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鄰國日本的國粹,大家都能說出一二,比如相撲、和服、木屐、抹茶、榻榻米,這些國粹都是來源於中國,來源於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時期。今天就來聊聊這些國粹如何傳入日本,又是什麼原因在日本保留至今,然而卻在國內式微或者消失的。

世界文化框架大致可以分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發展在地理概念上是圍繞地中海展開的,東方文化的發展在地理上是從黃河流域向四周輻射。周邊國家無不沐浴在漢唐文明的光芒之中。日本作為近鄰,當然也不例外,這些國粹當屬漢唐時期從中國傳入。
先說相撲。相撲在秦漢時期叫角牴,南北朝至宋時期稱為相撲,此後逐漸沒落直至消失。日本的相撲文獻最早見於八世紀的《日本書紀》,書中記述第三十五代天皇(公元641-645年)為了招待古代朝鮮百濟國使者而舉行相撲競賽。公元641年是唐太宗貞觀十五年,而日本遣唐使第一次派遣使者來大唐是公元630年,大約是在這個時間或者相近的時間相撲運動傳入日本。

此後相撲運動在日本深受喜愛,大放異彩。然而在近代日本向西看後,相撲運動差點消失。明治維新時期,政策禁止傳統的相撲運動,理由是相撲運動近乎裸體醜陋而愚昧(這可能是相撲在中國消失的原因)。但由於民眾的喜愛以及當時相撲選手的抗爭,明治天皇不得不取消這一禁令,傳承至今成為日本國粹。
而和服、木屐、榻榻米,也都是在漢唐時期傳入日本。

和服在江戶時代之前皆稱吳服,在今天的日本和服店依然能看到吳服店的招牌。吳服源於三國時期的東吳,日本同吳國的商貿往來中引進了吳人的服飾稱為吳服(與東吳的貿易對於日本的語言形成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今天的一些日語發音與吳語方言發音仍有相似)。在盛唐時期日本又借鑑唐朝的服飾色彩對吳服加以改進,發展傳承至今天,終成國粹。

木屐是漢服足衣的一種,適合在雨天的泥地裡行走,起源較早,至南北朝時鼎盛。盛唐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的詩句,謝公屐是南北朝時期大詩人謝靈運對木屐改進後的一種登山木屐,從李白的詩句中能看到盛唐時期木屐在社會階層的普及程度。推測木屐傳入日本的時間大概和吳服應該時間相當。時至今日,穿木屐最多的是日本人,在國內的明清時期甚至上個世紀的農村依然可見木屐,稱為「泥屐」,適用於雨後的泥巴地,這與幾千年前的使用沒有區別。

在漢及以前,因為沒有凳子及床的概念,古人的起居皆為席居(今天的榻榻米)。兩漢以後,桌子及床盛行起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在中國逐漸消失,而在盛唐傳入日本的席居生活方式卻保留至今,而抹茶也是在盛唐傳入日本。

我們今天的茶葉衝泡方式源於明代,而在此之前的茶為抹茶。抹茶源於隋唐,而興盛於宋,宋人說吃茶去說的就是直接吃而不是今天意義的飲茶。宋人喜鬥茶,從宋代茶盞的精緻程度也能反映當時鬥茶的盛行。

在南宋時期,日本僧人將徑山寺茶宴的儀式引入日本,發展成了今天日本的茶道。而這一生活方式在明代以衝泡喝湯替代抹茶的吃法之後,中國人也漸漸的拋棄了這一傳統。
那麼為什麼這些漢唐的國粹在傳入日本以後能得到很好的傳承,而在華夏大地上漸漸式微甚至消失呢?
從地理因素上來說,日本是一個島國,一方面受外來的文明衝擊較小,相對是封閉的,另一方面文化的封閉必然帶來文化的落後,所以在大唐盛世之時,對於唐文明的崇拜導致了文化上大量的複製唐朝,從習俗到建築。這與150年前日本全面西化如出一轍。落後的文化吸收大唐的文明,又因為相對的封閉保留了這些傳統。
而華夏民族的情況則大相逕庭,群雄逐鹿中原,你方唱擺我登臺,民族的融合帶來了戰爭動亂,也帶來了智慧的融合,創造出燦爛包容的文化。很多傳統在外來各文明的精華衝擊下不斷地改進,像今天唐代的建築國內已不多見,而在日本古建築多為唐式建築也是這個道理。
今天,40年的開放之後,民族的自信心逐漸恢復,傳統又被重新拾起。漢學興起,很多年青一代在一些場合重新穿上漢服,不管走多遠,華夏文化的內核依然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