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文藝星青年按】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將開始使用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又稱「部編本」教材)。此次教材改版,將換掉了約40%的課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幅高達8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也會相應提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部編本」的新變化,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快和文藝星青年一起看看!
「部編本」語文教材籌劃已久
語文教材改革並非臨時起意,而是籌劃已久,「大有來頭」。2012年3月「部編本」教材編寫啟動,歷時5年多完成,由於是教育部直接領導編寫,因此業界稱為「部編本」教材。教材編寫前後從全國調集五六十位專家、學者、作家、教研員、老師和編輯,組成編寫組,經過三十多輪評審,幾百名特級教師的審讀,以及多個省市幾十所學校的試教最終面世。
變化一: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
新編的語文教材採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編排教材內容。「語文素養」重在聽、說、讀、寫基本知識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選文的思想性,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以文化人。
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部編本」教材注重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數量有所增加,體裁多樣。
小學有古詩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詩詞為主,如《木蘭詩》《憫農》《遊子吟》《出塞》《過零丁洋》《示兒》,還有一些文言文,如《愚公移山》《十二章》《二章》《出師表》《少年中國說(節選)》;增設專題欄目,安排了楹聯、成語、諺語、歇後語、蒙學讀物等傳統文化內容,使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
教育部教材局局長鄭富芝說:「通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通過我們的教材,讓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打好『中國底色』,要使我們的孩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變化二:注重強化革命傳統教育
與此同時,「部編本」教材注重強化革命傳統教育,語文教材收錄了大量革命傳統經典篇目,如《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清貧》《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黃河頌》《我愛這土地》等文章。為開闊學生視野、培育科學精神、增進文化理解力,語文教材注重汲取人類優秀思想文化精華,選取來自不同國家的名家名篇。
選文涉及革命領袖和歷史人物如列寧、高爾基,科學家如居裡夫人、法布爾,自然和人文景觀如荷蘭的牧場、埃及的金字塔。選入的知名作品如高爾基的《海燕》、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徵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培根的《談讀書》、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等。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選入的外國作品約佔總篇數的10%。
變化三:培養聽說讀寫基本知識和能力
這次更換教材,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把漢字學習提到了拼音學習的前面。
以往一年級剛入學的時候,教材首先是教授拼音,教完全部的拼音後才開始教識字。而新的「部編本」教材則把拼音學習推後,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邊學拼音邊認字。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在全國語文教研員部編本教材使用培訓會上,動情地舉了個例子: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雪對風」,很傳統,也很有趣。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讓他們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此外,新教材還將致力於解決當前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讀書少讀書的問題。溫儒敏介紹,「部編本」語文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扣得很死,雖然有用,但這是很不夠的。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往教材與教學都較少關注,結果是多數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而閱讀速度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新教材力圖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材改革,網友怎麼看?
多數網友認為,低齡學生以背誦為主是正確並可行的,應該增加新教材中的古詩文篇目。
也有不少網友表示,低齡學生以背誦為主的學習方式是無法學習到古文真正的精華。
相當一部分網友認為,古文教育可以為日後的文言文學習和涉獵打下良好基礎。
教材改革,專家這樣回應!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在8月28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這次「部編本」語文教材的面世不應該理解為對既有語文教材的顛覆。同時,溫儒敏也解答了不少網友和家長心中的疑惑。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有沒有增加需要背誦的內容?
溫儒敏:需要背誦的內容還是佔相當比例的,但是沒有明顯的增加。
小學生應當怎樣平衡理解和背誦之間的關係?
溫儒敏:小學生應該多讀,多背誦,體會韻律、節奏還有漢語之美。至於能理解多少思想內涵和情感,要根據孩子的理解程度,不要強求。
比如朗誦一首王維的山水詩,讓孩子安靜下來來體會一下靜謐之美就不錯了,不一定非要往 「熱愛大自然」上扣,孩子也很難理解所謂天人合一。學習古詩詞主要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有些「道理」不用說太多,以後他們會慢慢理解。
小學生的背誦負擔會不會依然很重?
溫儒敏:不會,小學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所謂「負擔重」也不一定是量的問題,如果孩子對讀書做作業有興趣,他會完成得很好,很快,自己還會找書看,如果沒有興趣,給他很少的作業他也會拖拖拉拉的。
此外,還有教育學專家指出,古詩詞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是讓語文科目更加回歸「中國化」。文言文和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盡顯中國獨有文化,意境之美和境界之深不是白話文能取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種意境可以讓人思緒萬千;再如「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這種簡短優雅又飽含哲學思想的句子,也不是一句白話文就能全部表達出來的。
學好語文,這些工具書值得入手
開學之際,文藝星青年再給大家推薦幾本實用的工具書,方便大家更好地學好語文。
《新華字典》(第11版):
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伴隨國人成長。釋義準確,例證精當,內容豐富,簡明實用。根據國家語文規範和標準修訂,收單字13000多個。根據社會發展變化和語言的變化,收錄了一些新的義項、詞彙、例證等,刪去了一些難懂、過時的例證;根據中小學教學的需求,適當增加了一些例證。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現代漢語詞典》是我國第一部規範型現代漢語詞典。由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丁聲樹先後擔任主編,並根據語言的發展變化不斷進行修訂完善,至今已出版第7版。詞典收字13000個,總條目共69000餘。立目嚴謹,釋義準確,用例精當。以其規範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成為廣大讀者,特別是學生讀者學習和使用漢語言文字、了解和掌握文化知識的必備工具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由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岑麒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等十餘位專家學者編寫,是學習古漢語的必備工具書。收古漢語常用字和複音詞約一萬條,先秦兩漢傳世文獻比較常用的字一般都收入。
本文參考: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民網教育頻道、澎湃新聞、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