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加快高考改革步伐, 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
近年來,關於大中小學生學業壓力的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於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院士提出的《關於為中小學生減負、大學生加壓的提案》,教育部11月20日在官網上公布了答覆內容。答覆函稱,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快推進高考改革步伐,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引導教師潛心教學、全心育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徹底扭轉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
可能不少人在中學時都曾聽過這樣的說法:現在辛苦三年,上了大學就輕鬆了。上大學是否就更輕鬆了?筆者認為,是,也不是。
說是,因為確實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之後都會感覺學習壓力要小很多,而可以嘗試的新事物又增加了許多。
說不是,則因為從客觀數據來看,隨著大學入學率越來越高,畢業生越來越多,相比於進大學的競爭,大學畢業後競爭的激烈度只會越來越大。
對於認為上大學就更加輕鬆的在校生而言,未來大學生活可能要經歷一些調整了。如上述新聞所言:教育部將要完善政策措施,扭轉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
「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這種反差顯然不是合理現象。但是如何改變呢?社會上也有不同意見。近年來,關於「名校學生追求績點」等話題屢屢引發熱議,對於該現象是否合理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首先,「大學可以輕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基於一種事實上的「嚴進寬出」:相比考進大學,畢業的門檻在一定程度上相對較低。當然,正如前面所說,畢業證書最多意味著獲得了事業起點的入場證,未必能真正保證一份滿意的工作。不過,現實中有一些大學生沒有客觀看待這種看似「未來」的壓力,從而產生「大學沒壓力」的認知。
除此以外,也可能有一些學生自身即偏好壓力較小的大學模式,那也是現代社會中可以尊重的一種選擇——只要能夠獨立承擔相應的結果即可。
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大學生認識到就業壓力,因而傾向於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和就業直接相關的事情上——例如考各種證書、早早實習,反而相對忽略了主業學習。這恐怕才是最需要反思的:固然大學不能唯學習論,但是如果專業學習未能得到重視,或者說給學生提供的價值不足,那麼大學教育的意義也會因此被減弱。
所以,對於高等教育,可能較多人有共鳴的一點是:有的大學的本科教學質量和學術風氣有待改善。這和「考級熱」「考證熱」「實習熱」都不矛盾,有時候可能還是相互影響的。要改變這種現象,需要多管齊下,包括採取相對「嚴出」的政策,激勵教師提升教學質量,改善培養模式等等。
至於學生如何看待將來的競爭壓力,可以通過輔導等方式加以引導,但或許未必要幫學生決定。中學「玩命」的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家長和老師給學生增加了更多壓力。如果學生到大學還需要依靠學校來施壓,那就相當於把中學階段延長了,或許並不是改革的初衷。
當然,大學除了學習還應該學習什麼,體驗什麼,提升什麼,那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了。總之,大學教育的本質和目標並不在於快不快樂,而在於大學到底帶給學生什麼。
(作者:殷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