誤讀是陳忠實這一輩作家對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等外國文學的誤讀。大家提到陳忠實的「鳳凰男」心態。實際上整個那一代作家,除了像張承志、史鐵生之外,大部分都有難以克服的「鳳凰男」心態。回到《白鹿原》的問題,很難說小說的整體框架沒受到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影響,很難說白鹿原的意象沒有參照《百年孤獨》中的馬孔多。

陳忠實無外乎就是將他所想像的中國現實裝進了這個他認為是文學標準的敘事框架中。他實際上想表達的就是他想像中的循環的歷史觀念。他無非是想表達,晚清也好,民國也好,國民黨也好,共產黨也好,都沒真正進入到、真正影響到中國最基層的農村的現實生存,沒有真正改變中國最深處的社會樣貌,所以他那些人物形象就都是擰把的。比如說剛才王磊提到的白孝文,混進革命隊伍的投機分子卻混上了一官半職,而一些真正的革命者卻被錯殺,簡單的說就是沒有一個文學人物是痛快的。

因此,正是在這種雙重誤讀的基礎上生成了《白鹿原》的文學價值,生成了它在文學史上的經典地位。電影《白鹿原》在藝術觀念上,還是因襲了1980年代以來「第五代」導演的藝術觀念,王全安作為代表性的「第六代」導演,至少拍商業大片的時候在藝術觀念上並沒有突破「第五代」,並沒有形成新的美學風格。

很多人都說這部片子畫面很好看,其實我個人覺得鏡頭語言實際上非常匱乏,翻來覆去就是那幾種固定模式,並沒有呈現一種豐富性的鏡頭語言表達,其實藝術想像力是很有限的,想像鄉土中國的那些鏡頭套路中國觀眾已經看了20多年了。即便在海外電影節獲獎,那些獎項實質也是頒給「第五代」的藝術觀念,因為國外對中國電影的認識很大程度也還是停留在1980年代,王全安這些「第六代」導演不過是在邯鄲學步而已。

所以,咱們今天討論的「如何講述中國故事」,或者說如何處理中國近現代以來的歷史經驗,包括如何展示中國形象,也可以從這個的角度討論。回到剛才提到的小說《白鹿原》文學史定位的問題,所有的解讀恰恰都是建立在對他的誤讀基礎之上。

像陳忠實那些作家,他們的觀念也都是從一些舶來的觀念,包括1980年代「第五代」導演為什麼那麼強調欲望,無非就是讀了米蘭·昆德拉為代表的那些國外文學著作,覺得不大寫特寫欲望就不是文學。包括剛才提到的《百年孤獨》等,陳忠實那批作家覺得這就是文學標準了,但問題在於就是這些作品他們也沒讀懂,思想文化知識水平的不足使他們無法理解產生那些作品的複雜語境。

正如剛才雲雷提到,1980年代那一代人都有著明顯的文學寫作轉向,就是由寫新人到寫舊人,放棄了原有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革命歷史主義等寫作範式,他們覺得原有的革命英雄形象和革命信仰一樣崩潰了瓦解了,於是要重新寫中國人的形象。《白鹿原》這批作品一出來,迅速被新儒家的話語捕捉,覺得這才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能真正代表中國傳統,根植在中國深處的一個完美文學經典。

毫無疑問,這種認識至少是一種誤讀。回到上次李陀老師討論的小資趣味問題,實際上陳忠實的文學觀念基本上還是隸屬於小農的觀念,到了王全安這裡則蛻變成了一個小資的視角,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小農和小資實際上就是一步之隔,是同一個社會結構孵化出來的。但問題就在於這一套或小農或小資的文學藝術標準,經過這二十多年的變遷,現在被默認為常識,已經成為了課本裡的知識,是天經地義的理應如此。這是我們今天「講述中國故事」所不能迴避的一個基本問題。

