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文]
[標題]鴉片戰爭研究——從英軍進攻廣州到義體被免職
[作者]佐佐木正哉 李少軍譯
[提要]我以前曾將英國外交部文書中從1840年至1843年間中英漢文來往文書彙編為《鴉片戰爭研究〈資料篇沙發表,之後又寫了《鴉片戰爭初期的軍事與外交一-琦善與義律)) (載《軍事史學》第5 卷第2 號〉作為此書的解說,其中敘述了從英國全權代表和遠徵軍到達廣東、到琦善與義律在白洞口談判、英國全權代表南返廣東、琦善與義律在穿鼻交靜的經過。繼比之後,我還寫了《論所謂"穿鼻條約"草案》 (載追悼村松桔次教授論文集《中國隨政治與經濟》 ) ,探討了琦善與義律在1841年1 月至2 月20 日之間關於締結條約的交靜。本稿是它的續篇。
[標題]張喜和1842年南京條約
[作者]鄧嗣禹 楊衛東譯
[提要]1842年英國與滿清籤訂的南京條約,預示著一個不平等條約的世紀來臨。它標誌著一個完整的中西關係時代。1842年到1942年這個世紀,是中國人民的近代史時期。奇怪的是,它只受到少數中西方學者的認真研究。
[標題]包令爵士與廣州入城問題
[作者]黃字和 盧仲維譯
[提要]亞羅號事件發生後不久,英國駐華全權公使包令爵士命令代理駐穗領事巴夏禮利用這個機會,把廣州入城問題塞進會談中。包令把這樣一個複雜的、與會談毫無關係的問題插入爭議之中,使一個本已很棘手的難題陷入了無法解決的境地。主在比有必要首先回顧一下廣州入城問題的來龍去脈,為此,就需要對亞羅號事件前中國與西方世界的關係作一個簡要的說明。
[標題]太平天國佔領區的槍船集團——以太湖一帶為中心
[作者]針谷美和子 白子明譯 周洋池校
[提要]鹹豐十年(1860年〉閏三月,當太平天國向江湖進軍之際,活動在太湖周圍地區的槍船集團起而響應。他們活動時,三四人乘一隻小船(槍船),或受僱於商人充當商品運輸的保鏢,或販賣、運送私鹽。他們做為商業活動的一股力量,與當時蘇南、浙西一帶經濟最發遠地區的商品流通機構保持密切的關係,是一支以遊民為核心的武裝集團。同時,他們又是以賭場為中心的"地界"(賭霸等的勢力範圍〉賭博的主持者,戲劇演出的經營者,並掌管民間的公共事務; 還充當地主爪牙徵收租米,或獨攬訟詞,武斷於鄉曲。通過維持地方秩序,他們成為深深紮根於本鄉本土的一種社會勢力。槍船集團與太平軍、清軍時離時叛,最終成為促使太平天國在這一地區滅亡的因素之一。
[標題]江南傳教區的本地神職班
[作者]康治泰 顧裕祿譯
[提要]在傳教士最重視和急於創辦的事業中,居首要地位的是,培養聽從天主召喚並成為入會或不入會的本地神父。這件事的好處和必要性,無論從傳播信仰,使無信仰者成為有信仰者,或者從使教徒保持信仰來看,都是不言而喻的。何況聖座一再勸告主教們要把培養本地神職班的工作放在首位。
[標題]清末教育的近代化過程與日本教習
[作者]蔭山雅博 田正平譯
[提要]眾所周知,在20世紀初期,中國有近萬名留學生到日本學習,出現了"留學日本極盛期" ;事實上,在同一時期,許多日本人亦受聘到中國各地的學堂,作為學務顧問或教師,活躍在教育行政或學校教育的各個領域。他們被稱作"日本教習"或"日本人教習",高潮時達教百人之多,以至於在中國教育史上劃分出一個"日本教習時代"。
[標題]1920年的直皖戰爭與日本對華政策——以邊防軍問題為中心課題
[作者]藤井弄三 鄭基譯 傅中午校
[提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中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在國際上,美英等列強重新開始極力入侵中國,爭取中國有權勢者的支持,同時在政治經濟領域中不斷地展開激烈的爭奪,企圖擊潰日本獨佔中國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在中國,以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轉折點,中國民眾勢力迅速組織起米,因而民眾運動增強了在政治上的發言權。
[標題]1916至1928年中國軍閥制度演變的主要階段
[作者]B B 茹可夫 夏祖恩譯
[提要]1916~1928年作為北洋軍閥統治的時期,在中國政治史上是很著名的。政權轉到軍人手裡和社會政治生活的軍事化,是由19世紀下半期至20世紀初整個國家歷蟲發展過程所造成的。
[標題]中俄伊犁條約談判
[作者]徐中約 林勇軍譯
[提要]曾組澤侯爵經由巴黎和柏林赴俄國,於1880年7月30日抵達聖彼得堡。隨行的有他在駐倫敦公使任內的英國顧問馬宿·臣爵士和前福州船政局的法國監督日意格以及幾個漢族和滿族譯員和助手。他一到俄國京城便指定馬消臣作為他和英國駐俄大使館的聯絡員。而英國大使達弗林勳爵則令其一等秘書F. R. 普倫基特與中國使團保持密切聯繫。曾紀澤在作出此類安排後便根據中國的一句古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開始對俄國的狀況作徹底的調查。
