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他13歲跟隨哥哥長捷法師在洛陽淨土寺出家,許下宏願「意欲遠紹如來 近光遺法」。3年後因戰亂,玄奘和哥哥一起經子午谷、劍閣跋涉至成都城西的空慧寺、城東的大慈寺學習佛經。21歲時,玄奘在大慈寺之東律院(多寶寺)受具足戒,成為正式的僧人。
唐武德元年(618年),16歲的玄奘與兄長捷法師來到成都後就住在空慧寺。據慧、彥二師《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述;玄奘與兄長捷法師來到成都後,「法師兄因住成都空慧寺」。唐·道宣《續高僧傳·玄奘傳》亦云:「晚與二兄俱住益南空慧寺。」
根據慧立和彥悰為玄奘寫的傳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所記:「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愍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以及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於1930年發表論文《敦煌本唐梵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跋》的序文中記《心經》傳授始末,說唐三藏志遊天竺,經過益州(四川成都),宿空惠寺,遇到一個有病的僧人,說有三世諸佛心要法門,乃口授與法師。
因此,玄奘在成都空慧寺(後更名聖壽寺、石犀寺)獲授《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空慧寺其遺址所在地,根據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祁和暉撰《唐僧玄奘成都五年修習研究》[《西南民族大學》(人文社科版)2008年12月總第208期]一文的考證觀點認為,唐宋時期空慧寺(後重建更名聖壽寺),規模宏麗,位於今成都市東西勝街及將軍衙門等處,亦即現在的成都市城市管理局所在地(成都市金河路57號)與成都市金河賓館(成都市金河路18號)的所在地,即當年的唐玄奘就是就在這裡卓錫(註:因謂僧人居留為「卓錫」)成都五年修習佛法。
還有一觀點認為空慧寺在今成都市的西勝街;另一觀點認為在今成都市將軍衙門、東勝街、西勝街、君平街一帶。因寺中有石犀,又稱石犀寺、石牛寺。
玄奘受戒於成都大慈寺的前身——多寶寺律院。大聖慈寺建立後,多寶寺頹敗,其地歸於大慈寺。並坐夏學律。秋天,玄奘回到空慧寺長捷法師身邊。
唐玄宗賜額「敕建大聖慈寺」,歷經興廢,多次毀於兵火。現存諸殿為清順治至同治年間陸續重建。唐、宋之際,寺以壁畫著稱,蘇軾譽為「精妙冠世」。寺宇宏麗,院庭深廣,為成都著名古寺。
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玄奘法師(602年-664年)從長安(今西安)出發西行,玄奘法師偷渡出境去西天(古印度),貞觀五年(631年),29歲的玄奘法師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在遊學17年之後的643年,41歲的玄奘法師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43歲的玄奘回到長安,結束了17年的遊學生涯,遊歷了50個國家,行程5萬裡路,他將大量佛典、經像、法寶帶回中國,他又用19年時間翻譯了1335卷經典。唐麟德元年(664年),63歲的玄奘法師圓寂。其靈骨初葬長安附近的白鹿原,當時朝野送葬者達百萬餘人。唐總章二年(669年),朝廷為之改葬「大唐護國興教寺」(即興教寺)。唐肅宗還為舍利塔親題寫塔額「興教」二字。