當年,馬爾克斯這些拉美作家都曾經表達過,他們很討厭「魔幻現實主義」這個提法,理由是你們中國人覺得我們小說中的現實比較魔幻,但對我們拉美人來說,這就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壓根就不魔幻。產生這種誤讀的原因當然有文本跨語際傳播的問題,但拉美在現代歷史中的遭遇確實就是那樣的,至今他們在爭取國家和個人的自由與解放的道路上依然障礙重重,這點和中國的遭遇有著很大不同。

陳忠實那一代作家知識上對拉美了解不夠,所以才會誤將魔幻現實主義中的現實認為是一種魔幻,但是中國的現實可不是拉美那樣的,也不是陳忠實想像的那樣。小說和電影的一個共同問題在於都採用了地方志的寫法,紀實性的方法,接近純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講述一個寓言式的中國故事,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錯位。

所以無論小說還是電影,它們的根本缺陷也就清楚了,拉美的框架無法支撐起中國的現實,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寓言,寓言有寓言的寫法,用地方志的方法寫寓言,這個藝術跨度就算能實現,也需要更多的藝術功力,於是,我們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講不利索的中國故事。

相關焦點

  • 硬傷累累的《白鹿原》,何以獲得雄奇史詩的評價?
    不敢說這個評價是文壇的公論,共同的意志。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部小說沒有表現出磅礴於人心的天地正氣,激蕩於思想的人間大義,斷不會有人給予如此崇高的評價和肯定。 小說《白鹿原》獲得如此之高的獎項和評價,就沒有瑕疵硬傷了嗎?當然有。不僅有,而且是硬傷累累。傷在哪裡了呢?不妨簡單的列舉如下。
  • 陳忠實的《白鹿原》與丁玲的「一本書主義」
    陳忠實的《白鹿原》與丁玲的「一本書主義」 2016-05-04 16:36:53  說起陳老人們記得的似乎只有獲得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其實,他的小說《信任》獲1979年全國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但是,《文學報》前主編陳歆耕說「新時期文學有《白鹿原》和沒有《白鹿原》高度是不一樣的」,而且,陳忠實是「人品文品俱佳」的。我國學者範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
  • 《白鹿原》剛播一集就停播
    白鹿原》就被緊急叫停,一時間流言四起。原本,同樣匯集了張嘉譯、何冰、秦海璐等戲骨級演員的《白鹿原》將與《人民的名義》展開隔空打擂,不料剛播出一集,《白鹿原》就被緊急撤檔。一時間網上議論聲四起,有人猜測,難道《白鹿原》也遭到了「尺度考驗」?也要像當初範冰冰版的《武則天》一樣被刪減後才能繼續播出嗎?  此外,也有網友認為或許是同期播出的《人民的名義》收視過高,導致《白鹿原》收視壓力過大而臨時換擋。
  • 白鹿原的傳說
    傳說有一隻雪白的神鹿,柔若無骨,歡歡蹦蹦,舞之蹈之,從南山飄逸而出,在開闊的原野上恣意嬉戲。所過之處,萬木繁榮,禾苗茁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疫厲廓清,毒蟲滅絕,萬家康樂,那是怎樣美妙的太平盛世!這樣的白鹿一旦在人剛能解知人言的時候進入心間,便永遠也無法忘記。
  • 《白鹿原》是大學必讀書,中學生是否適合閱讀?