[標題]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內幕
[作者]渠敬錞 招嘉熾譯
[提要]從1937年8 月(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締結)到1941 年4月(日蘇中立協定締結) ,中蘇兩國之間的關係是相當友好的。但是,在1940年蘇聯吞併了唐努烏梁海地區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走下坡路。1942年7月,中國政府要求蘇聯紅軍第八團從新疆迪化撤走,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此後,蘇聯利用各種機會煽動哈薩克遊牧都蔣在中國和外蒙古之間的邊界地區挑起爭端。1945年,蘇聯駐迪化領事向共產黨地下分子提供大量彈藥。他們襲擊並攻佔了伊寧宣布該地區為東土耳其共和國。中蘇兩國的關係確實變壞了。
[標題]共產同際與國民黨政組的若干問題
[作者]A. 卡爾圖諾娃 姚寶珠譯 林蔭成校
[提要]1924年,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反帝革命統一戰線,是列寧為共產國際大體制寇的民族與殖民地革命政策的具體實踐。
[標題]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中美關係(1941年12月——1945年9月)
[作者]卡特科娃 王真譯 劉佐漢校
[提要]1927年至1949年期間在中國執政的國民黨政府的對外政策,很少有人研究。然而,不分析中國的對外政策,就難以客觀地說明這一時期的、尤其是在太平洋地區的國際關係。
[標題]關於王韜和《循環日報》
[作者]西裡喜行 鄭海麟譯
[提要]王韜因"為香港早期中國系諸報的發展而盡力的重要人物"知名,被稱為"中國新聞記者之父",同時也是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的早期改良主義思想家、政論家兼小說家,其經歷較之間時代的中國人,帶有更為曲折複雜的陰影。
[標題]科士達1895年馬關日記
[作者]張振鵾輯譯
[提要]譯者按曾任美國國務卿的科士達(John W.Foster) ,在甲午中日戰爭後期張蔭桓、部友灘赴日求和及李鴻章馬關議和中被聘為顧間,他的日記記錄了這兩件大事的經過和一些內情,也記述了他在這些活動中以及隨後在馬關條約的批准、交換、執行(據約割讓臺灣)中的作用,是研究這段歷史的有用資料,他本人在撰寫《外交回憶錄>> (DiplomaticMemoirs , 1909 年出版〉時利用了這些日記以及他在當時寫給夫人瑪麗(Mary Parke Foster) 的信:他去世多年後,這些資料均他的外孫艾倫·杜勒斯(Allen W. Dulles) 發現,送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近年開始均研究者所利用,這從德萬因的《科士達傳>> (Michael J. Devine, John W.Foster:Politics and Diplomacy in the Imperial Era ,1873-1917。
[標題]解放前上海紗廠的包身工制度與女工
[作者]韓起瀾 吳竟成譯 章克生校
[提要]譯者按z 本文作者韓起瀾(Emi ty Honig)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系畢業。她曾於1980--81年間來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留學,其研究專題均中國勞工運動。1983年她在加利福尼亞犬學得博士學位,目前在賓夕法尼亞州伊斯頓市辣斐德學院講授東亞史課程,同時正在專心撰寫一部有關民國時期上海棉紡織廠女工的歷史著作,預期不久即可脫稿。
[標題]評美國的現代中國思想研究
[作者]阿·德立克 盧明華譯
[提要]近幾年來,思想史在美國的現代中國史學界已經不吃香了。思想史學家們還在從事激越昂揚的、高質量的研究,不過,他們的工作看來不再具有往日曾經有過的那種信心。思想史研究的性量表明缺乏目的性,它回答前輩歷史學家提出的問題,但並不指明未來的新方向。
上一篇:《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八輯下一篇:《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第七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