    中國作協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陳忠實的代表作《白鹿原》繼獲得茅盾文學獎後,2002年又添殊榮:教育部已將《白鹿原》列入大學生必讀文學書目。《白鹿原》是建國以來創作的惟一一本入選該書目的長篇小說。 就在2000前,《白鹿原》還是一部頗受爭議的小說,書中的性愛描寫稱得上是「驚世駭俗」,有人甚至曾因此將其與賈平凹的《廢都》相提並論,這兩部小說也都曾被禁止翻拍成影視劇。 那麼,《白鹿原》是否適合中學生閱讀呢?筆者認為,作為成長中的中學生,這部作品還是不宜,尤其是作品中關於性愛的描寫,對中學生會是一個不好的引導。
  • 藍城的「白鹿原之戰」!
    會上,雙方就藍田縣白鹿文谷項目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該項目規劃用地2000畝,其中一期800畝,將以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民俗村)為核心。隨後,西安藍城理想小鎮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西安藍城)成立,註冊地址便在民俗村內。
  • 【熱劇影評】電視劇《白鹿原》與小說《白鹿原》的兩種境界
    而在前幾年,電影《白鹿原》開映,我很不屑的看了一遍,除了被影片中的秦腔所震撼了一下,其它也就沒有留下太多印象了。然而,追著追著突然發現電視劇《白鹿原》與原著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上有了一些差異出入,甚至出現了移花接木的情況,這不得不使我又有重新閱讀原著的衝動,來證實我的記憶是否出錯在哪裡了?
  • 《白鹿原》劇組赴柏林電影節 是否過審說法不一
    《白鹿原》海報  本報訊 (記者楊林)第62屆柏林電影節進入第三日,目前已結束《再見皇后》等四部競賽片的放映,主競賽單元唯一入圍的華語片《白鹿原  是否過審?說法不一  2月15日《白鹿原》將在柏林亮相併做全球首映,這部由王全安導演的史詩作品是今年金熊最有力爭奪者。  前幾天傳出《白鹿原》審查手續未辦完的消息,記者致電《白鹿原》宣傳負責人周先生,他未回應此問題。此前電影局製片處工作人員曾透露:「這個事情(審查)我們在受理過程中,相信最後會有一個說法。」
  • 關中煙火白鹿原
    白鹿原》,道盡世上多少滄桑事。1991年臘月的某個傍晚,陳家老宅昏暗的燈光下,陳忠實為其50萬字的長篇小說《白鹿原》劃上了最後一筆。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這部迴腸盪氣的史詩般的巨著,一經面世,就以星火燎原之勢,震驚了大江南北。
  • 《白鹿原》:一部奇書下的硬傷!
    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能獲得茅盾文學獎,並不令人吃驚。吃驚的是,或被人推崇為雄奇史詩,或被人標榜為一代奇書。不敢說這個評價是文壇的公論,共同的意志。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部小說沒有表現出磅礴於人心的天地正氣,激蕩於思想的人間大義,斷不會有人給予如此崇高的評價和肯定。
  • 房克升:《白鹿原》是宗族社會的一紙祭文
    作為小說的《白鹿原》,經歷過不同的版本、兩極的評價以及評獎風波;作為電影的《白鹿原》,從改編到拍攝直至上映,可謂歷盡坎坷。所以,當面對電影《白鹿原》時,無論其是否能夠完全涵蓋原著的精髓,對其評價都不能僅僅局限於影片,應當看到當下的接受環境和創作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 藍田的白鹿原
    作者朱亞平傳說有一隻雪白的神鹿,柔若無骨,跳跳蹦蹦從南山飄逸出現在白鹿原>,神鹿所經過之處萬木繁榮,禾苗茁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萬家康樂。《後漢郡國志》載「新豐縣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當地人的順口溜,「白鹿原,長壽山,見苗收一半」。過去白鹿原叫長壽山,因白鹿經過白鹿原,給白鹿原人帶來幸福和平安所以才改名白鹿原。陳忠實先生的一部著名小說白鹿原,提高了白鹿原的知名度。電影白鹿原的上映,特別是電視連續劇白鹿原的熱播,增強了人們對白鹿原更深的了解和解讀。
  • 山水秦嶺白鹿原,探秘《白鹿原》取景地——白鹿原影視城
    白鹿原影視基地是陝西境內最大的影視文化休閒旅遊主題公園,許多諸如《白鹿原》這樣的史詩巨著在這裡拍攝取景,備受廣大遊客的喜愛。我們駕車或者乘車來到白鹿原影視基地的大門口時,就能看到幾個巨大而顯著的字樣--白鹿原影視城,而其旁邊就是幾隻巨大的銀白色的麋鹿,看起來尤為壯觀!
  • 《白鹿原》獲茅盾獎,作協書記氣得拍桌子,範曾評價說:一代奇書
    《白鹿原》獲茅盾獎,作協書記氣得拍桌子,範曾評價說:一代奇書這就是陳忠實下決心創作《白鹿原》的原因:他要寫一本能代表他的作品,一本能讓他聊以自慰的作品。為了完成這部小說,陳忠實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搜集生活素材;查閱歷史資料;研究民族問題和心理學、美學;學習借鑑他人長篇結構的方法。陳忠實豁出去了,他義無反顧,放手一搏。
  • 陳忠實《白鹿原》:田小娥之死,為什麼會給白鹿原造成瘟疫?
    《白鹿原》這部鴻篇巨著,不只向我們展示了陝北高原上的舊風陳俗,也更讓我們看到了人心險惡。田小娥之死便是對白鹿原正統的家族宗法制的一次血淚控訴。黑娃的出走,白孝文的墮落,鹿子霖的貪婪,白鹿原宗法制下對田小娥的冷酷審判,以及白鹿原上對田小娥指指點點、罵罵咧咧的婦女們,這些人性的黑暗,道德的綁架,都是壓垮她的精神枷鎖。這是田小娥第二次精神上的死亡。
  • 《白鹿原》:比起田小娥和白靈,冷秋月才是白鹿原上最慘的女人
    1992年,陳忠實在白鹿原老家寫完《白鹿原》最後一個標點符號,滿含淚水對妻子說:我不用去養雞了。此時他已經用盡了畢生的力氣。《白鹿原》被無數人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在今後50年內無法再有作品與之匹敵,獲得1997年茅盾文學獎,成為了一代人的歷史記憶。
  • 陳忠實慶祝《白鹿原》誕生,填詞《青玉案》,範曾:一代奇書!
    關中是一座奇絕的原,它的北方是廣袤蒼涼的黃土高原,而它的南方卻是蔥鬱靈秀的秦嶺,這原、這嶺,在八百裡秦川之西悍然交融,於是有了白鹿原。陳忠實生前曾說,希望能夠為自己寫一本墊棺作枕的書:"有一天我去世了,棺材裡放這麼一本書,也就夠了,不管它是否會對世界產生影響,只要能讓自己滿意,能對得起自己喜愛文學這大半輩子。"2016年4月29日,陳忠實去世,而在他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他的頸下枕著的正是《白鹿原》。
  • 《白鹿原》通過茅盾初選,作協書記氣的拍桌,範曾卻說:一代奇書
    他希望自己能寫一本墊棺作枕的書,於是便說:"有一天我去世了,棺材裡放這麼一本書,也就夠了,不管它是否會對世界產生影響,只要能讓自己滿意,能對得起自己喜愛文學這大半輩子。"而在陳忠實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他的頸下枕著的正是他的得意之作《白鹿原》。
  • 三原史話 白鹿原的傳說
    前言:每每提起「白鹿原」,大家總會想到的是陳忠實先生筆下的小說《白鹿原》,以及位處西安東郊的地理單元——白鹿原。其實在三原縣境內也有白鹿原,可惜鮮為人知。作為一個地道的三原人,又喜好文史,遂拙作一篇,以饗讀者。
  • 《白鹿原》背後謎團:農民階級是否真的擺脫了地主階級的盤剝?
    農民階級是否真的擺脫了地主階級的盤剝?到底哪個才是真相?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韙,黑娃依舊義無反顧。鬧農協失敗之後,黑娃從白鹿原逃離,投奔了革命軍。不久之後,黑娃參加的革命軍暴動失敗,他陰差陽錯之下走上了土匪的道路。成為了黑道勢力,黑娃的行為也漸漸乖張起來,他指使自己的手下打斷了白嘉軒的腰杆,也將白家與鹿家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